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米家 iHealth 體溫計?

雷總在 小米MIX2 發布會上發布了「為發燒而生」的米家 iHealth 體溫計,特點是一秒測准,一按就測,非接觸式測量,LED 大字體顯示,大家怎麼看這個產品?

· 產品介紹:米家iHealth體溫計 - 小米商城

· 核心優勢:Sina Visitor System

· 使用場景:Sina Visitor System

· 使用介紹:Sina Visitor System

· 準確度原理:Sina Visitor System


其實這個震動棒我拿到有幾天了,我第一感覺就是,卧槽,震得真舒服!

好吧,言歸正傳,這個震動棒,說實話我並不是剛需,我有水銀溫度計啊,為啥還要這玩意?但是用了兩次,我發現這東西好好玩!

哎呀,這個能測手機溫度,哈哈!

來來來,讓我們一起來玩一局王者榮耀,然後看看誰的手機最燙!

誒?R11?你別跑啊!…

這個小東西在我手裡算是玩壞了,成了手機評測工具了!

然後,經過設計師的點播,我打開了這個東西的第二世界…

測空氣溫度…

開啟方式:拆下電池,按住測量健不動,再裝上電池,屏幕會有一個小點在閃爍。

這樣,隱藏模式就啟動了!測量範圍變成了0°C到100°C了,啥都能測!

測測開水,測測空調,測測手機,這體溫計變成了實打實的溫度計。

關鍵是,這個模式,在商品簡介里,在說明書里,在各種宣傳海報里,都沒有涉及!

也就是說我不告訴你你永遠不知道還有這個功能,我想說設計師是腦子缺根弦么?

為啥這麼好的功能非得藏著掖著?設計成一個永遠發現不了彩蛋有意思么?

總之,這個震動棒,震動感舒適,溫度精確,設計精美,彩蛋有趣,129是實在值得擁有。

啥?你說你用不到?那你有沒有想到給老人,孩子,嬰兒測體溫的時候,不方便用水銀體溫計怎麼辦?

iHealth震動棒體溫計會完美解決你的顧慮!

正如喪失所說,「拿回男生宿舍去,沒事還能測測那啥的溫度呢…」(逃…我說的是暖氣…)

(ps:真不是我亂說,真的好像有木有?)

背面圖已上


這個東西我拿到手是第一時間給我媽他們看去了。

因為我沒啥需求,我一感冒就是特別難受,完全不需要量體溫……

她看到第一很直觀的感受是很好看,外觀這個東西算是米家的傳家寶了,每款產品一定是設計上要過關,才能加米家牌的。

有趣的是我跟我媽說這個體溫計世界了十多版,最早是個直筒,拿頂上去量的。

後面設計師覺得直筒型太智障了,你要量體溫就要懟著過去量,姿勢不舒服。而且手感也不好,不符合使用習慣。

好的設計要用戶一看就知道怎麼拿,怎麼使用。

於是設計師覺得拿著這個東西,拿側面去對著測量的人,是比較自然的一個姿勢。

於是你可以看到,確定下來的設計有一個握持的部分,手掌貼合在透明的正麵塑料上,大拇指很自然地就放在了正麵塑料的按鈕上。

測量的最佳距離是3CM,但是如果拿的不穩,就會碰到皮膚,或者如果是給小孩測量的話,他動來動去,難免會戳到。於是ihealth在測量的部分使用了親膚的材質。

這個東西就不會感覺懟在臉上,碰到了也不會太冰涼,比較舒服。

按下按鈕後,溫度就現實在手指上面的區域,自然地可以看到,不需要說明書就可以知道這個東西是怎麼操作得了。

所以綜合下來,我覺得這個東西在設計上很有誠意,包括電池倉的設計也讓人覺得比較舒服。

因為這個東西方便,好看,我爸把玩了一下表示可以把這個東西給幼兒園的老是用,於是給我拿走給幼兒園的老師體驗去了。

他們到現在用的還都是體溫計來量的體溫,也不知道女老師看到這個方便又好看的體溫計的時候會有什麼感受呢?

