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生命?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起來一段話「我跟他說過,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只有一個饅頭我不會給孩子吃也不會給父母吃,肯定是給他。因為我覺得將來孩子長大終歸要離我們而去,我們倆才是最終作伴的兩個人。」

什麼感覺?浪漫吧?瓊瑤劇吧?這是一個多麼痴情的女人啊,這樣的女人只怕在整個人類世界也沒多少殘餘吧?如果你是男人,這樣的女人你要不要?

如果你願意娶這樣的女人,並為她感動,這說明你是彼得潘綜合症患者,你在渴望一個觀音菩薩式的女人陪伴你的人生,然後你會發現這個「觀音菩薩」全面掌控你的人生,她付出了,她就一定會要回報,完全不要回報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觀音菩薩」不要回報地聞聲救苦,不也是被供奉在神壇嗎?甚至她被供奉在神壇,不就是因為人們幻想著她能夠聞聲救苦嗎?如果「觀音菩薩」對人類完全沒用,人們還會供奉「觀音」嗎?

講這段話的女人正在面臨丈夫出軌的痛苦。而且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

所以人類就是如此,如果你對一個人或一件事有超出範圍的付出,你就一定會不由自主地索取回報,而當一個人接受了別人超範圍的付出時,正常來講也會主動回報,但是當他發現他根本回報不了的時候,這種付出就成為他的負擔,最後會因窒息而迅速逃離。

逃離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出軌,這個女人的丈夫也一樣,他終於成為人們眼中標準渣男——娶了一個觀音菩薩一樣的女人,居然出軌了!這個世界沒有人會理解他,可是就算全世界都對他齊聲共討,也無法改變他出軌的現實。

然後我們觀察生活,就會發現「賢妻良母」總是會被出軌,總是會嫁渣男,這其實就是因為現代的「賢妻良母」很容易成為婚姻中的「債主」,至於為什麼成為債主就會容易被拋棄,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夫妻間真正的背叛是因為什麼造成的?》

現代的「賢妻良母」還有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就是沒有界線感,因為她已經付出很多了,所以就會在婚姻中變得「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失去了應有的矜持和尊重,看看那些在婚姻中非常強勢的女人就會知道,體會最深刻的肯定是男人。

沒有界線感也不會有尊重,但是如果保留界線感,又無法體會到極致的親密,這者互相矛盾——能把矛盾的事情理直氣壯地整合在一起的只有彼得潘綜合症患者——只有在幻覺中才能實現矛盾的統一。

所以「賢妻良母」型的女人大多是彼得·潘,而彼得·潘的特點之一就是完美主義,甚至是力量型的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者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混亂,永遠分不清主次,分不清現實與幻覺,分不清誰輕誰重,因為他們幻想著絕對的公平,但其實他們又不知道什麼是公平。

這就導致她們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邏輯——我在世界末日的時候會把最後一個饅頭留給你,那麼你就應該用你的整個生命來愛我。

然而事實是「世界末日」並不存在,至少以我們目前能夠存活的年限來看,這輩子也不太可能趕得上,所以那「最後一個饅頭」從來沒有真的給過任何人,但是僅僅是這樣想一想,就覺得自己的愛情無比偉大,就會覺得已經付出了,這當然是大腦對人類的愚弄——你看到什麼並不是由你的眼睛決定的,而是由你的大腦決定的,你的眼睛中出現了什麼樣的景象,你就會以為自己看到了,以前給個案做催眠的時候,大家都會問我一個問題:萬老師我看到的是不是真的?你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就是因為你看到什麼並不是由眼睛決定,而是由大腦決定的。

同樣,你幹了什麼,對於你自己而言,也不是行為決定的,而是由大腦決定的,所以不斷地幻想一件事,就會產生混亂,現實跟幻想就會混淆,最典型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所有的連環殺手都有多年幻想自己殺人的經歷。

「在世界末日的時候,我會把最後一個饅頭給你」對於其他人來說只是幻覺而已,但對幻想者本人來說卻是真實不虛的,所以事實上即便你並沒有真的付出,卻要求了只有真實付出才能得到的回報。

另外,一個女人如果能夠把「世界末日」的最後一個饅頭不給父母,不給兒女,而是給老公,僅僅因為這個男人在她的幻覺中可以陪她一輩子,這是一件多麼功利的思維方式。在這樣的功利的思維方式中是不可能有愛的,只有交換——我給了你最後一個饅頭,你就必須用你的整個生命來換!

嚇人不?

貪婪不?

