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去死,萬一後面有你的角色呢?
- 半年了,半年了!我一點進步都沒有,好想去死......
- 別急著死,至少先想想是為什麼要去死......
在配音這個領域,我不知挽救了多少鮮活的生命。
「半年了,我一點進步都沒有。」
半年,六個月,一百八十天,時間很長么?真的一點點進步都沒有么?還是因為那個進步很微小,微小到不能被明顯察覺?或是因為這半年,其實你也沒幹啥啊,憑什麼要求飛速進步呢?
我們都容易掉進兩個坑:
1. 自己以為的「長期」並不長。
2. 對自己的「短期」預期太高。
先說「長期」。
學習任何技能,都有從開始的蹣跚學步,到後來漸漸熟練,這樣一個過程。我們看到一些資深的配音老師,進棚一張嘴,就是那個角色,看起來好像毫不費力。如果你去問,「老師你為什麼可以這麼迅速地入戲,還能在角色之間自如切換呢?」老師可能會說,「熟了。」
此時賣油翁出鏡,說出台詞:「無他,唯手熟爾。」
那從入門到熟練、從熟練到精通、從精通到高手、從高手再到更遠更強更大的目標,得多久呢?
這就因人而異了。
孫悟空在花果山就進修了300多年,15年弼馬溫,180年齊天大聖,被壓五指山500多年;白素貞找到許仙之前,花了1600多年;玉皇大帝說自己是 「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計算器拿出來戳:1750*129600=226800000, 兩億兩千六百八十萬年。
也許你不知道,你的前世們修得那麼辛苦,到你這兒,二十多年咔嚓一下,就想死,對得起誰啊你?!
最起碼,這一世,能做到從入門到熟練,再咔嚓吧 ~
熟練是什麼意思?就是通過大量重複的訓練,讓大腦中兩個或多個原本沒有關聯的神經元之間,經過重複的刺激之後,產生了強關聯。學習任何一門技能,背後都有普遍規律。
知乎大神采銅老師,在他的《精進》一書中,提到技能的學習積累常常呈現出S形曲線的特徵:
我們的緩慢起步期,是最讓人抓狂、崩潰、黑暗的日子,也是大多數人選擇放棄的階段。只有小部分人,爬到了快速提升期。而只有極少極少的人,到了高原期,笑傲江湖。就拿我們培訓班的學員人數舉個例子:一個班級25個人,學期結束,能一周三天來跟棚的,只有那麼2-3個人,也就是8%-12%的人;再過半年,還能留下來的,1-2個,也就是4%-8%的人;再過一年,能從事配音這個行業的,兩個班差不多能出一個人,2%。
很多資深的老師,回憶自己成長史。都有差不多2-3年的群雜經歷,後來才慢慢開始有角色的機會。
當然,現在時代不同,每個人的基礎不同,機遇不同。個人感覺,定個1 - 2年的入門時間,比較合理。
如果不專註,始終在「緩慢起步期」徘徊,從A領域的緩慢起步期跳到B領域的緩慢起步期,再到C,到D... 後果是什麼呢? 就是你要跟大量的同樣處在緩慢起步期的人競爭非常初級的工作崗位,即便就業成功也只能得到較低的收入。
當然,專業領域裡評判成功與否的標準有很多,在這裡,只暫取一個維度來討論:收入水平。簡單、粗暴。
當你進入這個行業的提升期的時候,收入也在不斷地往上攀升。極少數人,一些到達高原期的老師們(其實很多小夥伴們跟棚的時候也都見過),月收入5w -10w,資歷都在8 - 20年......還有一些神一樣的存在,自己就是個IP,有粉絲、有營銷、接廣告代言、投影視作品,收入上不封頂。
所以,回到開始那個「長期」的坑,我們對「長期」的理解,是不是多了一些耐心呢?
再來看第二個坑:容易短期預期過高。
每天只投入那麼可憐的一點點時間,甚至有時候完全不投入,卻時時刻刻想著要爆發,那就跟每天花幾塊錢買彩票的行為,沒什麼兩樣。跨過起步期,是一定要經過必要積累的。
有個辦法可以嘗試一下,就是量化自己的投入。記錄下來,一個月、兩個月、半年,每天花了多少時間在配音上,看到自己可憐的投入,就會把自己從感性中拽回理性,就不會在短期內有不切實際的妄想了。
記錄可以分兩欄,「學時」和「用時」。學英語學了十幾年,還是不能開口跟老外說話的,大有人在。學了不用,還是白搭。跟棚,看片子,練口條,研究人物等,可以歸到「學時」;做本子,群雜,進棚實操,配角色等,可以歸到「用時」。
記錄了一段時間之後,看在哪方面「學」得多,「用」得多,自然會有提升,自己的信心也會逐步增加。
現在,你從兩個坑裡掙扎著爬出來了么?爬出來之後看到希望了么?哪一天,一不小心又掉下去,能更快一點爬出來並再次看到希望么?人生不就是這樣,入坑、爬坑、入坑、爬坑,一路向前,永不停歇,你終究能成為 The King of The Hole!坑王!
