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段話的意思是: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有「自知之明」的聰明人恰恰屬於少數。這其中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大多數人都受到「過度自信」偏見的影響。
什麼是「過度自信」呢?簡而言之,就是當事人對於自己能力水平的估計,超過不帶有偏見的真實能力。那段超過的部分,就叫做過度自信。舉例來說,很多開車的司機朋友,一上路就開始犯「馬路狂暴症」。看到那些開的比自己快的車,就忍不住罵對方:你當自己是F1賽車手啊?你以為自己開的法拉利啊?看到那些開的比較慢的,又忍不住嘲笑對方:駕駛考試通過了沒?沒有通過再去學校練兩年嘛。敢情在公路上自己開車水平最高,其他人都是傻叉。這就是典型的過度自信。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兩位教授(Kruger and Dunning,1999)通過研究一群受訪對象的心理行為發現,成績越差的學生,對於自己的能力估計越離譜,和現實的差距越大。
比如上圖顯示,成績最差的25%的那組學生(上圖最左邊),估計自己的考試成績會在總分的60%-70%左右,而事實上他們的真實得分只是在總分的10%左右。「無知者無畏」,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過度自信普遍存在於各種各樣的人群中。舉例來說,有68%的律師強烈的認為自己一定能夠打贏官司,但到最後我們都知道只有50%的律師能夠贏下官司。斯坦福大學有90%的MBA學生都相信自己比同學更聰明。大約有30%的創業者堅信自己的成功概率為100%,但是根據美國的工商統計數據顯示,大約有75%的新成立企業在5年之內會銷聲匿跡。在私募股權(VC/PE)領域,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充滿激情的創業者,在電視機鏡頭前信誓旦旦,揚言要顛覆某個行業,成為下一個谷歌或者Facebook。但事實上,真正能夠做到這些成就的簡直少之又少。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2014/15年成功融到5千萬美元以上的美國新興企業大約一共有294家。截止2017年3月,這些公司中大約有3/4沒有拉到下一輪融資,因此面臨「斷糧」的危機。這可能是這些對未來充滿樂觀的創業者們所沒有預料到的。這種對成功的概率過分自信的行為學偏見,不光見於創業者中,在投資者中也十分多見。
比如美國的兩位教授在統計了某家券商幾萬戶散戶投資記錄(Barber and Odean, 2000)後得出結論,這些股民的投資頻率越高,其投資回報就越差。
上面的例子說的是二級市場上的投資者。在一級市場上,受「過度自信」影響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
在這些投資者把自己多年辛辛苦苦的積蓄交給私募股權(PE/VC)基金經理時,心裡想的是:我一定會投中下一個阿里巴巴,或者京東商城這樣的「獨角獸」。這樣我的投資就可以在X年後翻Y倍。但是很可惜的,他們忽略了私募股權投資中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基本比率(Base Rate)。絕大部分的私募股權投資,都會被投進上文中提到的75%的公司,到最後虧得一分不剩。即使有幸投到剩下的25%,也不能保證該公司能夠最後完成「長征」,上市IPO,讓投資者順利退出並得到自己期望的投資回報。投資者們的「過度自信」偏見,和基金經理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對沖基金Convexity Capital的經理Jack Meyer對採訪他的記者說:我曾經覺得80%的基金經理無法戰勝市場。現在我覺得95%的基金經理無法戰勝市場,而我就屬於那罕見的5%。Meyer管理的Convexity Capital在過去5年業績連續不佳,均低於市場基準,累計起來大約為他的投資者們虧損了10億美元左右。為了對這個問題有更為深一步的了解,新加坡五福資本和新加坡國立大學(NUS)進行合作,在新加坡金融行業隨機抽樣採訪了大約150名金融專業人士。這些從業人員工作的單位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大學基金會和券商。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調查結果。
我們首先讓受調查對象對自己的投資水平進行評估。大約有86%的受訪對象認為自己的投資水平高於平均。僅有7%的受訪對象承認自己的投資水平不如平均。
接下來我們問對方,您覺得在扣除費用後,基金經理能否戰勝市場?大約有70%的受訪者認為市場可以被戰勝,30%的受訪者認為市場無法戰勝。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第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接近9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投資水平高於平均(即市場)。但是他們中有30%意識到,即使自認為自己的投資水平很高,市場也沒有那麼容易就能夠被戰勝。
