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術新人需要了解的那些事

本篇是學術新人需要了解的那些事系列文章之第1篇,適用於「年輕」的科學研究者,比如博士生、博士畢業5年內、從工業界轉行到學術界的「新人」,普及一些學術職業知識,從而減少對學術行業的迷茫,特別是博士生畢業後是去工業界/商業發展,還是尋找教職,繼續從事科學研究。

長期堅持學術研究者不多

全世界各地,目前有超過700萬研究學者,每年大概有120萬人信心滿滿地開始學術之路,但是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能堅持超過5年以上,大部分中途退出或轉行。比如我有朋友就是讀博期間轉成碩士生,畢業後進入工業界發展,揮手告別學術界。這也是西方大學培養博士生的特點,如果博士中間考核沒有通過,就被認為是不適合繼續從事課題研究而降為碩士生;也有朋友研究很不順利,中間換課題還是不順利,都研究七八年了還在煎熬中,沒辦法啊,導師要求嚴格,沒有達到答辯要求就是不能申請答辯。據我了解,國內好像沒有博士淘汰機制,是否會不利於控制培養質量呢?大家可以留言討論。

當然也有的人對研究失去了興趣,放棄學業後直接工作了。我認識的一位法國朋友,讀到博士第二年的時候,撒手不幹直接找工作了。他的性格非常活潑,在倫敦時帶我參加各種活動。由於不喜歡整天泡在實驗室里,他選擇了放棄博士研究,即便有全額獎學金。放棄需要勇氣,但也要充分的準備,三思而後行啊。我放棄浙大碩士學位時,是因為已經達到帝國理工博士項目錄取通知書,想儘快完成學術訓練。

博士畢業出路

博士畢業後,可以進入工業界的研發部門(R&D),擔任的職務包括研發工程師、研發科學家等。世界大公司谷歌,亞馬遜,湯森路透等都有類似的崗位。公司一般看重博士生較強的創新、邏輯分析、研究探索、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熟練的專業技能等,所以在面試時,要盡量體現出來。

如果想繼續從事學術研究,一般需要做博士後,一般一期是2年。這在西方是一份臨時工作(不是學歷或者學位!),薪水一般比去工業界的同齡人要低(比如在加拿大,我認識一位工科博士後的薪水只有大約4萬加幣,而博士去工業界要高得多,大概在1.2-2倍之間),但是對於喜歡學術的人,更看重學術夢想。

在博士後期間就要廣泛開始找教職了,現在教職位置日趨飽和,競爭就非常激烈,即便你非常優秀(在美國,一個助理教授大概有200多人申請,慘烈程度可想而知)。比如我博士期間的第二導師,就是做了兩期共4年的博士後,發表了多篇他領域內頂級文章,才競聘上帝國理工的講師。

如果看繼續搞科研的人的職業發展,據統計,他們中間只有一半的人會堅持科研到退休,而另外一半會轉行離開學術界,進入工業界、政界或商界,出現了學者型官員或商人等。

學術發展基本路徑

取得教職後,一般延續著博士後的研究方向,也有的會新開闢一個方向繼續展開研究工作。一般的發展路徑是:

  • 密切關注研究熱點

  • 閱讀文獻獲取新的科研想法

  • 找合作者一起申請項目

  • 寫項目申請書並向經費單位提交申請

  • 項目獲批後重新查文獻,確保沒有漏掉最新文獻

  • 開展研究工作

  • 研究過程中分階段開始寫文章並遞交期刊審稿

  • 同行審稿並由期刊主編或副主編決定是否錄用

  • 通過發表文章和參加國際會議積累個人聲譽

  • 繼續發表更多論文和申請更多科研項目繼續擴大聲譽

  • 升職稱並建立自己獨立的實驗室和團隊,培養學生

  • 獲得更多更牛的獎項、各種機會或榮譽,成為研究領域的權威。

學術這條路,不容易,沒有5-10年辛苦煎熬,一般人很難獨立發展,看大家怎麼考慮了,和工業界的對比各有優劣勢。那些一夜成名的年輕學者,比如85甚至90後教授,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等,都是鳳毛麟角,不具有代表意義。

參考文獻:

Elsevier, Things you dont want to know in your early research career.

Job.ac.uk, 7 habits of successful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Biggerbrainss channel, A scientific research career journey.


推薦閱讀:

教授觀點:關於學術研究的幾點體會
開模聯會前有哪些必看的書?
能否推薦真正有學術造詣的模聯主席?
做學術和接觸社會有衝突嗎?想作學術研究文學理論需要social嗎?
嚴飛:在學術的旅途上,我是這樣趕路的|政見免費公開課

TAG:学术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