現代的「賢妻良母」可不是那麼好娶的。

問題是「我們倆才是最終作伴的兩個人」這是幻覺,明天和無常哪個先到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即便這個男人永遠守著你,不出軌,還有死亡會不期而至。

類似的思維方式還有另外一種,幾年前有一個男人跟我說:「我媳婦跟我說了,我必須得聽她的,因為最後到老了還是得她陪著我,我媽不可能陪我到老……」

「那可未必」我笑了,這個男人無比驚異,他完全沒有想到還有其他結局。如果他不補一句:「我想想吧,覺得她說得也對。」我就不接這個茬兒了。

看他這樣,我只好說實話:「你記住了,老婆是可以換的,但是你媽是換不了的,能陪你到老的未見得就是她,更何況現在離婚率這麼高。」

我這個人有點魯,就是看不慣不公平,看不慣有人被操控,被愚弄。

這其實是年輕人特別奇異的一種思維,非常暴力,非常無情,還自以為自己有情有義,事實上生你之人你都不愛,你生的人你都不愛,你說你去愛一個跟你毫無血緣關係的人,還愛得死去活來?這不是違背人性嗎?

而且生你的人無法陪你到老,你生的人也無法陪你到老,那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會比他們更可靠嗎?這是不可能的,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是常態,忠貞不二的是偶發現象,所以才會被廣泛宣傳讚歎。

《孝經》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

末日來臨,只有一個饅頭會給你,因為「你是陪我到最後的人」——這其實是典型的功利主義者的思維方式,表面上看上奉獻,是無私,實際上內心隱藏著更為巨大的利益需求——「陪我到死」=「拿命來換」,所以一旦這個利益沒有獲得滿足時就會產生攻擊行為。

所以善待身邊的人,需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中庸》所說的:「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上。」

要尊重人性。

愛一個人最先要學會的就是尊重一個人為人,不是視他為神,也不是把他當成可以交換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對「親人」要比對其他人更優待,也就是說要愛生你養你的人,也要愛你生和養的人,這是跟你有血親的人,而後才是因關係的遠近親疏而有不同的差別;而交朋友則以賢能為上,而不是以「這個人會陪我到世界末是」為上。因為這個世界不會有人到世界末日,也不會有人陪你到死,死亡來臨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註定是獨自走過。

而且夫妻關係在中國古代文明中屬於「義」,有「義」則有「情」,無「義」則無「情」。放在「義」一欄的關係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獨立、平等,付出、給予。

我在知乎里說「愛是付出,是給予,不是索取」,然後有一個人假裝特有智慧地說「愛更是一種互相的歡樂和關懷」,感覺很高大上吧?事實上只要你想到「互相」,就是停止了付出愛,當你停止付出的時候,對方也會停下來,於是你們之間絕對不可能有愛。

互相給予的意思就是——你給我。然後對方會想「我憑什麼要給你」?所以很多女人跟我諮詢的時候,我告訴她要改變自己,要學會付出,她會說「憑什麼就得女人改變?憑什麼男人就不能先改?」

咳——你想幸福不?你想幸福你就得改!如果你不想幸福,那你就別改,保持現狀。男人在不幸婚姻中最擅長的是忍,忍不了還能出個軌什麼的,女人不擅長忍,而且出軌的成本高,所以女人不得不改。

如果夫妻關係自古以來就是在平等、獨立的基礎上,那麼你憑什麼就認為這個人一定會陪你到老?憑什麼就那麼自信在人生的路上不會有個風吹草動?

每一個人也都應當明白,沒有人有義務陪你到老,陪你到世界末日,有這種愚蠢幻想和意願的只有你的父母和兒女,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只不過父母沒有這樣能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兒女也有他們自己的人生,有他們的兒女。

這樣的人你不愛?你不把最後一個饅頭給他們?這已經不是情商問題,而是智商問題了。

所以如果一個人沒有愛自己的父母,或生養你的人,沒有愛自己的兒女,說明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也根本沒有愛的能力,因此他不會愛任何人,他的言語行為是背離人性的。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上。」在「親親」和「尊賢」的基礎上,人人之間就自然有了差別,有了界線。但這又是彼得潘綜合症特別恐懼的,因為彼得·潘要極致的親密——象嬰兒永遠在媽媽的懷抱中的那種親密,所以他們也會把身邊的所有人當成媽媽一樣要求——「媽媽,我要你永遠陪著我,我不要你死,我也不要你老」,這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跟媽媽講的話,而且還是兩、三歲的孩子講的話。