希望,就是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明天會更好。如果確實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每天向前拱一點,未來的你,必定是更好更厲害的你自己。
喝了這麼多雞湯,打了這麼多雞血。難道,不再來一盆兒炒雞雜么?
雞雜三要素:
1. 讓長遠的目標可視化。
路途太遙遠,走著走著就忘了。尤其是現在,讓人分心、鬧心、擔心的事情那麼多,一整天下來被各種信息轟炸得腦仁疼,也不知道幹了啥,怎麼就又在被窩裡開黑了。
這個時候就需要把目標,想得越細越好,想到你腦子裡都能看到,五年後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十年後的自己,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把這幅美麗的圖景,貼在床頭、貼在衛生間的鏡子上、貼在廚房的水池上,設為手機屏保、電腦屏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該幹嘛。
如果你有自己領域所崇拜的大神級別的偶像,就把TA的照片貼在屋子裡,把TA說過的話記在本子上,把TA寫過的書揣在背包里,每天抱著以TA形象做的玩偶入睡。向TA看齊、向TA學習、向TA靠近....
2008年,斯庫林還是一個13歲的少年,也是菲爾普斯的小粉絲。
8年後,斯庫林在奧運會男子100米蝶泳比賽中,以50秒39的成績超越菲爾普斯,獲得冠軍。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歌聲響起: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氣,
說上一句話也驚天動地。
長大後我就勝了你,
才知道這種感覺,
真是他媽的太爽了!
2. 切分目標,專註訓練各項子技能。
學素描的人,要練習畫圓、畫直線、畫橢圓,不停地重複重複。還記的那個熟練的定義么?「通過大量重複的訓練,讓大腦中兩個或多個原本沒有關聯的神經元之間,經過重複的刺激之後,產生了強關聯。」 到後來,看著他們畫得又快又好又輕鬆,那都是之前大量的各項子技能專註訓練的結果。
配音也是一樣,緊張感有沒有得到緩解?嘴皮子練到什麼程度?氣息穩定到什麼地步?音域有沒有拓寬?文字反應速度有沒有提高?掌握的角色庫里的人物,有沒有增加?與客戶的溝通力有沒有增強?等等,這些都可以歸結為這個領域的子技能,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3. 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在一起。
這些小夥伴,因為跟自己有著近似的目標,所以很多時候可以互相監督、互相打氣加油。希望的小火苗很容易就被熄滅,一路上有了這些人,可以幫助自己保護心中微弱的火苗。
我們有一位學員,每次回家,她媽就非常嫌棄地問她 「你怎麼還不放棄啊?」
親生父母啊,又能怎麼辦呢?特別是有些人畢業之後,在經濟上還要依靠家裡的,就更要笑臉相迎各種冷嘲熱諷挖苦打擊了,熱臉貼冷屁股,都要想著趕緊湊上去,別讓父母屁股著涼啊。
關鍵是,怪他們又有什麼用呢? 一點用都沒有,怪著怪著,馬雲爸爸也不會來認你做干閨女。怪著怪著,配音技能也不會因此而提升。
所以,專註該做的事,多跟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在一起。組織學習小組,每天訓練完堅持打卡,互相鞭策,共同進步。
P.S. 千萬別每天去朋友圈打卡,曬所謂的意志力優越感了。這比代購刷屏的也好不到哪兒去~ 而且,朋友圈打卡Day 1 Day 2的,基本上沒過一個月他就Day不動了。
如果是真的每天在訓練、每天在堅持,已然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養成一種長期的習慣,幹嘛還要在朋友圈曬啊?你見過有人在朋友圈曬自己刷牙洗臉拉屎的么?
Day 1 黃,有點粗。
Day 2 稀,有點急。
Day 3 細,有點黑。
所以,
對短期不抱不切實際的幻想,對長期有自己清醒堅定的認知。長期目標可視化,短期訓練切分化,排除干擾、專註成長,與志同道合小夥伴們一起共同進步。
同學,先別急著去死,萬一後面有你的角色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