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長篇小說應該怎麼寫?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不假思索地相信一些流傳甚廣的結論。相信它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它很有道理,而是因為大家都這麼認為,那應該不會有什麼錯吧。然而很多時候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因循不同的切入角度,你很可能對同一個問題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就拿寫作來說,如果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長篇和短篇哪個更難寫?你的結論會是什麼?
我喜歡的作家畢飛宇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
「許多沒有寫作訓練的人可以把長篇寫得非常棒——那是因為長篇小說和生活的關係太緊密了。你的經歷,還有你經歷里的見識,這些都可支撐你的長篇。可短篇終究不一樣,——沒有生活你寫不來,太有生活你可能也寫不來。說白了,短篇考驗的不只是你和生活的關係,還有別的。」
「老實說,我不太相信短篇小說的自然性,我一直認為好的短篇是人為的。那麼小的一個東西,一定有它的技術成分。」
概括而言,他認為從寫作技術層面而言,短篇小說更難,因為它對作者的智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假如從這一個角度就得出短篇比長篇更難寫的結論,就有點太過草率了。寫作是一個綜合過程,它對作者的考驗來自方方面面。今天推送的文章就對這個問題提供了另外一個分析視角,它來自余華先生。
《長篇小說的寫作》
文|余華
選自《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
相對於短篇小說,我覺得一個作家在寫作長篇小說的時候,似乎離寫作這種技術性的行為更遠,更像是在經歷著什麼,而不是在寫作著什麼。換一種說法,就是短篇小說表達時所接近的是結構、語言和某種程度上的理想,短篇小說更為形式化的理由是它可以嚴格控制,控制在作家完整的意圖裡。長篇小說就不一樣了,人的命運,背景的交換,時代的更替在作家這裡會突出起來,對結構和語言的把握往往成為了另外一種標準,也就是人們衡量一個作家是否訓練有素的標準。
這是有道理的。由於長篇小說寫作時間上的拉長,從幾個月到幾年,或者幾十年,這中間小說的敘述者將會有很多小說之外經歷,當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往前推進時,作家自身的生活也在變化著,這樣的變化會使作家不停地質問自己:正在進行中的敘述是否值得?
因此長篇小說的寫作同時又是對作家信念的考驗,當然也是對敘述過程的不斷地證明,證明正在進行中的敘述是否光彩照人,而接下去的敘述,也就是在遠處等待著作家的那些意象,那些片言隻語的對話,那些微妙的動作和目光,還有人物命運出現的突變,這一切是否能夠在很長的時間裡,保持住對作家的衝擊?
讓作家始終不渝,就像對待愛一樣對待正在寫作中的長篇小說,這就要求作家在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信心的同時,還一定要有體力上的保證,只有足夠的體力,才可以使作家真正激動起來,使作家淚流滿面,渾身發抖。
問題是在長篇小說的寫作過程里,作家經常會遇上令人沮喪的事,譬如說疾病,一次小小的感冒都會葬送一部輝煌的作品。因為在長篇小說的寫作中,任何一個章節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有一個章節在敘述中趨向平庸以後,帶來的結果很可能是後面章節的更多的平庸。平庸的細胞在長篇小說里一旦擴散,其速度就會像人口增長一樣迅速。這時候作家往往會自暴自棄。對自己寫作的不滿,而且是越來越不滿,接下去開始憤怒了,開始恨自己,並且對自己破口大罵,揮手抽起自己的嘴巴,最後是凄涼的懷疑,懷疑自己的才華,懷疑正寫作中的小說是否有價值。這時作家的信心完全失去了,他覺得自己被拋棄了,被語言、被結構、被人物甚至被景色,被一切所拋棄。他覺得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只是往垃圾上倒垃圾,因為他失去了一切對他而來的愛,同時也背叛了自己的愛。到頭來他只好無可奈何地發出一聲聲苦笑,心想這一部長篇小說算是完蛋了,這一次只能這樣了,只能湊合著寫完了。然後他將全部的希望寄託到下一部長篇小說之中,可是誰能夠保證他在下一部長篇小說的寫作中不再感冒?可能他不再會感冒了,但是他的胃病出現了,或者就是難以克服的失眠……
