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普時間:忘了他忘了你忘了我自己

這一篇「科普時間」想和讀者們聊一聊「健忘」。導致「忘性大」的種種情況或者疾病,大家應該十分熟悉,但是一旦說起「健忘」本身的歷史,估計就很少有人了解了吧?我們今天說起「健忘」,實際上到底是在說什麼?是痴呆、是智力低下、還是裝瘋賣傻?恐怕真要嘗試回答一下「忘記」到底是什麼,會構成不小的挑戰吧?

nn

中文「健忘」是一個偏正短語,意思是容易忘記。其中「忘」才是核心字。「忘」,從「亡」走「心」,其隱藏的含義自然是「從心中消失」,所以《說文解字》說「忘」是「不識」,很符合「忘」這個字的結構呈現給我們的意思(1)。

nn

這種對字的解讀邏輯和西方社會對英語單詞Amnesia(健忘)的如出一轍。

nn

Amnesia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前綴「a-」,這是一個否定意義的前綴,表示「不、沒有」,第二部分才是作為主體的本體「mnesia」,其意思源自希望,即「記憶」,這樣這個Amnesia就是「沒有記憶」,視為「健忘」(2)。

nn

不管東方和西方,從詞源的角度來看,真實殊途同歸,都表明人類很早就意識到了「忘性」這個問題,並專門造出了一個字來對應它,要知道,不是所有名詞都有這樣的地位。

nn

就像英文單詞Amnesia所揭示的,對應於「忘性」的其實是「記憶」,人們對記憶的認知要於忘性,直到上世紀60年代,伴隨著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人們才開始嘗試定義記憶,認為所謂的記憶本質是「人腦對信息實施編碼、存儲和調用的一套過程」(3),負責這一過程的實體器官是大腦,正確的說應該是大腦中的邊緣系統(4)。

nn

對於所謂的「忘性」,看來是幾乎沒有辦法去正面定義它的,所以不妨藉助對「記憶」的定義進行逆向工程來確定它的可能指向,可以說,人腦一旦缺失對信息編碼、存儲和調用的能力,即會表現出「忘性」。那麼任何對大腦,特別是大腦邊緣系統造成損傷的情況,都可能造成一個人「健忘」。

nn

恐怕最常見的就是腦震蕩了。

nn

腦震蕩聽上去是一個挺嚇人的術語,但實際上它是最常見的一種急性腦損傷(5),主要表現為短暫的腦功能異常,其中記憶的損傷尤其明顯,且這種損傷十分有特點,乃至於幾乎成了鑒別腦震蕩和其他更嚴重損傷的金標準——那就是所謂的近事遺忘現象。就像這個現象的字面含義一樣,腦震蕩導致的失憶的形式是對剛剛發生的(一般6-8小時內)事情(所謂近事)失去「記憶」(6),如果一個腦袋受傷後醒來的人面對家屬/親人發出了「你是誰」之類的疑問,那顯然不太可能是腦震蕩了吧。

nn

為什麼會出現近事遺忘?這是個好問題,其實只要認識到記憶不只是結果而是一套過程的話,就很容易理解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了。對大腦而言,在獲取信息之後,它會對其進行加工,加工行為落實到具體對象,那就是腦內的神經細胞。有研究表明,腦震蕩可以導致神經細胞的死亡(7),據信原因可能和腦血流的血流動力學變化有關(8),好比斷電(血流)可導致電腦記錄在RAM中的信息丟失一樣。

nn

這種近事遺忘現象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波斯名醫穆罕默德·伊本·扎科里亞·拉齊(AbūnBakr Muhammad ibn Zakariya Al-Razi,)所觀察到,迄今為止最早的腦震蕩記錄就是這麼善於觀察的醫生所記錄的。拉齊認為,這種特定的「健忘」現象只和腦震蕩(一般認為,是他定義了腦震蕩【Concussion】)有關,可以借之與其他腦損傷進行鑒別(9)。

nn

近事遺忘術語逆行性遺忘的一種,它可能是腦損傷累及信息處理細胞的一種表現,但是如果腦損傷足夠嚴重,脫離了腦震蕩的界限,又會產生何種情況呢?那就可能對遠期記憶造成破壞,比如上文提到的案例,病人醒後不在認識親人了。往往這種損傷可能會牽涉到更為深部的腦組織,比如海馬回,這部分從功能層面上來說正是負責存儲遠期記憶的(10)。

nn

除了逆行性遺忘,當然還有順行性遺忘,與前者相反,這種才是真正的「健忘」,而非「忘性大」,因為其本質是很難形成新的記憶,但是對於過去(發生腦損傷前)發生的事情卻能夠調用出來。邏輯推導一下就會明白,這種失憶現象的核心在於負責處理信息的神經細胞本身出現功能異常(而非外因使它們出現異常,比如上文說到的血流動力學異常),因此中風、惡性營養不良和長期酗酒之類的損傷神經細胞本身的疾病更容易出現順行性遺忘(11)。

