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成就與天價背後是深深的孤獨感/阿爾貝托·賈科梅蒂

今日(5月10日),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開啟了展覽「阿爾貝托·賈科梅蒂」。作為20年來英國首個賈科梅蒂大型回顧展,展覽將以超過250件作品呈現這位20世紀重要雕塑家創作的多樣性和變革過程。在此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回顧藝術大師賈科梅蒂的藝術人生。

Today(May 9th, 2017), the exhibition Giacometti Alberto is opened in The Tate Modern. As the first large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of the artist Giacometti Alberto in the recent 20 years in UK, this exhibition shows the variety and the changing in the creation of this important sculptor in the 20 century, by the over-250 exhibits. In that case, lets look back upon the artistic life of the art master Giacometti.

丨充滿生命力的「火柴人」丨

賈科梅蒂從小出生在藝術之家,父親是新印象派畫家。13歲的他就已完成了第一件雕塑作品,並且很早就表現出異於同齡人的內心狀態,比如,小賈科梅蒂最樂意的事,就是整個冬天都呆在一個洞穴里,或熱衷於一塊大岩石,甚至不想回家吃飯。

早期作品受超現實主義印象較大,《凌晨四時的大廈》(1932-1933)和《手捧空虛》(1934-1935)是他這一時期的名作,具有超現實主義者構思怪異的特色,就像是夢境中不可解釋的事件。

到了1934年,賈科梅蒂33歲,超現實藝術家們將賈科梅蒂創作理念的改變視為一種背棄,並召開了一個會議指責他對超現實主張的不忠,賈科梅蒂隨後走出會議室,從此脫離超現實團體,回到畫室重頭開始對眼前實物寫生。

▲ 賈科梅蒂在工作中

賈科梅蒂標誌性的「火柴式」人物造型就是在此時誕生。和那些比例精緻而龐大的雕塑不同,出自賈科梅蒂之手的雕塑細長如刀鋒,像夜間在深巷中踽踽獨行的人,充滿著哀愁與詩性。那些表面凹凸不平、細瘦的青銅身體,陰鬱得就像被戰火燒焦的鬼魂,通過一個個孤瘦、單薄、高貴的詩意形象,反應出二戰後歐洲社會威脅、負罪、憂慮、懷疑和一種瀕臨死亡的意識形態,也投射出賈科梅蒂內心對戰爭的陰影。他們粗糙、暗淡,直視前方又若有所思,向上傾斜的身體和厚重的大腳呈現出步履維艱的沉重和不安全感,讓人會不自覺地久久凝視他們。

「藝術只是一種觀看的手段,不管我看到了什麼,無論驚喜、所忽略的,或是我自己也不確定的所見。」儘管賈科梅蒂和畢加索是朋友,但是他們之間似乎從未互相認可。畢加索批評賈科梅蒂缺乏統籌,嘲笑他無休止的重複;而賈科梅蒂則駁斥了畢加索創造是純粹的裝飾,喪失了追求的必要性。

▲ 創作中的賈科梅蒂

儘管雕塑是賈科梅蒂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在他看來,繪畫和雕塑並非對立的兩種東西。賈科梅蒂的繪畫、雕塑、素描都源於他對人物形象的獨特觀點,以及他對20世紀軟弱與不堪一擊的人類的觀察。他將兩者結合起來,所以在賈科梅蒂的雕塑里,可以感受到繪畫的筆觸;在他的繪畫里,賈科梅蒂又強調「用筆觸來塑造模型」。

離開超現實主義運動之後,賈科梅蒂便離群索居。他一生中愛過的人有很多,包括妓女和一個頭上長瘤子的乞丐。亞里士多德說,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就是神明。在諸多藝術家眼裡,賈科梅蒂一定沒有高更那麼接近神明,好在野獸亦不錯,充滿怪異又澎湃的精神力量。

▲賈科梅蒂,黑色的安妮特,1962

丨孤獨的賈科梅蒂丨

作家讓·熱內曾這樣描述了他的朋友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的工作室:那是「一個乳白色的沼澤,一個沸騰的垃圾場,一個真正的溝渠」。到處都是石膏,包括雕塑家的臉上、頭髮和衣服上都有,上面粘連著紙屑和油漆塊。然而,我看到它們發酵成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彷彿一種魔法,藝術在垃圾中生長,石膏浮現出一個站立的人的永恆身影。在20世紀生活在巴黎的藝術家中,賈科梅蒂是為數不多的石膏愛好者。他用雕刻刀反覆打磨石膏,以至碎屑遍地,形成了熱內所看到的「垃圾」。

