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五練是最佳訓練方案嗎?
我記得三四年前的時候,上網查增肌訓練計劃,那會兒幾乎只有胸肩背腿臂的五分化訓練。當然也有一些變式,但占壟斷性主流的觀點還是每塊肌肉單獨分化訓練,至少是大肌群分化訓練,順帶個小肌群,例如胸肩背腿分化,順帶肱二肱三和小腿。
四/五分化的訓練就像增肌聖經一樣,你去健身房打個招呼,大家都會問你:「今天練哪個部位?」。
毫無疑問這種訓練方法是「正確」的。成千上萬的健身者,通過四/五分化訓練,練出了非常不錯的身材。我自己也是通過胸肩背腿的四分化訓練起來的,我前期寫的增重訓練文章和經驗中,推薦的也是這樣的四分化訓練,而確實也有非常多的同學,跟著這樣的四分化訓練計劃,給我反饋了不錯的成果。
而近幾年隨著國內健身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國外健身方面研究的流入,在訓練模式上,也逐漸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正確」的,是否就是「最優」的?
-
四/五分化訓練的問題
「一次只練一個部位,將這個部位徹底練透,然後用一周時間讓肌肉徹底恢復生長」
這個而是單部位分化訓練的核心思想。人的時間和體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一次將全身都練完,那麼分配在每個部位的訓練量就會比較低,可能就一個動作三四組,刺激還沒到位就結束了。
而單部位分化訓練中,一個大肌群至少會安排4~5個訓練動作以上,不說別的,至少練完肌肉會「很有感覺」,包括泵感和酸疼感。今天練胸,卧推、上斜、屈臂撐、飛鳥、夾胸,胸肌爆炸的感覺,相信大家多少都有體驗過。
但四/五分化訓練,對大部分人來說,效率並不是最高的。為什麼效率不夠高?這個可以從訓練水平和超量恢復周期兩方面來說。
-
一、訓練水平的局限
「將一塊肌肉徹底練透,然後徹底恢復」,增肌聖經,沒毛病。
問題在於,你無法將一塊肌肉徹底練透。
特別越是新手,杠鈴都控制不穩,肌肉發力都沒找著,不可能將這塊肌肉練透的,能不能基本練到位都是個問題。每塊肌肉你都沒刺激到位,然後你還預留一周的休息時間,你覺得會不會休息太久了?
就算是有幾年訓練經驗的人,也容易遇到問題:周一練胸,感覺已經竭盡全力去練了,練後感覺也很好。但到了周四周五,好像胸肌已經恢復的差不多,拖到下周一都完全沒感覺了。
那能不能在周一練胸時,重量再加大點,組數再多幾組,這樣練的更透,直到下周一前都還有點感覺?對普通人來說,還真吃不消,強度太大,先不說疲勞積累或損傷什麼的,首先你自己就會練不下去。
而對於健美領域頂尖的運動員,這種方式他們倒是玩的很溜。原因有很多,他們的頂尖的訓練水平、天賦和基因優勢、使用類固醇等藥物輔助等,都能讓他們承受更大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量,徹底練透沒毛病。
普通老百姓練不透,需要的恢復時間就較短,這個又聊到超量恢復周期了。
-
二、超量恢復周期的控制
寫過幾百遍的老話題了。
訓練過後,由於訓練消耗,你的訓練水平會有一個短暫的下降。它會隨著你的休息和補充,逐漸恢復到原來的水平,並且超過原來的水平,這個就叫超量恢復。但如果不繼續提供訓練刺激,這個「超量」 就會逐漸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假設,你每次都在超量恢復(還沒消失)的階段,提供了下一次訓練刺激,你就會進入下一次超量恢復的循環當中。不斷重複這個循環,不斷堆高超量恢復的效果,你就會越變越強,肌肉也會越來越大。
完全理想的狀態,當然像上圖一樣,在超量恢復的最高點,進行下一次訓練,這樣進步的效率是最高的。
當然我們不可能準確找到這個「最高點」。就像我們不可能每天完全準確吃進去3000kcal的熱量一樣,一定會有誤差,我們只能憑藉技術和經驗,儘可能地尋找並接近這個點。
假設,你明顯感覺到休息恢復的時間有點太長,例如周一練胸,在周五左右達到了超量恢復的最高峰(僅舉例,非真實數據),然後你還等到周一再進行下一次訓練,雖然周一可能還處於超量恢復的範圍內,但堆積效果肯定是不如周五當天了。如下圖:
這種訓練周期,是「有效」的,下一次訓練在上一次訓練的超量恢復範圍之內,還是可以有持續的進步。但也可以發現,下一次訓練的交接點,離超量恢復的最高點「有點遠」,說明這並不是「最優」的訓練周期。
-
嘗試縮短訓練周期
如果你每次訓練比現在減少兩個動作會怎麼樣?明顯的,你的單次訓練量肯定會下降。訓練量下降了,肌肉需要恢復時間就縮短了。
如上圖,假設你將5個練胸的動作,減少為3個。單次訓練量減少後,可能不到一周時間,超量恢復周期就完全結束了,而最高峰則提前到周四左右(僅舉例,非真實數據)。
恢復周期更短了,一周一循環的五分化訓練豈不是更加不適合了?
