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你們因為什麼而發火呢?

可以說我遇上的絕大多數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問題,教孩子作業,教孩子學習甚至就是教孩子騎車玩遊戲,都會出現"越看越煩,越教越生氣"的狀態。

這其中很多家長自己也會很困惑,有不少家長也會提出說,我也覺得自己很奇怪,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看著孩子這不會,那不會,特別是和孩子講過的,他還不會就會特別的惱火。

這個的確是困擾著很多家長的難題。而且,我在仔細思考了很多時間之後,也覺得,這個問題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這並非是只要家長控制好自己的脾氣那麼簡單。

事實上,怎樣避免在教孩子的過程之中父母越教越毛躁需要的綜合能力很強,作為父母需要練習的內容有很多,所以這也是這件事情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的主要原因。

首先,了解孩子的正常能力範圍

這可能是我說得最多的內容。很多家長會犯的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看著人家孩子,逼死自家孩子。孩子的年齡在到小學階段之後,各項能力差異會很大,有些孩子運動能力會很強,有些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很強,也有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很強。但是,除了極少數逆天的天才,絕大多數孩子會有更多的需要待發展的能力。但是如果家長看著人家孩子的部分發展冒尖的部分,卻忽略了這些孩子同樣還有需要發展的部分,然後拿自己孩子發展不完善的部分去對標。那真的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如果拿網路遊戲的概念舉例子,每個人被分配到的點數都差不多,但你拿戰士去和法師去比魔法值,那顯然是不合理的。每個孩子發展自身的時間都那麼多。每天可以有的發展也都是有限的,要求他全都好,顯然是強人所難了。

了解孩子所在年齡段的平均水平

了解孩子發展的平均水平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標準。而且通常來說,是一個讓父母回歸正常判斷的重要內容。因為通常來說,父母都會急於眼下的各種不滿意,而忘記了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普遍不能做到讓父母滿意。當你總覺得孩子牙刷得不仔細,房間總是亂糟糟,一旦開始玩遊戲了就想不起來越好的學習時間等等。但事實上這些內容在某個階段是普遍存在的。而作為父母則是需要幫助他們逐漸實現能力的發展。

調整對孩子的期待

通常來說,在學習上,大多數父母需要降低對於孩子的期待。如果你家裡的孩子的周末已經忙到需要趕4~5個學習班。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需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了。降低對於孩子的期待不是指你對孩子放棄了。而是調整到合適孩子學習強度的學習。而不是合適安撫父母的焦慮的強度(本質上還是要堅持以孩子為核心展開)。因為只有合適孩子發展強度的學習和訓練,才能夠最大化提高孩子的能力,父母如果整天希望孩子是各種比賽的冠軍,孩子卻連基本功都沒練透,這時候天天讓孩子做沒有理解的內容,孩子更大的概率是放棄,而不是發奮圖強。

其實這一點對於我們成人一樣通用,每個人都有不擅長的領域,我們都要學著從簡單逐步進入困難複雜。如果直接把你放在一個需要高度熟練度的團隊裡面。一方面所有人都會排擠你,另外一方面你自己也會非常沒有成就感。大多數情況下會選擇早早退出,找個合適自己發展的地方去。但如果我們想一下,如果有個人逼著你一定要在這個環境不讓你退出,一定要你出成績,你會什麼樣的反應?我相信只要正常的人都會表示不滿和抗議。但是,我們這時候要想到,孩子能不能做到這一點?顯然越是會有問題的孩子,越不可能做到。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有一個去用心的感知。很多時候我們把孩子對著那麼我們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的形象對標的時候,我們就容易忘記自己孩子真實的存在和需求了。

而同樣的,也會有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過低。這也會導致孩子會感受到獲得不到充分的支持。父母總是認為孩子不行,不讓孩子做嘗試,或者不支持孩子嘗試(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會更高的概率受挫)這也會加大孩子對於學習失去興趣的概率。這類事情其實也很普遍,比如女孩嘗試學理科等傳統思維認為男性更擅長的活動,反之亦然。我有一次陪著女兒做一個手串設計的時候,一個小男孩很想來嘗試一下,結果直接被奶奶喝止了;我小時候對縫紉機和做服裝類手工的時候,我媽也同樣如此。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好的練習機會,對於動手能力,尺寸的概念,色彩的把握等等都是非常好的練習,並不代表孩子就會變得異性化。而這種無謂的擔心,其實就是對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發展表示出了低期待。也阻止了孩子在這方面多種能力的發展。

