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在街亭所違何令?(上):大勢已去

馬謖大意失街亭的故事,得益於《三國演義》以及經典京劇「失空斬」唱段,可謂家喻戶曉。然而細讀史料,發現文藝作品中對於這一事件的腦補和訛傳較多,很多細節真的詳敘起來,尚有餘味。

首先,我梳理一下普遍認知中馬謖失街亭的事件過程。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記憶,看看是否一致。特別是划了下劃線的部分,你是否對此深信不疑?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進行第一次北伐。隴右三郡響應諸葛亮,投降蜀漢。諸葛亮違眾提拔親信馬謖,讓其領軍前往街亭,阻斷曹魏援軍與隴右的聯繫。馬謖違背諸葛亮「紮營大道阻擊敵軍」的命令,不佔據街亭城池,而到附近山上紮營。王平勸諫馬謖,但馬謖不聽,捨棄水道而駐紮山上。王平只好自己駐守大道。魏將張郃於是包圍山丘,斷了馬謖軍水源。馬謖軍因沒有水喝而失去戰鬥力,被魏軍大敗。馬謖軍崩潰星散,王平帶領千餘人,鳴鼓自持,張郃擔心有伏兵,不敢追擊王平。於是王平緩緩收攏潰敗軍士而還。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命令或者王平的勸諫,那麼他本可以擋住張郃,但他紙上談兵卻反而忽視了最基本的水源問題,導致街亭失守。街亭戰敗後,蜀軍進退無據,不得已放棄隴右三郡,退守漢中。

劃橫線的地方,大多是《三國演義》的小說創作,進而演變成民間普遍接受的真相。其中有一些訛傳是比較好破解的,比如「隴右三郡」問題,直接可以用史料原文證偽。還有一些訛傳比較複雜,既沒有史料證明,也沒有史料證偽,只能通過其他史料進行一些推測。本文從第一次北伐的戰略問題講到具體的街亭戰術問題,以茲啟發。

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布局過於理想化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主要目的是奪取隴右高地與人口,擴大蜀漢的國力基礎。其核心戰略意圖不在於消滅曹魏軍隊,而在於逼迫曹魏承認蜀漢攻佔隴右的既成事實,轉而形成以漢中、隴右對峙關中的新邊境線。所以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避免與曹魏中央軍主力決戰」成為了他的行動原則之一,在情形不明朗的情況下,規避決戰風險甚至高於「奪取隴右」的目標。

這和諸葛亮第四次、第五次北伐時積極打擊曹魏主力,尋求、逼迫曹魏主力與之決戰的戰略思想有天壤之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自身的軍事思想並不十分成熟,對曹魏作戰的經驗不豐富;另一方面是因為蜀漢軍隊在第一次北伐時確實存在很大缺陷,戰鬥力不能與第四次、第五次北伐時的蜀漢軍隊相提並論。

關於這一點,@馬伯庸 在其遊記《重走北伐路》中講到「鹵城之戰」時這麼描述——

這支蜀漢軍團,諸葛亮從託孤之時起接手,足足調教了九年,歷經討伐南蠻和三次北伐大戰的洗禮,已經磨礪成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劍。蜀漢軍團已經進化成了一支戰鬥力無比強悍的軍隊,它不畏懼與任何敵人正面對戰。

諸葛亮不是那種天才的軍事家,但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可怕。他在一、二次出祁山時的指揮還顯生澀,到了三次時就變得純熟多了,到了第四次,他的表現近乎無懈可擊。這種學習速度,比他的表現還要驚人。

諸葛亮之後北伐中做出的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視作是諸葛亮自己對第一次北伐戰略布局的反思。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將自己技戰術的實施,完全寄託於曹魏中央軍在至少一個月內不向隴右進軍,從而使蜀漢有充分的時間佔領隴右,然後佔據地利逼迫曹魏放棄救援,承認新的勢力範圍。之後,諸葛亮再通過內政手段,消化隴右的資源,使隴右真正成為蜀漢的核心領土。

公正的講,諸葛亮的戰略理想圖不是沒有現實基礎的空想,當時的背景確實讓這一計劃有實現的可能。

(一)曹魏朝野對劉備死後,諸葛亮敢於率軍北伐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特別是關中以西,沒有凜冬將至的覺悟。