過段時間我再來跟大家聊聊把。


自問自答來一發,轉述一下產品經理的心路歷程,說道說道在這個小東西上花的大心思。作為一個2歲半娃她爹,我已經參與這款產品測試半年了,其間我家娃經歷了兩次高燒,整個過程中我一直在使用米家 iHealth 體溫計給她測體溫,一方面為自己的娃心疼,另一方面為自家的產品自豪,也許這就是對一個產品最高的認可吧。

————————————————————

嗨,感謝你花3分鐘的時間,聽一個寶媽講產品故事。我是趙一平,是一個2歲小男孩的媽媽,也是一名產品經理。我來自iHealth愛和健康,我們是小米生態鏈中唯一一個關注在健康醫療領域的小夥伴,之前推出了一款被稱為「最好的血壓計」的iHealth血壓計。這次,我帶著「最好用的體溫計」米家iHealth體溫計,和大家聊聊發燒測體溫的那些事。

落後20年,孩子成為創新產品源動力

張小龍曾說:做產品最難的就是抽離自己回到那個焦躁無知的小白用戶狀態,這點連他都很難做到。但幸運如我,做第一個產品時,就有一個無比挑剔的小白用戶陪伴著,他就是我的兒子「小樹」可以說,做這款產品的源動力也是他。

小樹8個月時第一次發燒

懷孕6個月的時候,我開始像大多數的媽媽一起照著海淘清單囤貨,職業使然,我特別關注這份清單里的健康產品—體溫計,當時兩個產品特別受海淘媽媽的推崇,一個是歐美家庭標配的耳溫槍,一個是相對創新的非接觸額溫槍,這讓我很震驚,因為在國內,我們還在為如何讓寶寶熬過一次漫長的水銀體溫計測溫而煩躁不已。對比與早已標配紅外測溫技術的歐美國家,在測溫這件事情上,我們落後了整整20年。

為什麼不能為我們的孩子帶來一種更簡單的測溫方式,讓每一個寶寶不再忍受水銀體溫計的折磨呢?這個聲音反覆敲打著我的心。一年後的一次產品討論會上我的想法和老大一拍即合,於是2016年8月17日,米家iHealth體溫計項目正式啟動。

遭遇發燒,什麼樣的體溫計才是好用的

從技術上說,任何一種測溫方式都可以獲得準確的體溫數字,但從體驗上來說,每個人都期待更簡單的測溫方式。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里,最常備的體溫計是接觸式水銀體溫計,它的測量方式要求將體溫計夾在腋窩,抱住雙臂5分鐘,拿到一個體溫數據;或者是電子腋下體溫計,消除了水銀體溫計的安全隱患和讀數難的痛點,依然是夾住腋窩測量5分鐘。且不提多少人可以做到正確測量,單是這種5分鐘的測量體驗簡直糟糕透了,試問哪一個媽媽能夠用它反覆地測到寶寶的體溫?

另外一種測溫方式是以額溫槍、耳溫槍為代表的非接觸式紅外測溫方式,測量快速簡單,只需要一兩秒時間,但準確度常常成為質疑的槽點。究其根源,對於準確度的擔心,是源自用戶對新技術的心理拒絕還是技術障礙?深入研究後我們發現是前者,對比國外,紅外測溫方式已經是歐美家庭的標配,技術成熟,準確度已經被市場印證了20年。時代在進步,而我們的觀念卻依然停留在20年以前,這是產品人的悲哀,是我們沒有提供給市場一次前行的機會,我們剝奪了用戶的選擇權。

隨著市場調研與技術研究,我們的產品定位逐漸清晰:米家iHealth體溫計會是一款又快又準的體溫計,一款連小寶寶都不會拒絕的體溫計。從技術角度出發,只有非入侵式的額溫測量+紅外測量方式才可以實現。我們期待這樣的一款額溫計,全家老少都方便使用,配合一個大多數家庭能夠承受的價格,走向市場替代傳統水銀體溫計成為新時代家庭的健康標配。

