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修理鋼精鍋

下午刷朋友圈,看見火金姐發了一條消息:

高鐵上,旁邊有一對夫婦帶著兩個雙胞胎男孩,孩子十歲左右,虎頭虎腦,聽普通話大概是河北北部。爸爸說,「雙胞胎看顯示屏,高鐵每小時305公里,一秒鐘走多少米?「80米!」「八十多米」,媽媽接著說,那你在車上蹦起來,車跑了80米,腫么你沒跑到下一個車廂呢?一個孩子站起來在車廂蹦了幾下,嘎嘎笑,爸爸開始講什麼是慣性……過了一會兒,媽媽說我那邊座位旁邊是個老外,你倆會跟老外聊天嗎?倆孩子說「Sure!」 前後腳找老外聊天去了……聊爽了回來,一個孩子拿出一本《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看起來,另一個拿出一本《XX物理》看起來……看了一通書,一會兒,媽媽跟倆孩子用英語聊起天兒來,媽媽是純正的Chinglish,倆孩子是純正的美音……後來,外面下雨臨時停車,爸爸開始給倆孩子講河北山東的平原和安徽的丘陵地帶的差別,降雨量的變化……啊家長們,你們何止輸在了起跑線上,你們還輸在了高鐵上……#閑得淡定的高鐵見聞#

我看了之後,很有想寫一篇文章的衝動。

為什麼呢?因為這種教育——在很多中國家長看起來十分成功的教育,實際上並不是好的教育。這對夫婦雖然望子成龍,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費了頗多心血和精力,可惜並不能理解教育的精髓,說重一點,並不懂什麼是教育。

幾年前,我看過一篇報道,一位大型國企的高管家庭,對孩子的期望是能融入西方上流社會,父母對西方上流社會的認識是,會打冰球。所以,孩子從初中開始,就被送去冰球學校。每天放了學就去打球,晚上九點多,累得筋疲力竭回到家,卸下沉重的書包,開始做作業,一直到凌晨。

這並不是好的教育。家長不懂教育,這麼安排,孩子就成了犧牲品。

十歲的孩子,能發一口純正的美音,當然很好。但這實在是教育的邊邊角角,並不是關鍵。教育的關鍵,是要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了解所處的世界。

這三點,雖然是渾成的、統一的,但也有層次。前兩點——與他人相處、與自己相處,是重要的、根本的;第三點——了解世界,是次要的、枝末的。

我們為什麼要了解世界?為了更好地與他人、與自己相處。古希臘的聖哲,並不了解東方;孔子也並不了解古希臘,但無損於他們的偉大和睿智。那個時候,東西方在生活上並沒有交集。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們之間,必然是互相了解的,因為面臨著交流和相處的問題。

了解世界,包括很廣,從時間上去了解、從空間上去了解、從技術上去了解、從社會上去了解、從文化上去了解……

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如下目的: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周圍人相處、如何與同時代的人相處、如何與時空上相隔久遠的人相處、如何與沒有生命的自然環境以及宇宙相處……

否則,我們幹嘛要去了解世界?

世界有無窮無盡的奧秘,不是一個人終其一生能夠了解完的。一個人哪怕學到再多的知識,也只是滄海一粟,技術的發展這麼迅猛,在這個時代,你很容易發現,花費了很多精力學到的知識,轉眼間被淘汰了,沒用了……

中學開課,為什麼科目是:語文、數學、外語、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

是誰規定,合格的受教育者必須懂得這些?這種規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五十年後、一百年後,我們的後代入學,學的還是這些嗎?

去比較一下中國的中小學教材,和美國的中小學教材;比較一下毛坦廠的教材,和北上廣深的國際學校的教材的差異,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問題。

很多知識是我們必須學的。但是,必須學和必須學是不一樣的。有些必須學,是因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中國還是美國,都必須學這些;有些必須學,是因為這個時代、你所處的環境要求你必須學它。有些必須學,是要求你一輩子都不要忘記,有些必須學,是要求你高考和面試的時候不要忘記。

要搞清楚這些不同。

元素周期表和鹼式碳酸銅分子量我早就不會背了。但無所謂,高考的時候會就夠了。抗戰勝利的三大法寶是什麼我也早忘了。但無所謂,考研的時候會就夠了。

過去,修理鋼精鍋、焊膠盆的人,把手藝傳給孩子,以為孩子可以一生衣食無憂,沒想到二十年後,再也沒有人干這個了。誰家盆和鍋壞了就直接扔了或者賣廢品了。

難道焊膠盆、焊膠桶、修理鋼精鍋不是知識嗎?

只是,懂得這些,並不能算是受教育。

孔子講: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對世界方方面面的了解,是孔子這句話里說的「文」。文,是事物錯綜而造成的紋理或形象。「文」,是無窮無盡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修理鋼精鍋和焊膠盆,這些就是「文」。能寫好文章,會開挖掘機,也是「文」。

它們就像花紋,要附麗在質素上,才有價值。所附麗的質素,是根本,是亘古不易、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懂那些,才算真正的受教育。

那是什麼?

——學會尊重別人,了解別人的需要,能給予別人安慰和幫助,照顧好自己,也照顧好周圍的人。

我們之所以需要了解世界,渴望求知,正是為了更方便地給予別人安慰和幫助,更好地與別人相處,反過來也更好地與自己相處。否則,難道是為了跟別人喝酒時吹牛,以顯示博學多才、技高一籌嗎?顯然不是。那是和為學之道相悖的。

假如我是家長,我不會隨時隨地考孩子算術問題。那些問題,是很容易從書本上學來的。只要孩子樂意,有興趣,我會給孩子買許多書,送他到專業的老師那裡學習。

我不會問孩子,高鐵一秒鐘跑多少米。我會問他:你怎麼測量一顆星星到我們地球的距離?如果需要工具,最簡單又最常見的哪些工具能辦到?或者問他:有沒有什麼辦法測量一顆大樹的高度?估計一座城市的人口?

對這些問題,我也沒有很好的答案,但我願意和他一起探討。甚至,我願意讓他思考、讀書、查閱資料後給我講,而不只是把我早年學過的書本知識複製給他。

然而,這些都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會教育孩子:如果你想和一個人聊天,要觀察別人是不是在忙著,自己的開口會不會對別人造成打擾,別人是否對你感興趣,你能否給別人帶來快樂。

和別人聊天、交朋友,要考慮別人是不是喜歡自己,自己能不能幫助到別人。鼓勵孩子跟老外聊天,固然強化了他的口語和膽量,然而,懂得察言觀色,懂得尊重別人,才是更加重要的課程呀!

為什麼只是鼓勵孩子跟老外聊天?為什麼不鼓勵他們跟身邊的阿姨聊天?這位阿姨可以教給他們的東西,也許遠遠比老外叔叔多。她是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脫穎而出的佼佼者,是美股上市公司的市場總監,平常人約她聊天,市場價是四位數呢。當然,如果孩子父母知道,也許早就跟她搭訕了。

我的意思並不是,只有成功人士才是值得學習的對象。其實,學習是隨時隨地的。每一個陌生人,都是值得學習和思考的對象。尤其是那些,你從來想不到向他們學習的人,可以給你帶來的啟發和思考,往往比你夢寐以求想跟著學的人還多。

也許,這位家長並沒想明白這些,所以才會鼓勵孩子跟老外聊天,並不鼓勵孩子跟中國人聊天;所以才喜歡給孩子出算術題,而不啟發孩子自己提出問題;所以才急切地教孩子種種知識,而忽略了教他們與人相處的基本態度和技巧。


推薦閱讀: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