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券商板塊,大小券商的冰火兩重天,未來誰將執牛耳,誰又會在洗牌中出局?
2017年盛夏,A股再一次冰寒徹骨。
就像君臨在其他文章中總結過的,每年的夏天,都是A股最冷的時候,不過往年,氣溫更多和業績、預期、流動性有關。
而今年,卻是和制度的搭建有關。
IPO註冊制是否繼續推進,洶湧不止的上市潮和金融市場去槓桿化,將A股指數打的痛不欲生,創業板鮮血淋漓,股民、利益階層和專家指著劉士余罵個不休,內外博弈沸反盈天。
A股再次站在了歷史的轉折點路口上。
這或許是證券行業最痛苦的時刻,也是市場化制度分娩所必須經歷的孕期反應。券商板塊的估值趴在谷底許久,是時候強勢關注一波了。
1
券商吃的是中介飯,對氣候的冷暖變化極為敏感,行業好的時候和行業差的時候利潤有可能相差上百倍,就跟玩過山車一樣,端的是刺激萬分。
不過,和其他強周期行業不同的是,別的行業有可能低迷了就再也起不來了,或者漫漫寒冬不知何時是盡頭,你是無法預判的,一旦衰落了只能祈求上天的保佑。
但券商行業,誰都知道,這是一個朝陽行業,銀行、保險、證券,未來最無可限量的就是證券這個幺兒子了,並且,周期輪迴每過幾年就來一波,現在撒下的種子,幾年後必定滿載而歸,或遲或早而已。
最近十年,券商板塊的利潤經歷了三個完整的周期。也就是說,老天爺已經給了你三次播種的機會了。
第一個周期:2007年,房地產牛市,2008年,金融危機打回原形。
第二個周期:2009年,四萬億政策牛市,2010-2012年,人口拐點大蕭條。
第三個周期:2013-2015年,新興產業+流動性槓桿牛市,2016年,金融去槓桿。
平均三年一個輪迴,不管每年炒作的主題有多大的差別,房地產、基建、新興產業,或許主角會不一樣,或許登台的演員每次都換一波,但證券公司,一定是背後笑得最淡定的主之一。
天朝股市的賣水者,沒有比這更確定性的生意了。
2
券商是一門具有「確定性」的生意,但券商這麼多,哪個最值得持有呢?
君臨翻看了A股幾十家上市券商的歷年財務數據,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規律——
第一個周期(2007-2008)
全行業同漲同跌,不過相對來說,越是小券商,利潤的波動幅度越大。
這樣的原因,其實很好理解,大券商通常業務更多元化,利潤更平滑,小券商業務更依賴經紀傭金,所以對牛熊周期的變化更敏感。
另外,牛市來臨的時候,大量散戶湧入,他們通常是來自小券商覆蓋的二三線城市,而大券商所覆蓋的地區,金融市場相對成熟與飽和,自然增長空間就要小一些。
第二個周期(2009-2012)
2009年上漲的時候,仍然延續著上一個周期的規律,小券商的利潤彈性比大券商更大。
但是進入下降周期的時候,出現了一點變化:
除了中信證券因為出售華夏基金的股權,獲得了額外的131億元收益,讓業績走勢特立獨行。其他的券商,在2012年最後一年,大中型券商業績仍在下滑,小券商卻已普遍出現了利潤的反轉。
這裡面的奧妙,就在於2012年開始創業板的牛市悄悄啟動了,散戶的熱情推動了小券商的業績復甦,而大機構客戶為主的大中型券商,仍普遍掙扎在藍籌股的半死不活里。
春江水暖,小券商先知。
到了第三個周期(2013-2016)
氣勢恢宏的大牛市,讓大中小券商們躺著賺錢,好不快活。當然,相比起來,還是小鮮肉更吃香,和年輕的散戶、充滿雞血的股價打成了一片。
然而就在所有的投資者都在等著新的輪迴出現的時候,潮水的方向已經改變,過去的規則不再適用了。
2017年第一季度,券商業績發布,大中型券商全面反轉,小券商卻沉淪苦海,新的紀元開始了。
3
