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女倒追你的溝通課(2)
上堆下切平行
在NLP中有一個概念,叫做上堆下切平行。
- 上堆:概括、總結性,把對話推向更抽象的層次
- 下切:將話題推向更具體的層次
- 平行:延續對方話題的層次
我們看前面的案例:
太太:你知道嗎,有件衣服很喜歡,看了好幾次,就等著打折的時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沒了,鬱悶死了。
老公:是嗎?親愛的,那件衣服是什麼樣子啊,為什麼你這麼喜歡?太太:黑色的連衣裙,穿上去挺合身的,而且V領正好配上次買的項鏈。
老公:上周你也是穿的黑色連衣裙,看上去給人感覺很沉靜很有氣質。這件衣服穿上去,和上周那件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嗎?"那件衣服是什麼樣子啊",是針對"衣服"這個主題展開,從而進入更具體的細節,下切。
"為什麼你這麼喜歡",針對"喜歡"這個主題展開,下切。
如果我們把對話的畫風換一下:
太太:你知道嗎,有件衣服很喜歡,看了好幾次,就等著打折的時候入手。可是今天去就沒了,鬱悶死了。
老公:*下次喜歡就直接買下來(。太太:太貴了啊,好不容易等到這次打折,誰知道被人搶跑了。老公:看到適合的就下手把。
- 下次喜歡就直接買下來(概括總結,上堆)
- 看到適合的就下手把(概括總結,上堆)
而且這個對話中,連續兩個總結,本身女方帶有比較強的分享傾向,但被兩個蓋帽之後,也就基本上啞火了。
再看這段對話:
子:媽,我剛才跟大寶一起玩水了,好好玩
母:你怎麼又跟大寶玩了,大寶不好好學習你不能跟他玩知道嗎?玩水很危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大寶不好好學習(概括總結,上堆)
- 你不能跟他玩(概括總結,上堆)
- 玩水很危險(概括總結,上堆)
-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概括總結,上堆)
特別喜歡做概括總結,連續性的上堆,是話題殺手的典型特徵。
自以為是 vs 實事求是
如下是家長群里的一個案例,有家長請教"有沒有好的方法能夠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
,比較長建議快速瀏覽,接下來我會進行分析:提問者:請教各位家長,有沒有好的方法能夠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
提問者:好好談根本不聽,強制方法又要引起大的衝突,真不知道怎麼辦
家長B:你家娃多大?提問者:13歲,初一家長F:老師說要商談、簽約家長F:一般孩子拿上手就捨不得還家長了提問者:商談過了,但效果不好,也只有在合適的時候再通過商談來解決了家長B:你咋商談的提問者:就是,肯定放不下來,還邊做作業邊玩,其實做作業就是裝樣子家長B:應該是先讓他談 想法 都說出來了家長B:手機是玩什麼?提問者:先讓他談,傾聽,然後再理解,再建議,我也知道應該這樣,但真正談起來真不好辦
提問者:打遊戲家長C:@提問者,沒有了解孩子的意圖,沒有懂孩子為什麼玩,所以你的商談沒有契約效力。家長D:還是能晚給就晚給吧提問者:就是啊提問者:但現在給了,想收回來真不容易家長D:即便給要在給之前商量好規則,大人都控制不住家長D:或者你找個合適的機會,商量規則家長D:讓他成績掉一次,掉了才有理由說家長C:@提問者 檢視自己是不是在商談中還有想控制孩子的因素提問者:都試過,但一說到手機他就情緒激動
