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孔子的最高教學目標:成為一個合格的士

孔子教育弟子的目的不僅要做一個君子,還要出仕,成為一個合格的士。天子只有一人,諸侯不過數十,而士大夫才是使天下有道、邦有道的中堅力量。如何為天子、為諸侯,孔子言及的不多,他教導弟子、弟子向他求教最多的,就是有關士的問題。如何為士,一個合格的士應當具備什麼樣的精神,對此孔子有很多論述。

【武士、文士】

張蔭麟所著的通俗歷史讀物(本為高中生所寫)——《中國通史》,有一段關於「士」的論述,可以有助於我們對這一階層的了解。

士,原初指執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後卻漸漸變成專指讀書、議論的文人。為什麼同一個字其先後的意義恰恰對極地相反?懂得此中的原因,便懂和春秋以前和以後的社會一大差別。在前一個時代,所謂教育就是武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武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在後一個時代,所謂教育就是文士的教育,而且唯有文士是最受教育的人。士字始終是指特別受教育的人,但因為教育的內容改變,它的涵義也就改變了。

【春秋時期武士復原圖】

【孔子論士】

大概孔子之時,士的含義已經有所改變,主要是指文士。

12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質直:本性正直。

慮以下人:慮,平日之所思慮。下人,與禮賢下士的用法相似,即親近他人,平易近人,不高高在上。

色取仁而行違:表面上做出為仁的樣子,而實際行動上卻是不仁,居於仁者之名,從不懷疑自己是名副其實。

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行己有恥,做人有羞恥之心。代表國君出使他國能不辱使命,令國君蒙羞。

宗族,家族。鄉黨,鄰里鄉親。

硜,音鏗,硜硜然,形容小人的樣子,至於這個形容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不得而知。

筲,音梢,一種容器。

算,數也。

斗和筲的容量都十分小,以此喻當今從政者的才能品行,說明他們十分不堪,根本算不上士,和士差得遠呢。

子貢問士如何才能名副其實,孔子將士這一階層的人分為三個層次,能做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才是一個合格的士。其次,宗族稱孝,鄉黨稱悌,也算可以。再差一點的,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雖然你屬於士,屬於在位之君子,但從德行上來說,已是小人了。子貢又問「現在的從政之人如何呢?」孔子更是毫不客氣地對其加以否定,稱他們為「斗屑之人」,這些人根本算不上士,不值得討論,連下愚之民都不如!

這一章可以看出來,成為一個合格的士要求極高,而且也不是身居士大夫之位便可稱作士,這和並不是所有的黨員都是合格的黨員是一個道理。

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論語》中的這些疊字詞最難解釋,它們非常口語化,時代性很強,過了兩千多年,我們現代人極難弄明白它們的含義。兄弟這裡只是勉強引用前人的註解,而且要說明的是,他們是依據什麼做出這樣的註解,我也沒弄明白。

偲,音思。切切偲偲,即是相互勉勵,相互督促的樣子。怡怡,和順謙恭之貌。

朋友之間相互勉勵督促,兄弟之間相處和順。

子路問士,孔子為什麼這樣回答呢?大概子路的短處就是與朋友、兄弟相處時做不到切切偲偲和怡怡,孔子這是在因材施教,並不是說一個人一定要做到這些才可稱之為士。

080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名字叫「弘毅」的人很多,都是出自曾子這句話。

任重而道遠:責任重大且道途遙遠。記得小時候寫作文,自己做了壞事,班主任批評自己,說的都是這樣的話: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你們要好好學習啊,國家實現四個現代化,任重道遠,這些都要靠你們了。大概各位的小學作文里都曾出現過這個詞吧。