接下來我們再問對方:如果您的親人和好友向您進行投資諮詢,您會給他/她怎樣的建議?這裡我們看到了第二個非常有趣的發現:平均來講,這些金融從業人員認為他們的親人應該把70%的資產放在被動型指數基金中,而僅將自己資產的30%放入主動投資。如果對自己的投資能力非常自信,堅信市場可以輕易被打敗,為什麼不建議自己的親人把錢交給自己,或者那些主動型基金經理,而要讓親人把70%的資產都投入被動型指數基金?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在我們詢問對方這個問題時,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比如:
基金經理們的收費太貴了,不如購買低成本指數基金。
市場變得越來越有效,因此要戰勝市場越來越難。
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講,還是應該放棄擇股,擇基和擇時,不要幻想自己能夠戰勝市場。
不要低估市場的聰明程度。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有信息優勢,其實該信息早就被市場消化了。
要知道這些受訪對象都是新加坡金融行業中的從業人員,有些甚至是大銀行和券商的高管或者對沖基金的首席投資官。他們的金融投資知識和經驗比大多數門外漢都要強得多。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1)絕大部分人還是逃不過「過度自信」的行為學習慣。在問到他們自己的投資水平時,很少有人願意承認自己只是平均水平或者低於平均。
2)絕大部分人不自覺的將自己的腦袋分為兩部分。如果是別人的錢,想要找投資途徑,他們會啟動自己的左腦袋:我很厲害,我一定能夠戰勝市場,你把錢交給我管理就對了。如果涉及到自己或者親人的錢,他們會啟動自己的右腦袋:市場很難戰勝,不要去聽外面這些銷售人員的忽悠,至少把你70%的儲蓄投資到被動型指數基金中。這種現象叫做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是一個比較普遍的行為學習慣。
靠「戰勝市場」吃飯的金融專才們,把自己和親人的錢放在被動型指數基金里,是不是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其實恰恰相反,因為這些從業人員對於金融市場的理解比一般人都要深刻的多。市場上的大起大落,他們看的比別人多。因此他們自然也理解要想在扣除費用後再去戰勝市場,其難度有多大。
美國著名的對沖基金AQR的創始人,Cliff Asness說過:我不認為市場是完全有效的,我認為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約翰博格爾(John Bogle)是一個投資英雄,我與他在這個問題上意見是不同的。但我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去信任博格爾是一個更好的開始。在記者問Asness如何給予他的家人投資建議時,Asness說:去找博格爾!
這位博格爾是誰呢?就是美國先鋒(Vanguard)集團的創始人,約翰博格爾。先鋒集團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指數基金公司之一。截止2016年年底,其管理的資產規模大約為4萬億美元左右。
總結
過度自信,是我們人類最容易犯的行為學錯誤之一。這個錯誤普遍存在於各種人之中,在那些聲名顯赫的基金經理中更加明顯。聰明人在推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時,很自然會受到過度自信的偏見影響。但是在涉及自己和親人的儲蓄時,他們毫不含糊,可以瞬間從「左腦」無縫轉換到「右腦」,提醒自己和親友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一個聰明的投資者,需要理解這種行為學偏見對於我們人類造成的行為影響,不要輕易被金融銷售的夸夸其談所迷惑,用謹慎的態度為自己和家人做出作為理性和負責的投資決策。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新書《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終於上架啦。在京東,淘寶,亞馬遜中國或者噹噹搜索書名或者作者名,都可以購買到該書。
數據來源:
Justin Kruger and David Dunning,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V77, No. 6, 1121-1134
https://www.wsj.com/articles/once-flush-startups-struggle-to-stay-alive-as-investors-get-pickier-1492948802
Barber B and Odean T, Trading is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ume LV, No. 2, April 2000
https://www.wsj.com/articles/under-pressure-ex-harvard-star-jack-meyer-says-its-not-time-to-quit-149259420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