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腹不為目|重解道德經 第十二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古本合校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仿,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古本注釋

爽:敗壞。

古本釋義

五色使人目盲,縱馬賓士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的物品使人產生仿冒的行為,五味使人的口舌受損,五音使人的耳朵變聾。

所以聖人的治理,為了肚腹而不為眼目。

故此捨棄那些享樂而選擇解決這些溫飽問題。

真經解讀

老子在本章中所講的,實際上是關於享樂與生存何為根本的問題。享樂與生存究竟何為根本呢?下面就來具體說一說: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仿,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

老子列舉了一系列人們感興趣的事物——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田獵和難得之貨,並將這些事物對人類感官所能造成的危害都做了說明。我們分別來看一下(排序略作調整):

一、五色使人目盲

五色指青黃赤白黑,即黑白加上紅黃藍三原色。絢麗的色彩本是優美的,但老子卻要說它會使人眼瞎,為何?其實老子的本意是告誡人們不要過度沉迷於五光十色的視覺享受,否則便會損害視力。

這說得一點都沒錯,古代可供觀賞的無外乎是圖畫和工藝品,老子就發現鮮艷的色彩看多了對眼睛不好,而現代的影像資料如此豐富,再加上各種電腦遊戲,人們整天盯著屏幕看電影、玩遊戲,眼睛能不受損害嗎?

二、五音使人之耳聾

五音即宮商角徵羽。美妙的音律本是動人的,但老子偏要說它會使人耳聾,何故?其實老子的本意是告誡人們不要過度沉迷於紛繁的聽覺享受,否則便會損害聽力。

這也說得很對,古代可供聆聽的無外乎就是絲竹之音,再就是擊缶而歌,老子即發現了激揚的聲音聽多了對耳朵不好,而現代的搖滾樂、重金屬、迪曲比古時候的音樂厲害多了,人們整天聽這些超震撼的東西,耳朵能受得了嗎?

三、五味使人之口爽

五味是酸甜苦辣咸。香濃的味道本是種享受,但老子幹嘛非要說它會使人口舌受損呢?其實老子的本意是告誡人們不要過度沉迷於口舌之欲,否則便會損害味覺。

的確如此,古代的飲食哪有現代這麼豐富,老子便發現了濃烈的味道吃多了對口舌不好,而現代的很多菜品都是超級重口味的,人們常常吃這些刺激性的食物,口舌不麻木才怪。

四、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

馳騁田獵,是一種激烈的運動,參與這種運動的人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捕獵的興奮之中,興奮過度,必然導致心發狂。老子這是告誡人們不要沉迷於馳騁田獵,無益於修心養性。

五、難得之貨使人之行仿

老子說難得的物品使人仿冒,可見古時候就有假冒商品了。想想也是,我們知道自古以來很多珍貴的古董就有贗品,仿品搖身一變就成為價值連城的寶貝,這種利益誘惑的確是巨大的。

這是老子第二次提到「難得之貨」,其在第三章中寫到「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與此句旨趣相近。一個是難得之貨使民為盜,一個是難得之貨使人行仿。一個偷盜、一個仿冒,都不是好事。我們現在把假冒商品叫「盜版」,說明仿冒與偷盜的性質一樣低劣。

老子為何這麼重視「難得之貨」這件事呢?因為「難得之貨」所代表的是對物質世界做出的分別。萬物本來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人們卻因為物質的難得與否,自己分別出高低貴賤來。但這種分別實際上並不可靠,比如現在大家都認為鑽石珍貴,如果某天發現地底還有很多巨大的鑽石礦,那裡的鑽石比陸地上的石頭還多,那還有人拿鑽石當寶貝嗎?同理,人們總是炒作各種「難得之貨」——翡翠、普洱茶、甚至大蒜生薑,於是為求暴利,各種作假手段都出來了,而當供求關係一變,當時炙手可熱的高價貨一下子就暴跌了好幾成,很多炒家便血本無歸了。

人們由於對物質世界的貴賤分別,才導致了仿冒與偷盜的行為,其根源在於分別意識。因此老子在第二章中就講到「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的就是讓人放下執念,不要有分別心(參看《聖人無為|重解道德經第二章》)。在這裡老子又告誡人們,不要因分別心而迷戀珍稀的東西,這樣會導致有害的行為。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列舉了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田獵、難得之貨這五種享樂與它們的害處之後,提出了一個結論——聖人治理天下,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而不是為了聲色享樂。這看起來可能有些令人不解,聖人難道只關注溫飽這麼基本的問題嗎?難道只讓民眾吃飽肚子就行了,不允許人們享樂嗎?

面對這些質疑,很多人只好把「為腹」解釋為追求內在了。當然你願意這麼理解也可以,但老子在這裡應該沒想去表達那麼多意思。老子在第三章中所講的「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與本章的「為腹而不為目」實為前後呼應,講的就是吃飽肚子這個基本問題。

要知道在春秋那個時期,生產力低下,且戰亂頻繁,讓老百姓吃飽肚子的確是各個國家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即便是在今天,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的人民是吃不飽肚子的。作為統治者,讓人民吃飽肚子難道不是最根本的嗎?然而有些時候,明明很多人還沒吃飽肚子,統治者就忙著去搞那些感官享樂,開始物慾橫流了,甚至還拉著民眾一起餓著肚子去狂歡。

老子看到了民眾的疾苦,苦口婆心地勸誡那些統治階層,要多為底層老百姓著想,還是捨棄那些無益的享樂,趕緊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吧。

本章評述

生存是人類的根本問題,要保證生存首先就得解決溫飽問題,這是治國之本。而享樂並不是人生的根本,過度享樂甚至是對人有害的。本章老子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希望人們都能記住這個道理,希望世界上不再有「為目不為腹」的領導者出現。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55章 赤子
你認為經史子集和當代中國人修養的關係是什麼?

TAG:文化 | 国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