吳清友:天堂應該是書店的樣子

創辦誠品書店的那個人走了。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我想吳清友也這麼認為。

文 / 葉偉民

如果書店有史詩,一定流淌在巴黎塞納河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它是二戰前巴黎英美文學和現代主義的中心。如果1920年代你也在這裡,一定能遇到「迷茫一代」最傑出的腦袋。初來乍到的海明威正在火爐旁看書,喬伊斯新作出版盛況空前,還有喝大了鬧著要跳樓的菲茨傑拉德,老拿烏龜捉弄人的紀德……

這串耀眼的名單還可以列很長。巴黎是「19世紀的首都」(本雅明),20世紀也尚有餘溫。但凡有志青年都想來這裡轉一轉。書店主人西爾維亞·碧奇資助或收留了這些作家,讓世界文學殿堂多了《流動的盛宴》、《尤利西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等作品。

1921年,海明威來到這裡,得到碧奇極大的照顧——後者幫他找公寓,介紹認識斯坦因和龐德,還借書給他,不在意有無押金。海明威對這裡心懷感激,1944年反攻納粹時他率先解放這裡,才去拯救最愛的麗茲飯店酒窖。

碧奇在回憶錄《莎士比亞書店》中記錄下這一幕:

「1944年8月26日,一輛吉普車停在書店門口。我聽到一個低沉的聲音叫喊『西爾維亞』,那聲音傳遍整條街道,我衝下樓去,撞上了迎面而來的海明威。他把我抱起來轉圈圈,一邊親吻我,而街道窗邊的人們都發出歡呼聲。海明威問我還有什麼可以做,我請他解決仍在劇院街屋頂放冷槍的德國狙擊手。海明威二話不說帶上幾個同行的大兵上樓,接著傳來劇院街最後一次槍響。海明威和他的人馬下來後又開著吉普車走掉了——他說,接下來要去解放麗茲飯店的酒窖。」

這大概是獨立書店的最高峰,此後不再有。到誠品書店出現的時候,世界已大不同。書不再是一門好生意,作家不再待在閣樓,年輕人也心儀更流光溢彩的生活。經典被蒙塵,一些高貴的東西在離開。

吳清友和他的誠品書店用15年虧損很輕易地檢驗了這個時代。他得想盡一切辦法讓書店變得時髦和有趣,激活人們冰封的文化慾望。他進了一扇窄門,並走到很少有人走到的地方。[1]他從台北仁愛路出發,最終塑造了一個社會,重組了台灣精神。

吳清友自知且自持,他說過,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可是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了。如果說誠品是書店的一次勝利,準確地說,是商業人文主義的勝利。

再也不可能有一家書店在街角驕傲地活著了,它不需要華麗的裝潢,現磨咖啡和精美伴手禮,僅靠堆到天花板的書籍、一個留有作家往事的角落和一個淵博的店主人而生存。這是傳奇的宿命,因為人們有了新玩具。

拜器物之功,現世繁華奪目。但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內心已停止了生長。瓊·德·拉·布呂耶爾在這個問題上充滿悲觀——「人類已經存在和思考了7000年,所有充滿智慧的話都已經被前人說盡。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都出生得太遲了。」「人類用了好幾個世紀的時間,不過是回歸古人的理想和所有簡單而自然的東西。」

這就有點糟糕了。人文科學越來越不像創造者而是技術工,僅靠採擷一些遠古花露滋養新鮮的靈魂。單就文學一域,自上世紀拉美文學大爆炸後,世界已好長時間沒有像樣的作品了。

所以,為什麼書店經理能輕易取代書店主人,不在於有先進的採購系統和營銷策略,而在於書架之上已沒有新東西,作家的角落也沒有新故事。那麼吃漢堡包還是肉夾饃,也就無所謂了。

在歷史的大街上,傳統人文主義可能是那個被打招呼最多,卻最孤獨的老頭兒——僅僅是人們為了彰顯一種約定俗成的修養。

在矽谷,喬布斯、蓋茨、沃茲(蘋果創始人之一)都已成了偶像,但他們分別代表了三種價值觀,蓋茨是商業主義的化身,喬布斯是創新文化的教主,而沃茲依然堅守著浪潮之初的黑客文化和藝術家本色。吳清友哪條道路也不是,又可能三個都是。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熱播後,不少痴男怨女迷上查令十字街84號,他們捧著海蓮·漢芙的小說,在倫敦街頭循著門牌去找,最後找到一家麥當勞。

注釋:

[1] 聖經記載耶穌曾對眾人語:「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故事特訓營】

我的寫作課程「如何寫出屬於你的超級故事,7周手把手寫作特訓」已在知乎Live上架,歡迎來玩。

??戳這裡參加課程

推薦閱讀:

哪個版本的《杜月笙傳》最好?
有什麼台詞句子或者其他的適合在戀愛時寫給對方?
我的自娛自樂

TAG:诚品书店 | 作家 | 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