看似一成不變的輪迴背後,整個券商行業的生態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不是一個壟斷型的行業,競爭者成百上千,每一家都不過是逐水草而居罷了,越早轉型,找到一片桃花源,越早遠離價格戰的泥潭。
大約十年以前,經紀收入幾乎就等於是券商的全部,大家看天吃飯,日子過得無憂無慮。那時候的繁榮,不光是牛市驅動,也跟整個經濟的大環境有著相似之處。
比如銀行業,那時候充分享受到了城市化的好處,不停的開營業點,開的越多新客戶越多。
直至2012年之後,人口停滯,城市化放緩,危機便悄然而至,營業廳過剩了,互聯網化衝擊開始了,利率市場化改革迫在眉睫了,經濟轉型期的債務風險也齊刷刷的暴露了。
這些驕傲與痛苦的往事,一個不落的全部出現在了券商身上。
首先是營業部的過剩,三四線地區還好,在一線城市就真是太密集了,隔條街就一家,一個城市有幾百家營業部,哪有那麼多人開戶,尤其又是熊市期間。
於是一場慘烈的傭金價格戰就開啟了,當三線小縣城的傭金費率還是千分之三的時候,一線城市已經殺到了萬分之五、萬分之三,賺錢越來越艱難了啊。
當三四線小地方的券商們仍在享受著壟斷的利潤率,為此竊喜的時候,結果另一場屠戮又開始了:互聯網+大潮洶湧襲來。
開戶不再需要去營業部了,網上就可以申請,這就讓用戶的物理轉移門檻無限降低,服務體驗的差異性也大大削弱了,再牛逼的投資顧問也挽不回散戶冷漠的心。
證券經紀人和投資顧問被一批一批的掃地出門,成為技術革命的犧牲品。
亂世之中,一批二線券商揭竿而起,比如華泰證券,2006年的市場份額只有3.18%,排在了業內第九名,2016年,華泰做到了7.74%,躍居經紀業務市場的第一名,移動端客戶開戶數占公司全部開戶數的90%。
更多的券商,加大營銷成本,和網路門戶、社交媒體合作。比如騰訊自選股、雪球、金融界、同花順,甚至我們君臨,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證券分析公眾號新媒體,都頻繁的得到各大券商發來的合作請求。
這場戰爭越來越激烈,由於技術的可複製性,同業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傭金價格繼續跳水,直至終有一天將所有券商拖入到無法盈利的境地。
有報告認為,這個時間點將會在2019年到來。
低費用率的結果,必然就是行業的集中,小型券商被大量驅逐出市場。
以日本為例子,目前前6名券商佔據了全行業85%的市場份額,以美國為例子,在大型券商中,經紀業務的收益比例都已經下降到了20%以下。
這個結果很快就會被複制,毫無疑問。
4
想在這個慘烈動蕩的年代生存下去,就必須仰望星空。
哦,不對,是瞭望燈塔。
燈塔國已經為券商行業的前景,指明了出路。
在美國,券商行業經過一兩百年的生長,枝繁葉茂,可以從事的業務之多猶如浩瀚繁星。每一家公司都在嘗試業務創新,這是汗水智慧與鋌而走險的較量,要麼一夜暴富,要麼葬身歷史,留下傳奇與悲歌。
經過漫長的淘汰賽,還能在美國金融市場上生存下來的選手,都有著自己的必殺技。
證券市場上的所有客戶和業務類型,不管如何千變萬化,都可以簡化為以下幾個——
首先是客戶,可以分為四類:大公司機構、小公司機構、高凈值客戶、低凈值散戶。
業務種類方面,可以分為三大類:
A 通道類業務
比如經紀、融資融券,均屬於此,典型的特徵就是:面向海量的低凈值散戶,低毛利、價格戰,技術為王。
要在這個領域生存下來,關鍵就是渠道足夠強大,通過技術的領先吸納最多的用戶,然後開賣更多的理財產品,基金、保險、黃金,以規模應對利潤率的衝擊。
這個領域類似於零售業的沃爾瑪、亞馬遜,便宜是王道,賺錢的前提是壟斷。
B 中介類業務
比如資產管理、投資銀行,典型的特徵就是:面向高凈值客戶和公司機構,收提成,高毛利,服務為王。