《魏略》: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旣死,數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二)關中以西雖然是曹魏的領土,但曹魏疏於經營,還沒有成為曹魏的核心領土。從公元214年夏侯淵、張郃破馬超、斬宋建,平定諸羌氐,佔領隴右以來,到諸葛亮北伐(228年)才過去了不到14年。而且即便是在214年後,曹魏政權也沒有耐心經營過隴右,公元219年漢中爭奪戰失敗後,曹魏在關中以西就轉為戰略收縮防禦,對隴右的態度就是遷民以避蜀,不是以養育人民,而是以管理戰場的方式來治理隴右。因此隴右的民眾對曹魏政權沒有向心力與忠誠度,曹魏的地方官自己也明白,蜀漢大軍一到,隴右軍民絕不會站在曹魏一邊。

《魏略》裡面記載了兩則地方官的黑材料,說明了這一情況:

天水太守馬遵……念所治冀縣界在西偏,又恐吏民樂亂……謂維等曰:「卿諸人叵複信,皆賊也。」

(隴西太守游楚)召會吏民,謂之曰:「太守無恩德。今蜀兵至,諸郡吏民皆已應之,此亦諸卿富貴之秋也。太守本為國家守郡,義在必死,卿諸人便可取太守頭持往。」

上述兩則材料顯示出,隴右地方官(太守)對本地吏民的基本判斷是:蜀兵至,吏民樂亂,叵複信。(蜀軍來了,再也不能相信早就想要造反滋事的吃瓜群眾了)可見諸葛亮認為自己能夠迅速攻取隴右,是有相當的群眾基礎的。

但是以上兩點背景卻沒有發揮出馬到功成的效果,因為下列情況出乎了諸葛亮的意料之外。

(一)曹魏朝野對諸葛亮敢於率軍北伐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曹魏核心決策層對此是有準備的。蜀軍出祁山的消息傳來後,曹魏中央軍的反應相當迅速。

《三國志》裴松之注《資別傳》:諸葛亮出在南鄭,時議者以為可因大發兵,就討之,帝意亦然,以問資。資曰:「……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帝由是止。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了著名的《出師表》然後率諸軍北駐漢中的時候,曹魏方面就已經知道了。當時曹睿甚至還想主動發兵攻打在南鄭的諸葛亮,但是被孫資勸住了,改為「分命大將據諸要險」的被動防禦。

其實這也說明,諸葛亮所料想中的「攻其不備」,不是曹魏沒想到他會出兵,而是沒想到他會出兵隴右而不是關中。這一點從當時的雍州刺史郭淮的反應可以看出來,曹魏確實沒有想到諸葛亮會出兵隴右。

《魏略》: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門案行,會聞亮已到祁山,淮顧遵曰:「是欲不善!」遂驅東還上邽。

郭淮還在外面考察調研呢!(附:郭刺史西行調研途中驚聞諸葛亮出祁山夜奔圖)

順帶提一句,圖中的冀縣到祁山,直線距離為45公里,大概也就是北京到廊坊的直線距離。

隴右地方雖然陷入混亂,但是曹魏的中央反應卻是相當迅速——

《魏書?明帝紀》:(太和)二年春正月……蜀大將軍諸葛亮寇邊……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長安。

「丁末」是二月十七日,換句話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約只持續了1個月的時間,那麼曹魏中央軍的動員反應時間不會超過10天。《魏略》中說「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抽調5萬人的軍隊動員起來開拔前線只用了不到10天,這在古代的通勤條件下已經非常快了,有極高的可能是曹魏中央軍已經處於備戰狀態。

(二)蜀軍的隴右攻防戰非常不順利。這裡就有一個通常印象中的誤解需要澄清,那就是「隴右三郡響應諸葛亮」這個事實是不存在的,因為響應諸葛亮的三郡不全在隴右,而隴右也不止三郡。

《魏書?明帝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

從郡一級單位看北伐初期的勢力範圍:

圖中,綠色實線以南的,都是第一次北伐前的蜀漢領土,以北的都是曹魏領土。而綠色虛線框出來的天水、南安、安定3個郡,則是聲稱響應諸葛亮的郡級單位。

安定郡被隴山隔在東邊,始終沒有與蜀漢軍隊互動上。曹真親率大軍一到,就投降了。

南安到是連太守都投降了,還做了帶路黨,帶蜀軍去打隴西郡,可惜在隴西郡碰上個猛人游楚。游楚及時安定了隴西郡猶豫不決的軍民,抵抗了蜀軍的威嚇攻勢。10天後,因為街亭戰敗,蜀軍就退兵了。隴西郡得以保全。

