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竟成了美國垃圾的接盤俠?
紐約每年會產生約1400萬噸城市垃圾,並需花費23億美元政府資金來處理。這些垃圾有的會被就地掩埋,有的會被回收再利用,有的甚至被賣往7000英里外的中國等地。在當地居住的一位數據俠Max Galka發現,紐約這個外表光鮮的「大蘋果」,實際上是建立在一座座垃圾填埋區上的「王國」。從數據的角度,Max重新審視了這座「垃圾上的城市」。
「垃圾」紐約成長史
紐約作為美國最浪費的城市之一,每年會產生超過1400萬噸的垃圾。這些垃圾的處理問題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大麻煩。
一方面,這裡狹窄擁堵的街道狀況,讓垃圾的回收工作變得十分複雜,不易開展。 另一方面,即使能把垃圾回收上來,找到合適的場所來處理這些垃圾也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
坐落於美國東北部城市群的中心地帶,紐約的城市區域正在不斷擴大,能夠用於處理垃圾的土地正變得越來越少。
對於紐約來說,垃圾成山的問題從來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垃圾問題對於這座有著幾個世紀歷史的城市來說,簡直堪稱「不離不棄」。Berthold Fernow在1657年的《新阿姆斯特丹紀實》中描述了當時的紐約市景象(DT君註:當時的紐約還被稱為新阿姆斯特丹):「…許多市民和居住者把垃圾、污物、灰燼、動物屍體之類的東西隨意拋扔在公共街道社區,對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圖片說明:19世紀末的紐約街道,充斥著馬糞和各種污物;圖片來源:Maggie Blank)
你很難想像那些帶著高腳帽、甩著燕尾服的紳士走在這樣充斥著馬糞和各種污物的街道中,但這就是紐約當時的真實面貌。不僅如此,這些影響市容的「垃圾」還對居民的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危害,傳染病在這樣的環境下層出不窮。
很長一段時間內,紐約處置垃圾的主要方法是傾倒進海洋。多達80%的垃圾被直接倒進了海里處理掉,沒有什麼分類和凈化。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期。也許有些紐約市民實在受不了,覺得與其讓海水直接被污染,不如直接把這些污染的海水變成陸地好了。
後來,在一份廢物管理倡議中,紐約市開始將一些垃圾重新利用起來(主要是灰,碎石和其他建築物碎片),用以填海造陸建造人工土地,以此來擴大城市面積。下面這張曼哈頓地圖上顯示了有多少用垃圾建造的人造土地。
(圖片說明:圖中灰黃色部分是17世紀60年代的紐約曼哈頓,周圍都是現代曼哈頓的樣子。這就可以清楚看出有多少土地是新填在垃圾之上的了;圖片來源:Max Galka)
可以說,今天紐約曼哈頓的大部分土地,包括一些昂貴的街區,都建立在曾經的垃圾之上。
「公私分離」的垃圾管理系統
不過今天,你顯然很難在紐約看到幾個世紀前的垃圾亂象了。這並不是因為垃圾量減少了,而是現代城市對於處理垃圾有了更完善的管理系統。
為了應對日趨嚴重的「垃圾挑戰」,紐約市如今建立了兩套複雜的城市管理系統,使用卡車、火車、駁船三種交通工具,248個私人垃圾運輸公司,以及數不清的臨時、永久垃圾回收設施,將「大蘋果」的垃圾處理網路,甚至延伸到了地球的另一邊。
管理紐約每年海量垃圾的,是兩套獨立的垃圾管理系統:一個公共系統和一個私人系統。公共系統主要處理住宅、政府大樓,以及一些非盈利性組織等沒人願意負責的垃圾。這些「公共垃圾」約佔全市垃圾總量的1/4,由紐約衛生局(DSNY)負責收集處理。DSNY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廢物管理機構在上一個年度的預算是15億美元,甚至比一些國家的年度預算還高。
紐約其他3/4的垃圾則是由商業企業產生的,其中大部分是建築工程的瓦礫和廢料。這些 「私人垃圾」的回收處理不算進城市的公共預算,相反,如果有企業想回收這些私人垃圾,還需要花錢才能從248家持牌的垃圾運營商這裡運走垃圾。
紐約商業誠信委員會(BIC)是監督私人貿易的機構。就像經典美劇《黑道家族》中展現的那樣,紐約的垃圾運輸業長期以來與有組織犯罪有著密切的聯繫。今天,這個腐敗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限制,這得益於BIC的監管和價格控制。
紐約的垃圾回收之旅
紐約市的法律規定,在垃圾進入兩個循環系統之前,必須被分為三類進行回收:紙類;金屬/玻璃/塑料類;混合固體垃圾類(也就是不可回收垃圾)。每一類型的垃圾通常都會被單獨收集,並遵循不同的回收路徑,經過幾次轉運到達它們最終的目的地。
(圖片說明:紙類、金屬/玻璃/塑料類等可回收垃圾從城市各角落流向紐約的幾個轉運站;圖片來源:Max Galka)
每一天,紐約的公共垃圾車會收集近7000噸住宅混合固體廢物。大部分卡車將垃圾最終存放在遍布紐約的廢物轉運站。從那裡,垃圾最終將被裝載到駁船或火車,並旅行多達600英里到最後一站。對於大多數紐約的混合固體廢物(約80%的噸位),最後一站將是一個垃圾填埋場。其餘20%將在一個垃圾發電廠發揮餘熱,在那裡焚燒並轉換成能量。
(圖片說明:不可回收的混合固體垃圾,從紐約的幾個轉運站流向美國的一些垃圾填埋場或者垃圾轉化場,進行掩埋或能量轉化;圖片來源:Max Galka)
紙、金屬/玻璃/塑料等可回收廢棄物將被帶到城市的垃圾處理和回收設施,那裡有專門從事垃圾分揀的工廠。從這裡開始,紐約的可回收垃圾將會根據其類別,分別開啟不同方向的旅途。有的將被賣給當地的一些原料處理商(造紙廠、冶煉廠等);有的將出口海外,通常漂洋過海6000或7000英里到中國或印度;有些會被一些「垃圾經紀人」通過一些渠道販賣掉;還有一些具體的垃圾將被拆解,直接賣給最終用戶(例如,瓶罐到可口可樂裝瓶廠,或啤酒桶到百威)。
漂洋過海的洋垃圾
到這裡,身在中國的DT君對於這些遠渡重洋的垃圾產生了興趣。真的有這麼多垃圾每天都飄洋過海來中國么?我們為什麼要進口這些「洋垃圾」呢?