需求取捨,我們最終鎖定「一秒測准」

從產品概念到產品定義,最難就是取與舍,如何拋開主觀臆想,辨別真需求與偽需求,這是對產品人最大的挑戰。

在產品調研階段,我們深度追蹤了18個經歷著寶寶發燒的家庭,觀察這些家庭里的寶爸寶媽如何照顧發燒的寶寶,觀察每一個細緻動作背後蘊含的需求。

感受退熱貼的工程師們

我們看到了新手媽媽在面臨寶寶發燒時的擔憂,我們發現:寶爸寶媽們監測寶寶體溫的頻率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有的媽媽甚至5分鐘就要測一次,這與小寶寶自身體溫調節能力差有關係,在發燒時小寶寶的體溫變化很快,有的甚至十分鐘內就會有上下1°的變化;我們還發現:大多數的小寶寶根本無法完成一次有效的水銀體溫計的測量,面對水銀體溫計時,大多數寶寶會聲嘶力竭的哭鬧拒絕,直到媽媽無力招架。所以,我們的體溫計要助媽媽一臂之力,成為測溫的好工具,它必須「快速、準確,想測就測」滿足測溫最根本的需求。

以根本需求為原點去豐富產品細節,一切就變得清晰明確。第一層的情境需求,拿起產品對準額頭,按一下就測,測完馬上可以再測,沒聲音,不接觸,即便是睡著的寶寶也不會有絲毫不適;第二層產品需求,產品工業設計要滿足拿起來就能瞄準的角度,產品交互要滿足快速重複測量的需求,產品能量要滿足想測就測的需求,這其實並不容易。

反覆探討功能與細節,我們從繁雜的多功能平鋪,幹掉了物溫室溫的偽需求,幹掉了多按鍵的切換,只做核心需求的極致呈現。經過了11版的交互變更。最終呈現出你們看到的樣子:一秒測准,一按就測,回歸到一個測溫工具最該有的樣子。

產品成型,對準確度的追求近乎強迫

在項目中,團隊從前半程的完美主義到後半程的懈怠是最要命的,最熱烈的初心很容易被瑣碎的細節打敗,「做不到就放棄吧?「

」做到這樣已經足夠了」很慶幸,這樣的聲音,沒有發生在我們團隊。

在我們的團隊里,項目經理、技術經理是兩個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寶爸,一個擁有手機行業中超15年的項目管理經驗,一個在溫度領域專研了10年以上。在產品研發的過程中,我們各自的寶寶都經歷了不止一次的發燒。產品創造者與產品使用者的角色互化,讓我們對產品的要求更加明確和不妥協。

工業設計的231次調整

特別是準確度,我們沒有一點妥協的可能,這是產品立足的根本。我們選擇了最好的德國感測器,保證測量精度的理想化實現,但真正的測量從不會發生在實驗室里,而是複雜多變的家中,產品使用者也不是測試員,而是每一個實際用戶。所以,保證基本準確度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們要實現的是暴露在家庭環境中的實操精度:比如無論環境冷熱都能測的準的能力、比如誤操作時也能測的準的能力,比如連續測量時也能準確表現的能力。

演算法方案不行?那就優化演算法!現在的感測器無法滿足精度需求,那就增加感測器!在追求準確度的道路上,我們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點,使米家iHealth體溫計不僅通過實驗室環境中的CFDA的準確度驗證,更能在家庭環境中精準測量。

同類產品中最高配置的四顆感測器

小米對品質的控制是出了名的嚴格,作為小米生態鏈的一員,踐行小米標準是我們對產品的基本要求。很榮幸,和我們一起並肩戰鬥的幾個小夥伴也一樣對完美追求不息,讓我們有機會以手機的標準打造一款產品。

值得欣慰的,我們悉心打磨的產品,不僅得到了測試用戶的好評,更得到了iF設計獎的青睞,米家iHealth體溫計榮獲了2017年iF設計獎。

簡單極致有溫度,讓好體溫計成為國民標配

米家iHealth體溫計

iHealth的產品設計一直有一個內核:做沒有醫療冰冷感的產品,讓用戶喜歡用,願意用。米家iHealth血壓計如此,體溫計也是如此。我們相信,唯有有溫度的產品,才有機會走進每一個家庭,成為國民標配。

感謝我們團隊的每一個成員,是你們每一個人對產品的較真兒,對品質的挑剔成就了今天的米家iHealth體溫計。

感謝陪伴我們測試的從1個月到5歲的小小測試員:小樹、Oba、汐汐、菲菲、尚尚、小佳……

感謝陪我們一起探索、一起打磨、一起反覆折騰的磨具、組裝、包裝、LED的小夥伴們。

小小測試員們

希望你們和我們一樣喜歡米家iHealth體溫計,希望它能走進每一個家庭,讓測溫不再成為媽媽的負擔,寶寶的恐懼,希望每個家庭都能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


