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導論] -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6.1-3 | 資本的流通

第六章:資本的流通

在增值過程中,資本在商品和貨幣的形態之間變換。如「資本的總公式」 M-C-M』所顯示的那樣,增值過程包含了生產行為和流通行為。上一章處理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對應著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所處理的問題。馬克思在第二卷中考察了資本流通的過程。在這一章中,我們揭示對理解馬克思的分析中理解第三章的內容不可或缺的重點。

(1)資本的迴路:流通成本、工業資本、商品資本

M-C-M』公式是資本迴路的抽象描述。它可以分解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資本家作為收購者出現在市場上,把他的貨幣資本M轉化成商品C。貨幣是價值的獨立形式;貨幣資本是資本的貨幣形式。這收購行為發生的背景使其稱為資本流通的一個環節:資本家購買商品是為了生產價值更高的商品來獲利。這是通過被收購的商品的特定物質形態實現的: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MP)和勞動力(L),即他將貨幣資本(M)轉為生產資本(P)(Productive Capital)

第二階段:流通過程被打斷:生產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被耗費。生產資本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但是他們不總是生產資本。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總會是生產過程的因素,與社會形態無關;它們只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下才是生產資本。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結果是新的商品,作為增值的資本的載體,新的商品資本C』。它不僅在性質上和商品C不一樣,而且應該在出售的時候價值比C更高。

第三階段:流通過程繼續進行。這時資本家作為出售者出現在市場上。他賣出商品C『,獲得M『 的貨幣。或者說,他把商品資本變換回了貨幣資本,但是後者現在是增值的,即增加了剩餘價值的貨幣資本。

因此我們有下圖(點表示流通過程被生產過程打斷了):

在這個迴路中,資本依次成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這些形態不是不同的類別的資本,而是資本迴路中不同的階段。

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時間是生產時間(Time of production);資本在流通過程中耗費的時間,不論其形態是貨幣資本尋求商品出售者,還是商品資本尋求收購者,是資本的周轉時間(Turnover time)。生產時間比純粹的勞動時間要長:如果機器晚上不工作,或是商品被儲存在倉庫里,那麼資本仍然處於生產過程中,即使暫時地在勞動時間外。但是,只有在勞動時間才產生價值和剩餘價值,所以資本家試圖將勞動時間之外的生產時間降到最低。

流通成本來自流通過程。但是,必須區別從生產過程中增加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活動的成本和純粹的、不增加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流通成本,因為後者完全是由於貨幣與商品的互相轉化而產生的。

第一類流通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項是運輸成本。產品只有在我能在我想要用它的地方使用它的時候才有使用價值。例如,將自行車從工廠運送給消費者就像裝上它的輪胎一樣重要,所以他也貢獻進自行車的價值。

與此相反,僅僅變換商品和貨幣的形態和商品的使用價值毫無關係,所以不改變它的價值。純粹的流通中介(例如收銀員)也可以是作剩餘勞動的僱傭勞動者。在他們工作八個小時,收到在通常情況下四小時內創造的價值來說,是差不多的。但是,這些流通中介自己沒有創造任何價值或剩餘價值。他們的勞動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必要的,但是這仍然不是生產性勞動,就是說他們沒有創造剩餘價值。這類勞動收穫的工資(以及它耗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需要從生產性勞動者的創造的剩餘價值中減去。非生產性勞動也做剩餘勞動,因此也受到剝削,但是不貢獻剩餘價值,儘管對非生產性勞動者的剝削減小了從剩餘價值中扣除的量。

關於純粹的流通中介的成本的討論通常對純粹的流通成本也是成立的:這些成本要從剩餘價值中扣除。如果這些成本下降,那麼剩下的剩餘價值會上升。因此,看起來好像是資本的增值不是在生產過程中對勞動力剝削的結果,而是與生產過程獨立,在流通過程中發生的。在生產過程中處理過的資本的拜物教(見5.3)在流通過程中進一步得到加強。

馬克思稱經過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形態的資本為工業資本(IndustrialnCapital)。這個詞不是為了強調資本的物質性質(比如使用大型的生產設施),而是一個從價值角度出發的特點:

