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岡仁波齊》:命運好的做了喇嘛

姑且稱之為影片。

nn

芒康一個叫楊培的老人,他哥哥去世了。他哥哥一生想去拉薩朝聖,卻帶著遺憾離開。楊培老人不願意也帶著這樣的遺憾離開,於是提出想去朝聖。家人一致贊成。

nn

同村一對年輕夫妻,即將迎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這個孩子將和岡仁波齊神山同屬相,請求一起去朝聖。酗酒的屠夫因為覺得自己殺了太多牛,想要獲得救贖,也請求去朝聖。一家人因為前一年造房子發生意外,造成兩人死亡,要為他們求得幸福安康,所以也請求加入朝聖隊伍。

nn

接下來,影片記錄了n他們一路磕長頭去拉薩的過程。

nn

有幾個情節很有意思。

nn

第一個是,他們在路上碰到一個大叔,指點他們磕頭的動作不標準,並告訴他們,不僅要為自己,也要以「虔誠的心,希望眾生平安幸福」。

nn

至此,朝聖之路的性質變了,從小乘的境界進入了大乘,或者說由下士道、中士道進入到上士道的修行。

nn

佛教,或者說一切宗教,都以「生死」為討論的起點。佛教的起始邏輯,或者說前提假設,是「六道輪迴」,是一種前世、今生、來世循環的三世輪迴生命觀。要親近佛教、修行佛教,起點就是要認可這個生命觀。

nn

認可「生命輪迴」的理論之後,就會有兩種選擇:不想跳出輪迴、想要跳出輪迴。面對不想跳出輪迴的,佛教教導他們行五戒十善,可以不入惡道,修行的是天人乘,也就是下士道。而想跳出輪迴的,又可以分成兩種:只想自己跳出輪迴的、想要讓所有人跳出輪迴的。前者,佛教教導他們修行小乘佛法,就是中士道。後者,希望眾生得涅槃,就是發菩提心,金剛經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教教導他們修行大乘,也就是上士道。

nn

所以說,路遇的大叔使得這次朝聖的意義和價值擴大了,從中士道甚至是下士道進入到了上士道修行:不僅僅為自己、親人祈求平安幸福,而是要為所有眾生磕長頭、求平安。

nn

不唯佛教,加繆在《反抗者》里也說過:反抗不僅僅產生於被壓迫者身上,當然們看到他人成為壓迫的受害者時,也會進行反抗,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他將別人看成自己。人在反抗時由於想到他人而超越了自己。

nn

佛教修行,大約就是加繆說的一種形而上的反抗:對命運的反抗,對這個無常虛幻的世界的反抗,對生死輪迴的反抗。

nn

還有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情節是,造房子死了人的那家男人,路上被山體滑坡砸傷了腿。他說他想不通自己為什麼這麼倒霉,他的爺爺一輩子做善事,他的父親一輩子不作惡,他自己也沒有做壞事,卻為什麼家裡造房子發生了意外,現在來朝聖,又偏偏只有他被砸傷了腿。

nn

這涉及到一個果報的問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真的嗎?

nn

這個問題,兩千年前司馬遷也問過了。他在《伯夷叔齊列傳第一》里就問了這個問題:

nnnn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nnnn

太史公舉了很多例子,好人死得早,壞人活長命,簡單講就是問了一個問題:天道真的有報嗎?

nn

有的,太史公引用孔子的話一老早就給了回復: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nn

朝聖之旅給出的回答是:最重要的是心。

nn

什麼心?希望眾生平安幸福的心,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nn

怎麼來體現這顆心?

nn

磕長頭。

nn

標準地、頭手腳身一致地、心體意念統一地,磕長頭,一步一步,一個一個,磕長頭。

nn

道路在身上。

nn

不然你說你修心,你說磕頭是愚昧,是迷信,是無謂。我不知道你的心怎麼會修成這麼傲慢這麼知見障。修心修心說破了天,也不如拖拉機壞了拉著車廂前進幾步停好然後回頭,一頭一頭磕過去。你覺得一個九歲的姑娘磕頭朝聖,是洗腦;我覺得一個九歲的姑娘要上學考試,也是洗腦。講到底,一個人只要不去傷害別人,選擇什麼樣的精神信念,根本無所謂對和錯。

自以為現代社會構建出來的價值,很高級嗎?

尼采說:基督的價值不是信仰,而是他的行動。這行動就是反抗,反抗必須苦行,用完全投入這個世界替代一切價值判斷。

nn

反抗必須苦行。釋迦摩尼不就是要了一輩子飯么?《金剛經》開頭就說:

nnnn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nnnn

到了吃飯的時候了,釋迦摩尼進城去討飯,挨家挨戶討——不做區別選擇,不能有愛憎,而是一家一家挨次地討。討完飯,不能當街吃,還要回到原來的地方,吃完飯,收拾好,洗腳,坐好。這一套,不能亂的。你說這是繁文縟節,是形式,還是修行?

nn

施特勞斯的話:在古典學,形式比實質重要。

nn

影片的最後,一行人到了聖山岡仁波齊朝拜,楊培老人過世了。處理完他的身後事,影片就結束了。n

nn

所以我說,這是一個關於生死的影片。

nn

了悟生死,懂得如何面對死亡,是唯一的修行。用加繆的話說,是唯一的哲學問題。

nn

所以我說,看電影前需要預修一本書:《西藏生死書》。不明白藏人對生死的觀念和態度,不了解藏傳佛教對死亡的開示和修行,是不可能真正懂得電影無休無止的磕長頭的,只能看到虔誠、虔誠、虔誠,信仰、信仰、信仰。而不明白為什麼這麼虔誠、這麼信仰,於是就會得出一個「迷信」的結論。

nn

對於死亡的不同認知,衍生了對於生命價值的不同認知,對於生命價值的不同認知,塑造了完全不同的人。

nn

那年在塔爾寺,看到一個小姑娘,把一顆目測價值數十萬的天珠,隨手就扔在了釋迦摩尼像前,頂禮膜拜之後轉身走掉。

nn

你覺得,她是不是傻?

nn

影片中有一首歌,有一句歌詞是:「命運好的做了喇嘛,我的命不好所以去了遠方。」

nn

你覺得,歌詞是不是傻?

不需要覺得他們比我們高級,也不需要覺得我們比他們清醒,因為根本,我們和他們,是不同的種類:「人」,不是——至少不僅僅是——生物學概念上的吧?

推薦閱讀:

《巴黎最後的探戈》中導演貝托魯奇和演員白蘭度策划了一場真實的性侵戲
不懺悔者註定當叛徒——《好傢夥》
一個周星馳、劉德華都愛過的香港女神復出了
《狼圖騰》里他們去打狼時最後準備剝皮的那隻狼怎麼回事?莫名就倒下了。就是陳陣說欠它命那隻。
在《大內密探零零發》中,零零發有沒有愛過琴操?

TAG: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