一個兒童如果健康發展,他會跟父母自然分離,這時就會產生「界線感」,所以善待身邊的人,第二個要培養的就是「界線感」。

「界線感」是目前中國人最缺乏的,我記得我看過一個調查報告,報告顯示70%八零年以後出生的人,離婚的原因是雙方父母在年輕人的婚姻中參與過多。

有一個極致的新聞——岳母在民政局掌摑女婿,要求女婿離婚,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是極為罕見的事情,然後更有料的是女兒和女婿都覺得如果沒有岳母在中間參與他們可以幸福生活,所以兩個年輕人願意可以給彼此機會,嘗試生活在一起,因為他們之間沒有大的矛盾,但是岳母不同意。

我遇到的一個真實案例——岳母為了逼女婿跟女兒離婚,直接拍給女婿五萬塊錢,就因為女婿那天被逼急了,而且正好喝酒喝多了,張口就說:「你給我五萬塊錢,我就跟他離婚!」然後——付錢——離婚。

這種誇張的案例完全是因為界線感缺失導致的。界線感是人與人彼此學會尊重的基礎,沒有界線感就沒有尊重,而有界線感彼此才不會顯得那麼醜陋,才不會幹涉別人的生命。

夫妻之間也一樣需要界線感,有界線感才持續看到對方的美,才會不斷產生對彼此的吸引力,當夫妻之間過多地糾結在一起,最後剩下的只有對彼此的厭棄——我記得一個男人跟我表達對妻子的厭棄的時候咬牙切齒地說:「我恨不得她死呀!」,那一刻天地間只剩下寒冷。

但是界線感並不是從結婚開始培養的,這從在父母身邊培養的,父母如果太寵愛孩子,就會讓自己和孩子都失去界線感,我因此經常覺得獨生子女這一代人所受到的傷害真是無法估量的。

遺憾的是如果你是成年人,你就沒有資格再責怪父母,而是應當訓練自己,就必須要學會培養自己的「界線感」,中國文化中有最好的關於「界線感」的說明,就是五倫關係,明確地告訴一個人在他的人生中什麼是最重要。以後有機會再詳細為大家講解如何正確地理解五倫關係。

有了「界線感」之後就既不會把自己當寶寶,也不會把自己當「朕」,這時才會有獨立,有尊重。

最近幾年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嚇死寶寶了。這句話正好反應出中國現代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寶寶。

既然是寶寶,當然就需要被別人照顧,雖然這是一句玩笑,但是卻是真實心理需求和狀態的顯示。

也有很年輕人喜歡自稱為「朕」,事實上當一個人自稱為「朕」的時候,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夠強大,不夠有信心,所以在語言上討個便宜,但這個便宜是不容易討到的。

無論一個是「寶寶」還是「朕」都是對環境沒有任何貢獻的人,也就是說他是一個「無用」的人。看清楚,不是「無為」的人,而是「無用」的人。也就是說他的人生在他的生存環境中沒有使用價值。

在經濟學中,價值取決於使用價值,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沒有價值,如果用來描述生命,那麼如果一個人沒有使用他的生命,沒有用他的生命為他生存的環境貢獻力量,沒有成為對別人有用的人,那麼他的生命就沒有使用價值,沒有使用價值就不會有價值,於是他的生命就成為他生存環境的負擔,他也會覺得自己的生命空虛,沒有價值。

反之,當一個人為他的生活環境貢獻了力量的時候,他成為對別人來說有用的人的時候,他的生命也就有了價值。在佛法中非常重視慈悲心的培養,重視發願利益眾生,因為只有利益眾生,這個出家人或修行人的生命才有價值。

所以善待身邊的人,就要學會成為對別人有用的人。別喊什麼大口號,「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類的口號,這都是廢話,你的人生能不能對你身邊的人有用?這才是最樸實,最需要思考的人生問題。如果你的人生對身邊的人都沒用,對人類也不可能會有用。

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教育她,人活著必須要對身邊的人有用,我們都是這個家的家庭成員,家庭成員中的每一個都要為家庭付出,都必須為家庭做出貢獻。

我還記得她驚異的表情,她實在不能理解,她還那麼小能貢獻什麼?但是一個孩子不打擾父母的工作也是一份貢獻,刷碗也是貢獻,打掃衛生也是貢獻,貢獻不分種類。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孩子學會付出,讓她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而當她把「為環境貢獻力量」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願意主動成為對別人有用的人的時候,我不需要擔心她的人生,而且她的人生也差不到哪去。

所以學會成為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不只是善待別人,更是善待自己的人生。

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如果你想要成為對別人有用的人,只是做家務就不夠了,還需要更紮實的努力,為家庭增加經濟收益,保證家庭生活正常有序,都是一個人應當做的,所以無論年輕人還是年長者,多讀書,少娛樂,比什麼都重要,尤其不要七大姑八大姨湊在一起閑聊。

