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肌訓練的智慧

可能有人覺得,智慧這東西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沒有技術和知識有用,實際上這種看法也是缺乏智慧的體現。

n

不管是什麼學科領域,具體的知識、技術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統領這些知識和技術的,就是智慧。不懂智慧,如同見葉不見林,很難從整體上把握一門科學的全貌。一門科學就是一顆大樹的話,智慧就是一顆大樹的樹榦,想了解整株大樹,最好從樹榦開始,再一點一點順著各個分枝,直到「樹梢」,也就是知識的前沿或頂點。這樣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才是最好的最聰明的學習方法。

n

咱們今天講的增肌訓練智慧,其實就是一些最基本的增肌訓練的知識和觀點,了解了這些東西,那麼對指導你的訓練,可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過來說,我接觸過很多人,練不好,或者受了傷,或者是訓練多少年了老是覺得糾結,不知道該怎麼訓練最好,其實這些人說到底,都是沒有理解以下的幾點訓練智慧。理解了這些智慧,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n

增肌訓練智慧一:肌肉練得好壞,天賦很重要

n

我們增肌訓練,多數人關注訓練動作、訓練方法,或者飲食補劑,但是很少有人關注一點,那就是不同的人之間的個體差異。我們看臉,每個人長得都不一樣,甚至差異很大。我們每個人的身材,高矮胖瘦都不一樣,但是人們容易覺得,人與人之間就只有這些外在的差異,身體裡面都一樣,實際上當然不是這樣。

n

我們的身體裡面,每個人的生理生化也都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這反映到體育運動能力上去,通俗地講,其實就是有天賦和沒天賦的差別。具體到增肌,很多人覺得,這個人練的好,那一定是訓練方法對頭,或者營養做的好。那個人練的不好,肯定是不會練,其實並不是這樣。

n

同樣的訓練方法,同樣的營養,不同的個體,練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甚至差異很大,尤其在中高階訓練者這裡看的更明顯。這也就是增肌訓練很多學術問題到現在仍然有爭議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個體差異的問題,有時候實驗很難做,特別大的樣本不現實,成本高難度大。樣本少了,因為個體差異的問題,實驗又往往做不出什麼結果來。比如找十幾個人,做同樣的訓練,即便實驗控制做的不錯,但最後訓練結果往往還是什麼樣的都有。

n

所以,練肌肉,練的好壞,跟個人天賦關係非常大。我舉個例子,比如每個人先天的肌纖維的數量就都不一樣。雖然關於成年人肌纖維數量能否增加目前還有一些爭議,但主流觀點仍然認為肌纖維的數量在成年後不能顯著增加。也就是說,訓練只能讓肌纖維變粗,不能讓肌纖維增加。於是先天的肌纖維的數量,就成了決定一個人肌肉增大潛力的重要因素。

n

比如有一項數據,研究了沒有訓練的普通人,和訓練至少6年的健美運動員肱二頭肌肌纖維的數量。首先發現,在二頭肌肌纖維的數量上,6年訓練經驗的健美運動員跟普通人在平均數量上看,沒有顯著差異,這也就是說,肌纖維的數量恐怕很難通過訓練增加。

n

其次,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健美運動員,二頭肌的肌纖維數量個體差別都很大,從17.2萬條到41.9萬條不等。也就是說,肌纖維最多的人,肌纖維數量是最少的人的2.5倍左右,這樣理論上說,他肌肉增大的潛力,也是肌纖維最少的人的2.5倍。實際上,這個實驗也觀察到,被實驗者肌纖維數量多,肌肉量也較大。這就說明肌纖維的數量,使影響肌肉增大空間的一個因素。

n

而且,這還只是肌纖維數量這一方面的差異。肌纖維的類型特點(簡單說也就是快肌慢肌的比例)、激素的差異、激素受體的差異、營養代謝的差異、甚至結締組織的差異等等,都會影響到增肌的效果。

n

我們舉個極端的例子,比如關於合成代謝類固醇的研究,會發現即便使用合成代謝類固醇,有一部分人也沒有明顯的肌肉增大,但有一部分人反應就會很明顯,這可能跟激素受體、激素的轉換率清除率等等都有關係。當然,這類研究使用的劑量相對較小,但是也能說明一定的問題。

n

也就是說即便用藥,這種極端的手段,仍然不能簡單的讓所有人都變成健美明星。人體非常複雜,並不是有些人想的那麼簡單。所以,咱們說有些人練的好,不一定就是方法絕對最正確,可能就是天賦好。反過來說,練的不好,不代表方法絕對錯誤,很可能也是天賦的問題。

