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登山就像談戀愛,珠峰是面照妖鏡

【前言】

1953年的5月29日,英國登山隊的紐西蘭人愛德蒙·希拉里和尼泊爾夏爾巴人丹增諾蓋,代表人類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高點。如果從最早攀登珠峰的1921年算起的話,人類與世界之巔的「親密接觸」,已經有了96年歷史。

一部人類珠峰探險史,也是人類探索精神的縮影。人類登頂珠峰60年來,已有6300多人次登頂過珠峰,其中絕大多數是通過1993年以來開始的「商業登山」送上去的。珠峰商業登山,從另一個角度,把人類商業行為的功與過,折射在了世界之巔的潔白山體上。

對於熱愛登山的人而言,登山就像談戀愛,這項運動有著無窮的魅力。對於那些只想通過登山——特別是珠峰,獲得登山以外名利收穫的人而言,「珠峰是一架放大器、珠峰是一面照妖鏡」,人性的一切在此暴露無疑。

【第一部分】因為山在那裡——早期珠峰探險

珠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山峰兩側的人民,世世代代仰望它的存在。而最早嘗試接近和攀登它的,卻都是來自西方的探險家,並且以英國隊為主。珠峰首登之前32年的14次攀登,有10次由英國隊操辦——而且前8次都是他們,其他則是加拿大隊、丹麥隊和差一點成功的瑞士隊。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英國作為傳統登山大國的實力和企圖心。另一個不被人知的史實則是:前9次珠峰攀登,全部在中國西藏一側

  • 1-1、開山鼻祖英國隊

1921年6月26日,第一支珠峰登山隊從中國西藏一側來到珠峰腳下,這是一支英國隊。

第一次見到金髮碧眼的白種人,絨布寺不知所措的喇嘛們接待了他們。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喇嘛們接納了這些「容貌奇特」的外來者,接納的標誌是:喇嘛們為英國人舉行了藏傳佛教祈福儀式。多年後,這一儀式成為每支登山隊到此的例行「節目」,一個傳統誕生了。

1922年的同一個季節,第二次來到珠峰的英國隊,首次攀登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因雪崩造成7名夏爾巴人遇難而終止。

1924年,英國隊繼續來到珠峰,「幾乎」登頂。

這三次活動對後世的珠峰登山,做出了巨大貢獻:

1、他們發現攀登珠峰的最佳攀登季節是每年的4到5月

2、確定了珠峰北側最可能登頂的線路,他們攀登到了至少海拔8600米,這條線路最終在36年後由中國隊在1960年完成,俗稱「北側傳統線路」。

3、通過實地測試,驗證了氧氣在8000米級山峰的使用非常有利於攀登後世的人們沿用了當年的氧氣裝置構造,只是在當年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調節閥。至於無氧登頂珠峰的記錄,則出現在56年以後的1978年。

4、確立了「金字塔攀登方式」,即由幾十、上百人組成的登山隊,長時間連續在高海拔運輸作業,最終保障幾個人登頂。

英國隊1924年的第三次攀登,還給整個人類登山史留下了一個謎團和一句格言。這兩件事的主角都是喬治·馬洛里。

1924年,馬洛里第再次攀登珠峰,上一次他在珠峰遭了不少罪。《紐約時報》記者不斷追問他:「為什麼還來珠峰?」不耐煩的馬洛里甩下一句:「Because its there」(因為山在那裡)之後,掉頭而去。後世的許多中國業餘登山愛好者在回答「為什麼登山」這類問題時,「因為山在那裡」這句話是沒話找話、故作深沉的最佳答案。[影片《絕命海拔》中對此有所調侃]

1924年,馬洛里和歐文成為最後沖頂珠峰的隊員。6月8日中午12點50分,他們倆登達海拔8600多米的第二台階附近,這裡距離頂峰還有240多米高差,一片夾帶著暴風雪的烏雲遮蓋了他們,這是他們最後一次被下面的隊友Noel Odell觀察到。從此以後,他倆再也沒有回來。馬洛里和歐文在遇難之前,到底有沒有登頂世界最高峰?這一直是國際登山界最大的一個謎團。如果他們成功登頂,那麼人類登頂珠峰的時間,將提前29年。答案,只有珠峰知道。75年之後,1999年馬洛里的遺體在珠峰海拔8165米被發現。(由於在馬洛里隨身遺物中沒有找到他太太的照片,也許他已經兌現了承諾把照片放在了珠峰頂峰…)

  • 1-2、了不起的威爾遜

早期珠峰探險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前陸軍上尉威爾遜,他曾計劃從尼泊爾一側單人駕駛飛機進入珠峰地區,然後攀登

1934年,學習了半年飛行駕駛的威爾遜,因尼泊爾政府拒絕飛機進入,不得不放棄這一方案——這是在超高海拔攀登中融入其他運動項目的最早嘗試

幾經周折,他秘密進入西藏來到珠峰腳下。5月中旬,威爾遜留下三名運輸物資的夏爾巴人,只帶了兩罐凍乳和一些其它食品,從海拔6400米的前進營地獨自出發。三名夏爾巴人在大本營一直等了他兩周,直到消耗完所有給養,也未見他下來,於是三人就下山回家了。

1935年,著名探險家埃利克·希普頓率領的一支英國珠峰登山隊,在珠峰北坳海拔7000米附近發現了威爾遜的遺體和日記。威爾遜是第一位單人攀登珠峰的人。

  • 1-3、最早的珠峰航拍

1933年,英國駐印度軍隊少校布萊克爾,先後兩次駕駛飛機飛越喜馬拉雅山脈。他拍攝了許多珠峰、馬卡魯峰和干城章嘉峰的照片。其中的第一張珠峰鳥瞰照片,完全看清了其三個主山脊和各個支山脊以及三道岩壁的分布情況。它為後來各國登山者攀登珠峰,提供了極富指導價值的參考。

  • 1-4、首登英雄前傳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7年,加拿大人Earl Denman組織了一支3人小隊伍,在人類首登珠峰之前,最後一次從中國西藏一側嘗試攀登珠峰。他們在海拔6700米被暴風雪擋住了腳步。三人中的另外兩人都是夏爾巴人高山協作,其中的一個人註定將名留青史,他就是丹增諾蓋。他將於隨後的歲月,參加三次重大的珠峰攀登活動,並於1953年最終首登珠峰。

  • 1-5、轉向尼泊爾

1950年代,中國政府禁止外國人來華登山。同年,尼泊爾政府對外國人開放了喜馬拉雅山區。於是,對珠峰的高山探險,轉去了喜馬拉雅山脈南側。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79年,中國重新對西方國家開放山峰。

