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終極之問:誰來贍養我們的母親

贍養父母靠孝道

那還要國家幹嘛?

今天母親節,說一個沉痛的話題。

《奇葩說》做了一期養老專題,討論到底要不要送父母去老人院。其中首席辯手馬薇薇講了一大段話,表明父母老了必須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就算預見到大家住在一起會吵鬧半輩子,視如仇寇,夫妻怨懟,也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生活本就如此,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同時,她也擔心子欲養卻親不待,等後悔時一切都無法挽回。

這席話講得現場嘉賓觀眾淚目不斷,被稱為最催淚的一檔節目。微博討論中甚至出現了「爸媽沒有把你送去福利院,你憑什麼把他們送去老人院」這種低智的帖子。

我個人的性格比較理智,也可以說是比較冷淡。我在看馬薇薇的辯論時非但沒有被她感動到,相反,這種用力過猛的煽情表達令我覺得尷尬,其言語中挑動的親情綁架更是讓我十分反感。

01

首先,我是一個抵觸孝道的人。孝與愛不同,愛是健康的,是兩個獨立個體之間情感的流動。而孝道則是對人性的扭曲,「孝」的本意就是共生,家族成員病態的捆綁在一起,是違反人本主義精神的。

很多年前,某大學的亞洲研究中心門前有刻著「仁義理智信」的五塊大石頭。曾經我跟加拿大的朋友講解儒家三綱五常,談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認真聽完後頗為困惑,問我:這些難道不是基本的行為準則和社會職能?我們也講慈善,講守信啊,我們也扶老愛幼啊,這些事也值得著書立說,寫進倫理經典?

那一刻,我開始想: 為什麼最講究孝道的中國其實做不到老有所養,為什麼整天吶喊「一切為了孩子」的中國,有著大量的幼女、殘疾兒被拋棄,被外國家庭領養?我們特別愛講道德,但又被西方人批評「中國缺乏Samaritan(見義勇為之人)」;講究私德的結果卻是,私德已不怎麼樣,公德更是沒有。

我要說的是,無論是養育子女還是贍養老人,首先是社會職責,是國家行為,必須由政府的參與來完成。

僅以孝順入手來表達不能送父母去老人院本身就是一個避重就輕的偽命題。眼下已經是2017年,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著養老的重重矛盾。馬薇薇梨花帶雨的演講,實質是一場自我陶醉的親情催眠,其價值視角仍然停留在前現代社會,對於推動問題的實質性扭轉沒有絲毫的貢獻。

02

其次,馬薇薇提到的養老願景不可能發生。她在辯論中說:「贍養父母是很瑣碎,但生活就是這麼過來的,我可以打點精神面對一切。

事實是,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如果大家都健健康康的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那還好說點兒,如果當中出現一個病人,那麼所謂的中產之家,無論從精神上還是人力上根本就不堪一擊,難以應付。

而且我可以說,馬薇薇只是話說得漂亮,一定做不到,久病床前無孝子。

大約十年前,我有一位住在國外的朋友遭遇悲劇——她的父親在事故中重傷腦癱。悲慟的朋友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辭掉工作,親自照顧,不惜帶著老爸跨國求醫。她的先生起初全力支持,直到賬單滾滾而來,到了要抵押房產的地步。更糟糕的是,家中的兩名幼兒因為缺乏照料而出現性格偏差,年齡較小的弟弟甚至開始神經性失聰,重重壓力下,朋友自己也患上了抑鬱症。

沒有人能抵禦曠日持久的磨難,別說勝出了,就算像馬薇薇說的咬著牙硬抗都是美好想像。所有人都勸說朋友將老父交給專門機構,通過義工的幫助,我們得知當地其實有針對癱瘓病人的日常護理服務,或者白天有鐘點保姆上門幫手,或者將病人送去做看護的家庭,費用可以申請政府補助。這一切都是為了家屬可以從伺候病人的繁重任務中抽身,可以有精力投入家庭,不至於失去自己的生活。

朋友不再堅持親自照顧父親,而是將他送去護理家庭,每周探望2次。那棟房子共容納了四位老人,各自有獨立房間,應該說是挺不錯的。送走老爸後,朋友終於得以回歸正常的日子,搖搖欲墜的婚姻也開始逐漸修復。她對我說:沒經過事兒不知道,看到一個人永遠躺在那裡不能動,光是在精神上就能把一家子人逼瘋。

馬薇薇在辯論中眼含熱淚表決心,一會兒說子欲養而親不待,一會兒說不到後悔的一刻不懂孝順。肖驍說:我不想把這份責任讓給別人替我負擔。這在我看來就是煽情的扯淡。瓊瑤有三個繼子女,有豪宅,有幫傭,有秘書,伺候起失智的老伴兒還感嘆心焦力竭呢,你打算夫妻兩個為四名老人送終也是太樂觀,事實就是:除了暴富絕無可能!