今兒天氣不錯

挺適合出去走走的

所以我加班到現在

加班到現在挺累的

所以我覺得趁著MIX2發布的熱度

我們一起來聊聊體溫計吧

嗯,是這樣的, 小米現在越來越喜歡在發布會禮品環節發布自己生態鏈的新產品了

依稀記得曾經小米3發布會,倚天劍屠龍刀

雷軍有點感慨的說:

我們終於能在一場發布會發布兩款新品了

現在雷軍可以說:

新品太多了發布不過來了,這次的禮品環節我們送給大家一個小驚喜,看看我們比較自豪的生態鏈廠商的產品好吧

就是這樣,多年布局的生態鏈開花結果

忽然就果子滿到籃子裝不下了

說跑偏了……

其實我是想聊聊這款米家體溫計的

當時IHealth的廠商和我很神秘的說,簽個保密協議我就讓你內測體驗一款還未上市即將上市的新品

我聞到空氣中瀰漫著PY的味道

大家都知道我是個很有原則的人,雖然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好奇,但是依然非常執著的的堅持著自己的原則,我毅然決然的跟他說:

好啊好啊好啊都等不及了!!!

這不能怪我,你知道本來不感興趣的,讓我簽保密協議這太誘惑了

就像是一條毒蛇在我耳邊輕輕的說:我有個秘密喲

而我對秘密是毫無抵抗力的……這是欽定的

(圖片轉自小米社區,我也有,不過放在家裡沒在公司,偷張圖)

mmp又扯遠了……

總之後來我就收到了這個小盒子

打開裡邊是……

有品的這套剃鬚刀非常非常的有品質感,很適合送人,我也是第一次買這麼貴的剃鬚刀,非常喜歡,我是屬於鬍子很硬長得又很快的那種人,所以總感覺電動剃鬚刀剃的不夠爽,你們都懂的吧

emm…… 又跑題了……

我今天狀態不好,不好意思……

不過米家旗下生態鏈的產品都是個頂個的棒

回到正題回到正題

老闆我真回到正題我知道錯了

不賣關子了直接打開,入眼是一個小白棒子……

先說貼膜吧,我非常欣賞這個貼膜

估計有好多人像我一樣,如果不是自己摸索實在不知道怎麼辦了,絕對不會去看說明書的

就好像那個說明書上寫著:「讀我的人智商低" 一樣

所以,那個貼膜基本就是你必須得讀,而且一眼看懂的基本說明讀物

  1. 人體標準溫度 36.8
  2. 按那個按鈕
  3. 測眉心,別瞎測
  4. 我是米家出品,必屬精品

我發現米家整個生態鏈廠商,都是這種潔具一樣,性冷淡風的設計思路

雜誌越少, 人性越多?

當去掉不必要的繁瑣後,留下的才是唯一需要的?

我最近買了個小米藍牙音箱2,也是這個設計思路

哦對了,音質相當不錯,鋁合金的中框簡直碉堡

說起這個藍牙音箱,其實我是小米第一代藍牙音箱是使用者,後來給丟了,然後我……

(老闆別打別打,我不是故意跑題的)

其實如果我問你,一提到體溫計,你想到的是什麼?

你肯定會在腦子裡,立刻想到下面這貨對吧?

各大藥店均有銷售,零售價2-3塊錢,多買也不打折童叟無欺……

這種溫度計便宜實惠,測量準確,可是有個缺點

非常容易看不清……

我們家用測量體溫的情況下,發燒經常出現在晚上,也就導致了家用溫度計,幾乎超過一半的場景是晚上,燈光昏暗,別說老花眼近視眼了,視力正常的人都得對著燈瞅半天

那位說看不起就打開大燈唄?

我本來就頭疼……亮瞎了……快關上……

馬上就好馬上就好……

一定是這樣的對話對不

這時候你一定會想,如果溫度計能直接告訴我多少度就好了

當然,後來也出了放大刻度的溫度計,讓你看的容易多了

不過,你內心還是一直期待著

能有一款能直接告訴你溫度的體溫計對吧?

