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妹」該不該改名
(本文首發於華廣公眾號)
「大陸妹」是我最愛的青菜,以前我並不知道其學名是啥,但它另一個俗名,叫做A菜,所以點菜時我通常用A菜。就像」香港腳」,俗名喊久了就不會意識到」大陸妹」是否隱含歧視,一般台灣人點菜時大概也都不會覺得該詞內裡的不妥。最近,有人發起餐桌正名運動,台大學者呼籲將」大陸妹」改成正式名稱」福山萵苣」。此舉迅速在網路上引起正反兩派論戰。
n認為應該正名者,理由是此菜名含有歧視意味,因為」大陸妹」三個字來自香港,是早期港人對來自大陸的女子的蔑稱(男人則稱之大圈仔),內涵性歧視。台灣不該用之於菜名。
n
反對正名者認為,詞語本來就有「語意流動」的文化現象,約定俗成,即便原本含有歧視意味,久而久之人們會忘了原初的意義,使用該詞語時,心中並無歧視,所以不需要小題大作。
n我的想法是,被指稱的族群若覺得是歧視,基於尊重,就應該改。
n約定俗成,並非就代表正確。以前臺灣漢人稱原住民為」山地人」,為什麼要改?因為原住民是被漢人壓迫,不得不移居山區的,當然是歧視,所以正名之。過往稱「唐氏症」為蒙古症,乃因從高鼻深目的西方人來看,此症患者臉型酷似蒙古人,當然是歧視,故而改為發現者的醫生名(John Langdon Down),Down』s 音譯為唐氏。另外將白痴,痴呆症改為「失智」,也是停止將已成為蔑稱的詞用在真有該症狀的病患。所謂」有色人種」,或黑人的蔑稱Nigger,也是種族歧視,都是不該存在的名詞。
n這次的討論中正向的知識傳播,就是」大陸妹」的原意。萵苣用閩南語講是萵仔(e-a),這便是為何俗名A(音e)菜,而中南部的口語是(me-a),所以進口自大陸的萵苣就成了大陸(me-a),以有別於台灣(me-a)。換言之,你如果想吃的是台灣萵苣,點菜時就應該稱台灣妹,但是卻沒有人這麼稱,只簡稱為A菜。所以呼籲正名的學者說,若外國人點菜稱台灣妹時,台灣女性當然也會感到不舒服。
n
我們不能以語意的流動性,來為歧視性詞語說項,香港腳亦然。就目前風風火火的同性平權議題來看,以往稱男同性戀者為「玻璃」,詞語來自美國俚語Frit,玻璃隱喻屁股,暗喻男同性戀玩屁股(也就是肛交)。但在中國傳統中,對男同性戀的稱呼就文雅多了,叫做「斷袖」,大家都知道典故來自何處。另一個叫做「分桃」,典故來自春秋時期衛靈公與其男寵的故事。可見,歧視詞語的約定俗成,象徵社會到底文明不文明,任何一個自詡為文明的社會,都應該消除歧視詞語。
n有趣的是,現在稱同性戀者為「同志」,也讓部分族群認為「同志」一詞被污名化。令我們深思,現代人真不如古人雅緻,除了通俗化的正面功能外,白話運動的負面效應就是粗鄙,要消除歧視,不防學學古人的用詞智慧。
n再者,常常也有原本正面的詞語,久而久之變成負面,如「文青」。文青是文藝青年的縮語,意指有思想,內涵與文藝氣息的年輕人。但這個族群也引起其他族群的反感,逐漸文青就代表不切實際,打嘴砲,講空話,蔡英文的「文青腔」搭配了空話與謊言後,可謂對文青的負面化起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n歧視無所不在,社會愈是對立,歧視詞語就愈多,學者與為政者的責任是消弭對立,禁止仇視現象滋生,避免資訊的不對稱,甚至錯誤訊息的流傳。在網路時代,這事彷彿特別難辦,一個社會風氣的形成,人人有責,我也不敢說自己真能做到禁用歧視詞語,所以只要有人發起類似的反歧視正名運動,我們都該仔細聆聽,而不是下意識反過來嘲諷或惡意攻擊。
n大陸妹應該改,福山萵苣或許拗口了點,大陸A即可。
n
但稱大陸A,是否歧視中文呢?
n反對者你想個名字吧。
推薦閱讀:
※就是今晚,讓妳連哭一小時───原創音樂劇《家?書》
※從張鈞甯和陳意涵參加的綜藝節目看 台灣女生和大陸女生的最主要區別是什麼?
※台灣的機車就是大陸的摩托車嗎?還是電瓶車?區別在哪?
※到台灣做交換生,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大學?
※台灣的中文系如何?
TAG:台湾文化 | 海峡两岸中国大陆和台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