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滑雪新手攻略
最近入了登山滑雪的坑,剛完成了幾個熟悉裝備的行程。這就來寫一個新手不完全入坑指南(裝備置辦、前期準備、首戰經驗)。不完全的意思是我交代自己作為一個完全沒有登山經驗的新手玩家是怎麼準備的,偶爾討論一下不同人群的需求,可能有不對的地方、不適合所有人的地方,多多包涵,歡迎探討。
起源
愛上了滑雪之後根本無法自拔,自己也滑到了一定的水平,是時候研究一下下一步怎麼走了。普通滑行沒問題之後一般有兩條路線可以走,一條是蹦蹦跳跳翻跟頭的freestyle(自由式滑雪),一條是走向大山玩backcountry,中文叫登山滑雪。並不是一個活潑的人所以還是對滑大山比較感興趣。
第一次知道有ski touring這回事是兩年前的我要買一個新的雪板,然後我上雪具網站看到有一個類型的雪板叫alpine touring skis。當時不知道touring啥意思,覺得touring這個詞聽起來非常休閑,根本適合我這種硬體差的玩家。然而仔細閱讀了一下材料才知道touring是休閑娛樂的反義詞,alpine touring是自己爬上去再滑下來的意思…看來是跟我沒什麼關係了,這件事也就這麼過去了。
http://EVO.com網站上賣的alpine touring skis
後來我在倫敦的滑雪小夥伴歐洲單板大神magic桃逐漸開始玩起了登山滑雪,整天煩我說backcountry有多秀,讓我慢慢得了解了一些相關的過程和知識,我又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叫楊不悔的炫酷的登山滑雪貼, 我的心逐漸起了波瀾。但是我體能差,沒有登山經驗,也沒有有氧經驗,不知道自己這輩子有沒有機會搞一次…n
我的好朋友@magic桃在奧地利登山滑雪。想念阿爾卑斯 T_T
後來@攻城匠師黑索 說他假期要帶幾個新手去登山滑雪試裝備,問我去不去。他已經是爬過好多山的 backcountry選手了,他帶我們去爬入門山那就跟別人犧牲自己玩耍的時間教別人滑雪一樣功德無量,這怎麼能不去呢!於是就走上了touring這條不歸路。不得不說這簡直是我舉辦過的最酷的活動,花的每一分錢每一秒時間都非常值得。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個人情況,出發之前做的準備,包括如何置辦裝備的,以及我的第一次登山滑雪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和經驗。
個人情況
本人女,單板雪齡一年,雙板雪齡兩年。雙板可以慢慢下歐洲40度黑道黃道、美國40度雙黑道、日本二世古的gate等等,不會滑蘑菇,有一定的粉雪經驗。體型弱小,膽子弱小、體能弱小。沒有爬山經驗,也不會攀岩。提供這些背景希望給跟我一樣差的雪友一些信心。我究竟有多差呢?我的好朋友@magic桃 和@攻城匠師黑索 曾經一起去登山滑雪,根據@攻城匠師黑索 的反饋,magic同學一爬到難的坡一定會提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地方你要是帶又又來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就是這麼差!
如何知道自己適合/喜歡登山滑雪?
首先是了解登山滑雪是怎麼樣一項活動,需要哪些技能,會有哪些風險,會有哪些體驗,一般在哪些地帶玩登山滑雪,滑的是什麼樣的雪等等。這方面很難一一贅述,推薦看@magic桃和@攻城匠師黑索的知乎專欄,裡面有很多入門trip,都有很詳細的描述。然後是看本文下面會提到的裝備清單,一套基本的登山滑雪裝備大概在1,500-2,000刀左右。綜合起來衡量一下自己的體能和滑雪技術是否過關,願不願意承擔一定的風險,能不能接受晒傷變黑顏值毀滅,以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錢來做這件事。入坑之前多讀多看多了解,不要因為一時衝動花了很多錢買了很多裝備,最後發現自己不喜歡而坑了自己。
還有是我在決定入坑之前,曾經租了一套很基本的裝備(登山包、登山滑雪靴、裝了tech binding的雪板、止滑帶、雪崩三件套)完成了一個在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州vailnpass附近隨便走走的試水day trip。感覺自己很喜歡,願意投入大量時間金錢,才決定入的坑。
在科州vail pass第一次穿touring裝備隨便走走還累成了狗
前期身體訓練