我是一直到兩年前我家寶寶出生,才知道原來國外還有一種不用夾在格嘰窩底下3分鐘才能量出溫度的溫度計的,在某寶上淘了一款號稱義大利原裝的額溫計

花了98.88,這是我頭一次買這麼貴的體溫計……

人這種生物很奇怪

在自己身上總是能湊合就湊合,能將就就將就

但幾乎沒人會在孩子身上湊合

「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組訓…… 其實是次要的,更多的是深沉的那種愛

不為人父母是不會懂的,我一定是被基因蠱惑了

不過其實以前我們總是湊合,能湊合就湊合,除了為了省錢(其實這玩意兒沒多少錢)

更多的是因為懶

懶於接觸新事物,懶於學習新東西的用法,懶於改變生活方式……

不過,生活方式,總是要改變的

你想想以前人還用竹片木片擦屁股呢,要是懶得改變……對吧?……

我是不是又跑題了?

回到正題……其實給孩子買額溫計還有另一個考慮,小孩子特別容易發燒,幾乎隔三差五就發個燒……

著涼了發燒 吃多了不消化發燒 免疫力低發燒 增長免疫力也發燒

感冒了發燒 腸炎了發燒 手足口發燒 肚子里有蟲蟲發燒

就算啥病也沒有,有的時候也莫名其妙的發燒……

讓一個屁都不懂的小嬰兒,本來就不舒服,夾著一個冰冰涼的溫度計保持三十秒一分鐘的

唯一的結果就是 哇! 的一聲就哭了

然後手蹬腳刨的你就別想好好量體溫了……

所以一開始買到這個額溫計,一開始全家都非常幸福……

雖然根本沒中文模式,只有義大利語、英語、法語三種模式

幸好我法語不錯,只會說 Excusez 還是看歐洲性旅行時學的……

雖然每次都扯著嗓子報出度數,根本不管孩子是不是睡了,我每次量都得捂著揚聲器出聲孔……

直到我發現一個比較尷尬的事情……

他有的時候量不準……對著空氣也能量出34°5的溫度

好吧,是特別尷尬……

一款根本量不準的體溫計

就算他是鍍金的

也是一款量不準的體溫計

只配一邊玩去 在抽屜里吃灰

而今,兩年後

當我兒子也可以乖乖的坐在那裡夾著玻璃體溫計量體溫的時候

我又拿到了一款這樣的體溫計

它造型優雅酷似潔具

它不再會扯著嗓子大喊溫度

而是輕輕一按,隨著微微一震,在屏幕上用柔和的數字顯示出溫度

量空氣不會有度數

還能順便測量手機溫度……

另外……

注意看這裡

上面寫著,在35°—42°之間,誤差±0.2°,在其他溫度範圍內,誤差±0.3

也就是說,我終於可以相信他量出來的溫度了

看到這,你們是不是覺得這個體溫計誤差大?

你們是不是以為水銀體溫計就沒有誤差呢?

乃衣服!

只要是測量儀器一定都是有誤差的,就算是實驗室級別的儀器,只不過是精度的問題

《揚州時報》

——————————————————————————————

勘誤勘誤勘誤,我原來寫的國家體溫計標準,是針對水銀體溫計的

就是這個JJF國家標準里的節選片段:

節選自: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量技術規範》

後來iHealth的人看到了我這篇的不嚴謹之處,並沒有打我,也沒有罵我

而是耐心的指正:

這個標準應該是看的水銀的吧?我們產品站裡面說的國標是對應的紅外線的標準

而紅外線的國標標準應該就是

在35°—42°之間,誤差±0.2°,在其他溫度範圍內,誤差±0.3

文獻截取來自:

GB/T 21417.1-2008《醫用紅外體溫計 第 1 部分:耳腔式》

國家標準第 1 號修改單

本修改單經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於2008年8月27日批准,

自 2008 年 9 月 1 日起實施。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反正我是看了……很有趣不騙你

——————————————————————————————

勘誤完畢,順便講個段子

——————————————————————————————

當我和iHealth的產品經理聊到精確性這個事情的時候,他一臉惋惜的說道:

說實話,我們這次其實一開始就是照著0.1的誤差精度去的……

可是測試了一圈主感測器之後,發現要到0.1的精度,估計光感測器的成本都得快百來塊了

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只能選了在成本可控範圍內最好的感測器了

當時我們剛立項的時候,就是沖著0.1的精度去的,把德國最好的感測器全部用了一遍,後來發現真要到那個水平,光硬體成本估計就得往200走了,感覺實在是有點太貴了

後來還要考慮其他所有的因素,所以就做了一些妥協,做到了0.2℃的精度標準,實際上如果嚴格按照我們的操作指南進行,精度是可以做到更高的

最後,和IHealth的產品經理約好了,等他什麼時候空了,來知乎寫一下這款小小體溫計的心路歷程吧,敬請期待

——————————————————————————————

至此為止,正題差不多說完了

但是說真的,我感觸良多

每一個孩子都曾經有被冰涼涼的玻璃溫度計支配的恐懼

曾幾何時,塞在咯吱窩底下的冰冷的玻璃體溫計和泛著寒光的注射器針頭

是我那個時代孩子們的噩夢

看著現在米家生態鏈的各種產品

真的,感觸良多……

我最想說的是

MMP的到底是你出晚了,還是我生早了???

憤慨的我不由得吟詩一首:

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

我恨君生早。

以上。


還沒有買,但已經在必購清單裡面了,家裡400+那個沒用兩次就壞掉的博士耳溫槍終於有替代者了(話說哪裡能修?之前還想著100以內可以修一下繼續用,看了米家這個後,30修不好就算了)

家裡寶寶小,別說傳統溫度計,就連耳溫槍都沒法測,耳溫槍還需要在耳朵裡面保持不動待至少1秒才能測出溫度,問題就是寶寶發燒時才不管呢,0.1秒都不行,本來就不舒服了,還來個這玩意兒塞耳朵?每次使用都心累。。。

米家這個最好一點就是不用接觸,還省去了耳塞套這個耗材,不用每次去更換,這已經可以算是耳溫槍的升級版了,價格居然才129,真是太良心了。

剛才還在擔心測溫時有沒有發光?有沒有聲音?去官網看了下詳細介紹,算是放心了,這些問題產品經理已經都考慮到了。

近一段時間真是感慨,小米真是家值得尊敬的公司,從手機到筆記本,從掃地機器人到凈水器,幾乎都做到行業中高或頂尖水準,但價格往往只有同行的一半,作為消費者看到有那麼多便宜不貴卻又非常好用的產品一個一個的出來,欣喜又感動,好吧,得了mix2發布會後遺症了


小米,為發燒而生


前面這些人的回答,根本不考慮需求。 作為體溫計,理應從醫學角度出發,然而這些廠商都忽略了。用戶也不懂。。也有很多評論根本就不準。

首先談論準確度之前大家忽略了一個基礎問題,您知道人體的正常溫度是多少么?

可能你們聽過很多說法,例如:人的正常體溫都是36度多、正常體溫37度以下。嗯,沒錯,但實在是太籠統了。這是嚴謹的表述:

直腸36.6°C to 38°C (97.9°F to 100.4°F)

口腔35.5°C to 37.5°C (95.9°F to 99.5°F)

腋下34.7°C to 37.3°C (94.5°F to 99.1°F)

耳溫35.8°C to 38°C (96.4°F to 100.4°F)

數據來自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有關這方面用戶反饋,我在電商平台里調研了4個月時間,不低於70%的消費者不懂體溫計的科學知識,購買決策除了跟風購買之外幾乎沒有其他方式,根據對商家訪談發現這些購買用戶大部分根本不懂怎麼回事。 發現天貓平台上的商家都在騙人、混淆視聽、誤導消費者,下面我會跟大家講一些。

網上很多賣額溫槍的,真的好么?這其實是個騙局,小米也被騙了(如果不是那就說明你被騙了),源於對醫學的不專業。

首先,我們翻閱了美國AAP和美國NIH、美國AAP裡面很多資料都沒有發現測溫指南里有額溫這個部位,相反的是,在西醫研究機構裡面所有對額頭溫度的描述是 not accurate,因此在醫學裡發燒對應的額溫不會有數據 ;並不是他們賣的額溫槍產品有問題,而是這個部位本身只是裸露的體表溫度。

