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眼耳鼻舌身(之二)

宇宙的真相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解開了自我(了解你自己)就解開了宇宙與人生的真相,我們就獲得了佛陀所說的大自在。

前面說了耳識。現在略說舌識、鼻識,再稍微詳細談談身識。下一篇說「意識」。我們大部分的困惑是「意識」導致的,我曾經在「意識」中沉淪二十多年,因此從知乎網友的討論中我可以看得到類似的情況。

我們可以回想,當我們飢腸轆轆且饑寒交迫時面對桌上的美食大餐,那種狼吞虎咽的感覺。我要說的是,在我們「狼吞虎咽」的時候,自我是不存在的,思想也是不存在的,我們整個感覺都與食物融為一體。鼻識、舌識、眼識和部分身識(比如腸胃)與食物融為一體,形成一個整體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沒有意識的升起,耳識基本上處於非常弱的狀態,眼識也只是盯著食物,鼻識和舌識佔主要作用,此時沒有二元之說。

酒過三巡之後,鼻識、舌識和腸胃部分的身識轉弱,意識升起,大家開始對食物的評論,讚美食物的美妙,或者抱怨天氣多麼冷,飯館的衛生條件差或者老闆多麼不好等等。

當我在形容上述情況的時候,我是用記憶(意識的一部分)和文字(意識)來描述。我們的意識能夠把文字「轉化」成某種景象,能夠有綜合和抽象能力,所以你看得懂這些文字,但也是我們產生迷惑的主要願因。

《維摩詰經》裡面介紹了一個「眾香國凈土」,凈土的創造者叫做「香積佛」,那個世界就是以鼻識主的世界。大家可以參考。

主要說一下我對身識的領會。

五蘊五識都特別重要。沒有眼睛(盲人),眼識就寂滅,三維立體彩色世界就不存在;聾子的耳識寂滅(無),美妙的音聲世界就不存在(沒有);沒有鼻舌,香氣世界寂滅(女孩子也不用噴香水了);沒有舌識,我們吃東西如同嚼蠟,美味世界不存在(寂滅)。

身識。身識遍布全身細胞。通過吃喝拉撒睡我們的身識都能夠獲得快感和幸福感。性是身識獲得的最高快感。這個快感是什麼導致的呢?在性高潮的時候,大腦會大量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多巴胺使得我們(的身識)感到非常幸福、快樂、滿足感和成就感。多巴胺是一種獎勵物質,驅使我們按某種背後隱藏的意志力前進,如果我們反抗這種背後的意志力,我們將獲得痛苦(我沒有去查痛苦是什麼物質分泌導致的)——重要的是我們的背後有隱藏的意志力(不完全是慾望)。

這個背面的隱藏的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我以後會討論。

印度的苦行僧看到了這個背面的意志力,他們企圖與之抵抗,不讓自己舒服。比如有一個人永久地舉起一隻胳膊不放下,久而久之,這個胳膊退化成一根骨頭狀支棱在他的肩膀(我見過他的圖片)。有一個苦行僧(女性)像動物那樣生活,不梳頭髮、不刷牙、不洗臉倒也罷了,最噁心的是她便後不做清凈,任由自干,跟動物一樣。佛陀也修過苦行,一天只吃一粒米,這個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現在有不少寺廟的出家人還在修苦行,比如悄悄燃指。釋迦佛明確反對苦行,他放棄了苦行,因為他意識到苦行不能入道。

為什麼禪宗古德不鼓勵坐禪呢?自古以來很多人都非常熱衷於打坐。毋庸置疑,打坐是好的行為,對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可是從悟道的角度來說,打坐卻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你可以打坐,但別指著或認為打坐得來的境界是空。空(沒有)唯一的辦法只有悟,別無他法。打坐純熟之後,身心放鬆,思維(念頭)不起(沒有思維、意識泯滅),身體通泰安詳,一片空空的狀態。內心有某種頗為自得的滿足。