由於我的體能實在太差了,之前爬小坡老是拖團隊後腿,腿部肌肉也缺失,於是提前四周開始訓練。有氧方面平均每周3-4天在跑步機上以140-150的心率走1個小時的斜坡(20% grade percent,約等於角度10度),最後兩次訓練背20磅重量走,自己感覺雖然只練了一個月但進步還是比較明顯的。選擇跑步機走斜坡的原因主要是他最大程度的模擬了touring時穿skin走路的感覺。新手建議再配合上走樓梯或者騎單車,模擬登山時候爬坡的感覺,但由於我膝蓋不太好所以沒有進行這兩項運動。
我之前滑雪和衝浪膝蓋軟骨受了傷,每周還要做2天的物理治療。除此之外還有每周3天健身房力量訓練,主要用來加強腿部肌肉和核心。另外還加了一些零星的衝浪和攀岩,不過那都不能算針對性訓練所以忽略不計。注意飲食,吃很多很多的蛋白質。出發前一周休息,停止走斜坡,保持力量訓練。
一般健身帖喜歡討論動力問題,那都是因為神馬變瘦變好看馬甲線根本就不足以構成好好鍛煉的動力…我自己的體會是當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的時候,鍛煉的動力是比較足的,甚至有可能過於充足了…新手一定要注意調整心態,訓練期間絕對不要計較成績,聽自己身體的反饋。狀態不好不要硬搞,休息永遠絕對一定比運動過量受傷好。如果身上有傷,嚴格聽取醫生的意見,所有活動徵詢醫生和教練的同意。
置辦裝備
登山滑雪是很嚴肅的事,要認真對待。而置辦和了解裝備是計劃登山滑雪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要肯投入大量時間大量金錢。登山滑雪是小眾運動,淘寶小販連造假都懶得造。作為一個身材矮小的妹子,我花了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研究和置辦裝備吧。
入門山過夜行程部分裝備
首先得先決定入不入登山滑雪的坑,可以先租裝備在雪場周圍小山丘隨便走走感受一下,但不要想著我先買一兩件東西去爬一座山玩玩看再說,但凡稍微認真一點的山必要的裝備大概下面十幾樣總價值兩千刀吧。要考慮的維度是你準備花多少錢,你的體能如何,你的登山水平如何,你的滑雪水平如何。基本不考慮和downhill分享一套裝備,touring一套,downhill一套,是基本指導思想。然後每個tour裝備可能都不一樣,需要不斷的置辦新裝備。
總結起來我自己置辦裝備有這樣幾個大前提:
- 我已經完全commit準備入登山滑雪的坑了,參見上面如何知道自己適合/喜歡登山滑雪
- 我登山能力比滑雪差,我願意完全以優化上升體驗為目標置辦裝備。
- 這套裝備是為了純人力驅動的touring準備的,計劃每次至少爬n4+小時,可以應對春夏天過夜的trip。有些touring是lift-assisted的,就是先坐纜車上山然後爬0.5-1小時,這種情況我暫時不考慮。
以下推薦的裝備中標了親測的都是親測過的,沒有寫的都是看數據推薦的。
Bindings (固定器)
Touring用的固定器叫tech binding,要配專門的touring boots,和一般雪場內用的downhill boots不兼容。Tech binding和平時在雪場用的downhill binding構造不同,爬山上升的時候後腳跟可以抬起,下降的模式比平時用的downhill精簡了不少,穩定性、減震都差了不少。Tech bindings各個牌子各個型號的設計差別還是挺大的。有些是精簡板的binding,帶減震帶release帶brake,單個質量大概在700+g;有些是極簡板,帶release不帶減震不帶brake,單個質量大概在300+g;還有一些是race binding(競速固定器),只保留一個binding最核心的部分,沒減震沒riser沒brake沒release,單個質量可達到100+g。
我買的是中間那一檔的Dynafit Speed Turn 2.0,堪稱登山滑雪屆國民binding,單個質量320g,性價比之王。唯一的壞處是我至今無法用我的雪仗來切換各檔riser的模式,不過其實touring中也不是要經常換,所以這個缺點可以忽略。
Dynafit Speed Turn 2.0 (親測)
其他Tech binding可以考慮的有以下幾款:
Dynafit Superlite 2.0: 適合普通touring用的race binding,重量功能性比極高
Marker Kingpin:大質量tech binding中的國民binding
