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資源空談體制是思維懶惰者的常見病 | 袁嵐峰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從80年代到現在,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但人們不難發現,中國和先進國家的教育科研差異並沒有縮小。」為什麼現在還有許多人無視基礎事實,相信這類說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許多懶人有一種「對體制的迷思」:任何事情不好,都一定是體制的錯。錯了!只要冷靜想想,很容易發現有一樣東西比體制更重要:就是硬的資源。
————————————————————————————————————————
最近我父親轉給我一篇文章,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的《中國教育改革三大敗筆》(中國教育改革三大敗筆)。看到第一段是:「從80年代到現在,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但人們不難發現,中國和先進國家的教育科研差異並沒有縮小。」我就告訴父親:此文對基礎性的事實理解錯誤,後面就不用看下去了。
事實上,只要是中國科學界的工作者或者關注者,很容易舉出大量的硬指標證明近30年來中國的科技實力有了爆炸式的增長,跟最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大為縮小,在一些領域還達到了世界領先。例如2016年8月發射的「墨子號」,是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量子通信領域,毫無疑問是中國在引領世界,許多外國科學家都來參與中國的項目了,包括潘建偉院士的博士導師安東·塞林格教授,歐洲和美國都在制定計劃對中國奮起直追。若干衡量基礎研究的定量指標,例如自然指數(統計對象是68家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高引用學者(統計對象是各個科研領域中被引用數排在最前面的科學家)、研究前沿(統計對象是交叉關聯形成「研究前沿」的科學論文),都明確地指出中國的基礎研究產出處於世界第二位,只顯著地低於第一位的美國,而跟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比較接近,共同組成第二集團。如果看這些指標的增量,那中國更是唯一在暴漲的國家,正在逐漸擺脫德日英法,直奔美國而去。
星軌背景下量子衛星過境興隆站
在這種背景下,仍然有這麼多人相信類似「中國和先進國家的教育科研差異並沒有縮小」的說法,就很耐人尋味了。我有朋友提到,湖南台的李維嘉到國外去做節目,問外國小孩覺得中國什麼比較好,有個小孩說中國的科技非常厲害,結果李維嘉不太相信的說:「你確定嗎?」中國的工業產值2010年就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了,2016年還有人不相信,給他留言說:「中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一?在夢裡?」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巨大的反差?我覺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體制的迷思」。幾十年以來,抨擊體制、呼籲改革的宣傳鋪天蓋地,這在大方向上當然是正確的,但給許多懶人造成了一種思維定勢:任何事情不好,都一定是體制的錯;要想改好,關鍵也在於改變體制。錯了!只要冷靜想想,很容易發現有一樣東西比體制更重要:就是硬的資源。
體制好比軟體,資源投入好比硬體。軟體決定使用硬體的效率,硬體決定能達到的上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句話就說清楚了軟體和硬體之間的基本關係。
諸葛亮的北伐沒能成功,首先不是因為他的戰略有什麼失誤,沒有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等等(子午谷奇謀到底好不好,都是個大可商榷的話題),而是因為蜀漢手頭的資源比曹魏少得太多。以一州之力對抗整個中原,沒有被滅都算不錯了,而諸葛亮甚至還能取攻勢,還取得過多次勝利,這已經足以證明諸葛亮是天才了。許多人之所以熱衷於作「事後諸葛亮」,批評諸葛亮這個不對那個不好,是因為把北伐當成了一個有很大希望完成的目標,忘記了這原本是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而這種「迷之自信」,正是諸葛亮的天才表現給他們帶來的!
諸葛亮
理解了資源的重要性,就很容易接受中國的科技大爆發了。幾十年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對科技研發的人力物力投入直線上升,目前研發人員的數量已經居於世界首位,研發經費僅次於美國居第二位。
2000年至2013年全球前十大研發支出國家地區的研發投入變化
1999年左右,楊振寧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演講《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結論是:「以下的幾個長遠的因素是使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夠有輝煌的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個是需要有聰明的年輕人,有頭腦做科學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視紀律、重視忍耐心、重視勤奮的社會傳統;第三要有決心;第四要有經濟條件。……中國在20世紀里有前三者,到了21世紀我認為將四者具備,所以我對21世紀中國科技的發展是絕對樂觀的。」當時連我都不信。但現在看來,他的說法是完全正確的,是真正的基本面分析,不愧是大家風範。
有些外行會認為:即使你投入再多,惡劣的體制也會像醬缸一樣把你的投入歸零。又錯了!只要你有足夠的投入,完全可以另起爐灶嘛,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我最近訪問了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淵源頗深的南方科技大學,這所年輕的大學正在蓬勃發展之中,若干院系直接把高標準作為起點,聘請的都是國際一流的學者,這樣的實力即使在美國看來也是相當傑出的。
說這些,並不是要否定體制的重要性。中國的科研教育體制當然存在許多弊端,我就可以舉出不少有待改進的地方。但基本格局要明確:中國的科技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而且只要投入持續增長,還會取得更大的成就,追趕美國是完全現實的目標。體制的改進會加快這個進程,我也很願意為改進體制出謀劃策。但許多人把體制當成了決定性的、甚至是唯一的關鍵,然後對中國的科技進步完全視而不見,——這個迷思該打破了!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微博@中科大胡不歸,知乎@袁嵐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本文應《環球時報》記者曲翔宇之邀草就,2017年7月1日以《科技成果「井噴」與「定體問」》為題發表於《環球時報》第7版國際論壇版(http://opinion.huanqiu.com/hqpl/2017-07/10922849.html),由於篇幅限制有較多刪減,此為全文。 責任編輯:孫遠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中國國家實驗室一「籌」莫展,學者親歷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卓越
※同事被領導穿小鞋,真相讓我驚掉下巴!
※為什麼國內的反貪局人員被腐蝕了,而香港的廉政公署沒有被腐蝕?
※難道就你愛國?
※北方省會城市的市級國家安全局待遇個人發展如何,同當地銀行相比呢?
TAG: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