這是郡級勢力圖給我們的感官:諸葛亮穿越山嶺,深入敵後,在敵方勢力範圍內尋求不多的盟友。看似有機會,但不是一直以來印象中的那種「直接A過去」就好的大好形勢。

然後我們把這張圖放大到縣一級,局勢的感覺就簡直變得危險了——

1.作為橋頭堡的祁山沒有打下來,只是圍困著而已。祁山再往南的退路,基本在武都郡內,那都是名義上曹魏的領地。可以說,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時刻都有一種進退維谷的感覺。

2.天水郡是投降了,但天水太守加雍州刺史都跑到了上邽城中固守,在加上他們背靠著廣魏郡,基本上陳倉狹道這個由關中入隴右的戰略增援通道已經被他們拿在手上。從圍棋上講,這叫大龍已有一隻眼。諸葛亮派軍共上邽、廣魏郡,打不下來。

3.南安太守帶路攻打隴西郡,打不下來。

總體而言,此時蜀漢軍隊,只有祁山旁邊的西縣是實實在在抓在手裡的,而無論南安郡還是天水郡的冀縣,都只是當地官民聯合起來自守城池,驅逐或者扣押了曹魏政府官員,聲稱願意接受蜀漢政權領導罷了。離真正被佔領,成為蜀漢據點還差一大截。

這也是為什麼街亭戰敗撤退時,諸葛亮只撤走了西縣的千餘戶人家而已。

(三)趙雲沒有能夠拖住曹真。

這一段史料比較撲朔迷離,所以我只給一個我的猜測:趙雲出兵箕谷,目標是長安附近的郿縣(就是董卓想要養老的地方)。想用威脅長安來拖住曹魏主力軍,但估計一交鋒趙雲軍就感到完全不是對手,立刻縮回箕谷,而且對方大將曹真還有順著箕谷追進漢中的態勢。於是趙雲軍為了阻斷敵軍還燒毀了一段百餘里的棧道。結果曹真華麗一轉身,奔隴右去了。

這就是事後趙云為何也受到了嚴厲處罰的原因——交給他的戰術目標完全沒有達成。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興師北伐的時候,他的如意算盤大概是這樣:

蜀漢北伐在隴西有群眾基礎,曹魏朝野對我出兵的思想準備不足。即便中央軍早有戰備,但也是針對關中的戰備而不是隴右的。只要我突然出兵隴右,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至於從洛陽趕來的中央軍,由趙雲的疑兵把他們拖在關中,只要能拖20天以上,那麼我就能全取隴右。到時依山傍險,阻斷曹魏與涼州的聯繫,而曹魏主力卻還在長安城下與趙雲糾纏。屆時我再讓趙雲退兵,和曹魏以隴山、秦嶺為線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則大事可濟!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1.曹魏中央軍反應很快,最多用了10天就走到趙雲面前,剩下的10天時間,要靠趙雲用命去換。趙雲退兵了。

2.趙雲在東邊為我們爭取時間,這邊的兄弟們倒是快點打呀!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隴西郡城頭上站著游楚,上邽城中有郭淮在籌劃反擊,就連眼皮子底下的祁山堡中,都還有個莫名其妙的高剛在抖抖索索的堅守著。打不下來,哪裡都打不下來,除了主動投降的地方,其他重要城池、據點,都打不下來!

莫非我帶了一幫假蜀軍?

平心而論,當時蜀軍戰鬥力確實不行,所以此戰之後諸葛亮才痛下決心整頓軍治,終於在後面幾次北伐時,把蜀漢軍隊鍛煉成了一支鐵血雄獅。

但那已是後話,就當時的情景來看,諸葛亮已經大勢已去。要趕快退兵,避免和曹魏中央軍主力接觸。但是諸葛亮不忍心捨棄「關中震動、三郡響應」的好機會,於是放出了勝負手——

派遣馬謖去街亭。

推薦閱讀:

閑聊《火鳳燎原》第489話玩槍大佬陳叔至
關張馬黃趙列傳
為何普遍印象中曹魏的將領存在感不足卻領土最大?

TAG:三国 | 马谡 | 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