除了Tech binding,還有一種可以用來爬山的binding叫frame binding。Frame的好處是他兼容downhill boots。具備downhill binding的各種優勢,穩定性、減震強。缺點是重量可觀,以及腳跟抬起的時候是帶著一部分binding一起抬起的,長時間的hike會比較累。很多人在想要嘗試touring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買frame binding,可以downhill/touring兩用。個人建議是,除非你體力驚人,不然全天的touring強烈不建議考慮frame binding。我認為frame binding最理想的用處是1個小時以內盡量不用背板子的hike。
Frame Binding (圖片來自OutdoorGearLab)
除了tech和frame,最近marker還出了一個新的binding系統可以兼容各種boots。現在marker鎮店之寶griffon用的就是這套系統, 各種指標來看主要還是為downhill服務(換句話來說就是重),但可兼容touring boots。並沒有體驗過所以不好評價,但基本歸為framenbinding一類,只是稍微輕一點。
Boots(靴)
講binding的時候已經講了一些關於靴子的事了。Tech binding要配鞋子前面有兩個洞洞的touring boots。Touring boots分ski mode和walk mode兩個模式。相比downhill boots,touring boots的設計也精簡了很多,一般以兩個扣為主,硬度(flex)也小了不少。據體重大、滑得比較aggressive的男生反饋,touring boots的硬度靈敏度表現和downhill boots比明顯不夠好。而我作為體型微小滑得比較保守的妹子表示體驗並沒有覺得比downhill boots差很多,完全可以resort之。如果你對自己爬山很有信心也不介意多一點重量,還有一些4個扣扣高硬度的touring boots會更接近downhill的體感。
Black Diamond還有一款鞋底轉換器,像轉換插頭一樣,可以把downhill boots轉成可以穿tech binding的底。看起來還不錯但並沒有親測過,新手走試水day trip可以考慮花50刀買個這個裝在自己的downhill boot上玩玩。
Black Diamond AT Sole Block
我買的是Dynafit TLT7 Expedition,極簡板touring boots,堪稱登山滑雪屆國民靴。Ski mode到walk mode之間一鍵切換,上升健步如飛爽得不行。唯一的一個缺點是因為前腳靴尖沒有沿,可兼容的冰爪比較少。還有個缺點就是沒有小尺寸的外殼,官方賣的最小尺寸是22.5,但其實配的是23.5的殼。
Dynafit TLT7 Expedition(親測)
其他幾款可以考慮的touring boots有:
Atomic Backland:兩個扣的,很輕
Movement Alp Tracks Explorer:輕輕輕,官方flex數據 110
Technica Zero G:這款屬於大質量的touring boots。適合半天以內或者lift assisted hike。4個扣,親測和downhill滑起來基本沒有區別。
有一點建議是boots買來強烈建議找個有經驗的bootfitter老爺爺fit一下!這個錢不要省。downhill的boots只有一個作用就是下滑,而touring的boots要走上坡走下坡走石頭走土走雪還要滑雪滑冰,需要調整的地方非常多,一點點不合適就會大大影響體驗。和我一起touring的小夥伴沒有fit過的boots出現過以下問題:骨刺、下坡腳趾痛、磨皮、痛到想穿內膽走土路下山。上山之後你的boots就是你的lift,是你最好的朋友,boots fit得好才能愉快地玩耍。
Skis(雪板)
感覺準備touring裝備最開心的事就是又有借口可以多買一副skis了!
Touring skis和平時的downhill skis有幾個大的區別。首先當然就是輕輕輕。要記得touring並不只是穿板子抬腳跟蹭雪,很多時候得背板子穿冰爪爬,而skis本身是重量大戶,所以touringnskis大部分用的是碳、極輕木頭等材料。我的downhill skis是1500g一支(已經算輕),而我的touring skis是860g一支,請隨意感受一下。Touring skis第二個特點是一般以camber設計的細腰板為主(腰寬90mm以下),profile很像全地域偏carving的板。窄板意味著輕,camber意味著上升的時候能最大程度和雪接觸,防止下滑。這點對我這個平時滑慣大rocker胖野雪板的來說非常不習慣。如果你願意犧牲重量和上升體驗,一定要追求大rocker寬板,可以考慮找一款輕的downhill skis作為touring板。