作家在寫作長篇小說的時候,需要去戰鬥的事實在是太多了,並且在每一次戰鬥中都必須是勝利者,任何一次微不足道的失敗都有可能使他的寫作前功盡棄。作家要克服失眠,要戰勝疾病,同時又要抵擋來自生活中的世俗的誘惑,這時候的作家應該清心寡欲,應該使自己寧靜,只有這樣,作家寫作的激情才有希望始終飽滿,才能夠在寫作中刺激起敘述的興奮。
我注意到蘇童在接受一次訪問時,解釋他為何喜歡短篇小說,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他這樣說:我始終覺得短篇小說使人在寫的時候沒有出現困頓、疲乏階段時它就完成了。
蘇童所說的疲乏,正是長篇小說寫作中最普遍的困難,是一種身心俱有的疲乏。作家一方面要和自己的身體戰鬥,另一方面又要和靈感戰鬥,因為靈感不是出租汽車,不是站在大街上等待就可以得到的東西,作家必須付出內心全部的焦慮、不安、痛苦和呼吸困難之後,也就是在寫字桌前坐上幾個小時,或者幾天以後,才能夠看到靈感之光穿過層層敘述的黑暗,照亮自己。
這時候作家有點像是來到足球場上了,只有努力地奔跑,長時間的無球奔跑之後,才有可能獲得一次起腳射門。
對於作家來說,一部長篇小說的開始是重要的,但是不會疲乏。只有在獲得巨大的衝動以後,作家才會坐到寫字桌前,正式寫作起他的長篇小說,這時候作家對自己將要寫的作品即便不是深謀遠慮,也已經在內心裡激動不安了,所以長篇小說開始的部分,往往是在靈感已經來到以後才會落筆,這時候對於作家的寫作行為來說是不困難的,真正的困難是在「繼續」的上面,也就是每天坐到桌子前,將前一天寫成的如何往下繼續時的困難。
這是最難受的時候,作家首先要花去很多時間來調整自己的呼吸和自己的情緒,因為在一分鐘之前作家還在打電話,或者正蹲在衛生間里干著排泄的事情,就是說作家在一分鐘之前還在三心兩意地生活著,他乾的事與正要寫的作品毫無關係,一分鐘以後他就必須使自己成為另一個人,一個敘述者,一個不再散漫的人,他開始責任重大,因為寫出來的每一個字和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他重新生活的開始,這重新開始的生活與他的現實生活絕然不同,是慾望的、想像的、記憶的生活,也是井然有序的生活,而且決不允許他犯錯誤,一個小小的錯誤都會使他的敘述走上邪路。在長篇小說的寫作過程里,敘述不會給作家提供很多悔過自新或者重新做人的機會,敘述一旦走上了邪路。敘述不僅不會站出來挽救敘述者,相反還會和敘述者一起自暴自棄。這就像是請求別人原諒自己是容易的,可是要請求自己原諒自己就十分艱難了,因為這時候他往往不知道該怎麼辦。
因此,作家必須保持始終如一的誠實,必須在寫作過程里集中他所有的美德,必須和他現實生活中的所有惡習分開。在現實中,作家可以謊話連篇,可以滿不在乎,可以自私、無聊和沾沾自喜;可是在寫作中,作家必須是真誠的,是認真嚴肅的,同時又是通情達理和滿懷同情與憐憫之心;只有這樣,作家的智慧警覺才能夠在漫長的長篇小說寫作中,不受到任何傷害。
所以,當作家坐到寫字桌前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問一問自己,是否具備了高尚的品質?
然後,才是將前一天的敘述如何繼續下去,這時候作家面臨的就是如何工作了,這是艱難的工作,通過敘述來和現實設立起緊密的關係。與其說是設立,還不如說是維持和發展下去。因為在作品的開始部分,作家已經設立了與現實的關係,雖然這時候僅僅是最初的關係,然而已經是決定性的關係了。優秀的作家都知道這個道理,與現實簽訂什麼樣的合約,決定了一部作品完成之後是什麼樣的品格。因為在一開始,作家就必須將作品的語感、敘述方式和故事的位置確立下來。也就是說,作家在一開始就應該讓自己明白,正在敘述中的作品是一個傳說?還是真實的生活?是荒誕的?還是現實的?或者兩者都有?