這個領域的特點就是,客戶類型是多元化的,需求差異極大,很難實現壟斷。比如,IPO融資和併購重組的專業能力要求不一樣,服務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專業要求也不一樣,海外房地產配置和債券基金配置的專業能力同樣天差地別。
這是個非標市場,只要你抓住一個細分領域,做精做深,就能活的很滋潤。
C 交易類業務
比如自營股票、直投VC股權、場外大宗商品、債券、外匯的交易,拿自己的錢炒,玩的就是心跳。
這類業務風險高、波動大,經常和槓桿結合在一起,牛市時高速擴張,資產數十倍飛升,熊市時資金鏈斷裂,一命嗚呼。
2009年次貸風暴時,華爾街五大證券公司中,其中三家,美林、雷曼兄弟、貝爾斯登,先後倒下,吞下的毒丸正是這類業務。
時至今日,我們看美股市場,99%的全能型券商都消失在風中了。
這個行業出現了三大趨勢:
第一大趨勢,針對低凈值散戶的通道類業務,被專業互聯網券商蠶食殆盡。
嘉信理財,市值520億美元
宏達理財(史考特),市值200億美元
盈透證券,市值150億美元
富達金融,市值115億美元
億創理財(E*TRADE),市值100億美元
這些新興的互聯網券商,依賴於在線交易技術的比拼,價格戰頻繁,烽火不斷,傳統券商完全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第二大趨勢,高毛利高風險的中介和自營類業務,幾乎全部投靠了大型商業銀行這個乾爹。
高風險太可怕,每一次金融風暴就摧毀一批,最終讓獨立券商們紛紛折戟沉沙。
比如2016年的美國五大投行,就有三家是商業銀行,摩根大通、美銀美林、花旗集團,歐洲的大型投行,比如德銀、瑞信、瑞銀、巴克萊、滙豐、法國巴黎、法國興業,悉數是商業銀行附屬業務。
強大而穩定的現金流才是生存的根基。
第三大趨勢,全能型券商里僅存兩個活化石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即使是這兩家,也已經走向了差異化的道路。讓我們看以下這張圖:
摩根士丹利收縮高風險的交易類業務,強化相對更穩定的資產管理業務,並且嘗試切入商業銀行,向他曾經的兄弟摩根大通看齊。
摩根士丹利CEO James Gorman曾經告訴英國《金融時報》:
「我們的資源優勢明顯,我們是美國第十大銀行(存款規模),做商行不存在什麼阻力。」
他的券商面目正日益模糊。
只剩下孤獨的王者——高盛了,交易類業務在高盛的比重已經超過了一半,遠遠超出起家的投行業務,強者恆強。
5
不僅美國券商如此,日本券商業也大致類似。
以SBI證券為代表的新興網路券商挖走了90%的通道類業務,傳統券商退縮機構客戶,並且從早期的幾十家公司分食,變成集中於五大券商、四大券商、三大券商……
環球同此涼熱。
當然,這僅僅是券商行業的終極樣本。
就像房地產行業的泡沫崩潰之前,經歷過煤炭鋼鐵水泥的雞犬升天,互聯網行業的阿里騰訊生態壟斷之前,經歷過四大門戶、盛大巨人、垂直電商的浮華喧囂。
從1970年代到2010年代,這個金融業的驚濤巨浪,整整拍打了半個世紀。
首先是此前的十年,電子業新興成長股大受追捧,比如德州儀器和摩托羅拉,接著是一輪重組概念股的狂瀾,資金泛濫的時候怎麼炒都能掙到錢。
然後輪到漂亮50大盤股的復興,消費升級概念備受追捧,迪士尼的市盈率被炒到了60倍,寶麗來相機被炒到了95倍。
最後,石油危機來了,再美好的優質公司都經歷了超過60%以上的崩盤。
危機接踵而來,蘇聯擴張、日本產業衝擊、越戰失敗、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創下新高——這是美國戰後經歷的艱難時世。
絕望之黑夜,正是希望孕育的沃土。