個人建議感覺春夏touring因為也沒什麼大粉雪完全可以選擇細腰的touring skis,冬天滑粉雪可以選擇寬一點的touring skis或者downhill skis。
春夏的板子我買的是Movement Alp Tracks 84 Women 153cm。輕到沒朋友!860g一支板。說是說前後twin rocker,板頭的rocker非常有限,板尾的幾乎看不見,非常接近於純camber的設計,冰上卡得牢。幾乎從來沒有滑過窄板的我,第一次滑窄板還換binding換靴子,以為會家都不認識了,結果兩個run就適應了。
Movement Alp Tracks 84 Women
建議買好skis,binding,和靴子之後,去第一個tour之前,一定要找個雪場適應一下新的裝備。不然你可能得帶著全套新setup第一次就下40度的野坡。
秋冬的板子我還沒買,但非常想入一個小重量的100左右寬度的powder skis。目前看好的有以下幾個板:
La Sportiva Vapor Nano 103mm:市面上最輕的寬板,輕到沒朋友,寬103長179隻有1200g!!(自行腦補深夜手機廣告)
Volkl VTA 98mm:也是比較輕的寬板
其他推薦的板子有以下幾個:
Movement Alp Tracks系列:女生只有窄板,男生窄寬都有。寬板為市面上僅次於La Sportiva Nano後的第二輕板。
Volkl VTA系列:窄板寬板都有,最推薦VTA lite 88/80,也是輕輕輕。要注意的是這款skis對binding有要求,dynafit系只能配TLT speed radical 。
DPS Tour1 系列:滑雪板中的Dior,以碳板聞名。女生只有106一個寬度(偶爾會閃電出一些別的寬度),男生有99/106/112三個寬度。DPS我沒有滑過Tour 1系列, 但滑過最signature的Pure3系列,powder表現絕佳,大rocker,靈敏度高。相信為touring設計的Tour1系列應該表現不錯,且是罕有的112還做成touring skis的牌子。
K2 talkback/wayback系列:入門Touring板,女生只有窄板男生有寬板。便宜。重量也不錯
其他我還沒有研究過但看朋友用過的skis有Dynafit Denali, G3 Synapse, Black Diamond Helio
Poles(雪仗)
雪仗/登山杖是完全不用考慮重量的裝備,沒錢的可以和downhill分享同一個雪仗。想要優化的可以買可伸縮的碳杖。怕死又有錢的可以買Black Diamond的帶冰鎬的雪仗自我安慰一下。
Black Diamond Whippet Pole
Splitboard & Binding
這裡要小談一下單板用splitboard touring的情況。Splitboard是單板選手用來touring的裝備。下滑的時候和普通單板沒有區別,上升時可以拆成兩半變成雙板的樣子,便於爬山。
Spliboards. 圖片來自@magic桃
首先要考慮的是你是不是單板和雙板都會滑的雙修選手,如果兩個水平相差不多,強烈建議用雙板touring。雙板目前仍然是backcountry滑大山的不二選擇(不排除以後出現黑科技的可能性),各種地形適應性好,不怕冰(摔得少),不怕陡坡(jump turn),不怕小段上坡路(衝過去或者橫著爬),不怕平緩地形(用pole),上升下降模式切換快(不用拼板子)。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目前來看雙板touring仍然是比單板touring發展比較成熟的一個市場,雙板touring裝備選擇要比單板splitboard多一些。看到前兩年網上有個成年男性post說自己置辦了一套全宇宙最輕的splitboard裝備,板和binding加起來大概10磅左右。而我們團隊里雙板裝備板加binding的重量範圍在5-8磅,其中還包括用downhill skis的選手,請隨意感受一下,差個幾磅在長途touring中可以相差非常多。
如果你是只會滑單板的選手,那就一定要謹慎選擇裝備和注意培養自己盡量touring不背板子的技能了。如果你是只會滑單板的身材矮小的妹子,恭喜你基本上只有Jones Discovery一個少年板可以選擇了。建議用kick-in的binding省重量,類比skis的穿法,缺點是比較容易卡雪和穩定性不夠。還有就是touring在下降模式時候也經常會遇到平地和小上坡,單板的最大劣勢,單板選手要學慣用雪仗輔助平地行動,
我自己並沒有splitboard的經驗,已邀請我的裝備黨網友fred童鞋補充單板touring的裝備攻略。有興趣的童鞋戳 -->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335005.
