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為古建做講解

本文作者胡潔是讀庫「建築史詩」系列叢書編輯之一,姚仁喜「堂奧」書系編輯。時常出沒於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結識了在這裡做義務講解員的李光老師,於是有了本次採訪。

越長大,漆黑的內心被旁人照亮的地方就越來越多。書店、出版、閱讀、旅行、足球、音樂等等都是我心中那一盞盞明燈。而近年來又多了一盞,就是建築,更具體點說是中國古代建築。

李光說,古建是一部百科全書,一旦打開想收都收不住了。但是這次採訪他還是收住了,在有限的文字里他儘可能地將他知道、了解的古建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

古建築「隱身」在日常辭彙中

讀庫:建築與房子的區別是什麼?

李光:建築不等於通常意義的房子,這是我在講解的過程中會反覆告訴遊客的一個基本概念。建築(architecture)的內涵遠比房子(building)要大得多;房子更多的是滿足基本功能,如居住、工作、集會等場所,類似於基本的遮蔽物、構築物(shelter),建築則既要滿足功能需要,還要體現藝術、文化的內涵和特徵。在歐洲,建築排在「五大藝術」之首,建築是留給後人永遠觀賞的傑作。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古建築,為什麼大家都去看、去了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藝術價值,包括附著在建築物中的雕塑、壁畫等等。

古代建築都構築在「台基」上,所有柱子都立於「柱礎」上,由此就構築形成我們古代建築的「基礎」,沒有基礎就談不上古建築的屋身和屋頂。圖片來自《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一書。

讀庫:講解中,您常提到很多辭彙與古建築密不可分,比如「基礎」,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詞?

李光:漢語有很多辭彙源於古代建築,如「出」的甲骨文就源自古代穴居式的地穴建築;「巢」的甲骨文出自古代干闌式建築;古代建築都構築在「台基」上,所有柱子都立於「柱礎」上,由此就構築形成我們古代建築的「基礎」,沒有基礎就談不上古建築的屋身和屋頂;「四梁八柱」是古代建築的柱樑檁所圍合的框架結構;「頂樑柱」是古代建築承受房屋力量最主要的構件;「雕樑畫棟」也源自在古代建築的梁和檁(也稱為棟)上雕刻畫畫的藝術追求。中國語言文字與古代建築甚為源遠流長。

初識歷代古建築可從「大特點」入手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於晚唐,被梁思成譽為「中國第一國寶」。圖片來自《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一書。

讀庫:各個朝代的古建築都有自己的特點,初學者認識每個朝代的古建築,應該從哪看起?

李光:古代建築是一部百科全書,認識了解古代建築的維度可謂方方面面,其中一種切入點從大的特點開始,無疑是一種途徑和方式。我理解的各時期代表性的古代建築特點包括:夏代,河南二里頭遺址,第一次出現單檐廡殿頂、面闊八間建築,但無瓦;商代,河南殷商遺址,第一次出現重檐廡殿頂建築,但無瓦;西周,陝西岐山鳳雛村,第一次出土四合院建築,開啟了有瓦片的歷史;戰國,中山國王陵,第一次出土「座斗」;秦朝,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漢朝,畫像石、畫像磚、陶樓以及漢闕(如高頤闕);魏晉南北朝,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山西雲岡、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等;隋朝,河北趙州橋,世界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唐朝,長安城(世界最大的古城)、南禪寺、佛光寺(中國最古老的遺存木構建築)等;宋,開封鐵塔、正定隆興寺;遼,天津薊縣獨樂寺、山西應縣木塔等;金,盧溝橋;元,大都城、山西永樂宮、北京妙應寺白塔等;明清,紫禁城、北京「九壇八廟」等。

讀庫:漢代建築可以通過陵墓來了解,為什麼?

李光:中國古人事死如事生,他們視死亡為生前的延續,為此生前的場景在墓葬中也表現出來了,如畫像石、畫像磚上的主人生前的生活、狩獵、居住等都刻畫在畫像中,陶樓、陶俑等也是主人生前的寫照。

古建築的細節也需留心

麗江民居中的「懸魚」,圖片來自網路。

讀庫:您常說古建築是一部百科全書,與各個方面都能結合起來,比如「懸魚」就與政治有關,還有其他例子嗎?