於是,金融監管開始放鬆,政府希望通過金融效率的改進,提升市場的活力,IT產業開始發芽,蘋果、微軟、英特爾、甲骨文等科技公司先後創立,他們彼此嫁接,在幾年後催生了美國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金融大爆炸。
第一步,信貸資產證券化、可變利率抵押貸款、外匯期貨、利率期貨、期指期貨、浮動利率債券、可變期限債券等金融衍生品創新誕生。
第二步,信用卡、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指數基金等IT技術的引入,進一步加快這個過程。
第三步,科技公司的市場迅速擴大,掀起一波IPO浪潮,推動了美國的產業升級。
第四步,傳統產業的殭屍公司,成為了槓桿投資者的獵物,被收購、私有化、分拆、提升管理能力、重新上市,完成了產業的大重組,激發活力。
比如勁霸電池,本來是食品公司克拉福特的一個事業部,後來被槓桿收購大王KKR私有化,激發了管理層活力後,第一年現金流就提高了50%,以後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長。8年後勁霸被吉列收購,估值從18億美元漲到了72億美元。
這些交易的背後,垃圾債等低成本融資手段的蓬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步,金融科技的創新,飛速增長的市場,將一大批新興券商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成為了這個時代最閃耀的明星。
比如所羅門兄弟,通過押寶聯邦住宅抵押貸款、金融衍生品的價格套利等新產品,迅速崛起,躍升為顯赫一時的華爾街之王。
比如1980年代最轟動的納貝斯克收購案,總資金規模超過250億美元,而KKR實際使用的資金不到20億美元,背後站著的就是兩大垃圾債大王——德崇證券和美林證券。
也正是在這個年代,高盛以「反收購顧問」的姿態脫穎而出,摩根士丹利的僱員數從250人增長到超過數千人,投行業務成為了利潤膨脹的支柱。
金融大爆炸讓美國的經濟血液流動加快,重新恢復了活力,取得冷戰之勝利,也同時成就了一大批華爾街的頂尖券商公司,為投資者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饕餮盛宴。
6
如今,這個燈塔國的盛宴,正在本朝悄悄擺上餐桌。
新興成長股爆炒過後一地雞毛,重組概念股無人再敢接盤,漂亮50的好戲如期上演。但經濟仍在低谷徘徊,迫使監管當局對金融的鬆綁明緊實松,註冊制和IPO不斷加速推進。
另一方面,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愈發成熟,各種智能投顧、量化交易和金融科技創新蓬勃發展,新一輪的大爆炸革命近在眼前。
還有營業部的產能過剩、互聯網開戶的價格戰,通道業務傭金率從萬分之2.5,一路打到最低的萬分之1.2。
最終強者勝出,弱者無利可圖,紛紛出逃,在萬丈懸崖前冒險一躍。
看2017年一季度的年報,A股各大券商的業績出現了完全不同的走勢,兩極分化吹響了號角。規模較大的一二線券商,業績全面回暖,而相對較小的三線券商卻繼續坐滑梯,愁眉不展。
強弱分化之勢,已經看得很清晰。
先看大券商。
中信證券,市值1900億元,Q1利潤增長40%;
海通證券,市值1700億元,Q1利潤增長27%;
國泰君安,市值1600億元,Q1利潤增長8%。
三家一線券商,經紀業務收入都已降到30%左右,利潤穩定提升,股市的低迷似乎沒有產生多大影響。
作為一線券商,最大的特點就是業務多元化和均衡全面,毫無疑問將是未來生存能力最強的王者榮耀。
那麼,這三家券商彼此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呢?
