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對誰最有利

[導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發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5年要讓中國品牌車企進入世界銷量前十。

4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聯合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旨在落實建設製造強國的戰略部署,推動汽車強國建設。

為此,《規劃》提出培育國際大企業集團,打造民族品牌,到2020年中國品牌逐步實現向發達國家出口;到2025年,中國品牌汽車在全球影響力得到提升,若干中國品牌汽車企業產銷量進入世界前十。

這對目前上市汽車公司無疑是一項重大利好,對類似吉利汽車(HK.00175)、長城汽車(SH.601633)、長安汽車(SZ.00625)等達到百萬量級的自主品牌而言,更可能被推向「風口」。因為目前其他幾大國有汽車集團中,外資品牌占其銷量絕對比例的現實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難以改變。另一方面,它們短期內在核心技術方面也難有起色。

此外,《規劃》明確了著重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對諸如:科力遠(SH.600478)、比亞迪(SZ.002594)等以混動和電動車為主要產品的企業也構成長期利好。

八年700萬增量蛋糕難分!

隨著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我國汽車產量仍將保持平穩增長。《規劃》預計2020年將達到3000萬輛左右、2025年將達到3500萬輛左右。

2016年,中國汽車市場產銷雙雙突破2800萬輛。這意味著,未來8年,中國汽車還將至少有約700萬輛的增量,對車企而言這看似一項利好。但同時,這也暗示中國汽車增速可能會進一步放緩。有分析人士認為,這給我國解決汽車市場面臨產能過剩和結構失衡等多重問題提供了時間。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中國汽車產能已經超過3000萬輛,按照各汽車公司2020年規劃,總產能將突破4000萬輛。這一數字還不包括近兩年新誕生的電動汽車生產企業。

去年年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出警告,「震蕩性結構調整」很有可能在近兩年爆發,這是中國汽車市場不得不踏的「地雷」,《規劃》給出的產銷數據背後也表明,頂層設計希望控制汽車銷量的快速增長。

從一季度產銷數據看,我國汽車市場的產能過剩風險還在增加。SUV市場持續增長,但增長速度降低;轎車市場進一步被蠶食;MPV市場雖然出現了銷售數據下降的局面,但該細分市場10萬~20萬元區間,卻未能充分釋放潛能。

引人注意的是,《規劃》表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要佔到總體汽車銷量20%,達到700萬輛。這無疑也會對各大傳統汽車企業提出挑戰,畢竟中國最近新增了超過10家電動汽車生產企業。

哪家上市車企將率先進入世界車企TOP 10

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中國汽車還面臨著市場「大而不強」,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不足,產業鏈條存在短板,以及存在產能過剩等問題。但另一方面,幾家發展較快中國汽車品牌,正處於蛻變時期。2016年,中國品牌汽車銷量佔比已經達到50%。

2017年,中國將有3家自主品牌年銷量超過100萬輛的汽車品牌:長安、吉利和長城汽車,它們已經成為中國自主汽車工業的脊樑。值得注意的是,廣汽傳祺、東風乘用車、上汽乘用車也在發力,希望依託合資合作後來居上。

「以做強做大中國品牌汽車為中心,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作為《規劃》主要議題,顯示出中國做強汽車工業迫在眉睫。

在上海國際車展上,自主品牌大放異彩。有媒體評論:自主品牌從來沒有在哪屆車展像今年這樣受人矚目。

吉利推出了「LYNK & CO」品牌,並計劃於2019年進入歐美市場。「歐洲技術設計、全球製造銷售」是從該品牌誕生就帶在身上的使命。吉利併購沃爾沃後,在學習整合全球資源,展現了其在產品研發與設計領域的實力。

類似LYNK & CO這樣,不甘於「造車」,試圖「突破」的中國品牌還有很多。今年車展,長城汽車推出了旗下豪華品牌WEY的首款車型。WEY品牌匯聚了寶馬、奧迪和賓士等世界汽車巨頭的人才,並首次使用創始人姓氏作為品牌名。

長安汽車則利用「五國九地」全球設計研發資源,打造自身的研發體系。廣汽傳祺利用合資合作,站在巨人(豐田、本田、菲亞特-克萊斯勒)的肩膀上,整合創新,後發先至。

目前來看,吉利和長城汽車兩家企業都提出了2020年產銷200萬輛的雄偉計劃。單純從中國品牌銷量來看,這兩家企業最有可能在2025年進入世界車企TOP10。

從合資品牌一統天下,自主品牌低端起步加入競爭,到自主品牌提出挑戰合資,再到如今自主品牌集體進入「新高端」領域,自主品牌的時代似乎即將到來。但自主品牌想要真正崛起,僅靠現在的品牌是不夠的。

按照《規劃》,到2020年,骨幹汽車企業研發經費佔營業收入4%左右,形成若干世界知名品牌。

到2025年,骨幹汽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比6%左右,若干中國品牌汽車企業產銷量進入世界前十。

隨著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持續的發展,第一個世界汽車製造商TOP10的中國選手,似乎很快就會到來。

與歐美列強海外競技才是真汽車強國

苗圩坦言,2016年中國僅出口81萬輛汽車,與中國汽車市場地位不符。數據顯示, 2012年我國汽車出口達到105.61萬輛後,此後幾年連續出現下跌,市場最嚴重的時候萎縮近40% 。

相比歐美汽車大國每年數百萬輛汽車出口,以及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佔據超過半數乘用車市場份額,中國品牌走出去雖然老生常談,但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歷史上,豐田、現代等企業,也是在國內立足後,進軍國際市場蛻變成為一代汽車巨頭。過去,中國汽車走出去更像是打「游擊戰」:用價格優勢去佔領空白市場,一旦遭遇老牌車企,就會迅速潰敗,只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中國汽車前幾波走出去的浪潮如果說還不成氣候,那麼現在,不論是吉利、長城,還是比亞迪等品牌,甚至包括幾大國有汽車集團,已經今非昔比。

《規劃》要求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在這個契機下,自主品牌將加速與國外企業正面競爭的節奏。「到2020年,中國品牌汽車海外市場影響力明顯提高,實現向發達國家市場批量出口;到2025年,中國品牌汽車國際市場佔有率大幅提高,實現全球化發展布局。」

有趣的是,《規劃》也表示將有序放開合資企業股比限制,這顯得非常微妙。這也讓更多的關注,落在中國自主品牌身上,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自主品牌也不得不登上世界汽車舞台。作為上市車企,《規劃》後續的國家支持,將是資本市場最好的興奮劑。

文字為【汽車K線】(微信號:autoKline)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推薦閱讀:

未來銷量會炸天?全新的自主SUV看好這幾款
「反對者聯盟」強勢登場,汽車合資股比限制究竟對誰有利?
自主品牌發展歷程報告
評4月SUV銷量:自主品牌優勢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別光顧著鼓掌叫好,自主品牌的發展已經陷入畸形

TAG:自主品牌 | 汽车 | 汽车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