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於兩歧之間|城與邦

作者|李海默

簡介|休斯頓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研究生

興趣|當代民主理論、美國政治思想

本文原載於微思客WeThinker,經授權轉載

正文

  近年來,對於如何看待中華固有文化一事,似乎有兩種針鋒相對的不同路徑常在交鋒。

  其一特彆強調中華固有文化之博大精深,無所不包,這遙遙呼應的是中國大陸近年經濟的崛起和繁榮,暗含的因果關係是中國力量之源全繫於固有文化之功。另一路徑,則比較側重抨擊、揭露近年來中華固有文化外延領域(尤其是與市場接軌領域)的種種亂象,尤其是種種虛妄、矯揉、欺騙與託大之象。

  僅從理論上講,似乎這二種路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筆者看來,過度強調其中任何一個取向,都可能會帶來誤導性。

  過度強調前者,很容易會把對中華固有文化的指摘與批評一律視為別有用心的「辱華」,那樣,即使是從本身上就符合事實與科學的批評(或者即使不夠準確但仍屬善意的評論)也會隨時被扣上「辱華」的大帽子,如此欲加之罪,動輒得咎,哪裡還會再有什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呢?

  過度強調後者,則可認為一切國粹皆可拋棄(而非「揚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所謂「國粹」的東西,斯則太極、詠春、中醫、中藥、儒學等等,俱可扔進歷史垃圾堆矣!這就像有的俗淺之人動輒就會說中國人種本質就是愚昧落後反自由民主的,非得引進基督教(或者說的更高大上一點,非得引進「新教倫理」)來個全盤洗腦啟蒙才行。然則也不知這些人中有幾個能靜下心來真正地讀過像《先賢的民主》【郝大維(David Hall), 安樂哲(Roger Ames)著】或《中國的自由傳統》【狄百瑞(Wm. Theodore de Bary)著】這樣有深度的書。不知這些人中又有幾個曾讀過梁啟超在《治國學的兩條大路》一文里振聾發聵的那句:「我們中國文化,比世界各國並無遜色,那一般沉醉西風,說中國一無所有的人,自屬淺薄可笑,論語曰:』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前日武林掌門接受挑戰,是「亂象」中的一幀

  立於兩歧之間,筆者想到的是陳寅恪先生當年講的「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穫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

  立於兩歧之間,筆者想到的是梁啟超先生當年講的「我希望我們可愛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個尊重愛護本國文化的誠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學問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綜合起來,還拿別人的補助他,叫他起一種化合作用,成了一個新文化系統。第四步,把這新系統往外擴充,叫人類全體都得著他好處。我們人數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們對於人類全體的幸福,該負四分之一的責任。不盡這責任,就是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同時代的人類,其實是對不起自己。」

  雖是老生常談,但是仔細想想,好像也就是梁、陳諸前賢說的這樣。

  也許,對待中華固有文化較為中正持平的立場,是套用德裔美籍政治家卡爾·舒爾茨(Carl Christian Schurz,1829-1906)的名句:我們的文化,無論對或錯,還是我們自己的文化吶;如果她是對的,我們就讓對的繼續發揚光大,如果她是錯的,我們就勉力奮發,將她改造過來對的方向上吧(My culture, right or wrong; if right, to be kept right; and if wrong, to be set right /後半句,有時或作:when right, to keep her right; when wrong, to put her right)。

▲陳寅恪先生像

延伸閱讀

  1. 陳寅恪著,「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aisixiang.com/data/1032

  2. [中]梁啟超著,《國學入門要目及其讀法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3. [中]梁啟超著,《歐遊心影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4. [美] 狄百瑞著,《中國的自由傳統》[M],李弘祺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5. [美]郝大維,安樂哲著,《先賢的民主:杜威、孔子與中國民主之希望》[M],何剛強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往期相關文章

多變與不變:梁啟超及其同代中國知識人的智識|城與邦

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專號|城與邦 - 知乎專欄

跨文化下的平等交流:淺論沈清松教授的外推策略|城與邦
推薦閱讀:

士為什麼會為知己者死呢?這是種怎樣的情懷?
為什麼如今大多數中國人不認為儒教是宗教? ?
中國有豐富的歷史、神話和傳統藝術資源,為什麼動漫產業仍然不發達呢?
中華文化筆記15,墨家科學思想之四
對於經典《老友記》你怎麼評價它的價值?

TAG:中国文化 | 现代性 | 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