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個月讀書總結 2016.10-2017.6

剛寫完第77篇讀書筆記。過去八個月,讀書筆記產出77+7=84篇,專欄文章產出2+8+24=34篇。閱讀和寫作做了八個月,從沒覺得在堅持什麼。能做很久的事情,靠的不是堅持。

存在幾個問題:

下一步要注意產出的回顧,不能整天教別人回顧,而忘了自己。

閱讀來源其實相對來說還是很窄的,萬維鋼、李笑來和菜頭叔的專欄、《從零到一》、《窮查理寶典》之外,還有幾本書要納入閱讀視野:《僕人》《獄中書簡》《奇特的一生》《活出生命的意義》《身心合一的奇蹟》。

少發微博,要抑制分享的慾望。分享是社交本能和生理反應。但問題是,有人值得你分享嗎?你分享給別人會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人家根本不會當回事,點贊都嫌麻煩,反而浪費你時間和注意力;二是分享其實是一種假裝自己擁有能力的表象,好像分享了什麼就意味著你自己已經知道,並且能幫助指導別人。別人真的需要你的指導嗎?他若是需要,自己就會去尋找。所以抑制自己分享的行為就是避免好為人師。至於社交的事情,閱讀和反思就是和大師與寫作者社交。沒有實力的你,怎麼可能有有效的社交。避免無效的社交。

少發微博,轉化表達的慾望。其實本文的開頭就是在微博輸入框內打的文字。要不是網頁卡住了,就沒有第一段之後的文字了,也就沒了更多的反思。碎片化的表達並不能幫助反思,隻言片語構築不起知識體系。

再一次強調回顧,並以文字總結的形式回顧。和菜頭很棒的一種文章就是,總結自己上月所寫的專欄文章,溫故知新。回望過去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但是總結就不一樣了。回望是本能的留戀,總結能夠指導現在和未來的下一步寫作。

做得很好的一點是,從來都是追求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為了做筆記而做筆記,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我的目的是成長和學習,而不是為了表現給誰看。

說道表現,我不要再做表現型人格的人,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為什麼發微博、朋友圈其實都是不自知的自戀,想要表現自己以期獲取肯定。而誰又在乎呢?做進取型的人吧,別人的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所成長和收穫。

因為追求產出的質量,所以才會去思考和應用所得的思想,這解決了很多困惑,獲得了許多意識之外的收益,這些收益驅動了八個月來的讀書筆記。


推薦閱讀:

Meta model, the model of model
Reading Notes of Soft Skills
關於「賒欠」的一些思考
周朝陽:為人生加上原創標籤

TAG:原创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