提問者:肯定有這方面的因素家長E:曾奇峰老師對他女兒說:給你買手機是我的事情,而怎麼用是你的事情。然後就不管了,絕對信任。我就是這樣做的,24小時丟給孩子,絕對信任,她反而很好,也玩遊戲,也拿手機唱歌,也看新聞娛樂八卦,但是不過分。還自己下了一個種樹軟體,在做作業時間就種樹,告訴我這是控制玩手機時間的軟體,還建議我用。家長C:因為只有孩子解除控制因素,才沒有衝突。家長D:還是心理學是一門以理論為主的課程,我們現實中不能純理論,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對待方式,只是主旨是尊重和信任家長C:@提問者?那就先從自己做起,家長解除控制機制,真誠勇敢滴把權利交給孩子!參與比控制更有效。家長E:越信任越好的,防賊一樣肯定不好提問者:就是啊,理論上都清楚,但實際操作真的很難,很難控制好家長C:@家長E?對家長C:家長太吝嗇了!家長C:@提問者 不是難,是家長不敢
提問者:當然信任是很好,但說好的規則孩子做不到怎麼辦家長C:控制欲讓家長陷入尷尬提問者:一說激動就以不上學來要挾家長C:做不到是規則建立條件不夠成熟家長C:不是事件本身是親子關係模式有問題了!@提問者?提問者:只有再試試了,真頭痛接下來我們把關鍵對話提取出來,逐步的分析。
提問者:請教各位家長,有沒有好的方法能夠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
提問者:好好談根本不聽,強制方法又要引起大的衝突,真不知道怎麼辦家長B:你家娃多大?
提問者:13歲,初一家長F:老師說要商談、簽約家長F:一般孩子拿上手就捨不得還家長了提問者:商談過了,但效果不好,也只有在合適的時候再通過商談來解決了家長B:你咋商談的提問者:就是,肯定放不下來,還邊做作業邊玩,其實做作業就是裝樣子家長B:應該是先讓他談 想法 都說出來了家長B:手機是玩什麼?提問者:先讓他談,傾聽,然後再理解,再建議,我也知道應該這樣,但真正談起來真不好辦提問者:打遊戲
在這段對話中,提問者首先提出了自己的困擾。
有其他家長提出跟小孩商談,提問者回應"商談過了,但效果不好,也只有在合適的時候再通過商談來解決了"。
"也只有在合適的時候再通過商談來解決了" => 下結論,上堆。
然後家長B:你咋商談的(下切),希望了解提問者的具體狀況。
接下來注意提問者這幾句回復:
"其實做作業就是裝樣子" => 下結論,上堆
"我也知道應該這樣,但真正談起來真不好辦" => 下結論,上堆然後關於家長問的"你咋商談的呢",沒有給予任何回復。也就是說,他並沒有分享出自己的問題具體的細節,然後噼里啪啦的下結論。
談起來不好辦,你來不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么?那就把你具體怎麼談的,效果怎麼樣分享出來唄,這樣大家了解具體情況才好給出自己的反饋。
到底不好辦在哪裡,你不說誰知道。別人問了還是不回應,反過來看看家長這兩句:
- 其實做作業就是裝樣子
- 我也知道應該這樣,但真正談起來真不好辦
這兩者顯然是他在發起提問之前,已經有的結論。你到底是來找方法了解信息尋求幫助的,還是來告訴別人自己的結論的?
如果是前者,那麼在語言上會表現出明顯的下切傾向,例如:
- 分享自己的細節(回應怎麼商談的)
- 了解更多的細節(比如請教各位家長,到底從什麼角度如何談怎麼談呢之類)
再看下一段:
家長C:@提問者,沒有了解孩子的意圖,沒有懂孩子為什麼玩,所以你的商談沒有契約效力",。
家長D:還是能晚給就晚給吧提問者:就是啊提問者:但現在給了,想收回來真不容易在這一段中,家長C提出"沒有了解孩子的意圖,沒有懂孩子為什麼玩,所以你的商談沒有契約效力",其實這個是在針對如何商談更進一步的討論了,涉及到了"了解動機"的問題。如果真正想提升商談質量,那麼可能比較自然的思考就是"怎麼問可以了解意圖呢"。但提問者同樣,沒有給予任何回應。
反過來,他回應什麼呢?
