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一個香港版的「羅爾事件」
這幾天,在香港發生了這麼一件事。和 搞得沸沸揚揚的羅爾事件 相比,這件事同樣是向全社會呼籲奉獻愛心,卻擁有一個迥然不同的結局。
43 歲的婦女鄧桂思罹患急性肝衰竭,她的大女兒 Michelle 本欲捐肝救母,卻因為距離合法器官捐獻年齡 18 歲僅差 3 個月,而不符合條件。事件十萬火急,香港立法會緊急決定將法定最低捐獻年齡臨時性降低到 17 歲,並設定 5 月份失效的「日落條款」(生效為期一個月),以體現「特事特辦」的精神。
但在這一修改還沒來得及表決之前,事情突然峰迴路轉,出現一位好心人自願捐出肝臟:26 歲女文員鄭凱甄看到新聞報道,決心捐贈自己的一小半肝臟應急,移植手術於上周完成。善心人無私捐肝引發瀰漫香港社會的巨大感動。
器官捐獻曾因網上「假新聞」陷入低潮
鄭凱甄救人義舉與香港器官捐獻登記的同比下降形成鮮明對比,今年以來不同器官的登記數量都只到個位數。實際上,這也是網路「假新聞」惹的禍。
去年 6 月 Facebook 謠傳中國內地已將港澳台納入所謂「國家人體器官分配系統」,香港人捐贈的器官會被分享到內地。實際正好相反——這指的是將內地捐獻的器官送到港澳台地區,三地是這一政策的受惠者。
TVB《新聞透視》經過調查認為,發布或分享這類型假新聞的,多為所謂「本土派」人士中的一小部分。這些人不信任特區政府,並且以立場為先,利用「本土派」名義散播謠言,以打擊內地人士及新香港人。
這條假新聞導致了香港人捐贈器官的意願暴跌。香港食物及衛生局統計,去年 6-7 月假新聞傳出後,取消器官登記的人從平月的 30-40 人,大幅增加到 535 人。
由此,儘管這次新聞引發了強烈的反響,但我還是很難準確的估計這種正面影響能持續多久。
只有捐獻者最高尚?
在鄭凱甄獲得全網讚美的同時,有同等數量的批評和質疑針對另一些人而起——包括鄭凱甄所在的公司老闆,一家剛剛有親人去世的家庭,以及病人鄧桂思除了大女兒以外的其他親屬。
鄭凱甄的老闆曾反對她捐肝,但實際情況是,這家環保公司總共只有老闆和阿甄兩名員工,而她捐肝後要告假休養至少 3 個月。老闆後來在鄭家人和輿論共同作用下,同意保住鄭凱甄的工作。
在鄭凱甄做手術前一天,醫院曾經有合適的屍肝來源,但死者家人拒捐。阿甄曾經有機會不用開刀。自然,這個家庭的信息仍在保密之中,如果被公開,想必又是一番腥風血雨。
另外,為什麼病人家屬當中只有一個大女兒站出來要捐,也引發過網友質疑——很多網友批評病人丈夫沒有露面。醫院解釋稱,病人老公出現過,但身體健康狀況並不適合捐肝。
醫院呼籲,有志願者想捐活肝的時候,一定是病人家庭親屬中無法配對的情況下才行,而且捐活器官是自願性質,就算是親戚都很難勉強。不能說為了求助社會,得讓病人的全家族出來向公眾交代。
同時,在全民狂熱的救命聲中,醫院還始終堅持保持目前 18 歲的捐獻門檻,反對因為特事特辦而隨便開綠燈。「今天有 17 歲,明天就有 16 歲,是否要所有未成年人都捐肝、『削肉還母』呢?」
這種冷靜的聲音實在難能可貴。然而這聲音也非常微弱,很快被淹沒在其他網友認為更重要的信息傳遞中。這讓我想起了國內新聞傳播過程中「闢謠」和「反轉」齊飛的景象,看來橘生南北,所差也不多。
內地媒體的「缺席」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轟動全港的超級無敵「正能量」新聞,卻在內地報網的社會新聞版「集體缺席」。當日新華網、中新網等有消息,但並未獲主要位置推薦;隨後幾天也沒看到微博、微信對此事有跟進討論。
最近香港積極向上和感人的好故事不少,拳擊手曹星如(Rex)以草根「不良少年」翻身,直至獲得職業生涯 20 連勝的「拳王」稱號;早前也有陳婉婷執掌東方足球隊,創造了全球首位女教練帶男足球隊奪得頂級聯賽冠軍的奇蹟。處在焦慮之中的香港人,特別喜歡這種能體現「獅子山下」精神,體現港人凝聚力的新聞。
《人民日報》2009 年曾發表評論稱「好消息讓生活更甜蜜,負面新聞令人不開心」。這些正面向上的新聞,其實也一樣可以激勵內地讀者。這個為陌生人獻出自己健康身體一部分的事迹,比羅爾守著財物討要打賞救親生女的風波,真是高下立現。即使捐獻者鄭凱甄是出於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而慷慨捐獻,這不影響事件可以激勵更多條件符合的人,投入到器官捐獻的行列當中。
然而,偶爾見諸內地報端的,卻是香港混亂的政局和極少數所謂「本土派」的表現。聯想到這一兩年,展現台灣「寶島」風土人情的「友好」新聞也讓位於對當地局勢「亂象」的渲染,是否可以說,在選擇報道什麼樣的新聞方面,也能體現出國內媒體乃至整個社會的風向轉變呢?
動點科技
推薦閱讀:
※10富豪霸佔35%GDP,香港「撈底王」談現在與未來
※香港治癒吃貨,趕緊去吃兩天緩緩
※請問,如果有港幣20萬閒錢,怎麼做投資增值比較好?
※香港美食|30張圖記錄米其林三星的壽司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