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慈善居然有這麼多道道,你還會花高價買馬拉松慈善名額嗎?
勇氣君總能在賽場上看到他,長得不像普通人,很容易看出他的身體有殘障,說實話甚至有些嚇人,但他很熱情,見到誰都要上去聊兩句。
我們最近一次見面是在五台山,那裡有場越野賽,他是志願者,從裝束上,能看出他平常跑步,聊過後,才發現他幾乎知道跑圈裡所有大咖,隨便指誰,他都能叫出名字,甚至能說出人家在哪場比賽得過冠軍。對越野跑,他是真愛。
細問之後,勇氣君知道他是融愛融樂的成員,名字叫做閆上。
圖中右側為閆上
圖片來源:融愛融樂微信公眾號
「融愛融樂」的全稱是「融愛融樂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持中心」,其實,閆上是心智障礙者,就是通常說的「樂憨兒」。但他看起來跟普通人沒啥區別,反正,論記憶力和對越野跑運動的了解,絕大多數人都不如他。
2011年,在北京,15位心智障礙者家長為了解決孩子面對的生活和發展困境,自發成立家長組織融愛融樂,互幫互助,隨著影響力越來越大,2014年融愛融樂註冊成為民營非營利組織。
李俊峰是發起者之一,為了能讓融愛融樂發展的更好,他找來在「中國房地產評估師和房地產經紀人協會」任職的朋友楊蕾,邀請她加入融愛融樂,出任執行總幹事一職。楊蕾所在的協會也是非盈利組織,她的管理經驗能幫助融愛融樂更好的走下去。
楊蕾兼任融愛融樂執行總幹事期間,聘請專業會計替換執勤的代賬會計,還請了出納,請人搭建運營網站,找人做宣傳,請文案寫微信稿件。她自己還擔任活動外聯,以及與合作方的前期溝通。
圖中左側為楊蕾
很快,融愛融樂走向正軌。
楊蕾有次跟李俊峰聊天,討論組織未來的發展防線,提到既然孩子們能跑,那為什麼不帶著他們去跑馬拉松?
楊蕾說:「社會對有心智障礙的孩子缺少包容,根本上是缺少理解,把他們帶出去,讓大家多了解這些孩子,才能消除誤解,也能宣傳融愛融樂。」
那時候的馬拉松還沒現在這麼火,因為做公益,組委會還會開綠燈給他們團體報名的優惠。後來又通過李俊峰的朋友關係,海口馬拉松的贊助商富力集團資助了10個孩子去海口參加比賽的全部費用,還拿出每位參賽選手報名費中的10塊錢,作為捐款。
2014、2015年連續兩年,融愛融樂都有孩子去海口馬拉松比賽。
融愛融樂通過鼓勵心智障礙者參加馬拉松,幫助許多樂憨兒習得基本的接觸社會的能力,也讓大眾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這些心思單純的心智障礙者。
融愛融樂跑團參加2014年北京馬拉松
這種類似融愛融樂,通過組織跑團參加馬拉松,受到更多社會關注,以此增加全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同時募集自己用作後續慈善活動,這只是一種將體育運動和慈善聯繫起來的方式。
除此之外,還有種方式可以連接運動和慈善——完全以慈善為主題而籌辦的賽事,發動更多的人投身公益。這類代表有很多,國內影響力較大的是善行者。
善行者由中國扶貧基金會於2014年發起,雖然是報名組隊完成50公里和100公里徒步,但卻並非比賽,勇氣君採訪到中國扶貧基金會公眾互動部主管李言,他是善行者項目的負責人,他說:「嚴格講善行者是徒步活動,倡導參與者完成徒步挑戰和籌款挑戰」。
在善行者官網上,勇氣君也能看到表達類似意思的介紹,善行者比的不是成績和名詞,而是一項徒步籌款活動。與普通徒步活動不同的是,善行者要求參加隊伍必須完成相應數額善款的籌集,如果未能在規定時間內達到標準,組委會有權取消所有隊員接下來三屆善行者活動的參加資格。
這種完全出於慈善的徒步活動,對公眾吸引力極大,善款籌集能力很強。根據李言透露的數據顯示,2014到2016年三屆活動共有3652隻隊伍參與,8200人次參與徒步,9291人次參與志願者服務,得到全國40多家企業支持,104305人次參與捐贈,共籌集善款1132萬元人民幣,60000餘人次的兒童直接受益。可謂相當驚人。