03

第三,馬薇薇的言論是對底層階級的綁架和不公。《奇葩說》的辯手普遍來自中產階級。比如馬薇薇,她的父親是留學歸來的理工博士,節目火了後,幾名主力人員更是炙手可熱,收入不菲,他們無法代表大多中國家庭。

在馬薇薇談到富人和窮人不需要考慮養老時,她說:「底層階級一家十幾口人等著吃飯呢,顧不上琢磨養老,生存是第一目標。」這話雖沒有錯,但令我不安。事實不等於合理性。為何我們可以一邊紅腫著雙眼大談孝道,一邊默許《楢山節考》中的棄老文化?這難道不荒謬和矛盾嗎?

當馬薇薇和范湉湉們哭訴著:「有爸爸媽媽的地方才是家;你這一輩子對得起我,我這一輩子也對得起你」時,又讓范雨素們情何以堪?

不少知乎上的討論認為,在不談經濟的前提下談養老沒有說服力。

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養老不應該是一個依賴家庭經濟來解決的問題。我們知道,在成熟的國家,孩子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養老是政府提供的福利,而所有的福利本身都是共濟,是劫富濟貧,是從下而上的。

其主體不是明星弄潮兒,是最普通,最底層的平頭百姓。這也是為什麼當馬薇薇痛苦地糾結於「兩個都是錯」的選擇時,我無法感應。當楊改蘭們層出不窮時,北上廣中產們的焦慮總讓人覺得不那麼扎心。

04

《奇葩說》這期養老話題最讓我不快的是,辯手們沒有將養老問題放到一個足夠大的格局中討論,而是說來說去都停滯在親情、家族、孝順的小框框中煽情不已。

前段時間看到一件事,著名出版商路金波親自在床前伺候生病的老父,以他的財力,尚需要自己親自伺候,很多人感嘆,還是多生幾個好,可以想像,養老還真不是錢的事!

何以養老,唯有暴富,想像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當初信誓旦旦說好的「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實際上最後還是變成了「養兒防老」。

那麼真的要多生嗎?實際上,等下一代孩子長大成人已經是20年後的事了,對這一代人來說,給父母養老卻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路金波式的暴富不行,馬薇薇式的煽情孝道不成,還有別的路子嗎?有,有一條非常殘酷的道路,也就是瓊瑤阿姨的路子。

將近80的瓊瑤阿姨伺候90多歲的老公病床多日之後提出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拒絕為他插鼻胃管治療,實際上,這就是安樂死。

然而,安樂死對陷入病痛的老人施行尚難以接受,更何況只是邁入晚年的家人,這是一個巨大的倫理陷阱。

怎麼辦?

雖然目前中國的養老院有著諸多棘手的問題,但可以預見的是,社會養老是未來我們必將走上的道路。比起什麼跪乳之恩、反哺之義,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如何推動和完善這個龐大的體系,以及改變長久以來中國社會重優生,輕優死的陋習。

加拿大BC省為例,這裡的老人院按照自理能力的等級分為三級。其中照顧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的老人的護理安老院(Nursing Home),有24小時護工照顧,並有大量義工協助。政府補貼老人們的基本生活所需,如有額外需求則由家屬自行出資。

此外,還有招收生活可以自理,但沒有獨立生活能力老人的老人屋(Home for the Aged),有護工照料飲食起居和健康監測。房屋局補貼一部分租金,住戶最多需要繳納稅後收入的70%作為費用,低收入人士還會有特別的優惠。

還有更為常見的老年公寓,公營私營的皆有,與普通住宅無二,但加入了輔助設施並有醫護人員定期尋訪。

在一個成熟的國家,養老一定是倚靠社會力量來完成的。這與孝不孝順無關,而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走向,也是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最合適的選擇。與其討論如何盡孝,我倒是更希望看到父母贍養法能得到修改,什麼時候子女不再由孝道捆綁,而是由社會機構接手負起贍養老人的至少一半的責任,才算是有意義的進步。

未來,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步入中年,養老問題會密集爆發。我們要相信財富養育美德,希望那個我們所期盼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時代終能到來。

然而,對於目前的發展,我又看不到希望,這是我寫得非常沉重也非常矛盾的一篇文章,因為在這個問題里我找不到答案。

關注霍老爺微信公眾號(ddz_233),後台回復「100」獲取正確的世界觀打開方式

推薦閱讀:

香港六合彩和天線寶寶有什麼關係?
A Contract With Lucifer(路西法的契約)
怎樣看待統戰部組織轉世活佛培訓班?
老人無證駕駛摩托車撞人後並罵人,要依法處理呢還是選擇原諒?

TAG:养老 | 社会 | 母亲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