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過世界屯書日?
我知道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是因為各大電商在這幾天大力度促銷圖書。於是讀書日讀的書可能沒增多,屯的書倒是不少。在知識付費大行其道的今天,在網上買很多知識產品也有同樣的現象。比如我就見過有人買很多知乎Live但是卻沒完整聽過幾個。
我曾經就是一個屯書狂,人均幾平米的宿舍里,我堆放了兩百多本書,kindle里也有上百本的電子書了,這都是不到三年的時間裡買來的,耗資近萬。屯了那麼多書,我現在總算是對買書這件事有了一些理智的思考了。
那不妨就在這個全民囤書日里,和大家聊一聊買書,或者更廣泛點說,買「知識產品」這件事吧。
1 你是消費還是投資?
《窮爸爸富爸爸》是無數人的理財入門書,整本書的核心觀點很簡單:
窮人買進負債,富人買進資產。
什麼意思?擁有窮人思維的人,願意貸款買一輛車作為自己的交通工具,這是買入負責,是種消費行為;但是富人思維不會這樣,他們也可能買車,但是買這輛車是資產,是為了提高公司的業務能力,幾個月後就能把這輛車的錢賺回來,這就是投資行為。也就是說,資產是能升值的。
買書是買負債還是買資產?這取決於你買的是什麼書,以及你怎麼對待買回來的書。
有的書是消磨時間用的,比如大多數的小說、漫畫。如果你不是為了研究怎麼寫小說和畫漫畫,那買這類書就是買入負債。因為幾乎不會升值。
還有很多書寫得太爛,或者對於當下的你沒多大用處,讀過之後並不能給你帶來價值。比如讀一本生澀難懂的書或者一本生造概念的書。
那什麼書更像是資產而不是負債呢?通常是那種能給你帶來認知升級的書。讀完這種書,你會感覺自己脫胎換骨,認知有了新的提升。這種書通常是非虛構的、理性的、能讓你的行為和決策變得更好的書。
比如我讀過成甲的《好好學習》後掌握了「臨界知識」的概念,對學習的認知有了新的提升。我讀過吳軍的《智能時代》後知道了大數據和機器智能將如何影響未來,從而獲得了對未來的預見性認知。如何選到這些書呢?這個下面再說。
當然,光把這些書買回家只是第一步,怎麼對待這些書才是關鍵。如果你只是把這些書擺在書架上當擺設,那這些書就是負債,如果只是簡單翻一翻,那也是負債。如何讀才是資產呢?
讓這本書改變你的行為,書才能變成你的資產。
讀過之後,你的行為給變,讓你做出更有價值的事情,於是這本書就升值了。如果你讀過之後,該怎麼樣還怎麼樣,那這本書還是個負債而已。比如你讀過《好好說話》這本書後,你原來差勁的溝通方式依然沒有改變,那這本書的價值也就幾乎沒有了。
所以我給你的第一個建議就是:買書,多買資產,少買負債。
2讀書的成本是什麼?
很多人不捨得買貴的書,但是看到便宜的書就買很多。或者平時不打折的時候就不買書,一打折就瘋狂買一堆書屯著。這些人對書的價格太敏感,是因為沒有搞清楚一本書的成本到底是什麼。
一本書最大的成本是閱讀的時間和試錯知識的時間。
很多人都沒計算過自己的時間成本,其實你應該給自己的時間標個價。如果你在工作,你可以算算自己每小時的時薪是多少,這個時間的機會成本很多人都沒算過。如果你在上學,那還要加上你的學雜費成本,你用高昂的價格買來安心讀書的時間,要比你手中的書貴的多。
我通常讀一本書要5-8小時,這些時間如果用於工作,收益已經過百了。如果再算上我試錯知識的時間呢?比如我要去試試《自控力》這本書里的方法,如果沒有效果,我又浪費了好多時間和精力。
所以不要只關注一本書的顯性成本,還要關注那些更貴的隱性成本。這個時候你買書,就不會再對價格敏感了,而是會更多去關注這本書值不值得我去花時間閱讀和踐行。
而且中國的圖書市場很可憐,書的價格可能是全球最低的了。一頓快餐的錢就能買來某大V花很久時間研究、總結出的知識,簡直是賺翻了。當我讀到讓我拍案叫絕的好書時,我甚至覺得只花了幾十塊給作者有點不好意思,應該賣再貴一點才對!
所以我現在對類似買200減100的優惠沒啥感覺了,對於免費送的書更是警惕,不是因為我土豪,而是我知道自己的注意力和時間要遠比這點金錢更值錢。如果參加這個活動,我很可能買了負債而不是資產,而且我湊單的時間還要花費不少呢。
所以我給你的第二個建議就是:買書,多關注內容,少關注價格。
3讀書也容易被營銷?
