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友,我們都需要靈魂伴侶
畢竟,人是生物人,也是社會人,需要靈魂伴侶,和需要適當的孤獨一樣。
靈魂伴侶與性
很多同誌喜歡柴靜的一句話,愛情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器官的反應。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看到太多太多的同志在APP小軟體上尋求的只是一位甚至多為性伴侶。不可否認,我們需要性,需要滿足生理的需求,當然也包括部分人的心理需求,甚至與大眾迥異的特殊需求。而為什麼這些尋求性伴侶者並不追求更為深邃的關係呢?或許是因為某種恐懼,對於不確定的未來,對於自己所要付出的責任,對於一種對自由的限制;或許是某種怠惰,怠惰於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維護一段關係;或許只是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事實上,在今日,只要你想,無論你的條件如何,單純找一個一時或者長期固定的性伴侶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談到:「我認為性是一種……靈魂上的承諾。美好的性可以治療你的傷口,可以激活你的想像力,是一條通往更高層次、更美好之處的通道。」當然,這樣的性所基於的對象,並不僅僅是單純的性伴侶。
若我們的戀愛對象,恰好也是我們的靈魂伴侶,那麼那樣的性,才會是靈與肉的交融。即使在一開始,在彼此的身體上並沒有那麼熟悉,經過一段時間對彼此的探索,你們就可以很好地契合。因為你們的靈魂讓你們願意真心實意地去接受對方的身體,而不僅僅只是為了一時的快感。很多我的朋友常說,和人睡真的可能會發現這個人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即使那個人睡相再差,當你們彼此相擁時,你還是會覺得心中會有一種別樣的暖流。這是單純的性伴侶所做不到的。
人總有膚淺的一面,也有深邃的一面。而今日,我們甚至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出現「只愛陌生人」、「就是喜歡和多人發生性關係」、「喜歡嘗試不同的身體」、「喜歡被Ntr」、「性不需要任何束縛」等看似性自由、性解放的觀點,不可否認,我們必須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但同樣也不可否認,我們必須甄別,某些持有這樣觀點的人,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性心理,甚至一些心理疾病、社交障礙(通常在心理學上認為一些性心理異常和初次的性體驗、原生家庭、童年的經歷有關),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適當的性教育,沒有採取合適的防護措施,甚至容易產生一些危害健康的性傳播疾病。
而當你對象是你的靈魂伴侶,那麼你會感受到的,是靈與肉的共鳴。
你首先需要能讓人觸碰靈魂
如果說要找到自己的Soulmate,那麼你首先需要能夠讓人觸碰到靈魂。
每個人都需要適當的孤獨,但是過度的孤獨常常是可怕的,甚至是病態的。我們不能忘記自身具有社會人的屬性。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比較孤僻、內向的人,常常在身邊也會有比較一些好的朋友。
也許是因為現代社會的浮躁,很多人慢慢褪去了年少時的單純,慢慢學會戴上了面具。而這種面具或許有時候會是一種阻礙。當你決定想要尋找一個靈魂伴侶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定的真誠,去表達你內心真實的想法。
心理學社區KnowYourSelf在知乎上引用過一種學說:「對鮮有『社交聯結』經驗的人來說,他們的大腦會發生一些變化,更容易解讀他人為『威脅』,進一步擴大了他們與他人產生社交聯結的難度」。很顯然這裡的這種「孤獨」已經超出了「適當」的範圍。如果說人心是一把鎖,那麼就一定有一把鑰匙可以開鎖(雖然也會有萬能鑰匙和開鎖精通者),常常這把鑰匙,就是你的Soulmate。
在社交中,除了真誠以外,我們還需要有一定的表達藝術,才能讓自己的靈魂粒子濺射,讓自己的靈魂被人感知。如果你說毫無表達就可以讓人感覺到靈魂,那僅僅只是荷爾蒙的作用。語言以外,穿著,行為,表情,都是一種表達。而說到語言本身,那麼確實就存在很多「不會表達」之人,僅在語言這方面擴大了他們尋找到靈魂伴侶的難度。很多人並不懂得語言的藝術,常常說不好話,或許是因為長期保持一種不健康的孤獨狀態,陷入一種反覆的「威脅誤讀」,導致他們說話帶有強烈的「戾氣」;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社會閱歷、教育、成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或許是真的情商不高,情商是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其中對於社交作用最為明顯的,就是自我情緒的控制和對他人情緒的感受力。