Skin(止滑帶)
Skin是上升爬山的時候貼在skis底下的好東西,防止爬山的時候下滑。一般買touringnskis都會有相應配套的skin買。如果沒有或者買的是downhill板子的話就要買Black Diamond的通用skin,然後自己裁。想省麻煩的話http://skimo.com提供幫裁服務。
Black Diamond GlideLite Mohair Mix
頭盔:
頭盔有幾個選擇,一是可以帶平時downhill滑雪的頭盔(重);二是帶登山專用頭盔(輕、極簡、無耳朵保護);三是登山/滑雪兩用的頭盔 (比純登山用頭盔保護多但沒有純滑雪頭盔結實);四是不帶頭盔,我個人是不建議這麼搞的,畢竟有落石死了傷了得自己負責,但一起touring的小夥伴爬簡單的山好多都不帶。
我的頭盔是Salomon MTN lab helmet登山/滑雪兩用頭盔,輕到沒朋友,愛不釋手。
護目鏡:
護目鏡基本和頭盔同理,有兩選擇。一是可以帶平時downhill滑雪的護目鏡(重);二是戴墨鏡,春夏尤其建議這麼干,省重量省換眼鏡的麻煩。可買oakley戶外專用墨鏡。怕摔掉的可以在後面自己買一根繩子(eyeglasses retainer)繫上。我的墨鏡其實是我衝浪用的水上運動專用墨鏡,頭後面繫繩子不怕摔掉。
Crampon(冰爪)
冰爪是很重要的上升工具,要謹慎選擇,不然會釀成大禍(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冰爪有這樣幾個維度:一是材料,鋁(輕)或者鋼(重);二是冰爪的搭扣方式,leverlock或者flexlock、三是點數,就是牙齒的數量,一般第一個裝備10點足夠。我第一次用了個全鋁的極簡冰爪(Petzl Leopard LLF Crampon)不幸滑墜了所以個人不建議鋁材料的冰爪…
買冰爪還有一個要考慮的就是冰爪能否套上你的靴子。比如我的TLT7是沒有前沿的鞋子,只能配少數幾款冰爪。一般snowboard boots會更難配冰爪一點。
還有買冰爪了之後不要忘了買個裝冰爪的包(Petzl和Black Diamond都有賣)
Black Diamond Crampon Bag
以下是我和朋友們親測過覺得比較靠譜的幾款冰爪:
Grivel G10:萬能冰爪什麼鞋都能配。
Black Diamond Contact Strap:同上萬能冰爪什麼鞋都能配(親測)
Petzl Irvis
Petzl Hybrid:半鋁半鋼,輕,慎用
Ice Axe(冰鎬):
並沒有研究,隨便買了一個據說還是技術冰鎬的Petzl 52cm。身高高的可以考慮買個長點的輔助行走,當然也會更重。買完冰鎬不要忘了買保護冰鎬的小包包以及保護冰鎬尖頭的套套,免得不小心戳到自己或者背包。
推薦一個和鏟子合二為一的冰鎬,省重量:
Backcountry Access Shaxe Speed Shovel*
*註:有沒有親測的朋友指出這樣的設計不好用因為手柄無法伸長。我也沒有親測過,大家慎用,雪崩了挖不出來人千萬不要找我背鍋...
Ski Crampons(雪板用冰爪)
Ski crampons一般是和binding配的。Dynafit系可以買Dynafit出的ski crampon。根據自己雪板的寬度選擇。
推薦一個小作坊的ski crampon。這貨的特點是可以在直接ski crampon上加riser。一般touring時候是在binding上加riser讓爬行輕鬆一點,但binding上加了riser會讓ski crampon的壓力不夠無法起作用。這個設計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又便宜。推薦入。
B&D Ski Crampon
登山包
背包最重要的要點是合身,其次考慮重量和功能性等。買之前一定要放25磅東西自己背著晃蕩20分鐘,不覺得有不舒服的地方才能買。看視頻學習如何調節背包讓重量傳遞到腰胯部分,肩膀基本不承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FAouIqexIM)
背包大小的選擇如下:
男生day trip最小35L 過夜 最小65L
女生day trip最小30L 過夜 最小45L
背包的選擇還是比較多的,給身材矮小的女生推薦一個我用的…
Ortovox Peak 42 S Backpack:S for Short,這個包是專門為身材矮小如我的人設計的,背包後面是wool透氣吸汗。
衣物
我在滑雪場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件羽絨雪服應對所有天氣。而touring比起雪場內要應對的天氣情況範圍大很多。早上低海拔出發想把衣服統統脫光,這時就需要透氣的羊絨內衣外衣,到了高海拔地帶風越來越大天氣越來越冷,就需要抓絨保暖透氣、硬殼擋風。所以衣服要層層疊加,第一次touring多帶一些衣服測試一下自己什麼情況下需要什麼樣的衣服,每個人情況可以非常不一樣。下面是一個衣物準備的清單,當中有些衣服是互相替換有些是互相疊加的,需要經驗自己組合。
著裝示意圖(僅限春夏)
相比硬裝備(hard goods),市面上衣物的選擇還是比較多的,畢竟和雪場滑雪以及登山的裝備是重合的,所以不必太糾結於找到完美的一款,可以適當做腦殘粉。每個類別的衣物需要注意的維度不同,大致上是透氣性、保暖性、防水性、重量。下面每個類別推薦幾款我或者朋友試過的牌子,也標出購買其他牌子的時候要注意哪些維度。(由於我是在夏天開始登山滑雪,下面的裝備又嚴重偏向夏天天氣的傾向,以後再補冬天的。)
內衣和Baselayer:
維度考量:透氣吸汗、防晒(夏天)、保暖(冬天)。想要愉快地玩耍就千萬千萬千萬不要穿任何棉質的衣物上山!