多讀書可以讓一個人的心靈和專業能力都獲得成長,而少娛樂則可以保持充足的時間,少壯不努力,老大必傷悲。

有人說「萬老師,我也知道要提升自己,所以我參加各種活動,練瑜伽,跟朋友聚會,學烘焙,學插花……」這些活動很好,讓你得到充分的休息,娛樂,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意思是說這個世界所有的業餘愛好,都無法跟讀書相提並論。

我記得在《人性的弱點》中卡耐基說:一個人要培養一點愛好,但是所有的愛好中最高雅的愛好就是讀書。

只不過現代中國人特奇怪,不把讀書當成業餘愛好,我記得我年輕的時候有一位大姐問我:「小萬你有什麼業餘愛好?」

我愣了半天,然後說:「看書?」

她說:「看書算什麼業餘愛好,看書不算」

我又愣了半天,然後說:「那沒有了」

而後這位善良的大姐說:「年輕人要培養點業餘愛好,一個人沒有點業餘愛好怎麼行!」

淚奔……我就是這樣枯燥乏味地活了這麼久,而且更讓我崩潰的是二十年以後象這樣觀念的人仍舊是海水一般的多。雖然我讀書不多,但是我仍然知道這是一個人一生中最應當培養的業餘愛好,其他的不過是點綴而已,因為只有這個愛好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質量。

中國的現代心理學還有一個特別嚴重的誤區,就是認為如果一個人有很豐富的人際關係,那麼這個人就不會有心理疾病,或者說可以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機會。

這完全是胡扯,事實真相是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有非常好的人際關係,他們甚至是人群中的開心果,所以抑鬱症患者身邊的人大多都不敢相信某人患抑鬱症,聽說某人患抑鬱症的時候,大家的反應都是:他那麼開朗,怎麼可能得抑鬱症。

比方崔永元患抑鬱症的時候,每個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太誇張了吧,他怎麼可能患抑鬱症。

很多心理學家甚至倡導說多跟朋友聚聚,把負面情緒跟朋友說說,就會得到情感上的支持。這也完全是幻覺。

人生註定是孤獨,每一個人早晚都要面對人生最孤獨的時刻,所以學會面對孤獨是每一個人的終生課題,也是人類的最大課題,因為孤獨直接與死亡相關,在死亡的道路上,沒有人會有同伴,每一個人都必定要孤獨面對。

而湊在一起閑聊最大的問題就是逃避了面對孤獨的機會,浪費大量的時間,既不能讀書,也不能觀察自己,反思自己,而且閑聊過程中難免挑撥離間,搬弄是非,這往往而會破壞別人的生活。

多讀書,少娛樂,戒閑聊。這是人生成長非常關鍵的一步,這會幫助你成為「對別人有用」的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會減少對別人生活的破壞,這是真正善待了自己和身邊的人。

以上都做到之後,還要學會照顧好自己,當一個人照顧好自己的時候,才不會給別人添麻煩,而且一個非常愛自己,非常擅於照顧自己的人,只要順便給身邊的人一點關愛,就是最好的善待。把自己照顧好了,就不會總是覺得冤,不會抱怨。

很多女人照顧家人盡心儘力,我記得有一個女人跟我說:「你不知道我把他照顧得多周到,連他的內褲我都洗完了要熨平,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那裡,但是他卻從來不會這樣對我……」

如果你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他也這樣對你,是為了要有所回報,那你就別做了。

如果一個人把內褲都能洗完了,熨平,疊得整整齊——這說明他的生活得多麼無聊?雖然我也喜歡整潔的環境,但是「潔癖是因為對自己的生命失去的信仰」,對環境整潔的過度執著只能說明一個人的社會生活全面失控。而且如果連內褲都能控制到這種程度,對老公的控制又會到什麼程度呢?

結果就是他老公不堪忍受,夫妻關係嚴重惡化,在一次家暴之後女人提出「我們離婚吧」,然後男人迅速列印協議,當時就簽,第二天就離,一周以後另一個不如這個女人漂亮,也不如這個女人會收拾的女人成為這個男人的妻子。

這個女人不認輸,最後前婆婆勸她:「你放手吧,你看你們兩個結婚這麼多年,我就沒看見你們在一起好好說過話,但是他們兩天,一天總是有說不完的話……」

「說不完的話」往往比熨平的內褲更有價值,而想讓一個男人跟你有說不完的話,你得有跟他相匹配的頭腦和見地。這就意味著內褲可以不用熨,把自己的心靈和頭腦好好熨熨才是正解。

推薦閱讀:

怎樣消除恐飛心理?
好勝心強的人都是什麼樣的人?是件好事還是壞事?
因「優秀」屢遭嫉妒者,該謙卑,還是該保持自我?
為什麼要讀書和旅行?
女孩子對於男生搭訕怎麼看?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