【第二部分】首登——國家榮譽之爭

1950年英美聯合隊、1951年英國隊(隊長是希普頓、有名的主力叫愛德蒙·希拉里),分別從南側對珠峰展開了攀登前期偵查,並確定了南側傳統線路的大致走向。

1952年,尼泊爾正式開放外國人攀登珠峰,但規定「一年只允許一支隊伍進入」。瑞士隊幸運地拿到了這一年的許可,1953年、1954年、1955年的許可分別授予了英國隊、法國隊和瑞士隊, 它們都是歐洲的傳統登山強國——這是一場國家榮譽之爭。

沒有拿到第一年許可的英國人,只好恨恨地把隊伍拉到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過癮」。有意思的是,幾十年後出現的珠峰商業登山隊,大都把卓奧友峰作為珠峰攀登之前的入門必登山峰。[卓奧友峰的海拔雖然位列世界第六,但在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海拔的高山中,它擁有最容易的一條攀登路線。]

  • 2-1、倒霉的瑞士隊

1952年的瑞士隊,由當時最優秀的登山家組成,並邀請了以丹增諾蓋為首的夏爾巴人擔任協作。

進山前,1951年的英國隊長、著名登山家希普頓,很有風度地給瑞士隊提供了英國人前一年的偵查地圖。

但在這場和英國人的競賽中,瑞士人還是不太走運。春夏攀登中,在最後距離頂峰只有150米高差的地方,沖頂隊員Raymond Lambert和丹增諾蓋的氧氣裝置出了問題,同時天氣也開始變壞,瑞士隊遺憾地撤退。

同年秋天,瑞士人再做嘗試,但在連續遭受風暴、夏爾巴人死亡和隊員生病的打擊之後,登頂的努力不得不在11月19日告終。然而,瑞士隊的攀登,最終明確了南側最有希望登頂的線路

  • 2-2、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英國隊

1953年,雄心勃勃、準備充足的英國人終於來到了珠峰尼泊爾一側。這支隊伍由17人組成,包括3名夏爾巴人。組織者以英國紳士的「精明」,確定了此前兩次參加瑞士隊的夏爾巴人丹增諾蓋作為登頂的嚮導。

這次,氧氣、天氣和運氣都很眷顧英國隊。也許是因為珠峰還記得最早來到它身邊的幾批人,都是英國人吧?

1953年5月29日中午11點30分,紐西蘭養蜂人愛德蒙·希拉里、尼泊爾夏爾巴人丹增諾蓋,代表人類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高點!為了這一刻,兩代登山家奮鬥了32年。

  • 2-3、首登二人的不同人生

對於二人誰最先到達頂峰,希拉里和丹增諾蓋都刻意迴避、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希拉里因這次攀登,獲封爵士。在珠峰南側傳統線路上,最難點位於海拔8700米以上,那裡被命名為「希拉里台階」

登完珠峰之後,希拉里主要致力於慈善事業,在珠峰南側設立學校、醫院,幫助當地的夏爾巴人改善生活、擺脫貧困。1990年5月10日,他的兒子彼得·希拉里也登頂珠峰。

丹增諾蓋則極力反對自己的孩子登山,他的理由是「我已經替你登過了」。1986年,被尊稱為「雪山之虎」的丹增諾蓋死於酗酒。1997年5月23日,他的外孫Tashi Tenzing(扎西丹增)登頂珠峰。

【第三部分】自主攀登——英雄輩出的年代

自1953年從南側首登至今,珠峰共有16條登頂線路

1960年,中國隊在30多年前馬洛里他們探索的基礎上,從珠峰北側第一次登頂。

加上1953年英國隊從尼泊爾首登的線路,這兩條線路分別被稱為「北坡傳統線路」和「南坡傳統線路」,後世所有的商業登山,均在這兩條線路上開展

另外14條新線路的開創者分別是:前蘇聯隊/俄羅斯隊(3條)、美國隊(2條)、日本隊(2條)、英國隊、前南斯拉夫隊、波蘭隊、義大利登山家梅斯納爾單人、澳大利亞隊、加拿大隊(擁有唯一一名開創珠峰新線路的女性)、美英紐西蘭聯合隊。

這14條線路,都比南、北兩條傳統線路危險、艱難得多,而且開創之後都沒有被其他隊伍重複過。因為有能力重登這14條線路的攀登者,必然是登山高手,他們也一定有自己的攀登追求——那就是:寧可開闢新線路、採用新方法,也不願重複前人做過的事情。這是絕頂高手的境界。

上述14條線路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開創這14條線路的,大多是小隊伍攀登。而不再像兩條傳統線路那樣,以國家意志為基礎,使用大量人力、物力去造就少數人的成功。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在開創新線路的登山英雄當中,被稱為「登山皇帝」的義大利人梅斯納爾顯得尤為突出。

1978年5月8日,他和攀登夥伴奧地利人彼得·哈勃勒,創造了珠峰的第一個無氧登頂記錄

1980年8月20日,梅斯納爾單人、無氧、首創「東北山脊轉北壁」新線路(第8條)登頂珠峰!這樣的成就,超出了人類的極限。

梅斯納爾還提出了完登全世界14座8000米高峰的宏偉目標。從此,「14座8000米」成為了衡量真正超一流登山高手的標杆。並且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必須是自主攀登

1986年,42歲的梅斯納爾用了16年3個月19天,第一個完成「14座8000米」。

開創珠峰新線路的高手中,來自波蘭的、「瘋狂」的庫庫奇卡,絲毫不遜於梅斯納爾。

1980年5月19日,他和隊友Andrzej Czok 首創珠峰「南面柱狀山脊」線路(第7條)。

1987年,庫庫奇卡第二個完成「14座8000米」,他僅僅用了不到8年時間!並且有9座8000米山峰是開創新線路!1次單人solo!5次阿式攀登!4次冬季攀登!其中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是「冬季+新線路」!!