Icebreaker羊絨內衣:羊絨吸汗透氣,穿了跟沒穿一樣,薄款非常適合春夏天爬山 (親測)
Under Armour HeatGear:防晒
薄登山褲
維度考量:透氣、快乾、長褲、便宜
Icebreaker Shasta pants:穿了跟沒穿一樣超舒服,非常時候夏天爬山(親測)
薄外套
維度考量:透氣、擋風、防晒(夏天)
Patagonia Houdini:名款,你值得擁有(親測)
中間層:
維度考量:透氣、保暖、重量
Dynafit TLT Primaloft Hoody:Dynafit中間層,合成材料,算是非羽絨服的中間層當中質量很小的,透氣性好。(親測)
抓絨
維度考量:透氣、保暖、重量
Patagonia R1(親測)
硬殼外衣:
維度考量:透氣、擋風、防水、重量
始祖鳥Alpha FL/Beta AR:輕,聽朋友說經歷過暴雨的考驗
硬殼外褲:
維度考量:透氣、擋風、防水、重量、便宜
Marmot Minimalist:輕,便宜
手套
維度考量:透氣、快乾、便宜
Icebreaker realfleece gloves:舒服,快乾,可以滑手機,缺點是貴和容易壞
以上為基本個人裝備,還有很多很多其他裝備還沒有討論,如雪崩三件套、頭燈、GPS手錶、坐墊、睡袋、睡墊、水袋、爐子,把以上這些先搞定了研究清楚了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其他缺的裝備可以慢慢補。
前期其他準備
- 熟悉、準備、調試裝備。有條件的在自己的城市把binding裝好,靴子fit好,ski蠟打好edge tune好。自己的靴子怎麼穿的,怎麼從ski mode切換到tour mode,冰爪怎麼穿,skin怎麼拆裝的,調節背包,背包各個扣各個口袋的用處,怎麼把skis裝到背包上去,這些都要提前非常熟悉,不要到山上再研究。
- 提前2、3天開始收拾行李,反覆核對行李清單。
- 研究在高海拔吃什麼東西比較好,需要考慮的維度:重量/能量密度、少蛋白質、多碳水、多脂肪
- 學習如何self-arrest,反覆看視頻,有條件的提前在雪山坡上練習。
- 學習如何用雪崩三件套,有條件的在雪山上練習。
- 學習如何穿冰爪走路,看視頻。
- 上雪崩課程,冬天沒上過雪崩課不要去touring。
- 調整心態,與同伴共進退永不分離,提前溝通好安排,降低期望,對登頂勿有執念。有人高反=全體撤退,有人受傷=全體撤退,天氣不好=撤退,雪崩風險大=不上山,雪不好沒信心滑=走下來。
- 登山滑雪是非常親密的活動,千萬不要和不熟悉/不信任的人一起登山滑雪。和雪場內活動不同,不要網上隨便認識了人就直接去過夜的行程,一定要提前熟悉、溝通好細節。
- 自己決定如何和家裡人交代你要從事的這項活動,畢竟危險性是比普通雪場滑雪要高不少的,不是每個人的家人都能理解接受這項活動。但每次認真的登山滑雪前都要至少有一個朋友或者家人知道你的行程,並和他約定好如果你幾點前再不下山,他就會聯繫管理人員。
- ……(想到了再補充)
首戰經驗
花了一個月搞定裝備之後終於可以去登山滑雪了,激動地不行。
我的第一個嚴肅的登山滑雪trip選擇了美國加州北部的lassen national park。前一天我頂著酷暑去了Lake Tahoe的Squaw雪場用全套新裝備(boots, skis, tech bindings)滑了2個小時雪,適應了一下。前幾趟感覺不太習慣,滑了幾趟之後才感覺越來越熟練。感覺提前適應skis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Lassen作為第一個登山trip還是可行的,當然還有更簡單的選擇。我們走的路線總共海拔上升4000ft,第一個1000ft背板子走土路,第二個1000ft穿skis裝skin開始touring,剩下的2000ft背板子上冰爪走的陡坡,上升總共花了5個多小時吧,算是非常慢的。楊不悔作為領隊是非常體諒我這個新手的,他不斷提醒我一定要按照自己的pace走,保證130左右穩定心率一直走不要停,千萬不要快走再休息。整體感覺還可以,只要按照自己的pace慢慢走就不是特別累。只有在一段落石風險比較大領隊叫我走快一點的地方比較累。
背板子走土路
快到頂的時候出了個小小的意外就是我不當心滑墜了。雖然不是很嚴重(在比較軟的雪40度坡滑了7,8秒),但把我嚇壞了。以及我最後雖然是掛在了冰爪上,但並沒有做對動作成功self arrest。主要原因是我第一次穿冰爪走路就選擇了一個極簡的鋁製冰爪,導致抓力不夠。事實這次之後我換了個鋼製冰爪,走起路來確實感覺完全不同。這個故事告訴裝備黨如我不要盲目地追求輕量化…還有一定要提前練慣用冰鎬self arrest。希望大家吸取我的教訓!