"還是能晚給就晚給吧" => "就是啊,但現在給了,想收回來真不容易",又是概括總結。
家長D:即便給要在給之前商量好規則,大人都控制不住
家長D:或者你找個合適的機會,商量規則家長D:讓他成績掉一次,掉了才有理由說家長C:@提問者 "檢視自己是不是在商談中還有想控制孩子的因素" 提問者:都試過,但一說到手機他就情緒激動提問者:肯定有這方面的因素家長D說了幾個建議,提問者的回答是"都試過",好啦高度總結上堆,一句話封死對方的建議。
那你當時到底是怎麼嘗試的啊,比如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在什麼情況下做的,什麼言行引發了對方的情緒激動。這些都沒有。
同樣的,"檢視自己是不是在商談中還有想控制孩子的因素" => "肯定有這方面的因素",上堆結束。那麼到底你哪些方面存在控制性,為什麼,是不是要改變如何改變,都木有下文了。
語言是思維的反應,語言的頻繁上堆傾向,背後是人的思維的上堆傾向,在缺乏足夠事實支撐的情況下下結論。這種思維傾向,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自以為是"。
我們經常講"不懂裝懂自以為是",其實這是兩件事情。不懂裝懂,意味著他自己還是知道自己不懂的。自以為是就更糟糕了,他自己都不知道。
以前在公司里會跟同事討論什麼樣的人是"coachable"(可以培養的),然後總結出來,第一種沒法培養需要放棄的類型,就是嚴重自以為是的。
這種人典型特徵就是下結論(上堆)特別快,特別生猛。比如我在知乎上寫文章,哪怕我的文章裡面有翔實的案例和邏輯過程,總會有人發表各種概括性言論,諸如我寫關於戀愛的文章,留言諸如:
- 呵呵,學這個的先要注意了,前提是別人吃這一套,不然白玩還被嘲笑恥笑,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傻瓜,當然有的人就是X沒辦法
- 哎,人還是不明白,你何必為難自己,其實核心不過是你不必偽裝自己,也不必可以去展示自己的小聰明,至於如何獲得女神垂青的法門則又犯了耍小聰明的大忌。其實說白了,女神那麼少,不是每個人都能分到一個的,最重要的是你了解你自己,你能讓你自己開心同時也不打擾別人
- lz這b裝的眼前一亮!都女神了,人家會問你「她和前任誰漂亮」?懶得鳥你好么!
遇到這種人你沒法交流,因為要做出一個高質量的結論,你需要調研大量的事實,分析推理,實踐驗證,可能需要10個、100個事實才能做出一個結論。反過來,對於上堆高手來講,他們一個事實甚至沒有事實,就可以做出10個、100個結論。
如何讓小孩更聰明,是家長關心的問題。其實這個事情你可以反過來,研究一下如何自己的娃變得愚蠢。
這事很簡單,讓對方習慣於沒有根據的快速下結論,而且對自己的結論要堅信不疑,要大聲的告訴別人。
如何培養小孩這個習慣呢,作為父母你以身作則嘛,畢竟我們都知道,小孩深層次的思維習慣大多數都繼承於父母。
舉個例子:
小孩:AAA跟BBB最近都一起放學回家,感覺他們是不是談戀愛了
母親:那你以後不要跟他們一起玩,不允許學壞(判斷1:兩個人的確是談戀愛了;判斷2:談戀愛是學壞;判斷3:你跟他們一起也很可能學壞)
我一直對"牛逼的人是如何變得牛逼的"感興趣,然後發現他們一個普遍的思維習慣是:會大量的去調研、了解、探索(下切),把握事物的脈絡所在,從而做出高質量的決策,然後遊刃有餘的解決問題。這樣的人身上都有一種作風,叫做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他們大量的時間花在了解事情,探索真相上了。
毛澤東說:"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大多數人的問題是,今天入洞房明天就要帶娃了。
