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聯繫也可以有!——《三國演義》中的經濟學

我是@司馬懿 ,近期我在知乎電子書「一小時」系列出版了《跟三國人物學職場經濟學》。

我是一個很喜歡聯想的人,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經常都會不自覺的和歷史或者現實中的某些現象聯繫起來去理解。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種想說書的衝動,用所讀論文的中所遇到的精彩想法和模型去重新的詮釋我們所喜聞樂見的一些知識。

我為本書寫的第一篇文章『郭淮是個很好的投資人』,其實在約半年前就已經有了。這也是本書決定選用《三國演義》作為載體的起因。因為當時我第一次讀到相關文獻的時候,讀完之後的想法就是——這不就是說的張郃和曹洪之間的故事么?於是就信手寫了幾千字的一篇感想放在了筆記本里。有了這個開始,後來讀文章的時候越來越有思路,於是就有了現在本書中呈現在您眼前的這六個故事:

1. 潘上將勇斗華雄:自大的經濟學根源

2. 李恢巧說馬超:說服的技巧

3. 再給張郃一次機會吧! —— 郭淮是個很好的投資人

4. 街亭千古恨 —— 馬謖的心路歷程

5. 為什麼審配也要逢迎袁紹—— 逢君之惡背後邏輯

6. 為什麼曹操留下張李樂三將守逍遙津?——「和稀泥」的藝術

在我最初的設想中,這會是一個『經濟學三國類燒腦段子集』,有一種說書的即視感。

後來知乎電子書的啟航編輯看了初稿,說:「你這六個故事似乎都和職場有關啊?是不是有意出成一個職場專輯?」

我這才發現確實如此的巧合。而這個巧合可能這和我平日讀文章的偏好有關,我一直認為,一篇好的文章是要讓讀者有『哦?噢。』這個過程的。具體來說,要開始看結論的時候讓人感覺有疑問,怎能如此?而讀完過程則讓人釋然,發現原來如此。而這一類文章相對更容易出彩的,就是對人與人之間『宮心計』的理性化。

  • 為什麼越是權威說話我越不想聽?
  • 為什麼有時候要寬限下屬沒有完成任務的行為?
  • 為什麼逢迎上司有時候是必要的?

這些貌似是人性缺陷的背後,其實在經濟學家都能從純理性的模型出發推導出來,也就是說,找到了其理性的必然之所在。而在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也是一個『腦筋體操』的過程。於是,當經濟學的內核披上《三國演義》的外衣,於是就有了這本書《跟三國人物學職場經濟學》。希望大家能夠在閱讀之後,也能夠體驗到腦筋過山車的感覺!

PS:這本書的主旨是就著《三國演義》展開經濟學的腦洞,所以全盤接受《三國演義》的設定。故而若是看到曹洪大將軍「率領」張郃和夏侯淵征伐漢中,一定不要驚訝 ^_^

也歡迎大家多提意見和建議,用歷史講經濟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希望和知友們多多交流。

知乎電子書鏈接:跟三國人物學職場經濟學 - 「一小時」系列

豆瓣鏈接:HOUR114:跟三國人物學職場經濟學

亞馬遜鏈接:跟三國人物學職場經濟學(知乎 司馬懿 作品)


推薦閱讀:

TAG:电子书 | 经济学 | 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