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子祛除濕熱的效果很好,但是一直以來爭議很大!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經談到「桂枝湯」是一個方內藥物處於均衡狀態的方子,它有鼓舞人體脾胃氣血,輸出氣血的到人體「肌部」和「上焦」的作用。

在這個方子,桂枝和芍藥是藥力方向相反的一對藥物。桂枝能推動氣血從心下(脾胃)向肌部供給,而芍藥則能促進肌部的水濕迴流,使心下的水濕之氣向更下方運行。

比如,「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就是這樣一個通過「利小便」來祛「水濕」的方子,在這個方子中「芍藥,白朮,茯苓」開始小試牛刀,形成了一個「利小便」鐵三角。理解這個鐵三角,能讓你更好地理解另一個偉大的治療水腫的方子——「真武湯」。

在那個偉大方子中,肩負著祛除肌部及心下水濕,「利小便」任務的就是這個鐵三角。

經方中的道理是一以貫之的。

所以,我覺得牢牢記住「芍藥」下面的這些作用:「促進肌部的水濕迴流,使心下的水氣下降,行血,並且和甘草搭配後有強大的松解痙攣的作用」,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經方的組方原理。

[白芍]n但是,也有朋友尖銳地指出「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這個方子是錯誤的,「傷寒論」的第28條是錯誤的,他還說這是近代經方的「三個高峰之一」胡希恕老師說的。

的確,「傷寒論」第28條爭議很大,有一些經方家,比如《醫宗金鑒》的作者吳謙,還有胡希恕就認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是錯誤的,應該去掉的不是桂枝,而是芍藥。

胡希恕是中醫臨床大家,他關於傷寒雜病論的一系列講座,讓人醍醐灌頂,但是,他關於「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的理解是有待商榷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傷寒論」第28條: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n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切) 白朮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n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雲,「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這個方子中有芍藥,白朮,茯苓,中國的宋版,日本的康平本均如此記載,所以在沒有新的證據出現之前,我們可以確認「傷寒論」原方就是這樣的。

當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用方合不合理。

我們來看原文,服用「桂枝湯」或者用了「下法」後,患者仍有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等癥狀,並且心下滿微痛,小便量減少、排尿困難。

請注意,這兒沒有「惡寒」、「惡風」,說明患者此時已不是外感表證了。不是外感表證,「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等癥狀是怎麼來的呢?

「頭項強痛」是解開這個證型奧秘的鑰匙。

患者之所以出現「頭項強痛」,是由於供應到筋肉的津液出現了「不足」,若這種「不足」程度嚴重,就會筋肉強硬,在人體中,項背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是什麼導致了項背津液供給障礙呢?

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津液不足,一種是濕邪阻滯,「濕邪」攔住了氣津正常運行的通道,導致最高處的頭頸部得不到氣津的濡養,這時也會出現「頭項強痛」。

若是津液不足引起的,就應該用葛根,因為葛根有補肌氣之津的作用。若是濕邪蘊於肌肉,心下升降失調,那麼就應該用芍藥,因為芍藥有促進肌部水濕迴流,心下水氣下降的作用。

濕熱瀰漫,所以患者「翕翕發熱」;水邪內停,故患者「心下滿微痛」;通過芍藥,茯苓,白朮這個鐵三角,將皮、肌、肉中的濕邪,引導到膀胱之中,最終將心下的濕邪通過利尿從膀胱排出。

芍藥有很強的使水濕肅降的作用,大家臨床上可以試試看,如果大劑量使用芍藥,患者的尿量就會增加很多。

傷寒論第28條寫得非常簡約,但是以方推證,患者容易有下面這些與「濕熱」相關的癥候:

翕翕發熱,口膩不渴,不思飲食,胸悶腹脹,噁心,小便量減少,舌苔滑膩,脈或滑,或濡。

當有上述癥狀時,使用這個方子效果是很好的,因為這個方子有比較好的祛濕熱,通利小便的效果,而桂枝辛,甘,溫,有可能會助長濕熱邪毒之勢。

若患者除了以上癥狀,惡寒,惡風之類的表證又未解,我覺得用桂枝恐怕效果也不好,因為患者肌肉濕熱瀰漫的狀況,很可能就是「傷寒表實證」誤用桂枝湯引起的,因為「傷寒表實證」皮腠閉塞,桂枝發汗開腠的力量又不是很強,時間一長,外束皮部的寒邪就容易化熱,從肌部向心下內陷,引起心下滿微痛,氣機升降失調。這種情況下,用麻黃,或者用足量的薄荷,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不是一個容易理解的方子,我說的也只是一家之言,歡迎大家補充。

本文原創,其他署名一概為盜版,若您有興趣,歡迎點贊,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實踐中醫,也助於研究者們的循證研究有方向,避免部分工作室通過炒作攻擊中醫來吸粉。與某工作室不同,這個專欄的所有文章一律開放評論。


推薦閱讀:

人蔘
手術前用民間醫生的偏方會有效嗎?
這是什麼蟲子,據說可以治癌?

TAG:中医 | 中药 | 中西医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