庫庫奇卡重新定義了什麼是頂級登山家。[「阿式攀登」指阿爾卑斯式登山方式,無後援、無往返運輸、不進行前期修路。]

自主攀登的年代,湧現出許多珠峰第一。幾乎同時湧現的夏爾巴和藏族高山嚮導們,也創造了諸多奇蹟。他們,都是登山探險界最燦爛的明星——

1963年5月22日,美國登山家Willi UnsoeldTom Hornbein首創第3條登頂線路「西山脊轉北壁線路」,並登頂。

1965年,夏爾巴人Nawang Gombu(阿旺貢布)第一位兩次登頂珠峰

1970年5月6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珠峰第一次滑雪下撤。拍攝這一壯舉的影片,獲得了1975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1975年5月16日,日本女登山家田部井淳子首位登頂珠峰的女性。近年她仍在攀登。

1975年5月27日,中國西藏女登山家潘多第二位登頂珠峰的女性

1975年9月24日,英國登山家Dougal HastonDoug Scott Summit首創第4條登頂線路「西南壁線路」

1979年5月13日,前南斯拉夫隊登山家Andrej StremfeljJernej Zaplotnik首創第5條登頂線路「西北山脊線路」

1990年10月7日,Andrej和妻子Marija Stremfelj首對同時登頂的夫妻。Andrej是攀登界最高獎項「金冰鎬獎」的首屆獲獎者。妻子Marija則擁有四座8000米山峰的登頂記錄。

1978年,波蘭女登山家旺達·盧切薇茲首位登頂珠峰的歐洲女性。1992年,她在攀登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時失蹤。此前她完成了8座8000米,其中的安那普爾納I峰、卓奧友峰是單人登頂

1980年2月17日,波蘭登山家Leszek CichyKrzysztof Wielicki首次冬季登頂珠峰,這也是14座8000米山峰中第一個成功的冬季登頂。Krzysztof Wielicki第五個完成「14座8000米」,其中3次冬季攀登!3次新線路!5次單人攀登

1980年5月10日,日本登山家Tsuneoh ShigehiroTakashi Ozaki首創第6條登頂線路「北壁霍爾拜因岩溝線路」

1982年5月4日,11位前蘇聯登山家首創第9條登頂線路「西南柱轉大中央溝轉西南壁脊線路」

1982年冬季,日本登山家加藤康夫第一個冬季單人登頂珠峰第一個「兩次無協作登頂珠峰」第一次秋季登頂珠峰第一個「在三個不同季節登頂珠峰」。非常可惜,他在1982年冬攀下撤途中遇難。

1983年10月8日,美國舊金山灣區隊的Lou ReichardtKim MombCarlos Buhle首創第10條登頂線路「東壁轉康雄壁線路」

1984年10月3日,澳大利亞隊的Tim Macartney-SnapeGreg Mortimer首創第11條登頂線路「北壁轉諾頓岩溝線路」,無氧登頂。

1990年,Tim成為第一個從海平面開始完全靠行走、攀登最終登頂珠峰的人

1986年5月20日,加拿大女登山家Sharon Wood 單人首創第12條登頂線路「西肩部轉霍爾拜因岩溝線路」

第一次無營地登頂!1986年,瑞士登山家Erhard LoretanJean Troillet,從最陡峭的珠峰北壁攀登!不攜帶任何氧氣、繩子、帳篷!42小時上攀、5個小時下撤!他們的攀登大部分是在夜間!而且在8000米以上不帶背包。Loretan第三個完成「14座8000米」。

1988年5月12日,美國?紐西蘭國際探險隊的Stephen Venables首創第13條登頂線路「東壁-南坳-東南山脊線路」

1988年9月26日,法國登山家Jean-Marc Boivin登頂後,用滑翔傘飛回2號營地,用時11分鐘,首次珠峰頂峰飛傘。他拍攝的多部極限運動紀錄片屢獲大獎。1990年在世界第一高瀑布Angel Falls遇難。

1988年10月16日,紐西蘭女登山家Lydia Bradey首位「無氧」登頂珠峰的女性,並且是單人攀登

1989年7月18日,墨西哥登山家Carlos Carsolio無氧登頂珠峰,他第四個完成了「14座8000米」,全部是無氧攀登!!

1990年10月7日,法國人Jean Noel Roche和兒子Bertrand Roche首對同時登頂珠峰的父子,並一起用滑翔傘下撤。

1992年9月25日,西班牙登山家Alberto InurrateguiFelix Inurrategui首對同時登頂珠峰的兄弟

兄弟倆一起登了12座8000米山峰!哥哥Felix Inurrategui在攀登第12座山峰「迦舒布魯姆II峰」時遇難。弟弟Alberto Inurrategui第十個完成「14座8000米」,全部阿式、無氧

1993年4月22日,第一位夏爾巴人女性巴桑拉姆登頂珠峰,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尼泊爾女性。在下撤途中不幸遇難,時年32歲。

1993年5月,印度26歲的登山者Santosh Yadav首位12個月內兩次登頂珠峰的女性。曾於92年5月第一次登頂。

1995年5月11日,日本登山家Kiyoshi FurunoShigeki Imoto和夏爾巴Dawa TsheringPasangNima首創第14條登頂線路「東北脊全程線路」

1996年,義大利登山家漢斯·卡莫蘭德創造了當時北坡登頂17小時的無氧最快記錄,並且全程單人!這條線路正常至少需要4天。

2007年,奧地利登山家Christian Stangl 刷新了這一記錄:16小時42分。也是單人無氧

1996年5月20日,俄羅斯登山家Peter KuznetzovValeri KohanovGrigori Semikolenkov首創第15條登頂線路北壁諾頓溝的「北-北東線路」

1996年5月23日,尼泊爾夏爾巴人Ang Rita第一個10次登頂珠峰從不用氧!他生於1948年,被稱為「雪豹」。他曾說:「在珠峰上會老得很快。」「登山很苦,但那是我的生活。」

1996年,瑞典登山家Goran Kropp 從瑞典的家裡騎自行車到達珠峰大本營,然後單人、無氧登頂珠峰,下山後又騎車回到瑞典

1999年,他和女友Renata Chlumska回到珠峰,在山上清理了25個被丟棄的氧氣瓶,並一起登頂珠峰。

Kropp曾無氧登頂喬戈里峰、單人登頂布洛阿特峰。2002年在攀岩時遇難。

1998年,尼泊爾夏爾巴人Kazi南坡無氧最快登頂記錄,20小時25分鐘,全程單人。一般人吸著氧也至少需要5-6天時間。

此前記錄,是法國人Marc Batard 1988年的22小時29分鐘。

1999年,尼泊爾夏爾巴人Babu Chiri珠峰頂部停留創紀錄的21小時,據說還睡了一覺。2001年他在南坡6500米拍照時,不慎墜入冰裂縫遇難。生前曾10次登頂珠峰

1999年5月27日,中國的仁那吉吉成為國內唯一一對同時登頂珠峰的夫婦。仁那曾登頂13座8000米山峰,在最後一座山峰「迦舒布魯姆I峰」的進山途中,不幸遭遇落石遇難。[臨終時刻,我在他身邊。願仁那拉安息!]