n

在具體訓練當中,真的是有的人一練就有,有的人訓練幾年,效果也就那麼回事。排除訓練方法、營養等等方面的差異,那麼個體差異可能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大家在增肌訓練當中,一方面不要輕易質疑自己的訓練方法,如果訓練效果不好,也可能是自己的生理生化特徵決定的。另外一方面,不要看著誰練的好,就覺得他一定「會練」,他說的絕對正確。前面說了,練的好的不代表方法絕對最正確。

n

也就是說,增肌訓練方面(也包括營養方面),不要輕信個人經驗,不要被「練的好的」牽著鼻子走。否則你會發現,練的好的很多,但一個人一個說法。過於相信個人經驗,一方面容易被誤導,因為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另外,也容易讓你在各種觀點的轟炸中暈頭轉向。

n

增肌智慧二:訓練動作沒有唯一正確的,只有唯一適合自己的

n

增肌訓練者非常喜歡琢磨訓練動作。比如各種增肌培訓,往往是先從訓練動作入手,很多所謂訓練老手,也喜歡上來就給人講動作。訓練動作很重要,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很多人在理解訓練動作方面,存在一個普遍的誤區,那就是認為每個動作,都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唯一正確的「範本」。

n

很多書也好,培訓也好,或者訓練老手也好,都喜歡告訴你,你這樣練是不對的,應該怎樣練,這個手什麼位置,腳什麼位置等等。訓練動作,規範確實是應該有的,而且很重要,但是是不是所有人都應該遵守一個所謂的範本呢?

n

前面我們說了,每個人的生理結構都不一樣,如同我們每個人都長的不一樣。我們的骨骼、肌肉、結締組織的形態,其實也是千差萬別,甚至差異很大。

n

所以,真正安全有效的動作,還是要配合具體的個人身體形態。同樣一個動作,可能具體到每個人,「標準」的含義都不太一樣。

n

也就是說,「標準動作」,是有的。但這個「標準」,是相對的標準,是有一定的正確區間的標準。允許根據個人的情況做一些相應的調整。而絕對的「標準動作」,不存在。大家在訓練的時候,應該注意動作規範,但不能教條,還是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來做適當調整。

n

有個真實的例子,我以前也講過。我認識一個人,肩峰下空間先天就小,一般健康成年人是1厘米,他拍片子看,據說是比一般人小得多。他用側平舉練肩,聽說標準動作要有一個「倒水」的感覺,上臂內旋,拳眼向下指。他也照做,結果弄成了撞擊綜合症,現在胳膊也抬不了特別高。人和人,全身從裡到外都不一樣。訓練的時候,當然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不能太教條。

n

另外,現在不管是培訓也好,所謂老手的「諄諄教誨」也好,還有一種不好的風氣,就是喜歡「化簡為繁」,把本來簡單的運動解剖問題往複雜了說。

n

我們知道,肌肉的構成是很複雜的,想要把運動解剖講複雜了非常容易。反而是提煉精華,關注根本,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比較難。之所以很多人喜歡儘可能複雜化運動解剖,其實有故弄玄虛的嫌疑。比如拿學術領域來說,外人老是奇怪,為什麼人文科學領域很多東西寫的很晦澀難懂,簡單的道理不簡單說,非要整的很複雜,其實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顯示「我比你深刻」而已。

n

太複雜的運動解剖我們訓練真的都能用得上嗎?其實這個地方還要打個問號。有的時候,真的是夠了就好,多了反而容易把人弄迷糊了。所以我建議大家在學習運動解剖的時候,也是要遵循從簡到繁的基本學習原理,一顆大樹,從樹榦開始把握。很多小肌肉複雜的解剖,可以不要太糾結,甚至要刻意的避免去接觸。

n

有句話叫「化簡為繁易,返璞歸真難」。返璞歸真,其實也是一種智慧。我記得某商業巨子接受採訪,他總結他這麼多年的經商曆程,回憶說,一開始經商的時候,生意都是複雜的經濟學管理學原理。到了最後成了大商,其實生意就四個字——「低買高賣」,把握住這四個字,就叫具備戰略眼光。

n

增肌智慧三:要習慣用開放性的思維思考增肌訓練問題

n

我有一個朋友,也練了幾年了,但是練的一直不好。為什麼?他老糾結,到底該怎麼練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這個過程中,他到處找人學習,看各種健美雜誌,發現一個人一個說法,一個冠軍一個說法。結果自己這種方法也用,那種也用,老在摸索所謂的「最好最正確」,最後把自己練亂了,也沒練成什麼。

n

學健身知識,我們要學的絕不僅僅是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比如有人問我,說書上講了,離心收縮帶來肌肉酸痛,肌肉酸痛帶來肌肉變大,那向心收縮有什麼用呢?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n

