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馬種的基本情況對比
01-30
蒙古馬蒙古馬與中亞以東的若干地方馬種,具有共同草原馬特徵特性,因此有稱為蒙古系馬種的。體高多在120-135之間,體重約260-370公斤。因為草原地區遼闊,體格尺寸因產馬牧養條件而不同。根據農業部資料(厘米)
自古以來甘、青、川三省交界的邊區草原,以產良馬著稱,到唐代尤其重視,而稱其為吐蕃馬和吐谷渾馬等。唐代有多數養馬場設立在今日甘肅,到安史亂後,吐蕃乘虛入侵,隴右馬群被劫散,此地馬種與唐馬有密切關係。宋明二代實行茶馬制度,且特稱來自隴南到天水的馬為秦馬。產地主要在甘南藏族自治區的高山草原。當地以騎乘為主,輸入內地則以挽用為主。但在青海省西北部,可能曾有外來馬混血,這個區域內現有馬種類型不一致。本種在原始品種內多少帶有小型重馬的體格,這可以說主要是還是受了唐馬的影響。性格尚馴,靈機敏感不夠。後軀發育佳於蒙古馬,蹄廣平,堅韌度不足。體高126-142之間,管圍16.5-20厘米,體重大多在350-450公斤。身高體重均勝於一般蒙古馬。但以上敘述不能完全代表全區馬匹。能力:其體型不能要求有良好的速力。1952年解放軍全軍體育運動會記錄,河曲馬2000米輕騎表演為3分8.3秒,蒙古馬蔚3分0.9秒。持久力稍遜於蒙古馬,但可期望挽力的發展,為西北有力的農運及運輸用馬。凡單套大車,可重載500公斤以上,騎乘能力平凡,一般不善於跑步。軍用上適於炮兵及後勤使用。
推薦閱讀:
優秀的蒙古馬,體格尺寸上大有增進,僅山丹馬場在1952年統計,公馬120匹平均體高139厘米,胸圍137-143厘米,母馬體高也在125-136厘米
能力:我國馬種均未育成專門化的品種,工作能力方面要視個體發育情況量才取用。內蒙草原上傳統以騎乘為主,農用運輸上亦適用,但距離騎挽兼用型目標尚遠。從外形上評定,實非理想乘用馬。但對自然環境的適用性,勘粗飼和耐勞苦,對一般疾病的抵抗力均強,這些都是原始品種的特性,是蒙古馬有待保存的優點。騎乘方面,一般蒙古馬步幅不夠伸暢,速力不大,飛越能力差,持久力尚強。凡武裝騎乘,負重約90公斤,日行60-90公里是常事。有於草原上日行150公里連行8-10日的。1903年在北京至天津間120公里的長程賽馬,以測驗蒙古馬的能力,當時參加38匹,冠軍記錄為7時32分,最初100公里僅需5時50分。
1935年10月在今呼和浩特舉報當時綏遠省出產蒙古馬賽馬會,三華里(1728米)記錄是2分21.8秒有些蒙古馬由於頭重頸短厚,體格較為粗大,因此是良好的挽用馬。凡載重500-1000公斤的大車,以一匹馬日行30-40公里為常事。以南京市馬車而言,規定乘坐八人,車身重200公斤,一馬駕車每小時可行12公里以上,全日通常60-80公里。究因體重不足,對重劇運輸工作,頗感體力不足。河曲馬
小評:
對於我們愛好古代軍事的愛好者而言,馬的種群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自然資源。與我們通常所想像的情況不同,有唐馬血統的河曲馬和原始種群的蒙古馬都是各有優劣特點的。
由這些建國初期農業部所組織進行的調查的結果來看,蒙古馬的特點是耐力較好,體力較好,耐粗飼,但體格相對較小,很難適用與勞動強度特別大的重體力勞動。
有唐馬血統影響的河曲馬,有小型重馬的特點,在體格、身高上有優勢,體重大,能勝任重體力勞動。但耐力體力則不及於蒙古馬。
我們通常討論戰馬,常以馬高為評價標準,認為馬高為好,馬低則差。這種觀點看來是和實際情況很不相符的。推薦閱讀:
※歷朝歷代騎兵圖,你認為哪一朝最威猛?
※屢挫十字軍、重創蒙古鐵騎的馬穆魯克騎兵到底是不是太監軍?
※自行車騎兵:從異想天開的腦洞,到超越戰馬的實戰
※擊碎拿破崙霸業 世界第一輕騎兵哥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