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修真紀(序言之序·纖手剝蓮蓬章一)

? 嗚呼!古人云至於是哪個古人,我就不知道了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為學者不可不善疑者也。

簡言之,我等體道修真之人,須時時懷有一顆「八卦」之心。從而訓練出一隻擅長「窺私」之眼之所以說「一隻」,因為這實是「第三隻眼」

廢話少講,下面這一幅我呸!不要臉的畫,馬蒂斯的《舞蹈》,諸位可從中看出了什麼「疑點」嗎?

還是那句話,沒有看出來的,都是未窺藝術堂奧至多只是歷其藩籬之人。╭(╯^╰)╮

所以大家才要「虛心」跟隨么么噠樓主「體道修真」啊雖然樓主拽拽的樣子很是討厭

下面我在圖上標記一下……偶嗚,多麼明顯的「疑點」啊!

大家的小手手都是在一起,獨有這兩人,準確講是前面這個身體斜向「女子」,竭力伸出去的那隻左手,並未抓住畫面左側那個小身子頗有娘惹氣息「男子」的手。

在這凝固的瞬間,她像是努力努力的去抓住,又像是才將不小心滑脫了手……

這個身體向左極度敧斜,從而給予畫面強烈的跌宕動感的「女子」,猶如「奔向」甚或「撲向」,向那男子遞出手去,溺水般的要努力抓住他,企圖心非常明顯。

那「姿態」像是一種呼喚,是那種生命害怕落單的惶惶呼喚。然而這「呼喚」,宛然置身荒野的孤獨者傷心無助的呼喚,又是那麼「微弱」,淹沒在畫面集體的喧囂和歡樂里。而旁人似乎沒有覺察到,沉浸在當下,沉浸在「大時代」的歡樂里。

因為這一點,隱藏在畫面里、與整體歡快氛圍「格格不入」、宛然反諷般的一點「哀婉」,這幅畫避免了單調和庸俗,真正成為一流作品。畫家不僅在這裡證明了自己敏銳的藝術天賦,還呈現出一顆浪漫、傷感且又敏感的心。

畫家當然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我們來看這幅畫的「草稿」——

我們可以看到,在「草稿」里,那兩隻手的距離相對更遠。因而,那溺水般竭力遞出的手,那生命唯恐落單的「風中呼喚」,似乎更「嘹亮」。

假如單從初步印象看,「草稿」的表現力似比最後的「成品」更強,情感更加感染人。

從畫家在該處,「手的距離」上的較為明顯的前後改動和設定,說明這裡並非「隨意」畫的,而是經過斟酌考慮的。敏感的畫家當然會敏感地注意到畫面上這一點敏感之處

到底是出於什麼心理,畫家在最終的成品里,縮短了該處「手的距離」了?

而我們看到那男子的手掌,在「草稿」里是伸直的,其架勢具有接住「女子」竭力遞過來的那隻手的意圖。

而在成品里,我們看他那隻手……搞什麼搞啊,竟然有「避開去」的嫌疑!

明明「女子」的手已經很接近了!簡直可以說「差之毫厘」。

實際上,那男子的手假如不是「蜷」著的,而是「伸直」,這時就應該可以「」住她啊!

但就是差了那麼一點點

而在這永恆的瞬間里,「女子」依舊在努力著。焦心的努力著。

也許最終會「抓住」。

也許最終……就差那麼一點點,就是那麼的……沒能「抓住」。

「成品」乍看沒有「草稿」表現力強烈,其實是更加凸顯出吾人生命的悲劇了。

果然,馬蒂斯是現代派畫家裡,最具「詩人」氣質的之一。

當然,畫家並非要以這一點來否定生命之作為生命存在的「狂歡」,這到底還是一件俯瞰全人類的、謳歌性的作品。但是,畫家又注意到了,且沒有在大敘事的律令下予以迴避,生命之為「個體」之哀。

而正如一個詩人或者作家,對於以往「經典」的閱讀,既塑造又推動了其創造力。另一方面,經典作品構成的所謂的「影響的焦慮」,常常促使一些更加自我、企圖心更強的作者,借用意識的「權能性」特徵這個其實是「解構」的潛藏的哲學起源,我將在後面詳細論述,從經典里尋找出其他可能甚至是具有顛覆性的可能。從這點來講,文學史、其實也包括藝術史,本身就是「解構」的歷史。只不過這是一種「歷時性」的解構

廢話少講。我們來看畫面里的這一處「修辭」,到底典出何處。

這一幅畫非常有名,馬蒂斯當然是知道的,絕對絕對知道的,認真揣摩過都是可能的。

鐺鐺鐺!來看米開朗基羅——

偶嗚!偶嗚!偶嗚!

看畫面上伸出的那兩隻手……現在大家知道馬蒂斯畫里的那處,到底典出何方了。

繪畫作品和詩歌作品,都存在對「典故」的使用。千萬嫑以為,所謂的「用典」就是直接對某個「典故」或者前人某個漂亮句子的簡單襲用。如果有人這麼認為的話,不客氣的講,且不談繪畫,閣下對貴國的古詩詞,讀得太少太少了。(待續)[點擊]


推薦閱讀:

教你用馬克筆畫一隻藍色小胖鳥
福井良佑 | 畫出你期待的小生活

TAG:艺术 | 绘画 | 文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