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得到App自造KOL,想讓更多人享受知識變現

如果說近一年之前的得到專欄上線,是整個內容行業的知識變現探索,那麼後續的喜馬拉雅、36氪等內容平台的模仿跟進,足以說明了這一模式的市場吸引力。專欄訂閱,作為紙媒時代的移植產品,依然成為內容付費時代的模板物。

而最近的得到上線了《馬徐駿說雜誌》專欄,標誌著內容平台——至少是作為龍頭的得到App,依然開始KOL自產計劃。

馬徐駿何許人也?這當然不是我第一時間思考的問題,畢竟他早已在得到App上以「讀雜誌」的身份存在了幾個月。但是相比起得到專欄中薛兆豐、吳軍、萬維鋼這一干「大佬們」,馬徐駿依然顯得其名不揚,甚至於連網路上相關的介紹信息也如此瘠薄。

得到專欄作者的百度收錄結果對比

搜索引擎的收錄結果條數很大程度能夠反映一個人在網路上的影響力,一個結果條數僅為15w+的「小」公眾人物,究竟是如何坐上得到專欄的黃金寶座的呢?

馬徐駿的百度百科介紹

從百度百科的詞條信息中可以看出,主持人出身的馬徐駿長期浸淫內容,強大的撰稿能力使得其具備專欄作家的核心素質。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得到的專欄作家團,會發現一個不得不讓人有所感悟的現象:可能這批人確實是知識的豐富者,但他們首先是一個好的經驗講述者

回到文章的標題上來,馬徐駿絕對算是得到App請來的最低影響力的KOL了。比起專欄密集後的知識二次爆炸,業內KOL的缺失是內容平台運營的更當務之急。畢竟如羅胖所說,用戶「買完之後不看」也是絕對的商業正確。雖然該觀點讓人無法苟同,但是獲取優質流量的同時不斷補充PGC的新鮮血液,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需要。

高質量用戶群催化的專欄高付費率

在此情景下,從說雜誌欄目延伸為專欄的馬徐駿顯然背負著得到極大的探索期望。結果將會如何,誰都很難預料,但其實用戶數據早已給出一些端倪。如果我們試著用「試讀文章→訂閱」的簡單轉化邏輯來估算,會發現羅永浩的預售專欄轉化率大約在17000/76000=22%,而馬徐駿的說雜誌專欄轉化率為7000/26000=27%。一個新捧小生相比業內積澱頗深的大佬甚至有過之,如果你是得到的流量運營人員,這似乎是一個很好決策下一步行為的事。

在我不成熟的看法中,得到顯然已經走在其它內容平台前面,去趟一條看似更難走的路。「去羅胖化」依然會是今年得到公司的運營主調,從這邁出的第二步來看,未來似乎更多是欣喜的樣子。


推薦閱讀:

羅永浩「得到」停更事件,我看見「知識付費」的三個坑!
為什麼我堅持認為「得到」的知識付費是大忽悠!
書看不下去怎麼辦?
取關羅胖保智商

TAG:得到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