▲ 賈科梅蒂,讓·熱內,1954-55

賈科梅蒂與「存在主義」著名哲學家薩特,和前法國文化部長馬爾羅兩人之間的密切關係。賈科梅蒂所追求的藝術含義,在很大的程度上,幾乎與薩特的《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劇本同出一轍。他借藉了薩特的關於人的生存「空無」概念,推導出藝術形而上的外在表現,必須深刻揭示其思想內涵。他指出,現代藝術觀,應該包含兩種不同的「孤獨」命題。前者稱之「造型孤獨」形象,它為陰暗旮旯里的「靜物」陳述「形式」的個別意義。後者是形容藝術的「語義孤獨」,指向那種「似是亦非」的內容敘述,揭示一般的意義。換言之,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才是構架藝術的本身價值,抑或藝術應有「亦是不似」或「不是亦非」的審美作用。

作為瑞士超存在主義雕塑大師、畫家,賈科梅蒂的雕塑作品大多反映了二戰後普遍存在於人們內心的恐懼與孤獨。不過時光推移,他不再做比例精緻而龐大的雕塑,也沒有成為羅丹的信徒,反而成為了批判者。他的雕像細長如刀鋒,像夜間行走在深巷中的人,結化不開的愁怨。

▲ 賈科梅蒂經典的雕塑形象

阿爾貝托曾這樣對友人介紹過他的作品:「布滿歷盡劫難的創傷」般的雕塑外表,掩飾的是那種人類工業社會帶來的「深深的悲觀及焦慮感」。而友人馬爾羅對此的反應是:即使在今天,人類文明的異化「所鑄就的自身悲劇命運」,是那種「永遠擺脫不了的孤獨感」所引發的。因此,馬爾羅和薩特異常興奮地讚許賈科梅蒂刀鐫之下的這些纖細麻竿似的既「丑」又「怪」的金屬生靈。它們成了薩特「存在與虛無」主義的形象圖式展示:表明了人們對不合理的理性世界作出無奈的「反抗」態度。

能看到他人恐懼和孤獨的人,其內心的情感比通常人更為猛烈而深沉。賈科梅蒂也畫素描和油畫,但成就最大的是雕塑,他的創作經歷了許多個階段,或許因為與薩特的親密關係,也有人說他的作品和存在主義哲學有關,但他對此不以為然。無論如何,賈科梅蒂手中那細長的人體形像,是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的一大標誌,而他,也是現代藝術展覽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

▲ 賈科梅蒂,安妮特胸像4,1962,1965年鑄件

丨「乾瘦」也值得天價丨

隨著時光推移,賈科梅蒂不再做比例精緻而龐大的雕塑,也沒有成為羅丹的信徒,反而成為了批判者。他的雕像細長如刀鋒,像夜間行走在深巷中的人,結化不開的愁怨。他的母親這樣感嘆道:「無論如何,他沒有做出什麼美麗的東西出來。」是的,他的雕塑看上去並不美麗。但他的雕塑卻在拍賣會中成為藏家一擲千金卻難求的絕世藝術品。

▲ 賈科梅蒂,行走的人,1960

賈科梅蒂的作品尤其是雕塑作品在兩大國際拍賣行上都上拍過,也都刷新了相關的拍賣紀錄:先是2010年初,其《行走的人》在蘇富比倫敦的拍賣會上,以6500萬英鎊(1.043億美元)的成交價,超過了2004年畢加索早期的油畫作品《拿煙斗的男孩》創下的歷史,以1.042億美元刷新了全球藝術品拍賣紀錄;2014年紐約蘇富比秋拍,賈科梅蒂的《雙輪車》以逾一億(100,965,000)美元的成交價一舉奪魁;之後,在2015年佳士得紐約「回顧往昔」專場拍賣會中,他1947年創作的一尊真人大小雕塑《指示者》,最終以1.41285億美元達成了它的第一次成交,再次創下了雕塑作品全球拍賣的新紀錄。

▲ 賈科梅蒂,雙輪戰車,1950

據Artnet價格資料庫顯示,2015年賈科梅蒂僅有117件作品上拍,卻以拍賣總額2.516億美金,居全年現代藝術家榜單亞軍。而第一名的畢加索,拍賣總額6.5億美金的數字背後,是多達2800件作品進入拍場。這組數據的對比,可以很形象地說明賈科梅蒂作品在拍賣場的稀有難得,因為全年117件作品包括了他的所有類型創作,雕塑、素描、速寫和版畫在內。拍賣場上一作難求,自然是持續走高。

▲ 賈科梅蒂,指示者,1947

蘇富比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主管JeremiahEvarts的話則側重於作品價值的判斷:「今天的藏家正以全面的眼光審視20世紀藝術,而賈科梅蒂的作品真正跨越了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分野。他的藝術紮根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在二戰後發展出一套獨有的視覺語言,創造了跨越時間的經典作品。」如此的業界現象和專家評價,確實反映了藝術市場對賈科梅蒂這樣的大師級藝術家的認識深度。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作品 歷年最高價格拍賣 TOP5