nn

專病先不論,有意思的是酗酒導致的記憶力損傷。估計酗酒的歷史和人類造酒的歷史一樣長,問題在於,現代工業體系下,酒的烈性(含酒精度)已經相當厲害了,酒精本身雖然可以被人所代謝,但是過量的酒精攝入(酗酒)則會讓人不堪重負。相比其他有害物質,分子量較小的酒精可以輕易穿過血腦屏障,破壞神經元細胞膜的穩定性(12),這正是酒精可導致一系列精神/神經障礙的根本原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5%的酗酒者會在一生中遭受相應癥狀,其中記憶力損害又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癥狀(13)。

nn

在臨床實踐中,順行性遺忘的數量其實要遠遠少於逆行性遺忘,原因也許是人類大腦本身對神經細胞存在嚴密的保護機制,除非人為主動干預,比如施行切除手術,或者神經病變,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否則並不容易出現神經細胞損傷性的順行性遺忘;而另一方面,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外周環境變化極大,腦神經自然死亡且新生不足更容易導致不可避免的退行性改變,自然會出現更多的逆行性遺忘。這裡的典型是血管性痴呆。

nn

是阿爾茨海默病還是血管性痴呆?兩者表現似乎完全一致,都有記憶喪失和精神問題,如何鑒別診斷?你們以為醫學是那麼容易的么?研判病情的背後,則是對理論機制充分透徹地解讀。現在請你們用順行性和逆行性遺忘來觀察這兩種疾病吧!

nn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本身的病變,其特點是認知異常並發記憶力建構失敗(14),在診斷這種疾病的時候,有一整台完整的方法,其中必有的一項就是醫生報數字,然後讓疑似患者重複,真正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很難重複,因為他們喪失的是建構記憶的能力。這個情況放在血管性痴呆上,就很不同了(15),疑似患者們可以重複數字記憶遊戲,但是他們對發病前的記憶卻會出現偏差,這種偏差會隨著病情加重而逐漸增大,首先是近事遺忘,隨後是更遠的記憶消失……

nn

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最後結局似乎是一樣的:難得糊塗到六親不認再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是機制絕不相同,早期的細微差別,全在醫生的經驗…

nn

事實上,即便是疾病和逆行性遺忘的關係,也並非只是指向血管性痴呆那樣專一,或者說,逆行性遺忘本身也有著一定的規律。這個規律是法國人李波特(Théodule-Armand Ribot)提出的,醫學上稱之為李波特法則(16)。李波特經過臨床實踐發現,逆行性遺忘呈現出一定的時間相關性,具體來說,就是一個病人必然先出現近事遺忘,然後是個體記憶的喪失,最後才是智力記憶的喪失——所謂智力記憶,就是對一般知識的掌握,例如騎自行車這一技能,其實就是一種基於智力記憶的行為能力。

李波特的這一基於觀察的法則至今還被專業人士認為是一條相當準確的規則,事實上正是這樣一條規則,引導了後續大量案例研究的開展,它們直接開拓了人們對記憶的研究方向,諸如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機制探索,甚至付出了幾代人的心血,知道最近才有所揭示。後面的故事更是精彩,當然那也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了。

參考文獻

nn

1. n《說文解字》第十卷心部,漢,許慎

nn

2. n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Online)

nn

3. n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tkinson & Shiffrin – 1968)

nn

4. n《生理學》第八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nn

5. nRopper AH, Gorson KC. ClinicalnPractice: Concussion. NEJM. 356 (2): 166–72.

nn

6. nShaw NA. The Neurophysiology ofnConcussion".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67 (4): 281–344.

nn

7. nIverson GL.Outcome from Mild TraumaticnBrain Injury.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18 (3): 301–17.

nn

8. nCantu RC. PosttraumaticnRetrograde and Anterograde Amnesia: Pathophysiology and Implications in Gradingnand Safe Return to Play".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36 (3):n244–8.

nn

9. nMcCrory PR, Berkovic SF. Concussion:nThe History of Clin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Concepts and Misconceptions". Neurology. 57 (12):n2283–89.

nn

10. nRetrograde Amnesia - Memory Disorders - The Human Memory

nn

11. nErdogan, Serap. AnterogradenAmnesia. Current Approaches in Psychiatry. 2 (2): 174–189.

nn

12. nOscar-Berman M, Marinkovic K. Alcoholismnand the Brain: an Overview". Alcohol Res Health. 27 (2):n125–33.

nn

13. nWetterling T, Junghanns K. Psychopathologynof Alcoholics During Withdrawal and Early Abstinence". Eur Psychiatry. 15 (8):n483–8.

nn

14. nBurns A, Iliffe S. Alzheimers Disease. ThenBMJ. 338: b158.

nn

15. nKarantzoulis, S, Galvin, JE. DistinguishingnAlzheimers Disease from Other Major Forms of Dementia". Expertn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 11 (11): 1579–1591.

16. Ribot, T. Diseases of Memory: An essay i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London: D. Appleton and company.


推薦閱讀:

TAG:医学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