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教育中的苦難是必要嗎?

「農村的孩子就是比城裡的孩子好,你看看你們現在這些年輕人哪有我們當年艱苦奮鬥的那種精神「這是我媽在看完一個電視新聞里介紹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新聞後對我說出的話。 於是我為了反駁他,立馬找出來北京狀元接受採訪時的視頻。結果最後她氣呼呼的說,你這是詭辯。

自古以來苦難教育似乎非常流行在我們的社會之中,如果一個人不經歷一點磨難的話他是不可能成功的。這是很大一部分人內心的寫照,他們相信艱苦的環境更加能幫助人的成功,他們堅信」得經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 吃虧是福,年輕人就得吃點苦頭才好」

想想看是什麼人喜歡這麼安慰人?大部分情況下,是你的上司,你的領導,一些老者。在某種方面上他們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上級階層,為何上級階層這麼熱衷於讓人吃苦? 接受苦難真的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帶給我們什麼鍛煉嗎?

創業公司的老闆最喜歡的就是讓員工一個人干三個人的活,你要是抱怨兩句他就會和你說:「你在我們這裡能接受到鍛煉你懂嗎、這是無價的是可以讓你以後更加飛黃騰達的資本」說的多好,我這裡一切的資源短缺,人手不足都是為了你以後的飛黃騰達而準備的,你還不感恩戴德的麻溜去幹活?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因為公司沒錢,所以不得不說出來給你洗個腦。你以後飛黃騰達和你的努力、天賦、運氣都分不開,但是你如果在一個更好的公司相信我飛黃騰達的速度絕對是比現在快的。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孟子》之中的句子被許多人引用至今,甚至有許許多多人把他當作自己的至理名言。在受到苦難後拿出來安慰自己,認為這是上天給予自己的考驗,彷彿只要通過了考驗後即可獲得成功。

被稱之為「垮掉的一代」90後。 沒有經歷過70年代的動蕩,沒有經歷過80年代的一窮二白,彷彿因我們沒有經歷過這些磨難,所以我們就是垮掉的一代。 但是馬上「20」年代的人都要出來了,「90」年代的人好像還沒垮掉啊。相反的,越來越多的90後傑出人才不斷冒出,似乎偉大的艱苦環境並沒有體現出它的作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上天不會因為你多受了苦難就會給予你成功,相反的如果你的生活環境相當優越的話,你離成功的距離就會更加接近。苦難除了給人帶來痛苦之外,基本對人沒有任何幫助。有些人可能會說,苦難會教會我們努力,但是他沒有看見更多的人在苦難中慢慢墮落,所謂的努力是與身俱來的能力即便是在優越的環境中努力的人依舊會努力。

接受苦難並不代表苦難是好的,只是我們不得不接受。 我們所具備的一切優良品質也不是苦難所賜予,而是我們本身就有了。我相信如果一個人能成功那一定是必然的,不會因為你所接受的環境不同。

優良的環境反而可以促進一個人的成功,但苦難的環境往往只會拖累你。

下次再有人告訴你,吃虧是福,你就大耳刮子抽他丫的。(抽不抽在你)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互联网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