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中國印象」
今天如火如荼的人工智慧,並非是個新生事物。早在20世紀 50 年代「有思想的機器」誕生以來,軟體開發人員一直在試圖教會計算機如何像人類一樣思考。然而,由於開發成本過高,也缺乏足夠的數據量來支持人工智慧演算法,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人工智慧的發展幾乎停滯。最近幾年,晶元技術和互聯網大數據的急劇增長,大大推動了演算法的發展,人工智慧再次站在風口浪尖,具備了實現大規模商用的潛力。
這就像是歷史上各大強國輪流登頂的景象一樣,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工業革命造就的英國,二戰之後的美國,都是新技術推動後來者居上的典範。
李開復曾向CNBC記者表示,「人工智慧是比電力、工業革命、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所有人類科技革命加起來都更偉大的奇蹟。」
正是這遲到的人工智慧,讓中國有機會展現後發優勢,成為世界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者。試想,如果是60年前,人工智慧大爆發,以當時的中國國力來講,是毫無參與能力的。而如今在中國,人工智慧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與世界其他科技強國一決高下。
雖然,美國、中國、加拿大、日本等陸續將人工智慧研發列入政府戰略規劃,並已投入巨大資金與力量開展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和實施人才戰略。但是根據麥肯錫的一份研究顯示,在人工智慧學術研究領域中國全球領先。僅在2015年,中美兩國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相關論文合計近1萬份,而英國、印度、德國和日本發表的學術研究文章總和也只相當於其一半。
權威調查機構麥肯錫發布的一份《中國人工智慧報告》中指出了一個中國特色,「中國的人工智慧發展多由科技企業推動引領」。近日,《福布斯》刊登了一篇文章印證了這個結論,人工智慧領域知名科技媒體TOPBOTS評選出了20位驅動中國人工智慧改革的科技領導者,李開復、陸奇、王海峰、林元慶等眾多來自業界學術界人工智慧領域資深人士入選。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於科技企業。更有意思的是,這20位中國人工智慧領袖中,半數來自百度或曾在百度就職。
為什麼是科技企業?為什麼是百度?對人工智慧的前瞻性判斷,讓百度較其他中國科技公司有了先發優勢。作為亞洲領先的人工智慧研發企業,百度早在2012年就建立了深度學習研究院,此後相繼建立了大數據實驗室和矽谷人工智慧實驗室。這與其超前布局不無關係。
在今年四月的IT領袖峰會上,李彥宏語出驚人:「互聯網是一道開胃菜,人工智慧才是主菜。」
「百度大腦」就是其中一個推動因素。這是一家百度建立的研發平台供第三方來開發人工智慧應用,投資於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以及提供給蓬勃興起關注於機器學習應用及相關商業模式創業公司的利用。
麥肯錫《報告》認為,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改變科技世界遊戲規則的產品和服務,其中,語音識別將完全顛覆現有的人機交互方式。而百度語音識別準確率高達 97%,成為語音識別市場的領先企業,追上甚至趕超了谷歌、微軟及亞馬遜等競爭對手。作為中國人工智慧的驅動者,百度居於全球領先地位。
目前,百度已構建了完善的人工智慧研發網路。在搜索領域,推出了語音和圖像識別技術與應用,將人工智慧技術滲透到以搜索和Feed流為主的核心業務,現金牛業務持續造血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在智能駕駛領域,百度通過「Apollo」計劃開放自動駕駛平台,引入了博世、大陸等優質合作夥伴,幫助百度在無人駕駛商業化進程中佔得先機。在金融、百度雲等其他領域,人工智慧對業務的提升效果顯著。此外,百度還將人工智慧視為未來各項業務的核心,推出了下一代對話式人工智慧平台DuerOS,並已經與眾多企業巨頭達成了合作。
憑藉在人工智慧領域深耕多年的技術優勢,百度在今年初入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誌評選的2017十大突破性技術,包攬人工智慧所有獎項,成為今年上榜最多的中國科技公司。今年2月, MIT評選「全球最聰明的50家公司」,百度名列第二。《財富》雜誌也把百度、谷歌、Facebook、微軟並列為全球人工智慧四強。在麥肯錫的另一份報告《機器的崛起:中國高管眼中的人工智慧》中指出,百度人工智慧正在驅動中國人工智慧行業進入「爆發臨界點」。
在科技圈,資本是一個超級風向標。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風投從2012年的5.89億美元猛增至2016年的50多億美元。麥肯錫預計,至2025年人工智慧應用市場總值將達到1270億美元。中國的人工智慧應用市場,將以 50% 的增速逐年增長,遠遠超過全球市場 20% 的複合年增長率。
今日之中國,科技行業的創新正以蓬勃之勢噴涌而出,而企業在其中扮演著左右局勢的角色。
歷史證明,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人才的較量,企業之間則更是人才的較量。百度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貯備,或許會成為未來幾十年中國科技公司間較量的一個最大變數。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國家如此,企業如此。歷史尚未證明,是否另有例外。
推薦閱讀:
TAG: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