電商平台很多店鋪為了銷售而不敢講真話,違背醫學基礎規律,嚴重影響用戶認知。如果你身邊有媽媽群體,科學育兒對她很重要,他們是測體溫最頻繁的群體,記得分享可靠的知識給她。

額溫測量其實最早是用於初步篩選,在需要快速排查的場景使用,例如,在幼兒園、學校、機場這樣的集體場景中,測量50個學生,發現其中有5位的溫度都更高,這樣就迅速的找出了可疑對象。我們肯定額溫的價值,雖然它不可能精準的測量體溫,更不可能在發燒時候測量準確。然而,大部分店鋪依然在騙人,賣額溫槍說能精準測體溫,這麼大規模扭曲科學基礎的行為卻沒有人管理,希望麻麻們擦亮眼睛學會尋找真相,用科學知識育兒更健康。

我在百度搜索的耳溫37.3度說是發燒啊,怎麼你就說不是?(每個醫生心裡的準確度可不一樣啊!簡直要瘋)

首先,如果您認為一個企業應該有社會良知的話,您就應該遠離這家公司,難道魏則西事件你們都不知道? 為了這個事,我特意上了百度去體驗,結果令人震驚! 搜索結果裡面滿滿的一堆連排版都是髒亂差的網站,頁面衝刺著各種廣告,名字有些是什麼XX醫院,有些叫XX名醫。

其中有一個問答是這樣的,請問我家寶寶測量耳溫37.6度是不是發燒了? 下面一個醫生回答,是的已經發燒了要儘快就醫。難以想像這些到底是不是醫生,如果是醫生他們所學的東西到底來自哪裡?令人震驚。 如果您沒辦法看到西醫權威機構材料,推薦使用「搜狗明醫」搜索,或者上「春雨醫生」在線問診。

麻麻們該如何選購體溫計?

如果您的寶寶1歲以下,建議購買可以測量直腸溫度的軟頭體溫計,通常也叫肛溫計,這種體溫計需要2分鐘左右的測量時間;1歲一下的寶寶耳道一般都太小,無法測量耳溫(耳溫槍的探頭基本上直徑在)。1歲以上的寶寶您可以直接購買耳溫槍,這種測量時間僅需1秒左右,非常方便,缺點是要學習正確測量,大部分人初次接觸都是操作不當。 額溫槍是任何年齡段都可以買,但是記住這裡僅僅是體表溫度,並非人體精準溫度,額溫是不能判斷發燒的,沒有一家醫院會用額溫作為診斷依據,如果有那千萬別去這家醫院。 歐美髮達國家和國內香港、深圳等發達地區醫院均使用耳溫作為診斷依據。

憑什麼我說的就靠譜?

這些都不是我說的,醫學與科學都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心血結晶。我們只是從權威醫學機構搬運這些這些知識。這些機構包含:美國兒科學會AAP https://www.aap.org 美國NIH https://www.nih.gov 梅奧診所(醫學中心)https://www.mayoclinic.org 每個人都可以登陸這些網站去查詢,這些機構屬於非營利性機構或者政府部門。您可能很好奇為什麼都是西方的,因為水銀體溫計和電子體溫計都是西方發明的啊,在溫度和發燒方面西醫是有話語權的。發燒感冒風寒這些在中國古代是要死人的,是西醫解決了它,如果你用中醫能測量溫度的話也可以不相信西方的研究。

為什麼額溫槍在天貓上銷量巨大?

國人歷來有一種習慣,信神信鬼信隔壁老王 就是不信科學。由於對人體基礎知識本來就不清楚,只好跟風購買,恰好跟風也是民族愛好之一;因此無論商家把哪款商品做出大銷量數據顯示出來後 都會有大量的人跟風下單,即使那個商品很糟糕。過去很多人認為普通用戶是沒辦法測量耳溫的,因為不懂操作都測不準,這個觀點確實很有道理,但也是這個觀點導致了商家早期不銷售耳溫槍, 中國至少還有80%的人沒見過耳溫槍 沒聽過耳溫槍,其中包含大量醫務從業人員。 從商家賣方角度來看,賣額溫槍顯然是非常明智的選擇,每個企業都害怕認知成本和用戶教育成本。