反過來一個人是如何變傻呢?貌似不要去真正了解和探索,而是大量時間花在快速產生結論,並且評論出來就好啦。
對話的抽象程度
實事求是的思維,在溝通上體現在大量的深入的下切,少量的結論;自以為是的思維,溝通上體現在大量的結論,少量的淺薄的下切。嚴重自以為是的人,很多時候他們講話全是高度抽象的,外人看上去雲里霧裡。
所以很多時候,看一個人對話的抽象程度,其實就能判斷他的思維水平。
家長E:曾奇峰老師對他女兒說:給你買手機是我的事情,而怎麼用是你的事情。然後就不管了,絕對信任。我就是這樣做的,24小時丟給孩子,絕對信任,她反而很好,也玩遊戲,也拿手機唱歌,也看新聞娛樂八卦,但是不過分。還自己下了一個種樹軟體,在做作業時間就種樹,告訴我這是控制玩手機時間的軟體,還建議我用。
家長C:因為只有孩子解除控制因素,才沒有衝突。家長D:還是心理學是一門以理論為主的課程,我們現實中不能純理論,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對待方式,只是主旨是尊重和信任家長C:@提問者?那就先從自己做起,家長解除控制機制,真誠勇敢滴把權利交給孩子!參與比控制更有效。家長E:越信任越好的,防賊一樣肯定不好提問者:就是啊,理論上都清楚,但實際操作真的很難,很難控制好家長C:@家長E?對家長C:家長太吝嗇了!家長C:@提問者 不是難,是家長不敢提問者:當然信任是很好,但說好的規則孩子做不到怎麼辦家長C:控制欲讓家長陷入尷尬提問者:一說激動就以不上學來要挾家長C:做不到是規則建立條件不夠成熟家長C:不是事件本身是親子關係模式有問題了!@提問者?提問者:只有再試試了,真頭痛看這段對話,就屬於抽象程度比較高的。例如大家都談制定規則,但到底什麼規則啊。
還有:
- 那就先從自己做起,家長解除控制機制,真誠勇敢滴把權利交給孩子!參與比控制更有效
- 心理學是一門以理論為主的課程,我們現實中不能純理論,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對待方式,只是主旨是尊重和信任
- 越信任越好的,防賊一樣肯定不好
這些都是大道理,可以用到家庭關係、教育甚至更大範圍的很多地方,高度的抽象。但如果回到這個案例,在討論後,是不是能夠有效解決當事人面臨的"到底怎麼控制手機使用",貌似不可操作。當然主要問題是提問者,一直以來就表現出上堆傾向,缺乏下切意願。
講道理誰不會呀,一分鐘就可以講出好幾個呢。
反過來要高效的解決一個問題,可能深入調查、交流、討論、設計方案,形成決策,實踐和修正,那個說不定幾個月都不夠。
很多家長說自己教育小孩很辛苦,他們很大部分辛苦就是在講道理上了,然後發現沒有效果。
本來就應該沒效果啊。你在公司里,那些大道理,你做的怎麼樣。
"你要好好學習,這樣將來有競爭力"這個是講道理。
實際問題是時間太忙累效率不夠。好啦,我們能不能切實提高學習效率,在降低時間保證睡眠的情況下,反而成績更好?這個是解決大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可能要去深入今天的學習方式是怎樣,科目有什麼規律,每個環節的效率如何,具體什麼方式可以實現革命性的學習生產力突破。一大堆東西需要調研理解。哪怕一道題目,研究到底是怎麼做題的,思路是如何展開的,遇到什麼問題,可能一道題目就可以研究上1天。
今天家長操那麼多心,這個補習那個學習,其實我覺得先把基本的一條做到,小孩就應該可以超出絕大多數人了:養成實事求是的作風,深入思考和解決問題,別亂下結論。
專家 = 狹隘的經驗 + 過度總結
=====
PS:這是"讓子女倒追你的溝通課"第二部分,前面和後續內容可以關注公眾號"倒追學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