產業資本是唯一的這樣一種資本存在方式,在這種存在方式中,資本的職能不僅是佔有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而且同時是創造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資本論》,2:66)

投資在服務企業中的資本在這個意義上也屬於工業資本。唯一的區別是最終的產品(不論是劇院演出還是運輸行為)不是獨立地作為商品資本的物;它必須在生產過程中同時被消費,因此它的迴路是這樣的:

但是服務的價值,就像資本主義生產的其他任何價值一樣,是由生產資料的價值與耗費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的總和構成的。

相對的,純粹的商品資本(交易資本、商業資本)和帶利息的資本不屬於工業資本。他們都佔有一部分的剩餘價值,但他們不生產剩餘價值。

純粹的商品資本只參與商品的購買和出售;商品資本僱傭的勞動者作非生產性的勞動,不創造任何剩餘價值。工業資本因此能減少它在非生產性勞動上的開支(真正的流通成本),也能通過將他的商品出售給商人而不是直接向消費者出售來減少他自己資本的流通時間。它以低於產品的價值將商品出售給商人,而商人之後再將產品以他們的價格出售。這樣,工業資本家將一部分的剩餘價值和商品資本家分享。

(2)資本的周轉率、固定資本和流通資本

如果我們單獨地考慮一個資本的迴路,而是將其視作周期性的過程,就有了資本的周轉(turnover)。周轉時間(turnover time)是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之和,這是資本家預支資本和收回增值後的資本之間的時間。

房屋和建築,作為生產資料的一部分,需要經過許多個生產周期才會被損耗。和他們平均的損耗向對應,建築和機器只向產品轉移一部分:例如,某件機器能夠使用二十個生產周期,那麼他在每個周期中就將它二十分之一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即便機器的價值部分地進入流通領域,它仍然在物質上處於生產領域。具有這種特點的不變資本稱為固定資本(fixed capital)。相對與固定資本的是流通資本(circulatingncapital):在每個生產周期中都被用完的資本。流通資本在一方面包括不固定的不變資本,例如原材料和輔助品,能源等等,在另一方面包括可變資本。

固定和流通資本的區別不是物質性的(不像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的區別那樣),而是在價值流通(circulationnof value)上的區別。這對資本家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在通常情況下,流通資本的價值在一次周轉之後就會被替換,在下一個生產周期必須重新預支。固定資本的價值只在許多個生產周期之後才被轉移到產品中,所以一次周轉之後只收回一部分。這些回款不用像購買了新的機器之後那樣馬上被替換。所以,固定資本可以一次性預支。直到收回之前,固定資本的收入是沉沒的資本(sinking fund)。

固定資本和流通資本的區別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一樣都是生產性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資本價值)的區別。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在於價值構成:不變資本只是將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而可變資本創造了v + s的新價值。相對的,固定和流通資本的區別在於價值流通,在於資本家收回相對應的資本價值的時間。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別假設了一系列對價值創造過程(關於價值和勞動的聯繫,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別,有關「工資「是勞動的」補償「的虛妄性)的理解。這些理解不存在於常識中,即使對資本家來說也是這樣(關於常識,見第10章)。相反,固定和流通資本的區別,由於有它的實用價值為基礎,每個資本家按熟於心,而且是他們計算的基礎。因為有固定資本和流通資本的區別,可變資本和部分不變資本會被吸納為流通資本,從而進一步掩蓋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3)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

個別的資本迴路是互相纏繞並互為前提的:一份資本的迴路使其在市場上遇見另一部分資本的產品(生產資料和工人消費的生存資料)成為必須的。如果個別資本生產了產品,它便依賴於它自己的商品作為生產資料或是生存資料進入其他資本的迴路。個別資本的再生產因此不能被割裂地考慮;它僅僅作為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一刻才是可能的,而社會總資本是個別資本的總和。

為了使得社會總資本能夠被再生產,總產品必須要有特定的比例:在一方面,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必須要被生產出來以滿足個別資本的總和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須要生產工人和資本家需要的生存資料。但是生產資料和生存資料不是簡單地被分配,而是被交換,社會總生產的特定的物質比例必然對應著特定的價值比例,使生產資料和生存資料的價值能夠被支付。