1996年5月25日,南非女登山家Cathy ODowd,南側登頂珠峰;1999年5月29日,北側登頂珠峰。首位南北兩側登頂珠峰的女性

2000年10月7日,斯洛維尼亞登山家Davo Karnicar首位從頂峰不間斷滑雪到達大本營。用時5個小時,最高時速120公里!

他完成了七大洲最高峰的滑雪下撤。2001年他開設了尼泊爾第一所面向當地孩子的滑雪學校。

2001年5月24日,22歲的法國年輕人Marco Siffredi首位從珠峰頂峰滑單板下撤,並且是珠峰北壁極端危險的諾頓岩溝!2002年他再一次登頂珠峰,並從北壁更加危險的霍爾拜因岩溝單板滑雪下撤,最後失蹤。向青春和想像力致敬!

2004年5月21日,26歲的尼泊爾夏爾巴人Pemba Dorjee(邊巴多吉)創造了最快的南坡大本營登頂記錄:8小時10分鐘!第二快屬於夏爾巴人Lhakpa Gelu(拉巴格魯),10小時56分!

2005年5月30日, 邊巴多吉在珠峰頂峰與尼泊爾Newa人Moni Mulepati女士,舉行了世界最高的婚禮

2004年5月30日,俄羅斯登山家P. ShabalineIljas TukhvatullinAndrew Mariev開創第16條登頂線路「北壁中央直上線路」,次日同隊第二組三人亦由此登頂。

2005年5月14日,法國人駕駛歐州直升機集團生產的AS350-B3型直升飛機首次在珠峰頂峰觸地,次日又降落一次。直升飛機最高的觸地記錄

2007年5月24日,英國高山嚮導Kenton Cool一周之內兩次登頂珠峰。他已經10次登頂珠峰。他還是「安納普爾那III峰」等山峰的首登者,曾獲金冰鎬獎提名。

2011年5月11日,尼泊爾夏爾巴Apa(阿帕),登頂珠峰次數最多:21次!他用了11年。

尼泊爾夏爾巴Phurba Tashi(普巴扎西),於2013年5月追平了這個記錄,也是21次

美國登山家Dave Hahn保持非夏爾巴人的珠峰登頂次數記錄:14次。他用了8年時間。

截止2013年,國內登頂珠峰次數最多,藏族高山嚮導小扎西次仁 10次扎西平措 9次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針對珠峰南北兩條成熟線路開展的「商業登山」,對大眾宣傳的主要是「登山客戶」的信息,從一開始就把國內公眾對於登山探險的認識,攪成一鍋糨糊。

到了這個急功近利的新世紀,有太多的人,僅僅是為了成功登頂世界最高峰之後的喧囂和名利,而在珠峰兩條傳統線路上營役奔波。

幸虧有本節這些傳奇故事,依然為每個熱愛登山的人提供了一個清晰、嚴格的參照系。登山的核心價值,因他們的榜樣而得以傳承

【第四部分】中國人的珠峰A:政治登山、國際合作

在國際上,隨著1956年,完成了14座8000米獨立山峰中的第13座「迦舒布魯姆II峰」的首登,以國家作為登山主體、突出國家榮譽的登山方式,已基本落幕。之所以不是14座,是因為最後一座8000米山峰「希夏邦瑪峰」全境位於中國境內,當時的中國不對社會主義陣營以外的國家開放山峰。隨之出現的,是國際登山者自主攀登的輝煌年代,並一直持續至今。

而中國的登山,自從50年代跟蘇聯老大哥學習了入門課開始,國家登山、政治登山一直持續著,至今雖然已經很少了,但依然未曾結束。比如2005年有珠峰測繪、2007年和2008年有奧運火炬上珠峰。

同時,自1979年國內對外開放山峰以來,曾有一個時期是「國際合作」階段。這個階段,外國隊來華登山多採用與國內官方登山隊「合作」的形式。

在這個階段,中國的登山依然以官方為主體,並由此學習了日本等登山發達國家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和一部分攀登技術。

關於彼此的身份認知,我們從國內新聞中得到的信息是「合作」。然而,在許多外國隊的敘述里,他們更多地把中方當做協作方或服務方,這也許和登山發展階段不同、登山理念不同,有著極大的因果關係。

國際合作階段,持續到2000年左右,即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國內商業登山和國內民間登山的同時興起。兩者之間既有交集,也有質的區別——區別在於:是否「自主」攀登?

  • 4-1、中國人的珠峰北側首登

中國人能夠從北側首登珠峰,要得益於50年代開始不對外開放山峰(主要是不對非社會主義國家開放)。

1958年11月,許競率領的偵察組前往珠峰腳下進行線路偵察。

1960年3月3日,由214人組成的第一支中國珠峰登山隊,進駐北側大本營,開始攀登前期的建營、運輸、偵查等準備工作。這是登山史上第18支攀登珠峰的隊伍;這也是人類第11次嘗試由北側攀登珠峰。在那個與外界隔絕、天災人禍不斷的年代,中央政府為此專門劃撥外匯,僅在瑞士、法國購買登山裝備就花去了近35萬美元。

3月24日,中國隊在海拔6400米建立前進營地。

3月27日,偵查北坳冰壁攀登線路。

4月12日,修通北坳冰壁、突破了珠峰北側攀登的第一個技術難關,建立北坳營地。

4月29日,宿營海拔7400米。

5月1日,宿營海拔7600米,發現了30多年前英國隊留下的物資。

5月2日,在海拔7800米處第一次用氧——距此37年11個月零9天之前,英國同行在這個線路的海拔7770米處,有史以來第一次在高山攀登中使用氧氣。

5月2日晚,建立海拔8100米營地。

5月3日,在海拔8300多米,再次發現英國隊當年的營址和遺留物資。

5月4日、5日,完成對第二台階的偵查。

5月23日,建立海拔8500米突擊營地

5月24日上午9點,突擊組長許競突然病倒,由王富洲接任組長,率領劉連滿貢布和補充進來的屈銀華出發攻頂。他們每人攜帶2瓶氧氣、睡袋、冰抓、岩錐等個人物資,加上電影攝影機、膠片、毛主席像、一把鐵鎚等公共物資,人均負重達14公斤。

中午12點,突擊組4人到達海拔8600多米的第二台階下部。珠峰北側第二台階的最難點,是一塊4米多高、筆直的岩壁,曾被認為是無法通過的障礙。他們首先決定,每人只攜帶一瓶氧氣完成後續攀登,其餘氧氣集中存放在第二台階下。

然後,劉連滿由王富洲保護,在岩壁上打了兩顆岩錐,他與貢布、屈銀華分別嘗試攀登,但均不成功。隨後,由劉連滿做人梯、屈銀華脫去高山靴踩在他肩上,終於在岩壁上又打了幾顆岩錐,設定了保護點。