離心收縮會帶來更明顯的肌肉酸痛,不代表向心收縮就不會帶來肌肉酸痛。同樣,我們說,肌肉酸痛很可能跟肌肉增大關係很大,但是並不是說肌肉酸痛就是肌肉增大的唯一原因。這就是說,健身的知識,大多都是開放性的,表示一種程度和概率的結論。這個領域,很少會有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知識。

n

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科學,本身就不可能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健身也是一樣,偽科學把健身說的很簡單。泵感就=增肌,酸痛就=增肌,這麼練就一定能長肌肉,那麼練就絕對白練。其實這都是不具備科學精神的老百姓的思維方法。

n

所以對於健身,我們首先應該學會用一種開放性的思維去思考,接受開放性的,具有不確定性的知識。現在關於人體和運動的很多東西,學術界也是說不清。遇到實際的問題,沒有什麼所謂唯一的,最好的答案,大多數健身問題怎麼解決呢?都是用一種可能有最大收益的方法去試一試。

n

比如增肌應該用多大負荷的問題,社會上、網路上的說法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但是大多數說法共同的特點就是,告訴你一個所謂唯一正確的答案,這麼這麼做就是絕對正確的,別的方法都不對。這種答案,我們不用管他怎麼說,一票否決,都是偽科學。

n

比如有的人說增肌就是輕重量,什麼大重量根本不對。有的說,就是8-12rm,有的說就是5-6rm。都是斬釘截鐵,自己唯一正確。而且講一大堆言之鑿鑿的結論,一個證據都沒有。這種觀點都不是科學的東西。

n

那學術界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學術界回答增肌用多大負荷最好的問題的時候,首先要給一大堆實驗研究證據,然後對這些研究證據做一下評價,每個研究都是一個證據,但是有的證據說服力強,有的弱一點,所以,首先要有證據,然後給眾多的證據評級,分成不同的證據強度。

n

比如說,證據強度是A,說明這個證據可信度很高,更能說明問題;證據強度是C,說明可信讀就比較一般。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首先,科學講任何結論必須要有證據,沒證據那就是胡說八道自說自話,那不叫科學。其次,不是所有研究得出的結論都是真理,一兩個研究根本說明不了問題。第三,科學研究也分三六九等,有些實驗樣本大周期長實驗設計實驗控制做的好,使用的時候人種相似性好,那實驗結果就更有說服力。

n

有人把科學想的很簡單。說增肌用多大重量,這還不好辦嗎?我看科學家都是廢物。要是我來,找一幾個人,分成兩波,一波用輕重量,一波用大重量,練唄,然後看看哪幫人增肌多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n

要是真的這麼簡單,那搞科研就容易了。問題就在於,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科研團隊做出來的實驗結論,往往都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團隊,上次是這個結論,下次就是另外一個結論。為什麼呢?因為人體太複雜了。

n

比如你找了一群人練,有的增肌了有的沒增肌,沒增肌的不一定是你這個方法有問題,可能是營養沒跟上。好我把營養也做好了,還可能不增肌,為什麼?可能是這些人已經練了一段時間了,增肌已經出現平台期了。那好,你說那我都找新手,結果可能還是有的增肌多有的增肌少,為什麼?因為增肌跟先天的條件還有關係,有些人先天II型肌纖維比例大,肌纖維數量多,基礎睾酮水平高,那怎麼練都容易增肌,有些人就正好相反。

n

所以說,並不是做一個實驗,就一切都明白了,沒那麼簡單。所以說,我們在健身領域回答一個基礎問題,會找到非常多的研究證據,多數情況是,這些研究裡面說什麼的都有。然後要看這些實驗質量怎麼樣,有些設計的不好,有的干擾因素控制的不好,有些最後統計數據的時候做的不好,有些拿來用人種上相似性差,有些實驗周期短,有些樣本人數太少,有些回訪做的不好,有些分組分的不好,有的僅僅是臨床經驗等等等等,所以要給這些證據評級。

n

最後,看看增肌負荷的問題上,支持輕重量的,實驗證據有多少,根據數量和質量,把所有證據體的整體論證強度做一個評級,最後得出輕重量增肌,有一個什麼等級的證據。大重量適合增肌,又是一個什麼等級的證據。最後,從現有的證據來看,建議怎麼怎麼做,可能是更好的。注意,仍然是「可能」。

n

科學的回答增肌負荷的問題,就是這樣的一個答案,很麻煩也不確定,但是這就是科學。因為這做到了儘可能的嚴謹、客觀,雖然說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給出的建議,更可能是最有用的,最適合更多人的。

n

學習健身,學習增肌訓練(當然也包括營養),絕大多數科學觀點都不會給你斬釘截鐵下結論,都是提供一種概率或者一種可能性,所以大家不要把這種開放性的結論當成死結論來理解,要習慣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看待健身問題。


推薦閱讀:

練完肌肉不酸痛,是不是白練了?
訓練負重選擇指南
不懂肌,莫增肌
體能訓練中的增肌訓練

TAG:健身 | 增肌 | 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