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館 | 古人才是最會玩,染甲不夠,護甲來湊!
歷史館 | 古人才是最會玩,染甲不夠,護甲來湊!
——《揭秘古今中外時尚妝容史》系列5
看了那麼多後宮大戲的你,是否發現了,古人指甲上的小心機呢?它長這個樣。
愛美的古人,早就發現蓄長指甲會顯得手又細又長,可是長指甲卻有諸多不便,而且很難蓄很長,於是就有了「護甲」這一神器。美甲已經不能滿足古人的愛美需求了,護甲便成功上位,主導潮流。
今天,美妝博物館就要帶大家看看護甲這一潮流的起源與發展。
【甲套的起源】
護甲套又稱護指套,護甲套既能保護精心留長的指甲,又能兼得美感。古代中國地位很高的男人、女人都留長指甲,顯示他們無須勞動,屬於上流社會,而精美的甲套更能彰顯身份,所以戴甲套並不是女子的特權。
首先說說蓄指甲這回事。雖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是正常的修剪指甲還是允許的。最早關於長指甲的記載是在《韓非子》一書中,書中記載:戰國時韓國國君韓昭侯周圍的侍臣,全都蓄著長甲。
之後就是明清時期了,主要是清朝,清宮的皇后,妃嬪們極愛蓄甲。一般來說,蓄一根一寸長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會劈裂折斷,所以,為了保護指甲,甲套便流行起來了。
雖然甲套流行於清朝,但是並非是清朝才產生的。有記載,中國周朝人喜歡在他們長長的指甲上貼金畫銀。亮晶晶鑲滿珠寶的護甲套不僅用來保護指甲,更是一種財富和身份的象徵。
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護指套是吉林省老河深地區出土的漢代金護指,它是由薄薄的金片捲曲而成,呈螺旋狀向上延伸,粗細長短可任意調節,簡練而實用。所以我們一般認定甲套的起源最早是漢朝。
之後關於甲套的記載就很少了,直到清代,出現了甲套的代表人物:慈禧。
【甲控代表:慈禧太后】
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可謂是甲套的代言人,她將金屬或者景泰藍的甲套套於小指,無名指上,以增加其指甲的長度,顯示其尊貴地位。相比一般的甲套,慈禧的甲套上雕刻的圖案,非龍即鳳。
據《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書中講述:「慈禧愛留指甲,尤其是一雙手的兩個無名指和小手指,最長可達七八寸,當然其他如拇指、食指、中指也愛留指甲。為了修飾保護好這一雙手指甲,每天要用溫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並特製了各色指甲套,戴罩在手指上,切切實實地保護好,以免受到外來損傷。給慈禧特別加工定製的指甲套有鏤空嵌絲琺琅的,也有純金的,名貴已極。」
可見,權傾一時的慈禧太后真真是一名「甲套控」。
【清代甲套的佩戴】
清代傳世的甲套諸多,除大拇指外,其餘各指均可飾戴,既可以對稱成套地戴,也可以單手或單指戴飾。清宮皇后、嬪妃們的指甲套質地多樣,有金、銀、玉、玳瑁、銅、琺琅等多種材料,多利用鏤空、鏨花、鑲嵌等裝飾手法紋樣。甲套背面多為鏤雕,這樣可使空氣流通,夏季飾戴不致憋悶。
清代甲套盛行,除了彰顯身份,另一原因便是為遵循服飾搭配原則,追求所謂的美感。滿族貴婦梳兩把頭,髮髻高聳向上伸延;厚達四、五寸的花盆底將腳部托起;上衣袖口呈馬蹄狀將手背遮蓋;雙手飾戴纖長的護指,便可以達到與服飾和諧統一的裝飾目的。所以清代十分流行,甚至逐漸轉變為一種文化,向著更加精美的趨勢發展。
哪怕是指尖上的方寸之間,也顯盡了古人的智慧。古人對美的那種需求和追求都已融為了日常。我們在掀開古人的面紗,同時我們也在止不住的驚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美妝博物館】,歡迎關注【美妝博物館】(ID: meizhuangbowuguan)——中國第一美妝博物致知平台,全方位解密美妝。投稿、轉載、合作等事宜請聯繫:meizhuangbowuguan@163.com
推薦閱讀:
TAG:美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