丨賈科梅蒂逝世60周年回顧展丨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憑藉他時代感極強而自行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了20世紀現代藝術的代表藝術家。他不僅是藝術史上繞不開的重要人物、是全球藝術市場最高紀錄創造者之一,更是對東西方眾多藝術家有廣泛影響的「藝術家中的藝術家」。上世紀90年代,中國美院颳起過「具象表現」的旋風,就是以賈科梅蒂的藝術為焦點。

去年是賈科梅蒂逝世60周年,為此,賈科梅蒂基金會舉辦一系列紀念性的展覽活動。

▲ 2016年上海余德耀美術館「阿爾貝托·賈科梅蒂回顧展」

去年3月22日,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開幕的賈科梅蒂回顧展就是相關活動之一,它是這一輪全球紀念熱潮中的尤為重要一站,亦是亞洲的唯一一站。不僅是賈科梅蒂的首次中國大展,並且也是成為亞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賈科梅蒂回顧展。

回望余德耀美術館的這次展覽,它致力於呈現一個「當代的」賈科梅蒂,試圖將這位現代主義大師帶入一個由大型停機庫改建而成的當代藝術空間,與當下的觀眾和當代藝術界做開放的對話。再加上由盧浮宮朗斯分館的博物館設計師阿德里安·卡迪,根據場地空間進行獨特的設計,遵循鬆散的時間線索,從主題性切入來探討藝術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片段。其中,展覽最吸引人的部分,也許是展現藝術家通過繪畫和「Paris sans fin」系列雕刻作品所反映的自身與巴黎的關係,創作比真人更大尺寸的女性青銅雕塑和極其微小的雕塑產生對比衝擊,藝術家對於描繪頭部形象的痴迷,以及在紐約為大通曼哈頓銀行所創作的著名藝術項目等。此次展覽因學術性極高的作品本身和精良周密的策展計劃,而獲得了廣泛好評。

至於今天在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開啟的這場展覽,是由曾擔任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副館長、現任賈科梅蒂基金會總監的著名策展人凱瑟琳·格雷妮(Catherine Grenier)擔綱總策展,由克里斯坦·阿蘭迪特(Christian Alandete)任聯合策展人。

作為20年來英國首個賈科梅蒂大型回顧展,此次展覽將以超過250件作品,包括賈科梅蒂備受讚譽的肖像素描、繪畫、攝影,以及手稿等檔案資料,將為全方位理解和欣賞大師創作提供豐富的維度。根據這些類型多樣的作品,我們可以試想這場展覽會呈現出這位20世紀重要雕塑家創作的多樣性和變革過程,並全面回顧藝術家跨越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作品中包括最具標誌性的《行走的男人》、《勺型女人》、《行走的女人》、《鼻子》、《籠》等,涵蓋了藝術家從早年創作,歷經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1960年代多產傑作期等不同階段,展示出賈科梅蒂50餘年創作生涯的變革過程。他在其30平米的巴黎工作室創作的極微小作品,以及晚期在紐約曼哈頓創作的巨幅紀念碑式青銅雕塑,將在現場形成強烈的視覺張力,其中傳遞的存在主義精神和現代人文性成為展覽最震撼人心的部分。

此外,罕見石膏雕像及此前從未展出過的繪畫作品也將展出。似乎這場展覽不僅僅是對藝術家創作生涯的全面回顧,也力圖反映20世紀戰後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的文化與生活,藝術家所屬時代的人文景觀,將以多種方式在泰特美術館被呈現出來。

▲ 1956年,賈科梅蒂與他的石膏雕塑在威尼斯雙年展

另外,在巴黎畢加索美術館舉辦的「畢加索與賈科梅蒂作品聯展」,也在這波時機里緬懷著兩位大師的豐功偉績和他們的友情軼事。

結語:

賈科梅蒂作品裡模糊而玄妙的情緒,那種戰後充滿灼燒感的痛楚,或是冷漠都市中孤獨感的蔓延,賦予了雕塑作品鮮活的生命力。不知有過多少感同身受的觀者,在賈科梅蒂永遠無法走近的作品前淚流滿面。今日(5月10日),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開啟了展覽「阿爾貝托·賈科梅蒂」。作為20年來英國首個賈科梅蒂大型回顧展,展覽將以超過250件作品呈現這位20世紀重要雕塑家創作的多樣性和變革過程。在此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回顧藝術大師賈科梅蒂的藝術人生。


推薦閱讀:

啟蒙思想家嚴復 :一個有價值的普通人
深扒「火箭少年」胡振宇:志在比肩馬斯克的90後 VS「皮包公司的宣傳委員」
我們到底覺得周杰倫哪裡變了
阿爾忒彌斯2:艾莉亞·史塔克(《冰與火之歌》)
森山大道|記憶

TAG:人物 | 雕塑家 | 艺术品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