(圖片說明:從美國轉運到世界各地的可回收垃圾,大多流入中國和印度;圖片來源:Max Galka)
從紐約的垃圾轉運路徑圖可以看出,漂洋過海到中國的垃圾多屬於「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金屬、玻璃、塑料等。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間,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垃圾交易額從7.4億美元上升到115.4億美元。中國不僅真的在進口垃圾,而且進口還不少。
這些垃圾其實也是一種「商品」,主導垃圾流動方向的是全球的供需關係。如果再把範圍縮小一點,以塑料這一種可回收垃圾為例來看,問題可能就更加清楚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和消費國,承包了全世界1/4的塑料生產,消費量則佔到全球1/3。這麼多的塑料產品需要足夠的原材料來支撐。那麼物美價廉的可回收廢塑料,自然就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商品。
2014年中國塑料製品的產量是7388萬噸,而自主回收的廢塑料只有2000萬噸。不夠的部分如果要進口,只有2種選擇。一是進口原材料再生產,二是要進口廢塑料再回收。而進口廢塑料的價格只有原材料的1/3。這樣看來,大量進口洋垃圾其實是一門精打細算的生意。
而在美國,處理這些廢塑料的成本要遠高於出口給中國企業的價格。一邊有需,一邊能供,那麼跨越大洋的垃圾轉運也就順理成章了。華盛頓塑料工業協會回收部門主任霍爾姆斯(Kim Holmes)在美聯社的採訪中曾表示,在美國回收的塑料軟飲料和水瓶中,約半數運往中國。
(圖片說明:2017年中國廢塑料類進口審批數量統計;圖片來源:中國再生塑料網)
最新的中國廢塑料進口審批數據顯示,平均核准的進口廢塑料數量只有申請數量的約5.27%,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國內對於廢塑料旺盛的需求。
(圖片說明:紀錄片《塑料王國》在2016年阿姆斯特丹電影節奪得新人大獎,圖片來源:Gold Poster)
不過,這些連美國處理起來都棘手的垃圾,中國真的能好好地回收利用么?這一問,DT君已經不太能從數據中找到答案了。也許從2016年末的一部紀錄片《塑料王國》中,你能夠從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城市垃圾」這個令人憂傷的話題——建立在垃圾上的城市,並不是只有紐約一個而已。
(註:本文部分編譯自Max Galka為衛報撰寫的專欄文章What does New York do with all its trash? One citys waste – in numbers,點擊查看垃圾流向的原始視頻)
參考資料
China recycling cleanup jolts global industry, US News, 2013
Which is the worlds most wasteful city, Guardian, 2016
垃圾成山,中國企業為什麼還要全球進口廢塑料?網易數讀,2016
紐約城市發展計劃PlaNYC
紐約市政府市長運營辦公室
中國再生塑料網
數據俠門派
本文數據俠Max Galka,是一位居住在紐約的企業家,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課堂輔導員。他熱衷於使用數據可視化的方法理解和討論這個世界。他最開始從Excel學起,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和數據相關的有趣課題。有時候,他會向衛報的城市專欄或者華盛頓郵報投稿,當一個業務的專欄作家。他最新的項目是一個關於可視化的Blueshift,也歡迎大家訪問他的個人網站,了解更多有趣的數據項目。
如何加入數據俠
「數據俠」欄目網羅全球最IN的數據俠客,利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各種前瞻演算法,從數據的視角洞察消費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理性酷炫、活潑有趣的數據分析盛宴。用大數據,闡述事實及其背後的故事和邏輯趨勢。
DT時代超級英雄正在組隊!你也想要成為數據俠嗎?請將你腦洞大開的數據作品,發到數據俠聯盟盟主程一祥郵箱:chengyixiang@yicai.com。
推薦閱讀:
※全美8月房產價格市場趨勢:供不應求!待售房屋庫存達30年來最低水平
※瑞士學院春季群展──淡入:重鑄畫廊 FADE IN: INT. ART GALLERY – DAY
※令人驚艷的紐約聖誕櫥窗大回顧 | FiFi逛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