當然我們同樣需要用心去觀察,去聆聽。很多人的語言、行為、著裝等表達中,都含有他們的靈魂粒子,我們有沒有用心去感受呢?就我的個人經歷來說,人們每一句話的句子構成,用詞,甚至一個標點(當然經歷多了,你會知道喜歡用「~」這個飄逸符號和會循規蹈矩使用逗號句號的人有多不同),其實都包含了很多話語表面意義之外的東西。再舉個例子,在網路時代更為直觀能體現一個人本身靈魂相性的,則是其在互聯網上表情包的選擇和使用,甚至在LOL中擅長的位置、喜愛的英雄。如果在社交中,聆聽者同樣是真誠的,這就其實並不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不過,網路表達和線下「真實事件」中的表達,確實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想更為簡潔直觀、真實地去感受,在尋找Soulmate這件事上找到一點效率,那麼就在網路之外,也做真實的自己吧。
緣分也是事在人為
一些社會學學者認為,中國人內心深處並不像日本人那樣信命。沒有那麼多人是骨子裡的「宿命論」者,更多的中國人才會想「逆天改命」,更願意去相信「事在人為」,不然命理學行業如今的地位恐怕不止於此,可能大學也會開設命理學相關專業。
細想也沒錯,畢竟宿命論者其實認為的是「無論你怎麼選,命運都不會改變」,但在很多現實中,真正的宿命論其實是「你根本沒有選擇權」。沒有那麼人真的願意否認自己沒有選擇權。
在我的前文《基友,你不主動,真的不會有故事中》,有一個獲得大家公認的說法:「兩個人中,至少要有一個人主動,才會有故事。」提倡了一種有積極性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名命理學相關業內人士,一般我認為:生命是有序的,但這種有序是存在分支的。這就是「選擇權」,如果你玩過Galgame,你就會更為明白,即使是《命運石之門》這樣的作品。
在我看來,不去主動,或者是放棄「選擇權」,或者口口聲聲說「相信命運」,只是很多人怠惰的借口。
可能有些人知道「知天命」這個說法,而去「強行隨緣」,那麼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則很好地詮釋了「緣分」這件事
《論語 憲問》篇里記載孔子論到自己時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他盡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敗交付給命。「命」字通常譯作「命數」、「命運」或「天意」。就孔子來說,這個字的含義是「天命」或「天意」;換句話說,這是朝著一定目標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後期儒家,「命」的含義是宇宙間一切存在的條件和一切運動的力量。我們從事各種活動,其外表成功,都有賴於各種外部條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條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盡己力(廣結善緣),成敗在所不計(隨緣)。這種人生態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作為君子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 堯曰)
這就是說,要認識世界存在的必然性,這就是「知命」,就是個人對外在成敗利鈍在所不計。如果這樣行事為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就永不失敗。就是說,如果我們做所當做的,遵行了自己的義務,這義務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於從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敗。
能夠這樣做,人就不必拳拳於個人得失,也不怕失敗,就能保持樂觀。這就是孔子可以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 子罕)也是因此,他又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述而》)
這同樣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風潮WindTide這個平台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代表了風潮期望能夠為LGBT做到的是不僅僅浮於表面膚淺浮躁的社交,而是真正提倡和幫助大家通過健康社交的方式,找到屬於自己在LGBT中的「靈魂伴侶」。
大概筆者骨子裡是個樂觀的人,所以請諸位:
永遠不要失去,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讓我們擁有彼此,不再孤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