https://www.zhihu.com/video/870876099171725312滑墜之前快登頂時歡樂的時光,正好用gopro把自己小滑墜記錄下來
好不容易整理好自己,我的心情受到很大影響,我們大概還差50ft就能登頂了,但由於我狀態不好最後一段又是我十分不擅長的手腳並用攀登,我們決定放棄登頂。於是我們穿好雪板,下降時走了個黑道路線。由於我膽子比較小剛剛還被嚇了一大跳,雖然我的滑雪水平是高於那個坡的,但我還是怕怕的不敢下滑就怕再摔。於是我在坡頂整整糾結+作了10分鐘才開始滑,山上周圍的人都無語了,搞不清我在幹嘛。一開始是橫劃降了一小段,後來一滑發現雪質非常非常的好,是完美的spring corn snow。我turn了幾個後也逐漸有信心了,變得不再戰戰兢兢而非常享受滑行的過程。
開始穿skis下降 | 和我滑過的山合影
第一次登山滑雪沒有人受傷,就算成功了,非常開心。
第一個trip之後我調整了幾樣東西:一是買了條長的登山褲,第一次沒經驗怕熱穿短褲爬山,事後證明非常天真,被蟲咬被太陽曬被岩石打磨,摔在雪上還小小凍到了腿。二是買了個坐墊,下面會提到。還有就是下決心好好練攀岩....
--------------
一周之後我又進行了第二次登山滑雪活動,在華盛頓州的Mt Adams。這次是一個要在雪地露營的過夜trip。第一次這麼搞我激動地不行。由於要過夜,裝備比平時更多也要更嚴謹,千萬不能忘帶東西。
這次是和四個朋友一起touring,領隊楊不悔,其他兩位冰潔和冷總也是第一次touring的新手,還有老馬是touring過一次的單板選手。在Adams我們第一天先背板走土路上升800 ft,然後開始一路touring了3200ft到我們位於海拔9600ft左右的營地。有了一次touring的經驗之後我穿skin走上坡嫻熟了不少,雖然裝備比起上次重了一些,但感覺還是比較輕鬆。另外就是我帶了我專門為自己置辦了一個坐墊,簡直是幸福感提升200%的神器,休息/換衣服的時候拿出來在雪上一坐,哇塞塞,羨煞眾人。
我和我的小坐墊
到了營地之後我們開始紮營地、煮水燒飯、吃飯、練習self-arrest、拍照、看夕陽、吃一片褪黑素睡覺。睡覺的時候我把靴子的內膽包在一個袋子里放在睡袋裡,第二天早上起來穿到了暖暖的靴子覺得很幸福。
美麗的夕陽,甜蜜的couple冰潔和冷總
裝逼照
第二天早上5點起床,吃飯、然後輕裝出發走剩下的路程。先ski tour了500 ft,然後就背板上冰爪爬升了2500 ft到false peak。爬到這裡的時候我感覺雪比較冰,體能下降也不想再負重了,於是我決定把板子留在false peak,只帶背包和冰鎬開始爬最後的1000ft。最後1000ft海拔上來了,我感覺比較累體能有所下降,但狀態還是不錯的。登頂的體驗跟沒有爬山經驗的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我以為我又可以拿出我可愛的小坐墊坐在頂上吃著三文魚罐頭和三五好友談人生談理想談哪裡有好雪滑。結果頂上風大的不行,根本呆不下,隨便拍了兩張照片之後就下撤了…
背板爬升
我和領隊 @攻城匠師黑索 在Mt Adams的山頂,環顧Mt St Helens, Mt Rainier, Mt Hood三座大山
第一次穿著冰爪走下坡,之前就受傷了的膝蓋非常痛。下到大概海拔12000ft的時候我突然感覺頭很痛,然後有點confused,一開始還以為是風吹的,把帽子拿出來戴在頭盔下面也並沒有好。這時候楊不悔也下降了問我感覺怎麼樣。我說我頭痛。他說你這是高反啊!我才反應過來,由於之前沒有高反的經驗。於是我吃了一顆葯,趕快下撤到false peak,穿上skis開始下降。這時頭仍然非常痛,戰戰兢兢地橫劃降了一會一個40度的冰坡。滑著滑著雪突然變得非常好,我頭也不痛了,然後就開始愉快地玩耍了!Adams的這個3000ft的大坡真是爽得不行,一路和朋友們一起滑滑停停互相拍視頻好開心。下降到營地之後就換衣服,收拾行李,繼續重裝下滑。下面的雪有點坑坑挖挖,名副其實的野蘑菇,但雪質比較好所以還是滑得很開心。