然而,問題就出在他們的銷售手段極其卑鄙無恥,90%銷售額溫槍的天貓店鋪告知消費者他們的產品能精準測溫,能測量發燒,商品下方大量虛假評價說「測量的溫度和水銀的一樣」。阿里巴巴集團在對待醫學方面顯然價值觀是扭曲的,除了體溫計銷售無人管控之外 其他醫療器械也大多如此混亂,淘寶平台上還能發現大量讓成年人吃了能長高的藥物,這些商品下方也是高達上萬條評價。可能是缺乏專業的人在管理。作為一個國家最大的電商平台 理應承擔一些群眾科普義務,然而他們卻放任商家大量炒作評價。


買得到算我輸


紅外溫度計,關鍵是同類沒一個比他好看


為什麼你們可以這麼早用到,我看到昨天才開始賣,當時搶了一個,預計今天到貨。到時候來說下感受。

精度第一,外觀第二。

每次給兒子量體溫他都會強烈要求拿水銀體溫計玩,每次搞得我提心弔膽,這玩意玻璃的碰到硬東西就碎了,水銀更是碎成千萬滴找都找不到,關鍵會慢慢揮發成水銀蒸汽,害人於無形,太危險了,試過好多電子體溫計都不準,就沒再用。

希望這個產品能做水銀體溫計的替代品。

另外希望能出個plus版,用最好的那個感測器,價格200+什麼的完全可以接受。


東西收到了,非常滿意,簡單,準確,出乎意料。可惜現在買不到了,我朋友搶了好幾輪都搶不到。


我想問一下,有沒有人實測啊,就是水銀,耳溫的,小米的這幾個一起測試一下。小米這個現在最擔心還是精度問題,精度夠了簡直完美。。就靠官網幾個圖片介紹沒說服力啊


不準,兒子發燒到39度,測出來只有36.37,兒子有高熱驚厥,真信它就要送醫院搶救了!


剛剛發布樓上的幾位就已經幾天前就拿到手了……而且答案還是產品負責人發布的,這不是王婆賣瓜,賊喊捉賊嘛?


不合時宜問一句,這個跟耳溫槍比有何優勢。看說明都是用來測額溫的吧,但是寶寶一發燒不就會用降燒貼,到時怎麼測量,不知還能測其他部位嗎?而且準確度跟耳溫槍沒法比,畢竟都是黑體輻射的原理。希望小米能出一個耳溫槍。

想了一下對於幼兒園等公共場所,用一個這種不接觸的給很多寶寶測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應用場景。


到貨再評論,耳機是為了湊單150包郵…

到貨,有電池…

以下測量為女朋友體溫,晚飯後20:00開始測量…

36.6℃為額頭測量溫度,說明書上的標準操作

37.1攝氏度為腋下水銀溫度計測量

手心測量37.5℃…

腋窩測量37.9℃…

感覺,需要解釋一下…

@李不凱

@學寫作的喪失

後來測試還是準確的,然後送給有小寶寶的朋友了!


小米旗艦店發現有米家體溫計,立即付款,體驗了兩三天感覺很好。

本身就是醫生,對額溫槍向來不是那麼信任,額頭最容易暴露在空氣中,溫度變化較大,耳溫槍要比額溫槍來的准一些,直腸or膀胱的溫度更加準確。家用產品無需如此精確,簡單的和家裡的水銀柱體溫計做過幾次比較,相差幾乎沒有。數據黨可以等待各類評測,會有完善的數據對比展現。

體驗感比水銀柱體溫計好很多:即時顯示體溫,無需冰涼,毋需擔心汞劑泄露。

優點如上,缺點也無法令人忽視。

第一,米家展示時有一個水晶底座,如果包裝能附帶一個底座,能有效提高收納體驗。

自製的底座第二,大屏顯示亮度偏低,總是擔心看不清楚,在亮光下每次還要重新確認數字。

圖片本身有失焦 實際情況遠好於此

第三,米家的智能化並沒有體現出來。通過藍牙和手機相連,然後按照時間排出體溫表來,技術上實現起來並不算困難,可是對於醫生來說熱型遠比體溫本身來的重要些。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