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天地間|重解道德經 第五章
作者:星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說明
本文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人以多部簡帛古本合校的版本一併列出,以便讀者比較閱讀。
我在對《道德經》重新解讀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老子之說絕非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那樣平凡,其中所含深意超乎了我之前的想像。因此本人這版《重解道德經》顛覆了之前所有的版本,是對「古本道德真經」的全新破解,想必應該更為貼近老子的真意了。
究竟如何,請讀者自行品鑒,也歡迎探討交流。如有不喜請略過。
通行版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古本合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屆,動而愈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註:這裡的「屆」字,在楚簡《老子》中寫作「屆」的古字。此字在帛書《老子》中為「淈」,在通行本《道德經》中為「屈」,應該都是抄錄筆誤。
古本注釋
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橐籥:口袋狀的鼓風器,風箱。讀tuó
yuè。屆:到達極限。
數:計算。
古本釋義
天地不講仁愛,以萬物為草狗;聖人不講仁愛,以百姓為草狗。
天地之間,不就猶如風箱嗎?虛空而沒有到達極限,越是鼓動就愈發有風雲湧出。
多多見聞、計算窮盡,不如守候於其中。
真經解讀
上一章穿插了一段關於「道」的描述之後,老子又接著講天地萬物與聖人之所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在這裡首次出現了「天地」二字,觸及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具有的「天地人」三位一體觀念。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天地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容器。天為被、地為席,人活在天地之間,與萬物和諧共生,自然而純粹。
而本章一開頭,老子就直言不諱地講「天地不仁」,是何道理?「仁」即仁愛,「天地不仁」很明確地指出天地不講仁愛,或者說天地沒有仁愛。這樣的表述是冷峻的,但也是非常理性的。天地(或者說宇宙)的確不講仁愛,因為它根本就沒有感情。像愛與不愛這樣的感情是人與動物所特有的,而「仁」與「不仁」這樣的說法更是人類所專屬的。
有句唐詩——「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指的這個意思:天如果有感情,也會像人一樣老去。但是天有老去嗎?沒有。所以天沒有感情。因此,天地是不可能講仁愛的,它只是允許一切自然地發生罷了。
那麼天地的「不仁」是如何表現的呢?——以萬物為芻狗。芻狗就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它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但祭祀過後即被丟棄了。「以萬物為芻狗」就是說:天地只是運用萬物來實現自然的運轉,但用完之後,就把萬物放到一邊不管了,任其自生自滅了。
同樣,以天地為效法對象的聖人也沒有或者說弱化了動物性的情感,他也是不講仁愛的,冷眼看世界,讓一切都自然地發生。這裡又體現了「無為」的境界。而這種脫離了普通人之情感的聖人,在普通人眼裡往往就顯得無情了。
比如釋迦摩尼為了修道,放棄了王位,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這種置臣民、妻兒於不顧的做法,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是難以接受的,但在釋迦摩尼的心中,這是為了超凡入聖而不得不為之事。
聖人效法天地,只是利用百姓來實現世界的運行,他往往也會對百姓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滅。因此人們想祈求天地的庇佑,想依靠聖人來拯救,都是無力的虛妄。
當然,這種「無情」與「不仁」只適用於「聖人」,一般來說「凡人」們還是不要這樣了。因為「凡人」皆是「有情眾生」,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來體驗這無比美妙而又充滿震撼的人類情感的,要不然七仙女怎麼會思凡呢?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屆,動而愈出。
既然天地無情,那麼天地就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種「人格神」,那天地是什麼呢?老子緊接著就給出了答案——天地之間,猶如風箱。這可以說是很古老的「地球物理學」。老子的比喻是很形象的,天地之間就像一個大風箱,裡面空空蕩蕩,但又不是什麼都沒有。因為有空氣在不停地流動,所以天地之間一有鼓動,就會風起雲湧、萬物生髮。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既然天地之間不過就像個風箱一樣,並沒有那麼複雜,那人們不停地獲取大量的見聞,並且殫精竭慮地想把世界計算到窮盡,有意義嗎?對於科學家來說,意義重大。對於老子來說,就沒意義,因為老子已經把這個世界看透了。在老子看來,與其這麼折騰,不如安靜地守候在這個「大風箱」之中逍遙自在的好。
這就好比孫悟空被關進了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與其上躥下跳、徒勞無益,還不如在裡邊老實呆著,等時候到了,自然逃出生天,還煉成了火眼金睛。
本章評述
本章的三句話之間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毫無關係,實則是貫通一氣、邏輯嚴密的。總而言之就是告訴人們:天地和聖人都是沒有感情的,不要指望他們來關照你。天地之間,空空蕩蕩。別瞎折騰,安心活著。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關於道的一點頭緒|重解道德經 第十四章
※天道循環|重解道德經 第十六章
※柔弱勝強|重解道德經 第三十六章
※大道廢有仁義|重解道德經 第十八章
※原來師資一詞是這麼來的|重解道德經 第二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