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魯迅的雜文有感

網上做活動時,買了許多想看的書,以前自個看書,大多用的電子書,一來攜帶方便,十多本書放在一個6寸的小本子字里,一帶就走。加上有夜間護眼模式,看著還有助於晚上的睡眠。二來我並不喜歡在書旁做讀書筆記,覺得十分麻煩。但是,看的書多了,或許是「博」了,但是還不夠「深」,許多書並非讀一遍也就完全吸收的,而且隨著年紀增長,許多當時讀書的感謝都已記不得了,不藉助筆記,許多書讀了更像沒有讀過一般,所以還是決定買紙質書吧。

這個京東的活動,買了許多的書,找了一本魯迅雜文的上下冊,雖是選文,但是已然包含了先生大多數的好文章。讀完寫決定寫寫期間的感受,當個總結,或能給讀者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

讀魯迅的雜文,是不能不了解他所處的時代,他的雜文有感悟,有書信,有論戰,大多是由時事而起意,針對時事進行分析,或讚揚,或反駁,或痛斥。常常聽到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刻薄,那麼他的人一定是非常刻薄了。我並非這樣想,在那個紛亂的時代,許多作家自保都難,而執意發聲,希望國民有所醒悟的,也就這幾個大作家了。魯迅的文章是戰士的文章,是戰鬥的文章,他以筆為槍,以刊物為戰場,抵禦的是國人麻木了千年的人心,恨其不足,怒其不爭。在和平年代,或許並不能完全進入了,但是也不該如此臆意,貶低其偉大的人格。

其次,魯迅的雜文包含的文體非常廣泛,既有日記、書信,也有回憶、議論。我曾讀過沈從文的散文集子,在他二十來歲時寫的文章和他在四五十歲時寫的文章有很大的不同,二十來歲時青澀直白,許多句子讀起來並沒有之後的那種渾然天成,遊刃有餘。而魯迅的文章,無論時日記、書信、回憶錄和一些議論抒情文,幾乎都保持了一直的水準。對於一位藝術家而言,其藝術生命的發展總有一個從青澀到成熟的過程,而魯迅的文章幾乎是一上來就特別的成熟,似乎在他身上有些藝術的自覺,上帝把他的天賦放在了他的胸口上,一低頭,就能瞧見了。哪怕是一些特別短的隨想,依稀能看到靈感的星光在文章中跳躍。

我想,這期間的原因或是在於他的雜文十分具有針對性,總是從某個事件、某個物體、某種情緒出發,針對這些現象進行細緻而縝密的分析,而並非是無病呻吟,發表一些山啊、水啊之類的隨心感想。換句話說,魯迅的文章是「言之有物」的。而另一方面來說,先生又對國家,對國民十分在意,對這個國度有著一種深刻的大情懷。所以,總能在先生的文章中看到一兩句特別精闢而深刻的警句,或是一連串富有節奏感的排比,這些句子唯有偉大的人格,飽滿的情緒才能寫出,而猥瑣卑鄙之類寫了只會讓人覺得矯情做作。

最後,魯迅雖然提倡白話,但是對古文相當的熟悉,或許正因為這種熟悉,所以才知道文言文的危害。他並非一味地反對文言文,從他自己的文章就可以看出,無論是結構還是措辭,都受了古文極大的影響。他反對的是古文中的那些腐朽的東西,儒家的「愚孝」,道家的「消極」。他從一個醫者的角度,想要用刀割去偌大國度中的腐肉,而換取新一代的新生。這種批判不僅針對的是國人,還有身為國人的自己。他深入自己的靈魂,看到自己的身上的「奴性」,近而反思國人身上存在的共性,這怕是許多人做不到的吧。

總結就寫到這吧,先生的文章往後怕是還有再讀的,甚至隨著年紀的增長還會時讀時新,更希望自個能從他的文章中學到一些精神,於這個時代有一些裨益吧。

推薦閱讀:

文學的極限是什麼?
管窺《金瓶梅》——第一次邂逅
Kindle:界限的存在與虛無
雞湯
這本書講了麥肯錫精英的48條工作習慣,最重要的是這7條

TAG:鲁迅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