弘毅:弘,大也,廣也。如弘揚,即是發揚光大的意思。毅,有決也,即善於決斷。有了決斷之後就能下定決心,排除萬能。所以毅力就是有堅強持久的意志。

今天簡體字中的「強弱」之強,繁人本字作「彊」,而古代「強」與「彊」二字通用,章太炎先生認為這裡的「弘」本應作「強」,所以弘毅就是彊毅,即強毅。

以仁為任,所以任重,因為任重,所以要強。至死方休,所以道遠,因為道遠,所以要有毅力。強,剛健有力之謂也。若是將「弘」解作廣大,則與任重關係不大。人之廣大與否和能不能擔當重任,並無明顯的因果關係。所以兄弟贊同章太炎先生的觀點。

080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國君可以將幼主和國家的命運交付到你手中,面臨重大關節時其志而不可奪。這裡的君子當是指士大夫而言,能託孤,能寄命,這是士的最高境界,是能力的體現,也是忠貞的體現,除了諸葛亮等少數人之外,能做到這些的屈指可數。

040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惡,惡劣之惡。

士若志於明道、行道,便不應以衣著破爛、飲食粗劣為恥。

1412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成人,不是指相對於童子的成年人,這個成人相當於「全人」「完人」。

臧武仲以智而聞名,公綽以不欲而聞名,卞莊子以勇而聞名,冉求多才多藝。臧武仲、公綽和卞莊子三人的具體生平事迹,史書上可考的不多,後人所記多為附會,不可信。至於冉求的多才多藝,《論語》中只有孔子的一句話可以作為佐證。季康子曾問孔子,冉求是否可以從政,孔子回答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除此之外,找不到他多才多藝的例證。但這幾個人的具體事迹無關緊要,我們只要明白智、不欲、勇、藝等品質皆是成人之所必須。

孔子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智、不欲、勇、藝皆是美質,光有美質還不行,還要學習禮樂,這樣便如同在素地之上畫以美現的花紋,所以叫「文之以禮樂」,文者,紋也。有了諸般美質再加上禮樂才可以為成人,才可以為君子。

第二個曰字或許是衍文,大概是後人多抄的。

要通約,困約。久要即是久約,指長久處於貧窮不得志等困約的狀態之下,與「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中的「久處約」是一個意思。

今天所謂的成人不一定就能完全做到這些,見利思義,危險之中能不惜性命,勇於獻身。長久處於困約之中,人生四處碰壁而不得志時能不忘平日里的豪言壯語,不忘對自己的承諾,矢志不渝,能做到這些,也勉強可以算做是成人了吧。

【孔子師徒亦有武士遺風】

士最初是指武士,但孔子師徒論士,很少與軍事相關。可見孔子之時,士的主要意義已是指那些讀書明道,可以出仕為政的人。但是,士仍可以指代它最初的含義——武士,孔子與弟子的個別對話也反映出武士遺風。

1509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901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士當殺身以成仁,見危可致命,此亦可見孔子師徒們輕生死,、仁義的豪俠之氣。

1022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殯,停放靈柩以待下葬。於我殯即是我來替他料理後事。

朋友死了,沒有人給他收斂送葬,孔子就說,我來給他料理後事。像孔子這麼講義氣的人,試問,今天我們有幾人能做到?都說孔子不過是一個迂腐不知變通的文弱書生,吾不信之矣。

1402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居,安定的居所,懷居,即是以一方居室和穩定的生活為念。一個人若是時刻以此為念,便不配稱為士。這句話說明士也要不貪圖安逸,四海為家,可見也有武士的江湖之氣了。

關於士,有一點需要注意,孔子教導弟子成為士,但絕不限於成為一個讀書人,一個只知做官的文人。而且各位要明白,孔子所說的士並不等同於後世的讀書人和文人,也不等同於今天的知識分子,士的境界要比後兩者高的多。


推薦閱讀:

《論語解構》崇德、修慝、辨惑
40、為什麼孔子不能受到衛靈公的重用:諸侯在其位而不謀其政
33、論科舉——孔乙己人生悲劇的根源不是科舉
68、君子固窮:為什麼孔子在陳國快要餓死了還要罵子路是小人?

TAG:论语书籍 | 士大夫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