中信證券
中信證券最大的特點就是業務的均衡全面和強大,2016年營收380億元,比海通的280億元,國君的258億元高了一大截,鶴立雞群。扣非凈利潤103億元,同樣比海通的76億元、國君的82億元出色。
在年報中,中信驕傲的宣稱,自己的「股權融資承銷、境內併購、資產管理、融資融券、新三板股票發行」業務全行業第一,其他業務大多也是數二數三。
不過最牛逼的還是針對高凈值用戶的資產管理業務,這塊業務為其貢獻了四分之一的利潤,僅次於經紀傭金,可以看出,中信證券的目標,似乎並不是要做「中國的高盛」,而是中國的「摩根士丹利」。
如果用一個字來定義中信證券,那就是「穩」。
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
這兩家比中信證券規模小一點,業務也相當多元化,但是靠資產管理業務想要超越中信顯然是無望了,於是開啟了冒險又無畏的征途:
海通的第二大利潤貢獻來自「自營業務」,國泰君安則是「投資管理」,字面表達雖然不同,意思是一樣的。
關於核心競爭力的自我解剖中,海通認為是雄厚的資本實力,近年來通過大量發行私募公司債、次級債、短融、收益權轉讓、黃金遠期交易、轉融資等獲得了巨大的資本底氣,說白了就是槓桿融資的能力。
國泰君安則認為,自己最強大的在於FICC為代表的業務創新能力。什麼是FICC呢,就是固定收益、外匯、大宗商品的交易。
也就是說,作為坐二望一的挑戰者,海通和國泰君安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發力交易類業務,他們才是「中國高盛」的真正學徒。
再看二線券商:
廣發證券,市值1200億元,Q1利潤增長18%。
華泰證券,市值1200億元,Q1利潤增長6%。
中國銀河,市值1200億元,Q1利潤增長10%。
申萬宏源,市值1100億元,Q1利潤增長-7%。
招商證券,市值1100億元,Q1利潤增長36%。
國信證券,市值1000億元,Q1利潤增長23%。
這6家二線券商,市值在1000-1200億元之間,和一線券商相比,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是利潤率更高:
扣非凈利潤率最低的國信證券,也有35%%,比一線那三家都要高。
最高的招商證券,營收117億元,扣非凈利潤53億元,利潤率高達45%,膜拜中!
如此高的利潤率是怎麼做到的呢?
答案就是:垂直,專註細分市場,做單項冠軍。君臨帶你逐一體檢——
廣發證券
廣發除了經紀業務以外的第二大利潤來源,是投資管理業務。
不過這個投資管理,和國泰君安的投資管理卻不是一回事,根據年報,廣發的投資管理指的是「資產管理和為公私募基金提供的管理及顧問收入」。
在業務競爭力方面,廣發強調了自己的唯一一個第一:投資顧問團隊規模行業第一,平均諮詢經驗達9年以上。
作為根據地在廣東的券商,廣發將面向高凈值人群的資產管理業務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還是相當明智的。
華泰證券
華泰的經紀業務為其貢獻了65%的利潤比例,股票通道業務市場份額7.85%,基金通道業務市場份額20.33%,都是業內第一。
由於國內的牌照限制,華泰證券扮演了「互聯網券商龍頭」的角色,2016年通過移動客戶端開戶比例高達91%,這個角色正在不斷強化,蠶食其他的競爭對手。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經紀業務市場份額排名,華泰的份額提升了的同時,排在他後面的12個競爭對手全部被擠壓了。整個行業正在向著一家獨大的格局演進。
中國銀河
如果說有哪家二線券商的經紀業務能夠跟華泰掰一下手腕,那就只有中國銀河了。
2016年,經紀業務為銀河貢獻了超過76%的利潤,比華泰更誇張。不過,和華泰著力於互聯網不同的是,銀河的優勢在於線下營業網點,他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擁有360家分支機構,覆蓋幾乎所有地級市,規模業內第一。
申萬宏源
在6家二線券商中,申萬宏源是相對面目模糊的一家,缺乏獨當一面的利潤支柱。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申萬宏源的歷史,這家公司起先由上海的申銀證券和萬國證券合併,接著又跟來自新疆的宏源證券合併。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不斷併購重組合成的二線公司,弱弱聯合,抱團取暖。
缺乏強有力的特色業務,使得申萬宏源的利潤率在二線券商中相對偏低,業績也是連年拖後腿,在2017年一季度的二線券商利潤排名中,申萬宏源是唯一一個負增長的。
這不是一個好兆頭。
招商證券
招商證券的2016年營收只有117億元,扣非凈利潤卻有53億元,追上了營收規模比他大四分之一的申萬宏源。
如果說申萬是大而不強的代表,那麼招商就是小而精悍的代表,其45%的凈利潤率排名業界第一。
那麼招商證券強在哪呢?