可是這種空空的狀態在禪宗古德看來是「覺受」,不是真空。用我的理解是多巴胺隨著呼吸的平穩而均勻分布在身體所有的細胞中,導致體態安詳,並獲得一種隱隱的滿足感。有時候,當氣脈衝到頭頂的百會穴時,會產生一種「極樂」(極度的喜悅),這時候身體非常舒服,有飄飄欲仙的感覺。這就是打坐得到的獎勵。

有一些修行者在獲得了這個極度喜悅之後,對喜悅產生依賴,每次打坐都下意識地追求這個虛無縹緲的喜悅。甚至有的人吸食大麻來促進這種喜悅。從物理的角度來看,打坐得到的喜悅和吸食大麻(甚至其他毒品)的效果是一樣的,都是多巴胺對大腦(身識)的刺激,或者更加準確地說是我們的身識告訴我們我們很快樂、很幸福。

我們的快樂基本上都是來自五蘊五識(我們也可以從意識中獲得快樂,比如解決了一道數學難題,大腦也會分泌出多巴胺給予獎勵,不過沒有五蘊五識來的那麼直接猛烈)。從「眾香國」這個實際案例中我們會發現,其實成佛不是空空蕩蕩、一片虛無,而是實實在在的十分快樂的,是利用了五蘊五識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的信息是「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我們常常念誦的「阿彌陀佛凈土」。為什麼是極樂世界呢?以前我總是以為極樂世界是佛教給我們的一個棒棒糖,好吸引我們入教,是《法華經》說的化城。看來我原來的想法是無明。佛經中有說,成佛之後會成就三身四智,三身是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而報身佛就是永遠享受成佛的福報,處於極樂的狀態。阿彌陀佛就是報身佛,他老人家很慈悲,說死前念十句「阿彌陀佛」就接引我們到他那裡,去做什麼?去享福。怎麼享福,就是全身充滿多巴胺,五蘊五識永恆處於類似於性高潮那樣的快樂幸福之中。

可是為什麼《心經》又說:「照見五蘊皆空」呢?因為你不能執著於五蘊的快樂。只要執著了,就會產生痛苦,就不能解脫,就會在輪迴中一直打轉。

怎麼理解呢?好比小孩子喜歡旋轉木馬,騎旋轉木馬會很開心。可是如果大人不讓他騎,他就生氣,不高興,有痛苦,跟大人鬧脾氣。因為沒有得到滿足,總是跟大人鬧著要去歡樂谷騎旋轉木馬(輪迴)。長大之後,發現旋轉木馬其實很low,就不執著於旋轉木馬了。可是他也還可以去騎(尤其是陪他自己的孩子時),他騎木馬的時候也很快樂。他可以騎,也可以不騎,騎的時候他很快樂,不騎的時候他沒有痛苦。他從旋轉木馬這個項目中獲得了解脫。

佛經說要消除貪嗔痴,尤其說性慾是使得我們六道輪迴的主要原因。雖然如此,可是佛經並沒有要我們把眼睛弄瞎,耳朵弄聾,更沒有讓我們「揮刀自宮」。如果我們對待五蘊五識所產生的快樂就像對待騎旋轉木馬那樣,那麼五蘊五識的快樂(尤其是性慾)就不會對我們產生「束縛」,不會因為得不到而產生痛苦、憤怒等情緒。我們可以盡情地享受感官帶來的快樂(性慾也不妨),但是如果條件不允許,我們也不強求,得不到也不因此而產生痛苦和糾結。如此則我們從五蘊五識中獲得了解脫,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真實涵義。就是「空」。

再說一遍。空不是(頭腦里的)概念,是解脫,是不存在。

解脫之前有二元世界,有旋轉木馬和我。我騎旋轉木馬就高興,不讓騎旋轉木馬就不高興、痛苦,我與旋轉木馬有主客之分,是二元的。解脫之後,無所謂旋轉木馬不旋轉木馬,不存在二元世界。這就是解脫,就是「空」。


推薦閱讀:

波斯王子與佛教東傳
夏壩仁波切:對大乘非佛說的駁斥
南懷瑾:談神通與特異功能

TAG:禅宗 | 佛教 | 开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