從false peak下降,雪非常好,滑起來非常享受
第二次登山滑雪也沒有人受傷,根本成功,非常開心。
第二次之後我又調整了這幾樣東西:一是boots感覺側面有點磨腳,讓bootfitter給我重新搞了一下在內膽外面貼了一些pad讓空間變小一點,二是買了一雙簡單的登山鞋專門走土路。雪靴的底是橡膠做的非常不耐磨,土路石頭又非常多,心疼我的dynafit,所以買雙鞋子,走土路的時候背著靴子。
--------------
兩周之後我又進行了第三次也是這季最後一次登山滑雪。在加州的北部的Mt Shasta。Shasta路程比較長,我們也不準備露營。所以我自己把這次定義為休閑爬,不登頂不趕路不計時。事實證明我把這個trip搞成了一個名副其實史無前例的休閒遊…搞了8個小時只上升了4000ft不到我也是很佩服自己的…我們大概是凌晨3點半出發,終於可以用上頭燈了可激動了。先走了1000ft的土路,然而領隊楊不悔不小心帶錯路了,搞得從土路到雪上要下降一堆巨石陣。不但要損失海拔,還考驗技術和膽量…沒有攀岩經驗膽子又小的我爬了大概有1個小時吧,天都亮了絕望的不行。
從巨石陣上下坡,絕望的我,天剛亮不久
最後好不容易到雪上可以開始touring了,我發現楊不悔好像走得比平時要慢。然後楊不悔突然說他狀態很不好,說感覺快睡著了。我建議我們下撤,楊不悔說再走走看看。於是又在雪上走了一會,楊不悔感覺還是不好,於是我們就停下坐著聊了會天,此時當然要拿出我的小坐墊。然後楊不悔神奇般地好了,我們又繼續上升。這次的雪比較冰又不平感覺走得比前兩次都辛苦。走到大概10000ft的時候看到好多帳篷。我向楊不悔表示想休息一會,於是我們又坐下聊了很久的天。這時已經大概早上10點了,12點之後落石風險會增大,楊不悔決定我們爬到11500ft的一個小坡然後下降。於是休息了一會之後又開始上升,然後走著走著我突然又開始頭暈,感覺跟之前高反有點像,我的媽呀居然在海拔11000ft不到又高反了,傳出去怎麼見人。於是只能趕快穿上skis下降。這次雪質非常差,一開始下降了個15度的冰坡我感覺都非常困難,頭又很痛,導致我幾乎是一步一步穿著skis走下去的。搞了一會雪終於稍微好了一點,我頭也不痛了,開始好好滑雪。但雪還是很坑坑窪窪總之滑著不舒服。
開始下降,雪質比較差
第三次登山滑雪雖然什麼目標也沒有達成(本來就沒有目標),但是也沒有人受傷,所以也算是成功了。
--------------
總的來說這三次熟悉裝備的登山滑雪新手之旅都非常成功非常秀非常開心。感謝帶領和陪伴我入坑的小夥伴,讓我居然能完成一件我以前只在電視里看到想都不敢想的事。從未有過的感受,next level的體驗,層次豐富,回味無窮。我經常覺得眼前的風景就像遊戲里的場景,自己像遊戲里的玩家,戰斧鬥士,開闢各種地圖,有冒險的感覺。天氣熱了,暫時封了touring板了,回家好好練體能,冬天先去上個雪崩課然後再戰大山!
推薦閱讀:
※駱儀的 Live -- 潛入深藍:如何安全地享受大海的美?
※流汗不粘身、暢跑一整夏——+MD速干運動背心
※阿尼瑪卿丨作為藏區唯一可以攀登的神山,它可能是未來最熱門的6000米級山峰
※【無二玩法】認慫,也能玩轉紐西蘭!
※想做戶外活動機構,請先考慮清楚這4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