第一,招商的ABS不良資產證券化業務全行業第一,簡單來說,這塊業務就相當於美國的垃圾債,是1980年代美國金融大爆炸的主力創新之一,至今依然是美國債券市場上的第一大品種,佔比超過三分之一,成就了華爾街一代天驕德崇證券。
而如今,在我國30萬億元的債券市場中,ABS債的比例不到5%,前景誘人。
第二,招商的公募基金分盤股票交易量和交易傭金業內第一,託管與服務外包業務規模業內第一。
第三,招商是業內創新產品最多的券商,2016年承銷了市場首單外國非主權機構在大陸發行的公募熊貓債,業內首家推出機構客戶定製資產配置MOM產品,公募FOF基金託管業務等等。
第四,招商在中小型科技公司的IPO業務方面業內領先,投行業務佔比20%,是僅次於經紀業務的第二大重點發展業務。
第五,招商證券有個好平台,可以跟招商局、招商銀行、招商地產、招商輪船等招商系共享客戶資源,交叉銷售。
可以說,招商證券在客戶資源、創新意識、高成長業務方面都有出色表現,這是他能夠利潤率傲視同儕的根本。
國信證券
作為二線券商中規模和利潤率都相對較低的一家,國信證券其實是一批黑馬。
比如在2014-2015年的大牛市中,國信的利潤增速分別為134%、183%,一二線券商中排名第一,2017年Q1的利潤增速23%,同樣有不錯的表現。
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國信的投行業務有特色。根據年報,2016年國信的股票承銷家數業內排第四,再融資家數業內排第三,資產重組項目數量業內排第二,資產託管數量業內排第二。
為什麼都強調是數量呢?
因為金額和市場份額實際上達不到這個位置,靠中小公司的項目數量刷上去的,這反映了國信的特點,全力以赴,抓住中小創公司的融資需求風口,成就創業板之王。
以上就是A股最大的9家一二線券商,基本上囊括了各種業務的風口位置,也因此在2017年一季度的業績表現中,絕大部分都獲得了利潤的增長。
和他們明媚的陽光相比,三線券商真是一片愁雲慘淡。試舉幾例:
方正證券,市值700億元,Q1利潤增長-52%。
光大證券,市值700億元,Q1利潤增長-1%。
國投安信,市值500億元,Q1利潤增長-30%。
長江證券,市值500億元,Q1利潤增長-13%。
西部證券,市值400億元,Q1利潤增長-34%。
…………
80%的三線券商,一季度業績都處於負增長寒流中,和一二線券商的強勁反彈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除非牛市重臨,還能依靠相對較高的經紀傭金率獲得片刻歡愉,否則你拿什麼去和一二線大券商們拼機構業務呢?
根據燈塔國和霓虹國的券商進化史,這批小券商中的90%都將在金融的驚濤駭浪中葬身海底,或者投入大券商的懷抱。
不管是心甘情願,還是絕望不舍。
7
附2016年券商IPO主承銷金額排名前10:
— —END—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