下午5點,4人終於攀上第二台階的頂部。

接著,擔任開路任務的劉連滿出現了體能衰竭和嚴重的高原反應。他多次摔倒後,終於在海拔8700多米處不支倒地。王富洲、屈銀華、貢布把劉連滿安置在一個既避風、安全的岩石槽中休息,準備回程中再把他帶回。此時,已是下午7點。

由於他們沒有攜帶宿營裝備,接下來他們將面臨著夜間在陌生線路進行超高海拔行軍的重大挑戰。

「大家認為雖然天氣將晚,但考慮到氣象預報25日天氣將變壞,大家的體力與每人所余的氧氣量不容許再拖太長時間…又考慮到頂峰的風力一般在夜間比較白天要小一些,而當天又是睛空,星光映著雪光,還是隱約可以尋找一下攀登路線。更主要的是想到了黨的指示與六億人民的希望。所以就決定只有前進不能後退,不能錯過時機,不拿下頂峰誓不回頭。」

他們通過海拔8750米時,陽光逐漸消失。根據對預設路線的回憶和登山經驗,在微弱的星光、雪光中不斷嘗試,到達海拔8800米時,3人的氧氣用完。

5月25日凌晨4時20分,王富洲、屈銀華、貢布登上了世界之巔。

下撤途中,他們在原地找到昏沉睡去的劉連滿,他筆記本上寫著:「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氣瓶里還有點氧,給你們3人回來時用則也許管用。永別了!」

5月30日,中國隊全體返回大本營。他們成功完成了珠峰的第二條登頂線路,並因此成為整個國家的民族英雄。

由於登頂隊員沒有獲得足夠的影像證據,以及當時東西方之間的隔閡,1960年中國隊首次由珠峰北側登頂的記錄,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為國際登山界所承認。據說,是後來者在頂峰發現了毛主席像…

回首這個故事,除了站上頂峰的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後世的人們還應記住劉連滿、許競、王鳳桐汪璣(遇難)、邵子慶(遇難)等人的名字。這是一次艱難的勝利

  • 4-2、1967年:一個鮮為人知的四面跨越之夢

1964年5月2日,中國隊首登了最後一座8000米未登峰「希夏邦瑪峰」之後,有過一個「三年內北上南下珠穆朗瑪峰」的設想。

這個設想最初的方案是:「1967年從珠峰的東、西、南、北四面交叉跨越頂峰,創造登山界的世界之最。」

前一年5月22日,美國隊成功開創了珠峰的第三條線路「西山脊轉北壁路線」並登頂。

為實施這個計劃,1965年的4月底5月中和10月中上旬,中國隊的許競、曾曙生鄔宗岳侯生福張峻岩尼瑪扎西等人,分兩次進入珠峰北側區域,對東山脊、西山脊和東北山脊,進行線路偵查,最高到達海拔7450米的高度。

1966年底,根據當時國際形勢的變化,方案調整為:放棄跨越計劃,從北側登頂不少於10人,必須超過印度隊1965年登頂9人的紀錄

最終,由於眾所周知的政治因素,中國隊沒有能夠在1967年實施對珠峰的第二次攀登。

  • 4-3、1975年:8848.13米·中國梯·「女子第一人」之爭

後世的人們,也許不知道的一個細節是:1975年測量之前,國內使用的珠峰標高一直是8882米

1975年3月,一支由179名登山運動員和255名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後勤人員組成的中國登山隊,來到北側大本營。

這是珠峰歷史上最龐大的一支隊伍,他們不僅承擔著登頂的任務,而且肩負著測量珠峰高度的使命。在攀登活動中,還隱含著與日本隊爭奪世界第一位登頂珠峰女性的榮譽競爭。

從3月21日開始的兩個月中,測繪人員進入到各個區域做實測準備。

同時,登山隊也在進行建營、運輸和修路工作。這一次,登山隊想出了對付北側最大難關「第二台階」的辦法——他們準備了特製的鋁合金梯子。

登頂前,登山隊遭遇了惡劣氣候的肆虐。更不幸的是,突擊隊長鄔宗岳在攀登過程中於海拔8000多米處遇難。

5月27日中午2點半,候生福、索南羅布潘多(女)等9名隊員成功登頂。

攀登過程中,登山隊把四節、每節長度為1.2米的鋁合金梯子連接架設在第二台階的陡壁處,大大降低了攀爬難度。

登頂後,他們在頂峰架設了第一個覘標(高3.5米);並由潘多使用木杆子使勁插進雪層的辦法,測得雪層厚度為0.92米——至於這個辦法是否科學,就無從知曉了。

登山隊員下撤後,測繪人員連續3天進行16個測回的測量,計算出8849.05米的珠峰雪面高度,以此減去0.92米,形成官方公布的8848.13米珠峰高程數據。

一直到2005年,國內官方地圖和登山隊都使用8848米作為珠峰的標高。

1975年攀登留下的另一筆重大「財富」是第二台階的金屬梯。從此,珠峰北側傳統線路的難度大大降低。如果沒有這架「中國梯」,後世的珠峰商業登山,根本無法開展

有些遺憾的是,潘多沒有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女性——日本隊的田部井淳子提前11天從尼泊爾一側獲得了這項殊榮。

同年9月,英國隊成功開創珠峰第四條「西南壁路線」。

  • 4-4、不應被忘記的人們

在早年的「國家登山」階段,遇難的登山前輩計有:

汪磯,1960年5月,北側6500米,腦血管破裂。

邵子慶,1960年5月,北側7000米,腦血管破裂。

馬高樹,1966年春,北側,夜間滑墜。

鄔宗岳,1975年5月,北側8000米,衰竭導致滑墜。

石明紀,1978年,北側5580米,突發心臟病。

王洪寶,1979年10月,北側靠近章子峰的冰川,冰裂縫滑墜。

尼馬扎西(藏族),1979年10月,北側靠近章子峰的冰川,冰裂縫滑墜。

羅朗(藏族),1979年10月,北側靠近章子峰的冰川,冰裂縫滑墜。

歷史不應遺忘他們

  • 4-5、國際合作

1979年,中國重新對外國人開放珠峰攀登。

以此為契機,外國登山者紛紛來華,並在五年間於珠峰中國一側開創了3條新線路:

北壁霍爾拜因岩溝線路(第6條),1980年5月,日本隊

東北山脊轉北壁諾頓岩溝線路(第8條),1980年8月,著名登山家梅斯納爾單人、無氧登頂

北壁轉諾頓岩溝線路(第11條),1984年10月,澳大利亞隊無氧登頂

隨著國門開放,國內官方登山組織也積極轉向國際合作。此時,國內尚未出現民間登山組織和商業登山機構。

這個階段,共有20位中國登山者,通過1988年的「中日尼三國聯合登山隊」、1990年的「中國蘇聯美國和平登山隊」、1993年的「海峽兩岸聯合登山隊」、1997年的「中國巴基斯坦友誼聯合登山隊」、1998年的「中國斯洛伐克聯合登山隊」這5支隊伍,登頂珠峰。這20人,以藏族登山隊員為主。

漢族隊員中的李致新和王勇峰,後來成為最早完成「七大洲」最高峰的中國人,被稱為「登山雙子星」。在1991年「梅里山難」造成國家登山隊青黃不接的局面之後,兩人逐漸進入中國登山協會的最高領導層,並成為2003年後國內商業登山的推動者。

對珠峰等山峰的國際合作攀登,拓寬了中國登山界的視野,帶來了一些國際領先的攀登技術和理念,推動了中國登山運動水平的又一次躍進。同時,也讓相關的登山協會形成了「以山養山」的思路。

在這個從國家登山走向多元化登山的過渡期間,關於國際合作中的國內登山者,到底是攀登夥伴、還是服務提供者,有時並不那麼清晰。

【第五部分】中國人的珠峰B:多元化背景下的「國家任務」

自80年代以來,國內登山由政府財政主導的項目逐年減少,即便2003年5月獲得廣泛關注的CCTV珠峰直播,央視也是在依靠廣告收入、達到基本收支平衡的基礎上,才放手大幹的。

然而,從登山在中國的起源來觀察,其「振奮民族精神」、「宣示國家形象」的功能,仍未消失。

1999年,為採集「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聖火火種,實力強大的西藏登山隊前往珠峰。

5月27日,次仁多吉邊巴扎西桂桑(女)、羅則、仁那、吉吉(女)等10人登頂珠峰。

桂桑成為國內第一位兩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吉吉是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

2005年時值中國首測珠峰30周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牽頭,西藏體育局會同西藏登協、西藏登山學校配合,組織了第四次珠峰科考活動,成立「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

這次活動,由中央財政撥專款支持,以頂峰實測與珠峰周邊大規模控制測量相結合,計劃測算出珠峰最準確的高程數值。

5月22日,珠峰測量隊登上了頂峰,豎立測量覘標,並運用經典大地測量、GPS測量方法和雷達探測等多種技術手段,成功進行了峰頂測量。

同年10月9日,國家測繪局發布珠峰最新高程數據為8844.43米

與測量隊同一天登頂珠峰的,還有一支「中日女子聯合登山隊」。

在當時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只能看到兩支隊伍在當日「吉吉(女)、拉吉(女)…開村拉巴阿旺羅布旺堆張少宏張梁等17人登頂」的消息,卻無從判斷具體哪個人屬於哪支隊伍。

至於,為什麼一次國家行為的測量攀登,卻與一次國際間合作的商業登山,纏繞在一起?這大概也正反應出多元化背景下、中國登山界一種獨具特色的台下操作吧。

2007年5月9日,「珠峰火炬測試隊」17人同日登頂,創下了國內同日登頂人數的最高記錄。

2008年5月8日,一支龐大的珠峰奧運火炬隊,把奧運火種帶上了世界之巔。並再創國內同日登頂人數的最高記錄。這一年,珠峰中國一側,只有一支登山隊。

【第六部分】中國人的珠峰C:來自南方的微風

在珠峰中國一側開展國際合作登山的同時,隨著90年代國際上珠峰商業登山的迅速發展,來自港台的登山者進入了珠峰舞台。

除了台灣的吳錦雄,其他6位港台登山者均從尼泊爾一側登頂珠峰。他們是:

香港的湛易佳,1992年5月12日,第一位登頂珠峰的香港人

台灣的拾方方,1994年5月8日,在登頂下撤的途中遇難。他是第一位登頂珠峰後遇難的中國人

台灣的陳國鈞江秀貞(女),1995年5月12日。

台灣的高銘和,1996年5月10日。

台灣的郭與鎮,2006年5月20日。

台灣的江秀貞,是第一位登頂珠峰的漢族女性。另外兩位漢族女性,要在9年之後,才陸續出現。

來自台灣的高銘和,經歷了登山史上著名的「96年珠峰山難」(影片《絕命海拔》講述的就是那一年的山難故事,不過視線集中於西方國家的登山隊)。

在攀登過程中,隊友台灣登山者陳玉男,5月9日在C3營地滑墜後受傷、並在下撤途中遇難。

5月10下午,高銘和登頂返回途中,遭遇暴風雪。他暴露在海拔8400多米的高處過夜,並成為奇蹟生還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當天因惡劣天氣遇難的有著名登山家羅伯·霍爾斯科特·費希爾等12人,另有3人獲救下撤後不治身亡。

對於隊友陳玉男在南坳遇難後、高銘和堅持繼續攀登的決定,在場的外國登山者有著不同的看法。

第二位從北側登頂的港台人士,是香港的鍾建民。2003年他加入羅塞爾隊,第五次衝擊世界之巔,並於5月31日成功登頂,從而成為第三位完成七大洲最高峰攀登的中國人。(前兩位是李致新和王勇峰)

【第七部分】中國人的珠峰D:在商業登山與自主攀登之間…

  • 7-1、閻庚華:一個躑躅的問號

20世紀九十年代,國內開始出現了高海拔登山愛好者。與前輩們不同的是,他們像世界上大多數登山者那樣,把登山作為一種個人愛好,而不是謀生的職業

然而,第一個走向珠峰的愛好者、黑龍江人閻庚華,卻不幸沒有回來。

攀登珠峰之前許多年,閻庚華曾從祖國的最北端跑到最南端,又曾從長城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卻沒有出名。

1999年春,他來到了珠峰大本營,由於沒有攀登準備、也缺少相應手續,即使大本營聯絡官私下給予了他許多幫助,他依然無功而返。之後,他為尋找登山資金,去了不少地方。

2000年3月,閻庚華再一次回到珠峰腳下,這次陪同他前來的有省電視台的攝像機。

同期攀登珠峰北側「章子峰」的另一支國內業餘登山隊,在海拔6000米觀察到閻庚華的身體極為不適合高海拔,並勸他不要勉強。然而,閻庚華似乎已是騎虎難下。

5月中下旬,閻庚華決定從前進營地出發的那幾天,並不是好天氣周期。最後的沖頂階段,他與夏爾巴高山嚮導,就攀登還是下撤的問題,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

5月21日,閻庚華沖向了世界之巔,並消失在了風雪之中。此前,一支因天氣惡劣而改變計劃的、強大的俄羅斯隊,發現前方還有人時,非常吃驚:竟然有比他們更「強悍」的登山者在單人突擊!?

