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慶長琉球之役(一)
01-30
一、 明代中琉冊封體系
文/慎由戎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放棄了元朝威懾四方的外交政策,而採取一種和平相處、友好往來的對外方針,為訓誡子孫不可貿然興兵外侵,特地把朝鮮、日本、安南、琉球等15個國家列為「不征之國」,即不能使用武力去強行征服的國家。
在此外交政策之下,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行人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國,是為明代第一次遣琉使節,開啟了長達500餘年中琉友好往來的歷史。在此詔書中,朱元璋將「瑠求」改寫為「琉球」,從此「琉球」二字成為琉球國正式國名,一直沿用至507年後日本明治政府改設沖繩縣為止。 朱元璋的詔書主要說明了明朝建立的過程,並表達了希望琉球前來朝貢的意思,依舊帶有大國君臨四方的態勢,但並無威脅與恐嚇。需要說明的是,朝貢是當時明朝與周邊各國的來往的一種形式,即周邊國家要向明朝「稱臣納貢」,並由其進行封賞。但實際上,此舉主要是為了顯示明朝的正統地位與泱泱大國的風度,明朝並不干涉朝貢國的內政,而且對待朝貢國,採取的是「薄來厚往」的政策,往往對前來朝貢的使臣給予高於其貢品價值數倍的超值回賜,並允許來貢使者及商人等在明朝進行貿易。正如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說:「(朝貢國)與中國朝廷交往可提高它們的聲望;從偉大的文明中心可獲得文化方面的好處;而且,居於從屬地位,經濟上也有利可圖,因為中國人賜予它們的貴重禮物多於它們所奉獻的;此外,還授它們以某些貿易特許權」。 楊載傳達明太祖旨意後,琉球中山國王察度首先接受朱元璋的詔令,派遣其弟泰期等人隨楊載前來,向太祖奉表稱臣,並向進貢方物。對待中山來貢,明太祖除了回賜《大統歷》及金織文綺、紗羅、幣帛外,對使節、通事及其隨行人員也都有賞賜。中山國從此開始使用明朝年號,奉行明朝正朔。 中山國王察度向明朝稱臣之後,山南國王承察度也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遣使來貢。朱元璋專門派遣內史監丞梁民和尚佩監路謙,攜帶詔書前往琉球,詔諭三國罷兵息民。對此,琉球三國都表示接受詔諭,罷戰息兵,並遣使謝恩。是年,朱元璋賜給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並在兩年後補給山北、山南國王鍍金銀印,表示琉球國的三個國家都正式成為了明朝的藩屬。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派遣禮部行人時中前往琉球,冊封中山國前國王察度世子武寧為中山王,武寧特地建造「天使館」來迎接冊封使者。從此以後形成慣例,琉球國王王位如有更迭,其新王必須遣使者向明朝報告前王之喪,並請派遣「天使」前來冊封,在正式冊封之前,不管琉球國王即位多久,都只能自稱「世子」。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中山王巴志上奏其一統琉球,明宣宗朱瞻基遣內官柴山攜帶詔書至琉球表彰其功,並且賜給巴志「尚」姓,這就是琉球「第一尚氏」王統的由來。後來,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被琉球群臣推舉為國王的金丸,依然冒名為前王世子「尚圓」前來請封,明憲宗朱見深遣兵科給事中官榮前往琉球,冊封尚圓為琉球王,開啟了琉球「第二尚氏」王統。琉球國王接受明朝賜姓,甚至發生政變之後,上台的國王依然自稱「尚」姓世子,延續尚氏王統,可見明朝政治權威對琉球的影響是何其之深遠了。
推薦閱讀:
※崇佛派的崛起:日本的上古時代第七章
※「妖刀村正」的一些傳聞和真相
※【日本戰國】戰國大名會津蘆名氏
※日本戰國史原版書籍推介——2017年2月
※狂人走不狂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