全國各地還有不少與善行者模式較為相似的活動,例如壹基金的「為愛同行」、靈山基金會的「為愛行走」、上海聯勸的「一個雞蛋的暴走」,影響力都頗大。
這種直接將體育運動賽事和公益慈善結合,規則設計獨特的活動,能最大程度發掘參與運動的人做慈善的意願,相反的也能通過慈善帶動人們運動。是很成熟的模式。
善行者現在有北京、成都兩站,在此基礎之上,在未來的幾年,還會增加南京、廣州等站,以及諸多二線城市。
以上這兩種將體育運動和公益慈善聯合起來的方式,都以慈善為主導。與此相反的,還有許多體育運動賽事是兼做慈善。
最好的例子便是北京馬拉松。
北京馬拉松有30多年歷史,是中國最有傳統的馬拉松賽事之一,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賽事之一,自然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在2016年,北京馬拉松發起「益呼百應」行動。
所謂「益呼百應」,其實可以看做一款線上小遊戲。北京馬拉松跟15家公益結構合作,每位報名參賽選手將被分配到15個跑團,代表這15家公益機構。組委會通過開通公益名額籌集善款,加上贊助商捐贈,共100萬元。在比賽開始之前,分屬不同跑團的選手通過各種方式拉票,加上跑團所有成員平均成績,合計排出先後名次,將100萬元善款額度從大到小分配到15家公益機構。
這種設計大大增加選手做慈善的參與感,也能提高參賽選手對公益事業的關注,以北京馬拉松的體量,輻射人群可達到數十萬。但該方式只適合北京馬拉松這種名額供不應求的比賽,據勇氣君觀察,國內好多比賽連限定名額都報不滿,公益名額哪裡賣得出去!
因此,有很多比賽直接將報名費的一部分捐贈出去,或者為類似融愛融樂的公益組織提供免費名額或者其他福利,也不失為一種做公益的方式。
這些都是在線下,將體育運動和公益慈善聯繫起來,在互聯網線上,也有許多連接體育運動和慈善的方式。
最直接的例子是微信運動,微信運動可以將你每天走的步數,通過騰訊公益捐出去,以此換取企業真金白銀的善款。
支付寶有類似的功能,支付寶將你的步數換成螞蟻森林的陽光能量,大樹養成即可在阿拉善種下真的樹苗。
這兩種將體育運動和運動慈善連接起來的方式,都並非直接以慈善為目的,是在自身成長到足夠壯大後,踐行社會責任的方式。也都值得讚賞和支持。
當然,有光明的一面,就有黑暗的一面,非盈利的公益慈善機構,善款去向永遠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特別是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家依然清楚的記得,那年夏天驚掉人下巴的郭美美吧?
還有,在發現慈善如此好用之後,眾多野雞組委會開始打著慈善的旗號招搖撞騙,凡是比賽都要加上慈善名目,這不僅能得到政策上的便利,也能吸引更多選手報名,這種比賽不僅組織能力堪憂,不能保證比賽質量,從選手那裡得到的善款也無法物盡其用,甚至都懶得公布善款去向。
現在,民間慈善力量已經非常強大,但傳統釋放渠道,像官方慈善機構,已然信譽掃地,臭了大街。而隨著馬拉松運動的興起,以及以上如此眾多馬拉松、徒步與公益慈善結合的方式探索,可以證明與體育運動相結合可能是釋放民間慈善力量的新突破口。
但還是希望相關機構,加緊制定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別讓善款去向不明、掛羊頭賣狗肉這些頑疾,再把體育運動這塊堵死。
推薦閱讀:
※請記住,他的名字叫王建煊
※中國首善的煩惱:百億身家為何想出家?被傳「跑路」錢誰繼承?
※對中國人型,愛心壓榨光子炮!
※「逼捐」有益於慈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