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力量一無所知—談談肌肉和力量的不正當關係

本文首發於科學健身知識科普公眾號:健身小食堂

老楊在她說,你練的是「死肌肉」—寫在硬拉修鍊手冊之前這一篇文章當中,提及我的觀念由「形體」轉向「力形兼備」,可能有的讀者會疑惑,難道不是肌肉越大,力量就越大嗎?

不,肌肉和力量之間並不是這樣簡單的線性關係,力量還受更多要素影響。

首先明確一下,我們所說的力量,一般體現在例如奧林匹克舉重,三大項,推舉,以及由這些基礎動作衍生的壯漢運動等等,都是在多關節的複合動作里來體現力量,所以,如果你能用100磅的啞鈴做肱二頭肌彎舉,內行最多說你「胳膊力量真大」,而不會說「你力量真大」。

力量產生自哪裡?

毫無疑問,肌肉纖維的收縮。

人的肌肉纖維數量是固定的,肌肉的橫截面積或者說體積越大,這意味著你有著更粗壯的肌肉纖維,能夠收縮產生更大的力量(「細」橡皮筋對比「粗」橡皮筋)。

肌肉纖維粗細是「力量「的生理基礎,也是第一個要素。

但是,肌肉纖維的收縮,依賴於神經系統的動員。

假設你的某塊肌肉有100根肌肉纖維,此前你的神經只能調動其中40根收縮,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能調動60根,那麼顯然你的力量也會變大,表現就是肌肉體積沒有增長,但你能舉起更大的重量。

神經募集肌肉纖維收縮,這是「力量」的第二個要素。

最後,多關節的複合動作,依賴多塊肌肉(主動肌)協調發力,同時拮抗肌不構成阻礙,這樣你才能順暢地將肌肉纖維收縮產生的力量,通過一根根槓桿,傳遞到你要舉起的重物上。

神經協調多個肌肉群協同發力,是「力量」的第三個要素。

所以,肌肉越大,力量越大,只是外行的看法。

通常來說,做功的行程越長,涉及的肌肉群越多,對於神經系統的募集和協調能力要求就越高,所以一般來說,在奧林匹克舉重里力量的體現,神經系統的作用,相比肌肉體積的作用,會更大於深蹲硬拉,而深蹲硬拉會大於卧推,而卧推又大於彎舉。

所以45的臂圍,肱二頭肌彎舉的重量一定會大於40的臂圍。

而60的大腿圍,深蹲重量一定大於55的大腿圍嗎?

並不一定,如果你留心觀察一下,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這就是為什麼舉重選手肌肉看起來遠沒有健美選手強壯,但「力量」往往大了N個等級的原因。

就是因為舉重選手需要在體重級別的限制下,最大限度地挖掘神經系統的潛力,爭取將肌肉100%的能力發揮出來。

而健美選手的評判要求是肌肉肥大,並不是舉起多大的重量,

正是兩種運動的目標導向不一樣,導致對力量需求的差異。

我們不妨以這兩個領域各自的頂尖大神數據比較一下:

(體重77kg)國家舉重隊呂小軍深蹲275kg。

數據來自:視頻:備戰里約-呂小軍深蹲275公斤

(體重133KG)健美選手凱格林深蹲訓練時也只是184KG做組:

數據來自:鋼鐵之腿:凱格林腿部訓練

如果把凱格林做組的重量換算成1RM重量,與呂小軍的深蹲重量,差距並不大,但如果考慮到凱格林的體重接近後者的兩倍,你就會發現這種力量的差異有多麼巨大。

但如果是卧推呢?

卧推雖然也是個多關節的複合動作,但它相比深蹲和硬拉來說,做功的行程較短,涉及的主要肌肉群也只有胸肌、三角肌、肱三頭肌,所以對卧推重量來說,堆積肌肉量才是王道,例如,凱格林的卧推,就並不比他的深蹲重量差。

而呂小軍的卧推重量(他在微博回復粉絲提問時有提到)並不大,遠低於他深蹲的重量,因為他的臂圍只有41。

圖片說明:凱格林卧推220kg

說了這麼多,老楊是想強調大肌肉=沒用嗎?

當然不是。

忘記具體是哪位大神說過,如果健美運動員去練習舉重,不出一年,他們就能舉起非常恐怖的重量,因為他們有巨大的肌肉體積基礎,只要學會充分募集神經和協調發力,提高舉重成績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肌肉體積和神經募集協調能力,是硬幣的正反面,對於力量來說都至關重要。

最近一年以來,我的三大項訓練都使用了所謂的3-6rm的力量練法,結果深蹲和硬拉的重量都有明顯提升,但卧推重量沒有明顯增長,主要原因就在這裡,卧推還是更適合8-12rm做組來儘可能多地堆肌肉充血程度以及訓練量總量的玩法,提升肌肉體積帶來的重量提升,效果要好於神經調動更多的肌肉纖維。

這是我在訓練過程里的一點點心得,分享給大家。

歡迎您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需要的朋友看到,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我一日5餐吃到吐,為什麼還不增肌?——涕姆的問答專欄(42)
【劉洹說健身】胸肌上中下部的打造方法!
99%男性健身最先練習的部位!
【打造美肩】提升側平舉效果的3種做法!

TAG:健身 | 肌肉 | 力量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