李光:中國古建涵蓋社會、歷史、宗教、地理、天氣、材料、科學技術、藝術等多學科領域,我理解就是一部百科全書。如「懸魚」就是一種和廉潔有關的古代建築題材構件:東漢時期,漢靈帝派羊續擔任南陽太守。羊續只帶一名隨從前往,微服私訪後上任。他決心以自己的清廉樹立官場榜樣,府丞焦儉送來一條他愛吃的鮮鯉魚,推辭不掉,就只好讓僕人將魚掛在屋外,晒成魚乾,從此就沒人敢給他送禮了。府丞又來送鯉魚,羊續說上次的鯉魚都沒吃給掛起來晒乾了,所以府丞很是慚愧,最後演變成建築上,變成一種廉潔了。

與此相關的還有如祠堂、牌坊、「泰山石敢當」、楹聯匾額題字、「伏羲女媧圖」等等,不勝枚舉。

讀庫:古建築大多為抬梁式和穿斗式,這兩種有什麼區別?

李光:最大的區別在於抬梁式有梁、柱子上有梁和檁,穿斗式無梁、柱子上直接架。由此區別引發出,抬梁式需要較粗的柱子,此類建築主要用於宮廷官式及宗教等大型建築;穿斗式的柱子可以較細,此類建築多用於民居等小型的建築。

讀庫:中國建築與西方古代建築的最大區別,您認為是什麼?

李光:第一、用材之區別,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用木,西方古代建築主要用石;第二、結構之區別,中國古代建築主要為抬梁式結構,穿斗式也可以歸結於抬梁式結構,西方建築主要為拱券式和桁架式;第三、保質期之區別,《大清會典》記載新建築保質期10年,西方古代建築通常沒有保質期、堪稱「永久」。

北京古建館裡的孤品

讀庫:古建館有一幅臨摹的《韓熙載夜宴圖》,這幅繪畫作品為什麼會出現在古建築博物館?

李光: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除了韓熙載等人物外,還畫了一些傢具,如可以垂足的座椅、幾台等,這種高台傢具要求古代建築的室內空間要比之前更加高大敞亮。所以這幅圖與古代建築有關係。

李光正在為遊客講解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建築孤例——神廚院落里「宰牲亭」的重檐懸山頂。目前「宰牲亭」未對外開放。胡潔 攝

讀庫:古建築博物館裡有沒有孤品,就是只能來這裡才能看到的?

李光:在古代建築博物館裡就有一處建築孤例,如神廚院落里「宰牲亭」的重檐懸山頂。但此處小院現在暫時沒有對外開放。(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位於永定門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先農壇共有五個院落,現在有兩處開放為古代建築博物館,另外三處仍為北京育才學校所有——編者注)

讀庫:如果對古建築感興趣,您能給大家推薦一些北京值得去的地方嗎?

李光:北京值得去的地方太多,籠統而說至少包括:宮廷及王府建築,如故宮博物院、恭王府等;祭祀建築,如北京「九壇八廟」、「三祠」(文天祥祠、于謙祠、袁崇煥祠)等;民居建築,史家衚衕博物館,其他名人故居等;園林建築,如皇家園林頤和園、北海、景山、圓明園等;宗教建築,如法海寺、法源寺、白雲觀、智化寺等;其他,如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石刻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軍事建築,如長城等。

興趣是最持之以恆的老師

讀庫:城市與建築的關係,您怎麼理解?

李光:城市好比一本書,建築就是這本書的文字,這就是城市與建築的關係。沒有建築,就沒有城市。

北京的一條中軸線既是城市的規劃線,可謂「先有中軸線再有北京城」;同時更是一條建築線,中軸線最典型的特徵是建築的對稱和諧、高低起伏奏響的「無聲的音樂」。

讀庫:您是學自動控制的,工作也與建築無關,怎麼對古建築產生興趣的呢?

李光:三十多年前,大學畢業第一站就分配在西安工作,有幸不止一次去看「兵馬俑」,那一尊尊人物陶俑的五官面部,千人千面,在現場受到震撼。後來「北漂」來到京城,特別是兒子上學的學校在西城的衚衕中,我上班工作的地方在東城的衚衕中,上下班「逛衚衕」自然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騎行或步行於衚衕的時候,目不暇接的是各式四合院,給我帶來了諸多疑惑,為解答未知疑問,我主要的方式是走進國家圖書館和博物館,也有幸走進四合院北京人家裡,聽取老北京人給我「上課」,更多的還能了解到四合院里的北京文化。「逛衚衕」次數多了,學到的相關知識多了,也就自然而然深深喜歡上了北京,由喜愛四合院很容易延伸到古代建築,這就是我愛上中國古代建築所走過的一條既簡單又漫長的文脈軌跡。

讀庫:義務講解的工作您打算一直做下去嗎?