閻庚華背後的攝像機,是否迫使他無視惡劣天氣的危險而冒然沖頂?沒有登山基礎的閻庚華對世界最高峰的極度嚮往,是否最終導致他的遇難?這些問題的答案,已像他風雪中艱難的背影一樣,成為了永久的問號。

  • 7-2、 珠峰上的「僧人」

繼閻庚華之後第二個單獨來到珠峰北側的是一位「出家人」。

2002年初,法號「照培法師」的四川人王天漢,首先在佛教氣息濃郁的拉薩,結交了西藏登山隊德高望重的登山家仁青平措先生。

3月11日,「照培」跟隨仁青平措老師來到了珠峰大本營,此前,他沒有任何登山經歷。

3月上旬到5月上旬期間,照培在仁青平措的指導下,學習初步的登山技術、參加高山運輸、並取得高山適應。

隨後的攀登過程,仁青平措幫助照培從羅塞爾隊、瑞士隊、日本隊等幾支外國隊那裡,「蹭得」高海拔營地、線路繩、氧氣、飲食、登山天氣預報等不少資源。

5月17日,28歲的照培法師終於站在了世界之巔。但外國登山隊叫他「登山乞丐」。

2006年、2007年的攀登季,他重新出現在珠峰大本營。此時他已脫下僧袍,不再是佛門子弟「照培法師」,而是一個試圖從事登山嚮導行業的世俗青年——王天漢。

2012年,王天漢試圖單人登頂珠峰,但由於沒有登山許可、未經允許動用別隊物資等原因,與國內唯一一家運作珠峰商業登山的公司發生衝突,被「押解」下山。此事,一時成為圈內熱點。

王天漢還俗之後的攀登故事,相當具有話題性。比如,作為一個「退役」僧人,他曾多次試圖「偷登」藏區四大神山之一的「梅里雪山」(該山自1991年山難之後,已被主管部門明令禁止攀登),並不止一次被當地百姓「扭獲」。

  • 7-3、 業餘登山第一「隊」

時間來到了2003年:人類登頂珠峰50周年。

由中國登協出面組織的國內第一支珠峰業餘登山隊,扛著「2003中國搜狐珠峰登山隊」的大旗來到了山下。

這支隊伍的9名隊員都是登山愛好者。進行指揮、提供服務的則是中國登協、西藏登協、以及來自尼泊爾的職業嚮導。登山費用主要由幾個贊助商提供,不足部分則由隊員們平均分擔。這是國內第一次組織付費的珠峰登山活動。

同他們一起進山的,則是一支CCTV直播隊伍。

在山裡,經歷了各種不愉快磨合與痛苦周折之後,5月21日、22日,分別有陳駿池梁群(首位登頂珠峰的大陸漢族女性)劉建王石共4名隊員登頂珠峰。

儘管兩個突擊組的組長尼瑪次仁羅申都是第一次登頂珠峰,儘管在海拔8300米分散人力用於救援英國AP隊的傷員,這支隊伍依然創造了第一支國內業餘隊伍成功登頂珠峰的記錄。

這次活動也為此後在國內開展珠峰商業登山,探索出成功的模式和路徑。

除了攀登成績,CCTV也創下了人類電視直播史上第一次全程直播珠峰登山的記錄。

在全國人民戰非典的關頭,2003年珠峰登頂起到了振奮人心的作用,參與各方獲得了各級政府的表彰。用我們自己的話說:本來準備了一個炸藥包,沒成想放成了原子彈。

03年珠峰攀登直播最深遠的影響在於:把登山這個小眾運動,以英雄的名義推向了普通受眾。由此,帶動了國內商業登山及戶外相關產業的一輪迅猛發展,特別是珠峰的商業登山。可以說,這一年,是「中國式」珠峰商業登山的元年

【第八部分】「中國式」珠峰商業登山:打開潘朵拉寶盒

國際上的珠峰商業登山始於1993年。這一年,距人類首次嘗試攀登珠峰已有72年,距人類首登珠峰正好40年。此前的70多年裡,人類親近珠峰的方式都是「自主攀登」

所謂商業登山,是指登山客戶支付一筆費用給探險公司,由探險公司負責高山上的服務。一般而言珠峰商業登山的服務包括:嚮導的貼身陪同、氧氣供應、營地服務、適應訓練、物資運輸、危險線路的安全保障、醫療救助等。但,不保證一定登頂。簡而言之,商業登山就是:「能力不足金錢補」

登山客戶之間,更多的是各顧各的關係,有時甚至是彼此明爭暗奪有限資源的關係,而很少是彼此合作的關係。因為這種攀登方式,決定了登山客戶主要依賴探險公司的嚮導和服務才能行動。

由於商業登山只在南、北兩條相對容易的「傳統線路」上開展,並且登山服務機構投入了更大的力量去熟悉山峰情況、購買天氣預報、提供全面服務,全世界至今已有的6000多人次登頂珠峰,絕大部分是近20年通過商業登山實現的。

正是有了商業登山,很多普通人才能夠實現「世界最高峰之夢」

  • 8-1、國際上的商業登山

國際上珠峰商業登山開展的第四個年頭,就遭遇了珠峰登山史上最慘烈的一次集體山難。

1996年5月,優秀登山家Rob Hall(羅伯·霍爾)和Scott Fischer(斯科特·費希爾)各自組織了一支珠峰商業登山隊從「南側傳統線路」攀登珠峰,該線路上還有其他幾支小型隊伍,而在珠峰北側則有一支印度隊正在攀登。

5月10日,幾支隊伍在登頂後遭遇了猛烈的暴風雪,珠峰兩側共有15人遇難

希拉里梅斯納爾等著名登山家,都曾擔憂過8000米商業登山的過度發展。從96年那次山難以後,國際上的商業登山和探險公司,更加註重安全、科學、公平地對待登山客戶。登山死亡率大大下降,並幫助了很多特殊人群,走上了世界之巔。下面是國際商業登山的一些故事:

1998年,因車禍右足截肢的英裔美國人Tom Whittaker第一個登頂珠峰的殘疾人,時年50歲。這是他第三次攀登珠峰。2006年,他獲頒大英帝國勳章。

2001年5月25日,32歲的美國人Erik Weihenmayer首位登頂珠峰的盲人

2002年,他完成了七大洲最高峰。他還玩攀冰攀岩、花樣跳傘、滑雪、長距離自行車騎行。

2006年5月15日,紐西蘭47歲的登山家Mark Inglis首位雙腿安裝義肢登頂珠峰。下山之後,因假肢與身體接觸部分嚴重凍傷,他再一次接受了截肢手術。

1982年他在庫克峰遇險,雙腿膝蓋以下截肢。2002年他回到庫克峰並登頂。2004年他登頂卓奧友峰。

2006年5月17日,70歲的日本老人Takao Arayama(高雄荒山)只用時3天登頂珠峰。

2007年5月17日,3名菲律賓女性Noelle Wenceslao、Karina Dayondon和Janet Belarmino,從北坡登頂珠峰,然後從南坡下撤,首次女性跨越珠峰

2010年5月22日,美國少年Jordan Romero最年輕登頂珠峰13歲10個月10天!此後,中國規定攀登珠峰的年齡必須在18歲到60歲之間。尼泊爾則規定最小16歲,上限沒有規定。

2012年5月19日,日本老人Tamae Watanabe(渡邊玉枝)打破自己保持的最年長女性登頂珠峰的記錄,新的記錄是:73歲180天。2002年,她曾在63歲時登頂珠峰。

2013年5月20日,印度21歲的Tashi Malik和Nancy Malik首對同時登頂珠峰的孿生姐妹

2013年5月26日,日本老登山家三浦雄一郎登頂珠峰最年長記錄80歲高齡!2003年、2008年,三浦雄一郎分別在70歲、75歲年齡時登頂珠峰。

排在第二位的是尼泊爾老人Min Bahadur Sherchan ,2008年5月他76歲登頂珠峰。 2013年5月底,82歲的Sherchan也去了珠峰,試圖刷新三浦雄一郎剛剛創造的80歲登頂記錄,但最終沒有成功。

  • 8-2、「中國式」珠峰商業登山:海拔最高的名利場?

商業登山幫助普通人實現夢想的同時,也改變了珠峰攀登的格局,把更多的「光環」帶入了這座世界最高峰,珠峰越來越像一個名利場——特別是在商業登山起步才十來年中國。

比如某位名人客戶,找三、四個高山嚮導服侍,連脫鞋、穿冰爪都支使嚮導來干。

還有某位中國式登山老闆,在高山上,連燒水、做飯、鋪睡袋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欠缺,甚至「偷用」同伴氧氣,下來卻吹噓什麼「英雄」、「第一」。

他們明知這樣做會誤導一批、又一批不了解登山的大眾,甚至會造成小白盲目登山的危險,卻依然片面自我吹噓,可能是太需要「珠峰光環」背後的名利了吧。

中國式珠峰商業登山,近年來甚至發展到在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就開始吸氧——過早用氧,將妨礙登山者自身對高海拔的適應,從而導致後續攀登的極大危險。

國內商業登山,唯一有些閃光點的是2003年4-5月CCTV對「中國搜狐珠峰登山隊」(當年只有這一支「中國隊」)進行了長達11天的連續直播,包括A組登頂的全過程,創造了電視直播史的記錄!

2013年的中國珠峰商業登山,則像是一出表面堂皇的鬧劇:組織方把能力偏弱的老闆們編入先出發的A組,把能力較強的普通山友放在B組。

然後A組一位自稱「身家3億」的老闆在山上失去行動能力,組織方卻沒有應急預案和準備。

當時組織方和B組都以救人為第一要務,為此只能調用B組的嚮導和氧氣,結果造成B組無法按計劃登頂。

救援成功後,B組10人慾等待好天氣、繼續嘗試沖頂,卻被組織方拒絕,B組只能全體灑淚下山。

下山後,有關方面不提對B組的補償、卻拿出救援光環糊弄這些普通山友。而被救援的那位老闆也矢口不提在山上的賞金允諾,甚至面對媒體大言不慚地說「只是身體有些不適」。

於是,B組每人的30萬登山費、近2個月高海拔苦熬、多年的珠峰夢想,就在這官不官、商不商的太極推手中,在這人不人、鬼不鬼的各色表演里,不知託付與誰了…

中國式珠峰商業登山,如果走向官商結合、致力於諂媚權勢者,那麼遲早成為所有人的恥辱。

中國式商業登山的膨脹升溫,反過來抑制了民間自主攀登的發展。而恰恰是自主攀登,才代表著當前國內登山的最高水準

中國式商業登山,不是商業的問題,恰恰是不夠商業的問題。國內商業登山客戶中的某些老闆級、名人級人物,不是口袋裡缺錢,而是人格里缺了點兒東西

【結束語】登山如同談戀愛

商業登山,是登山入門階段最安全、快速的途徑,本來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一輩子只玩商業登山,即使登了多少次珠峰,也只能是登山的入門水平

登山,本是「人與山之間的交流」的運動。登山如同談戀愛,一開始不懂很正常。找有經驗的朋友幫忙,倒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但如果有個老大,每次都僱傭一幫兄弟,見到美女就讓兄弟們先上去按住,自己再上去舒服到頂點,而此種老大竟宣稱是「戀愛高手」的話,您以為如何?

喜愛登山的人,通過攀登所獲得的樂趣,絕不僅僅來自登頂。準備的過程、攀登中克服困難、沿途欣賞美景、隊友之間的默契……都是快樂的來源,登頂只是其中的一種快樂。

只以「登頂與否」作為唯一標準去衡量攀登的樂趣和意義,如同只以「高潮與否」去衡量戀愛,這種思路屬於什麼性質,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每個登山的人,不論登得多高,最終要回到出發的海拔。通過攀登做一個更好的自己,也許才是登山的意義所在。

【完】

撰文/供圖: 十一郎

微信公眾號:不見(ID:bu-jian)

作者簡介:戶外探險撰稿人、知名媒體人、NGO從業者

本文寫於2013年5月29日,是人類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60周年。

延伸閱讀:

喜馬拉雅最偉大的一次遠征丨珠峰攀登史 - 知乎專欄

1996 年珠峰事故全過程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狂野的夢丨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在那裡 - 知乎專欄

攀登珠穆朗瑪峰-夏爾巴人的故事丨獨家採訪 - 知乎專欄

------------------------------------

知乎專欄:走向山野 - 知乎專欄,從這裡連接山野。


推薦閱讀:

大家好,我是來發
《鬼吹燈之黃皮子墳》選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錯了嗎?
「黃河22」藿香正氣水的奇效?包蟲病之殤一
這是一份勇敢者的旅行清單,你敢來挑戰嗎?(世界上最危險的旅行…)

TAG:户外 | 登山 | 探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