在出版業待久的人,看到一本書的書名就知道大概能賣出去多少本了。因為有大部分人是根據書名買書的。
所以現在許多書的形式遠大於內容。人們更願意花時間去想一個吸引人的書名,找到大V來寫推薦,做好裝幀設計……總之要用各種除了內容以外的方式來影響你購買,畢竟很多人買回家又不看。甚至很多出版業的人認為,營銷做好比內容做好更容易賣出去。
但是這對於消費者來說就慘了,我們不能再憑藉書名、推薦、裝幀等方法來選書,否則就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去讀一本爛書。
比如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正是《追風箏的人》賣的最好的時候,銷量驚人,這其實就是馬太效應,賣的越多就有越多人買,因為很多人買書就是從眾的,所以商家會刻意宣揚他們的銷量,告訴你這是一本暢銷書。於是我就只憑藉「銷量」這個維度選了這本書。
可惜這本書實在不對我的胃口,讀得很痛苦,但是又因為存在沉沒成本不願意放棄。最後花了好久斷斷續續勉強讀完,現在想想真是愚蠢,不知道浪費了我多少時間。
那如何確定一本書適不適合自己讀呢?這就需要我們對營銷警惕起來,從更重要的幾個維度去判斷:這本書內容適不適合我現在讀?這本書的作者背景如何?讀過的人如何評價它的?這些維度能更真實地反應出一本書能給你提供的價值。
所以我給你的第三個建議就是:書也是商品會被營銷,購買時要獨立思考。
4選書是一個重要的能力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能選好一本書也算是一個厲害的本事了。我身經百戰之後也算有了一點小經驗,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首先是要有2個心態:
1、使用比擁有更重要:很多人屯書是因為喜歡擁有書的感覺,潛意識裡用買書這個動作代替了讀書,畢竟這更加輕鬆。用買書來緩解知識焦慮是個陷阱,所以選書是以使用為目的的,如果買回來當擺設那就沒意義了。
2、從需求出發:如果不知道選什麼書,那就回到自己的需求上吧——你到底希望這本書解決你什麼需求?達成怎樣的目的?如果你是想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那麼你可以買時間管理的書,也可以去參加時間管理的訓練營、課程、講座、沙龍等。讀書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回到自己的需求上,多問為什麼,也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其次再分享5個選書的方法:
1、看內容生產者和服務者:如果遇到我喜歡的作者、譯者和出版機構等,那我會傾向於買他們出的其他書。這個方法基本上是靠譜的。比如我看過吳軍的書後,發現他其他的書也非常對我口味。如果是翻譯的書,我也會重點關注一下譯者是誰,事實上有不少好書都被翻譯爛了。
2、看引用:學術界有個共識,就是一篇論文被其他論文引用地越多,說明它的價值越大。書也一樣,許多書都會引用其他書的內容,如果你喜歡的一本書里提到了某本書,那你就可以拿來讀一讀,多半是不會差的。如果你讀某一類型的書比較多,那你會發現有些書是經常被別人引用的,那這些書基本上拿來讀是沒錯的。
3、看豆瓣評價:豆瓣上的一些評價還是挺靠譜的,不過網上不免有跟風和水軍,所以還需要我們獨立思考做判斷。通常來說,豆瓣上受眾偏知識分子、評分人數較多、分數在7.5以上的書,應該是不錯的。
4、看大佬們都在讀啥:我經常會關注一些調性和我相符的大佬們,他們的書單一般都很適合我。比如我很久以前看過馮大輝推薦了《重來》和《最好的告別》這兩本書,拿來一讀果然符合我的口味。我們可以在他們的公眾號、微博、知乎上看到推薦,不過一些大V推薦自己領域的書會比較靠譜,跨領域推薦可能會差一些。
5、檢視閱讀:所謂檢視閱讀,就是快速瀏覽這本書的封面封底、前言、目錄等,快速確定這本書是給誰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重點提出了哪些知識或者觀點……這個過程也就幾分鐘,但是可以很好地確定一本書適不適合自己閱讀。不過檢視閱讀更適合在書店和圖書館挑書,網上購買可行性不高。
5 最後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很多人都願意通過買書來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結果屯了太多書,讀過的卻沒有多少。世界讀書日在慢慢淪為世界屯書日。
對於讀書這件事,我們總是有太多的錯誤認知,不過這都可以在大量的閱讀中慢慢訓練出來。我就是通過三年的屯書和瘋狂閱讀,才算懂得了一點關於閱讀的道理和方法。
所以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開始大量閱讀,刻意練習自己的閱讀能力。你要相信,這絕對是一個讓你一生受益的能力,所以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回顧
買書容易陷入哪3個誤區?
選書應該保持哪2種心態?
選書有哪5種方法?
成長加速器
與500個小夥伴一起,每早8點分享好文,每晚8點分享成長工具,一年共讀50本好書,將知識踐行到底。
回復「群」到公眾號Glax即可免費加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