李光:既然這是我的愛好,又有平台支撐,只要身體允許,志願者講解我會一直堅持不懈地做下去。當然,我每周利用業餘時間做志願者講解,一直都得到全家人一致理解與支持,就連我年過八旬的父母在遙遠的家鄉每次通電話都會表達讚許與支持。我現在還在上班,業餘時間有限,還沒有多想,但未來如果時間等條件允許,我會在更大的領域踐行「讓文物活起來」。

不是後記的後記

位於先農壇的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題字為羅哲文。羅哲文是中國著名古建築學家,1940年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等。胡潔 攝

採訪是我通過郵件進行的,但更多感受是與李光還有更多熱愛古建築的人一起悠遊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時產生的。

李光每周六都有義務講解,我去的那天是6月10日,正好是中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註:2016年國務院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當天不到九點,已經感受到了夏日的火樣驕陽。門口集結了十幾個遊客,李光招呼大家過來聽講解,平時他都是從拜殿講起,那天他決定從進門前就開始講解,將路兩旁的展板上的圖片也一一講解一遍。

講解過程中,他一度讓大家給小朋友讓出一條路,方便他們走到最前面來看展品。還不時與小朋友們互動,如果有誰答對了問題,他更是笑容滿面,兩眼放光。當講到梁陳方案,北京古城保護時,能看出他眼中的惋惜。有一次講到林徽因對曾經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譴責時,「你們把古董都拆了,將來是要後悔的,即使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他也忍不住氣到淚眼婆娑。

為了引起大家興趣,他不斷在講解詞中加入現實生活中還在用的詞語。比如「基礎」,也就是地基+柱礎;「主席」,來源於古代傢具,主人的席子;「頂樑柱」,大梁下面的柱子;此外還有「挑大樑」、「中流砥柱」、「上樑不正下樑歪」、「棟樑」、「四梁八柱」等等。

古建中的美不是那種直白的美,不是一眼看上去就想驚呼的那種美,是看過之後,恍然大悟,想由衷讚歎的美,就像詩詞、古典樂一樣的,有秩序、內在文化、有意境的美。

也許正是這不為某些人知的美吸引了李光老師和我們這些古建愛好者吧。這些體現在布局、用典、風水等方面。我最欣賞的一種古建手法是過白。

後棟建築與前棟建築的距離要足夠大,使坐於後進建築中的人通過門樘可以看到前一進的屋脊,即在陰影中的屋脊與門樘之間要看得見一條發白的天光,此做法稱之為過白。在建築物之間,在門與景物之間,靠著巧妙的距離選擇,使得門框、門洞如同在對近景或遠景進行了剪裁、鑲框處理。這被稱為"窺管效應"的空間序列效果,是中國古代建築所追求的。為此,專有過白一說。

其他還可以通過照片欣賞,但唯獨過白需要身臨其境去感受。

科學史學家、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說:「再沒有其他地方表現得像中國人那樣熱心體現他們偉大的設想『人不能離開自然』的原則……皇宮、廟宇等重大建築自然不在話下,城鄉中無論集中的或是散布在田園中的房舍,也都經常地呈現一種對『宇宙圖案』的感覺,以及作為方向、節令、風向和星宿的象徵意義。」

在古建館很難不感受到這一點。讓更多人在這裡了解這種美,也是李光努力做的。所以在講解中,他那麼刻意關注孩子。「我不希望我們在二十多歲才開始接觸了解古建文化的『不幸』繼續上演,我希望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能學到一些中國古建知識與文化,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最基本的『素質教育』內容之一。」

本文作者:胡潔· 讀庫編輯 | 個人訂閱號:讀事

推薦閱讀:

停不住的愛人
他把史航畫成了長葉子的鸚鵡,老六畫成了一頭驢
未來世界的此時此刻
視頻 | 小象來中國一年啦,它的爸爸來看它
「好繪本如何好」微視頻第三集

TAG:古建筑 | 读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