我們用一個極度簡化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分配。讓我們假設一個只有資本家和工人存在的經濟體,其中所有的生產都是以資本主義的方式組織起來的。讓我們進一步忽略固定資本,即我們假設所有的固定資本都在現在考慮的周期(比如一年)中用完了,並將它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

在這個經濟體中,有上千個不同的分支(鋼鐵工業、化學工業、食品工業、成衣工業,等等),且大部分的分支都能被分成更小的分支。就我們的目的而言,我們只考慮兩個部門:部門一生產生產資料,部門二生產消費資料。這兩個部門的區別在於他們的產品的用途:部門一的產品進入進一步的生產過程中,而部門二的產品被工人和資本家的家庭所消耗。一系列的產品,例如汽車,能同時適用兩個部門。從我們極度簡化的角度出發,我們假設用作生產資料的汽車是部門一生產的,而用作消費資料的汽車由部門二生產。

為了讓社會總資本能夠被再生產,兩個部門的產品不能以任意的數量或價值比例生產。我們一開始先考慮在簡單再生產的前提下他們的必要比例,也就是說我們忽略積累,假設所有的剩餘價值被資本家消費掉了。

如果c_Iv_I是部門一的不變和可變資本,s_1是這個部門生產的剩餘價值(c_{II}, v_{II}, s_{II} 是部門二相對應的量),那麼下面有關產品總價值的式子成立:

部門一:c_I+v_I+s_I

部門二:c_{II}+v_{II}+s_{II}

部門一的產品是生產資料。如果簡單的再生產是可能的,那麼它的產品必須抵消兩個部門消耗的生產資料,故下式成立:

c_I+v_I+s_I=c_I+c_{II}

部門二的產品是消費資料。它必須包括兩個部門的資本家和工人的消費,故下式成立:

c_{II}+v_{II}+s_{II} = v_I+v_{II}+s_I+s_{II}

譯註:v和s分別是工人和資本家的消費

兩式相減,得下式:

c_{II}=v_I+s_I

所以部門二消耗的不變資本必須是部門一用的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之和。

但是個別資本家是獨立地確定他們的生產計劃的,因此以上提出的條件只可能通過巧合實現。通常,總會發生不同部門之間的比例失衡。

如果我們現在考慮擴大生產(expansion of production),即假設積累存在,一部分的剩餘價值被轉化為新的資本,那麼我們在理論上還是可以提出:部門一現在不僅僅要頂替部門一和部門二消耗的生產資料,而且必須生產出更多,以滿足兩個部門對積累的需求。部門二也是一樣:現在必須要生產的不僅僅工人和資本家的消費,還要生產因為生產擴大而被新僱傭的人的消費。

為了使積累成為可能,兩個部門都要生產比之前用得更多的產品:一份資本的積累在兩層意義上以其他資本的積累為前提:我們正在積累的資本必然會市場上遇見更多的商品,而他自己會製造出的更多的產品只有在其他個別的資本家積累的情況下才能被賣出去。這樣,也就只有通過巧合才能使不同部門間的比例合理,比例失衡因此是長期的現象。

在馬克思主義辯論的歷史上,上面講述的再生產草圖在二十世紀早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激發了有關「沒有危機的資本主義是否是可能的」和對於像俄國這樣的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機會的討論(參見Rosdolksy, 1968b; Milios/Economakis, 2003). 但是這些辯論給上面描述的草圖加上了過多的解釋性負擔。儘管它提供了一種對於資本主義生產和流通的寬泛認識,它距離成為對現實中存在的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描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反,上述草圖中描述的生產和流通的統一能作為關於現實存在的範疇(例如利潤、利率、企業盈利、資本證券,等等)的有意義的討論的基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破土工作室」改名「土逗公社」並弱化「激進」綱領,繼續工作?
市場社會主義簡史(中)
為什麼「人性自私論」是錯誤的?
簡析三篇「正統」馬哲論文
對朱光潛《對<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譯文的商榷》一文的學習筆記和商榷

TAG:科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资本论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