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比率與特殊優勢
成年了想投資股票,該如何入門? - 知乎
自從對上面一個問題寫了長篇回答以來,收到很多評論和反饋。其中一個觀點是不要再忽悠鼓動小散進入這個虧損累累的殺戮戰場了。一方面股市確實是通向財富自由的相對公平之路,但是同時這條路很窄很崎嶇。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一般人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應該在股票投資上花精力?
正巧近日聽了得到APP萬維剛精英日課的一期節目,給了我一個判斷的思路,和大家分享。
這節課的題目叫做:『用別人預測自己』,裡面講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萬維鋼自己炒股業績不佳,轉而炒期權,一開始從4萬美元賺到12萬美元。朋友勸告他遠離期權,這東西比股票的虧損率還高。他當時自信滿滿並沒有聽進去,結果很快連最初的本金也血本無歸。
第二個故事:美國一名特殊病情的患者,正常情況下他五年後會100%死亡,如果做手術,一旦成功,他就和正常人無異了。但是失敗了,他會在一年內馬上死亡。而這個手術的成功率很低,那麼他自己要決策,要不要做這個手術。
這兩個故事引申出一個決策科學的重要參考條件:基礎比率。一個人做出判斷之前,先看一看這個行業的基礎比率分布。從統計學角度來講,一般人是無法逃脫這個基礎比率的。一般人炒股大致10個人7虧2平1賺。做那個手術一般只有20%的成功率。
但似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受制於基礎比率,每個人都自我感覺良好,每個人都覺得特殊,每個人的感覺自己都高於平均水平。
但是實際上我們並不比我們周圍的人高明多少。正常情況下,每個人應該按照基礎比率進行決策。除非,除非你真有特殊優勢!!!
在上面的那個治療的例子中,患者本人在做性命攸關的決策之前進行研究,發現,他有兩個優勢:其一他的財力可以支付同類手術中最好的醫院,會提高手術成功率。其二,最為重要,該病之所以手術成功率低,很重要原因是發病患者多為老年人,體質弱。而他是一位年輕人。
因為這兩項特殊優勢的存在,他選擇了手術,結果很成功。
同樣,在第一個故事中,萬維鋼認真思考了一下,他並不比別的炒股者有什麼特殊優勢。而基礎比率決定著這個市場盈利幾率很低,最終他決定退出炒股,專註於他擅長的寫作。他在羅輯思維開設的精英日課是我最喜歡欄目,1000萬的年費讓他利用自己真正的優勢進入了富人階層。
很多人進入股市,也以為自己有著優勢,但實際上這些優勢在股市投資領域並不算特殊優勢:
1.學歷不算,無論你是北大清華,還是海歸博士,在投資領域算不算特殊優勢。
2.努力程度不算,每個人都說自己很努力,那又如何?花的時間如果方向錯誤也是南轅北轍。
3.忍受能力不算,你認為自己能承擔得住虧損,忍受得了回撤,股票能忍痛拿10年。這也不是優勢,中國人民能忍受的多了去了。
4.你在其他行業成功,經理總監老闆,這些都不算。每個行業成功的邏輯不一樣。
5.資金量不算,也許你有幾千萬,但沒有用,虧起來比率是一樣的。
6.你是金融證券行業工作,這也不算。如果你是經紀人、櫃檯,研究員,這些都沒什麼用。除非你身邊有高人,公司能賺錢,而且你得到指點。
7.長得漂亮·,不算。
8.你有決心改變命運,不算。下決心太容易了。
9.還有很多,慢慢想慢慢補充。
哪些算呢?
先想幾個:
1.執行紀律的堅決性。美國很多知名交易員都是海軍陸戰隊畢業,這其中應該有一定關聯。
2.對風險的深刻理解。
3.鬥地主、德州撲克常勝將軍。
4.你有一套獨特的交易系統或軟體
5.你周圍至親好友裡面有成功者,願意指點你。
6.你的學習能力超強,同時也懂得分辨。
要不要在股票這個行業投入很多的精力,取決於你對自己身上特殊優勢的發掘和應用。
推薦閱讀:
TAG: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