當卡夫卡在其《審判》的開始,讓約瑟夫?K莫名其妙地在一天早晨被警察逮捕,接著警察又莫名其妙地讓他繼續自由地去工作,卡夫卡在逮捕與自由這自相矛盾之中,簽訂了《審判》與現實的合約。這是一份幽默的合約,從一開始,卡夫卡就不準備講述一個合乎邏輯的故事,他雖然一直在冷靜地敘述著現實的邏輯,可是在故事發展的關鍵時刻,他又完全破壞了邏輯。這就是《審判》從一開始就建立的敘述,這樣的敘述一直貫穿到作品的結尾。卡夫卡用人們熟悉的方式講述所有的細節,然後又令人吃驚地用人們很不習慣的方式創造了所有的情節。
另一位作家納撒尼爾?霍桑,在《紅字》的開始就把海絲特推到了一個忍辱負重的位置上,這往往是一部作品結束時的場景。讓一個女人從監獄裡走出來,可是迫使她進入監獄的恥辱並沒有離她而去、而是作為了一個標記(紅A字)掛在了她的胸前……霍桑就是這樣開始了他的敘述,他從一開始就建立起內心與現實的衝突,內心的高尚和生活的恥辱重疊到了一起,同時又涇渭分明。
還有一位作家福克納在其《喧嘩與騷動》的第一頁這樣寫道:
「透過柵欄,穿過攀繞的花枝的空檔,我看見他們在打球。他們朝插著小旗的地方走過來,我順著柵欄朝前走。勒斯特在那棵開花的樹旁草地里找東西。他們把小旗拔出來,打球了。接著他們又把小旗插回去,來到高地上,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
顯然,作品中的「我」不知道他們是在打高爾夫球,他只知道:「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他也不知道勒斯特身旁的是什麼樹,只知道是一棵開花的樹。
於是我們明白了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頭腦,世界給它的圖像只是「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
在這裡,福克納開門見山地告訴了自己,他接下去要描述的是一個空白的靈魂,在這靈魂上面沒有任何雜質,只有幾道深淺不一的皺紋,有時候會像湖水一樣波動起來。於是在很多年以後,也就是福克納離開人世之後,我有幸讀到了這部偉大的作品中譯本,認識了一個偉大的白痴——班吉明。
卡夫卡、霍桑、福克納,在他們各自的長篇小說里,都是一開始就確立了敘述與現實的關係,而且都是簡潔明了,沒有絲毫含糊其詞的地方。他們在心裡都很清楚這樣的事實,如果在作品的第一頁沒有表達出作家敘述的傾向,那麼很可能在第一百頁仍然不知道自己正在寫些什麼。
真正的問題是在合約簽訂以後,如何來完成,作家接下去的寫作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對合約的理解。作家在寫作之前,有關這部長篇小說的構想很可能只有幾千字,而作品完成之後將會在十多萬字以上。因此真正的工作就是一日接著一日地坐到桌前,將沒有完成的作品向著沒有完成的方向發展,只有在寫作的最後時候,作家才有可能看到完成的方向。這樣的時候往往只會出現一次,等到作家試圖重新體會這樣的感受時,他只能去下一部長篇小說尋找機會了。
因此,長篇小說的寫作過程,是作家重新開始的一段經歷,寫作是否成功,也就是作家證明自己的經歷是否值得。當幾個陌生的名字出現在作品的敘述中時,作家對他們的了解可以說是和他們的名字一樣陌生,只有通過敘述的不斷前進和深入,作家才慢慢明白過來,這幾個人是來幹什麼的?他們在作家的敘述里出生,又在作家的敘述里完整起來。他們每一次的言行舉止,都會讓作家反覆詢間自己:是這樣嗎?是他的語氣嗎?是他的行為嗎?或者在這樣的時候,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和這樣說?
一部長篇小說就是這樣完成的,長途跋涉似的寫作,不斷的自信和不斷的懷疑。最困難的還是前面多次說到過的「繼續」,今天的寫作是為了繼續昨天的,明天的寫作又是為了繼續今天的,無數的中斷和重新開始。就在這些中斷和開始之間,隱藏著無數的危險,從作家的體質到敘述上的失誤,任何一個弱點都會改變作品的方向。所以,作家在這種時候只有情緒飽滿和小心翼翼地敘述。有時候作家難免會忘乎所以,因為作品中的人物突然說出了一句讓他意料不到的話,或者情節的發展使他大吃一驚,這種時候往往是十分美好的,作家感到自己獲得了靈感的寵愛,同時也暗示了作家對自己作品的了解已經深入到了命運的實質。這時侯作家在寫作時可以左右逢源了。
幾乎所有的作家都面臨這樣的困難,就是將前面的敘述如何繼續下去。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海明威,他說他總是在知道下面該怎麼寫的時候停筆,所以第二天他繼續寫作時就不會遇上麻煩了。另一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站出來證明了海明威的話,他說他自從使用海明威的寫作經驗後,再也不怕坐到桌前繼續前一天的寫作了。
海明威和馬爾克斯說這樣的話時,都顯得輕鬆愉快,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都沒有在寫作,他們正和記者坐在一起信口開河,而且他們談論的都是已經完成了的長篇小說,他們已經克服了那幾部長篇小說寫作中的所有困難,因此他們有理由好了傷疤忘了疼痛。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何瑫的寫作工坊」(nonfiction2016),為你精挑細選最優質的非虛構內容。我的系列知乎Live「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已在知乎Live「課程與專題」上線,累計近8000人參與。訓練寫作能力並非一件簡單孤立的事,各方面能力都會將隨之提升。我對只負責點燃行動熱情,不負責提供解決方案的雞湯式理論敬而遠之,拒絕水分,只供乾貨。參加請戳O網頁鏈接
推薦閱讀:
※?優秀撰稿人的十四種死法
※若設定未提及,則實現無從談起
※怎麼寫?十七種方式解決敘述性卡文<上>
※小說寫作練習:三題故事
※期刊寫手平時需要做的4個基礎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