學會語言和情緒的管理

其實這是一門學問。需要學習基礎的知識,同時還是需要反覆的練習,最終由有意識的控制,到無意識的自如表現。

我的建議是在家裡和孩子相處的時候,用手機錄音和錄像,記錄下自己和孩子的表現。然後空閑下來的時候拿出來看看,分析一下自己的表現。其實這就像《灌籃高手》裡面練投籃那段一樣,當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看自己的表現的時候,我們會更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我們可以看看我們說話的時候到底是出於幫助孩子,還是發泄自己的情緒?通過這種手法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後,就有去構思和設計自己的解決方案。多設想場景,多做預案,多想想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孩子怎樣才更容易被帶動,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被影響。隨著練習的增加,你處理孩子問題的預案會越來越多,解決問題才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我這裡也可以給一些小的tips給大家參考。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要想好好溝通,就要把情緒找渠道倒掉。而且很多時候,不但你有情緒,孩子也會有,所以不但你自己要學會倒,還得幫助孩子倒。倒完了,就會有一個相對來說黃金的窗口期,這個時候,說的內容需要簡明扼要,把你對孩子的期望能夠清晰的傳遞。但別做自己給自己添堵的事情,這種時候需要真誠和坦率,但千萬別拿出那種:感受到世界的萬事萬物了么?那都是要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種是打算讓孩子一輩子給你吃心理上的閉門羹的節奏。

你想讓孩子好好讀書,但孩子的根結是什麼?作為父母要去想,在我遇到過的孩子裡面,可以說每個都會有些許的不同,有些孩子和他說爸爸小時候的醜事,孩子一開心了,覺得我可以比爸爸更好;有些和他說,我注意到你有不少的努力和嘗試,很好,但回報還在路上,你還得再去多做做;有些可以說你希望大家都能注意到你,希望獲得認可和關注,老師表揚的時候都有你,那麼你就需要和爸爸一起完成這些訓練和嘗試……仔細想想怎樣的語言和行動是合適自己孩子的,多想,多嘗試,多總結。方法多了,再回過來看那些打罵孩子的父母,你真的會有一種看新手村的初學者的感覺。

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其實很多人對孩子發火,往往是對於自己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壓力的體現。當人處於低潮期的時候,的確會更容易被情緒帶著跑。這種時候需要的是讓自己儘快的回歸到體力和精力良好的狀態上來,沒有必要讓孩子去承擔你的不滿,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調節好自己的生活,也需要配偶以及家庭其它成員的配合。其實本質上就是要去組建一個健康正常的家庭環境,將情緒失控的概率降低。 而這其中夫妻的感情和交流,我以後另外開篇文章聊。

對孩子能力有意識引導和培養

回到孩子身上,讓孩子表現得更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避免發火的方法。這都是要建立在之前那些因素基礎上的。

我們經常說的與孩子一起成長,那麼怎麼個一起成長呢。孩子的成長就是從自己會的已有能力範圍向未知的世界發展。而這二者之間的區域,我們稱為最近發展區。這個發展區內越接近已有能力的部分,孩子越容易覺得簡單,太靠近已有能力範圍會讓孩子覺得乏味。而越接近未知區域,則會讓孩子覺得困難,甚至覺得害怕面對和退縮。那麼對於孩子自身發展來說,他會偏向於一個相對舒適中間的發展,甚至有時候孩子還會因為遇到太多困難從而退縮到簡單的區域找回放鬆舒適的感受。那麼,如果說父母和教育真的起到作用的,就是在這個區域內,給孩子搭起「腳手架」讓孩子能夠在舒適區偏難一側,在這個位置上孩子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同時由於支持的存在,孩子會更少的感受到挫折和失敗感,隨著熟練度的提高,慢慢撤走腳手架,孩子就能夠在這裡立穩腳跟,將發展區轉換成已知區。進而進入下一步的成長。

而對於這個過程的操作的熟練,是父母的重要功課:

1.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演示(所謂良好的演示,就是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演示,而不是光顧著自己覺得有道理);

2.能夠耐心的看著孩子犯錯,分析其錯誤的原因。然後在下一輪教學和演示中做出調整;適當的退出機制,當孩子越來越熟練之後,父母需要有機會的逐步退出輔助;

3.定期的回顧,和能力的組織。即使到了大學,知識和能力不是簡單的教會了1,教會了2,教會了3,不等於學生就一定會了1+2+3.事實上我們整合能力本身又是一次學習。比如:學生學會了唱歌,學會了舞步,學會了朗誦,但就等於學會了上舞台表演舞台劇了么?顯然不行,很多老師會抱怨學生就像之前的內容從來沒學過一樣。同樣,我們學會了唱歌,學會了吉他,等於學會了彈唱了么?顯然也不行,仍然需要一個整合的過程。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兒童呢?回顧和整合組織的學習一樣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我女兒之前在數學上就遇到這樣一個典型問題。學了小數點的變換,答題沒問題;學了單位換算,也練得很好。但頭一次做帶著小數點的單位換算的計算。錯題率高得的我都懷疑是不是她做的。這種時候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沒必要生氣了,正常現象,協助,幫助她熟練。孩子理解了之後,就又可以看到滿頁的對題了。

其實,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的成年人。但發脾氣的教育對於完成這個目標來說,是一種低效率的處理方法。當孩子越教越順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推薦閱讀:

與孩子談「性」色變?別不好意思啦!
自我教育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嗎?

TAG:亲子教育 | 家庭教育 | 儿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