是的,按這種訓練量來練的話,你應該將訓練增加到一周兩循環。
雖然你依然無法精準匹配超量恢復的最高峰時間點,但你可以讓自己的訓練節點更接近最高峰,整體而言,進步會更快一些。這就是「更優」的訓練周期。
我記得我前期訓練的時候,由於特別在意胸肌,在四分化的基礎上,胸肌額外多加了一天訓練。雖然每次的訓練動作相對較少,但胸肌確實比其他部位更突出一些。這也是當時無意中給胸肌使用了兩循環訓練的緣故。
那縮短了周期之後,一周要將全身覆蓋,練兩個循環,如何安排?
如果時間少,一周只能四練,可以上下肢雙分化兩循環;如果時間多,一周可以六練,可以蹲推拉三分化兩循環。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組合不同的肌群進行分化,都沒有問題。
這些「雙循環」的訓練安排,其實適合大部分普通健身者,嘗試一下,可能會比五分化訓練進步更快一些。特別是「不容易練出感覺」的入門不久的同學,以及四/五分化訓練太久沒突破的同學。
-
四/五分化訓練的價值
按上面這麼說,四/五分化訓練是不是沒有價值了?我的入門課程里的計劃,是不是應該全改成雙循環訓練更適合?
我並不認為需要這樣,原因如下。
-
一、依然是有效的
我覺得大家不必見到一個貌似「更有效」的新方案,就將舊的方案全盤否定。這兩者並不是「有效」和「無效」的區別,只是「效率」高低的問題。
雖然這是我之前走的一段小彎路,但四/五分化的訓練,依然支持我成功增肌增重到自己滿意的程度。相信大部分人也是通過這種方法將自己練起來的。
他們的區別,只是「效率」差別。而差別也沒想像中這麼大,也許只是70%和83%的差異而已。雙循環練久了練膩了,回到五分化練練,也能練出新的感覺來。
-
二、更容易被大眾理解和接受
因此也更容易行動起來。這才是我不打算修改入門訓練計劃的主要原因。
你跟一個人說,你開始健身,要胸肩背腿分別訓練,他會說,ok沒問題,因為他對健身的認知,也是這樣的;他上網隨便一搜健身,也都是這樣的內容。
符合自身認知水平的內容,更容易傳播和接收。
如果你跟一個人說,你要分上下肢進行訓練,很可能他會反問你:我健身的兄弟們都說每次只需要練一個肌肉啊?你這樣練會不會練不到位?你這個計劃和網上的不一樣啊?…
當你需要接受新事物和改變當前思維時,執行力就會變得緩慢起來。
近期我剛開的訓練入門課,這個現象非常明顯。我是從關節活動和基礎動作講起的,真的完全不懂的小白,就認真聽認真學了。反而是有過一定訓練經驗的同學,有自己了解健身的,會反覆追問我,這個動作主要要練哪些肌肉啊?我是不是應該針對某個肌肉訓練啊?這個卧推我胸肌沒明顯感覺,是不是夾胸更好啊?
這是他當前的認知(我曾經也是這樣),所以他接受起新的思路,會比完全零基礎的小白,更困難一些。
所以如果你向一個新人介紹健身,你可以建議他去做雙循環訓練。但如果他不認可你的說法,那就別爭執,讓他去做他認知中的五分化訓練。先行動起來,比尋找「更高效」的方案,重要得多。
-
三、更容易感受肌肉的發力
針對同一塊肌肉,進行大量不同角度的重複訓練,會更容易找到這塊肌肉發力的感覺,也更容易感受到肌肉酸疼和泵感一類的「訓練感覺」。先不討論訓練感覺對效果是否真的有用,至少這對新手來說,他會馬上覺得,自己「終於練到位」了。
這未嘗也不是一項優勢。
推薦閱讀:
※第一課:【基礎】為什麼你怎麼吃都吃不胖?
※徒手訓練為什麼不太適合瘦子增重?
※增重遇到平台期,體重不長了怎麼辦?
※瘦子如何在短時間內變胖變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