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的前因後果》讀書感想(1)——先學會如何中立地看問題

蘇聯解體這個話題太大,太複雜,沒有人能完全看懂。所以我們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來。

首先,我們都知道冷戰時期分兩派,所以在「解讀蘇聯解體 」這個話題上,通常也分兩派——「親蘇共派」和「親西方派」。

不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我先來概括下大概劇情,然後你們再上網補充完整知識。

戈爾巴喬夫,是親西方派,想改革;葉利欽,是想其他人都下台,自己上;「緊急狀態委員會」,是想繼續維持蘇共的統治。

先來看看百度百科上的背景普及,基本算客觀描述。

戈爾巴做的,和蔣經國類似,解放輿論,報禁,讓各種思想都能有發聲的機會。

然後慢慢轉向到體制改革,把更多權力下放給各加盟國。

當然的,從幾十年的高壓統治一下解放出來,很多人本能地都會被珉主自由那一套吸引,罵罵高官,罵罵政府啥的,正常的事,就跟現在大夥愛看《人民的名義》是一個道理。

如果不發生後來的劇情,也許故事就一直停留在「老百姓茶餘飯後罵罵貪污官員」的程度。

然而,之後發生了八一九

----------------------

同樣的一個Fact,親蘇派會把這件事渲染成對蘇共有利的版本,而親西方派則會反之。

讓我們來舉個例子。下面截圖,是北京衛視的節目。

它在描述整個八一九事件過程的時候,都是用親蘇共的口吻來敘述事情,這就會使得獨立思考能力不足的,很容易站在主持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

舉兩個簡單例子,講到「開放了報禁」這個Fact時,這個節目的用詞是:

注意,這樣的用詞就很具有迷惑性,「陣地」「喪失」這樣的詞你如果不經思考一看,很容易就會覺得,蘇共是正義的一方。

再一個例子,當講到「坦克碾壓死了2個人」這個Fact的時候(看到沒,我是用了非常非常中立的詞來描述這件事),這個節目的用詞是:

注意到沒有,幾乎在能加形容詞的地方,都加了形容詞,2個平民成了兩個「不明身份人士」(帶貶義);正當地走上街頭,變成了「公然」(又是帶貶義)。

這就是政治家們愚弄百姓的小技巧,看似在描述同一件事,只要潛移默化地的加上一個個有利於自己的形容詞,就會使百姓內心的天平朝你這邊偏袒

--------------------------

我做了個列表,展示了描述同一件事時,左中右派分別是怎麼添油加醋,加入各種形容詞來渲染事件的:

看完這個,大概就明白意思了吧?

當你完全掌握了「從左中右三個角度,分別怎麼描述同一件事」這個技巧之後,你才有資格去選擇你站哪一邊。

為什麼有時候會批評民眾「沒有政治素養」呢,就是因為大部分民眾只會從一個角度思考,而不會從三個角度思考

當你只會從一個角度思考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只是個被玩弄於鼓掌的小孩。

---------------------------

今日和一位香港好友聊天,她給我描述到香港市民們目前佔主流的心態就是逢「中」or「共」必反,報紙如果不罵罵官員,不罵罵「上面」,都賣不出去。她為目前香港的這種現狀感到擔憂。

我聽到這,忽然覺得,跟我最近研究的蘇聯能對上號。

如今香港人的心態,和90年時蘇聯人民的心態是非常類似的。

我動手畫了一個圖,簡單地描述了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所經過的階段

最初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第一階段,看什麼都是那麼美好,因為黑暗面你還沒接觸到,或者父母幫你遮風擋雨,不讓你看到;

後來我們發現這麼多negative的東西,你會覺得原本的那一套都是錯誤的,都應該推翻,由你自己來建立一個新的美好的世界(說白了就是中二病);

再後來你會發現,這世界本來就是這麼運行的,推翻有何意義,只要掌握好遊戲規則我能玩得很好就是了。

至於最終的第四階段,就是找到一個新的體制,去解決現在的問題了。就好比君主立憲製取代了封建制一樣,未來會出現一種更進步的體制來取代我們目前人類的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不過那是未來的事了。

香港平民目前在政治上的水平大多處於第二階段;所以像我朋友這樣的,水平處於第三階段的香港人會發現自己是少數,而周圍大多數人都是小孩水平在思考問題。

所以他們才會為香港感到擔憂。

------------------------------

Anyway,這篇讀後感的第一篇,主要講的是一種思考方式,當你學會從3個不同角度去思考時,你才有資格去討論後面的事情,去一件件分析具體的事件。那就留在之後的續集中寫吧。

推薦閱讀:

走上坡路的人,總是比常人多一點智慧 | 「余莉開講」第2期01
世界從亂紀元進入恆紀元(一):特朗普當選的背後的哲學邏輯是什麼
斯里蘭卡向中國求助,這是怎麼回事?
福島之後,我們如何迎接2020東京奧運

TAG:政治 | 历史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