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探尋(八):感覺被孩子控制了怎麼辦?

註:「心智探尋」這個系列源於通過微信進行的1v1對話,對話系列皆已得到分享授權,所有對話者化名都是Lucy。文本除了極少量調整之外和原對話幾乎完全保持一致。

回復「對話」或「心智探尋」(或點擊「閱讀原文」)可閱讀整個系列。

回復「提問」向我提問。

為什麼叫「心智探尋」而不叫「諮詢」、「問答」,是因為我覺得心智探尋更能夠表達這樣一種微妙的含義:沒有主客關係,通過平等對話的形式,漸次看見和觸摸心智結構的深層機理。一切深層改變,都需要首先建立在看見和覺察的前提之下。

此外,很多心理學知識,放在問題上下文和思維的展開過程當中去引出,會比其他形式更生動,更容易理解,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幾乎每則對話里都會引出一個或幾個重要的心理學原理。除了對話所對應的特定問題之外,這些心理學原理,和使用這些原理的思維過程,同樣也是我希望籍由對話來傳達的「」。

這個系列的文章一般都較長,建議微信收藏之後再看。

Lucy

未鵬老師,想跟你聊聊我最近困惑的一件事。晚上因為錄拼音視頻的事情跟女兒發了一通脾氣,這不是第一次,每次的情況都差不多。她讀的不熟練還追求讀的快速,我說速度沒關係只管讀下來就好,如果非要追求速度也沒好辦法,多讀幾遍熟練就好了,然後再來錄,姐姐跟沒聽見一樣要求我繼續錄,我很抗拒,覺得她在用錄音的方式控制我,讓我陪在她身邊,所以忍著怒火提醒她這是最後一次,結果是他會纏著我繼續錄,我拒絕後離開,她讀一遍之後就又叫我錄,如果不遂她願肯定要哭鬧一場,如果我狀態不錯,還能耐心陪著,如果趕上很疲憊,勢必就發展成一次事故。

我也試著分析一下這事的來龍去脈,我怒氣的觸發點是什麼:不熟練,不自己讀,還一遍遍要求我錄。我覺得這是她在控制我,以此爭得我的陪伴(家裡還有個不到兩歲的妹妹)。

但在我不斷回憶全過程時,我發現我可能錯誤的解讀了女兒的行為,比如,讀的不熟練還不自己練習,逼著我陪她一遍遍錄。我把這種行為理解為控制,事實上有可能是姐姐在面對自己的不熟練挫敗時,壓力很大,很氣自己的力不從心,從而需要我在身邊陪伴她,情緒受阻沒辦法好好表達她的需求,在我一遍遍的催促和只錄一遍的威脅下,只能通過耍賴皮被動的推著走以解決當前困境。

還有一個現象,每次因為學習的事對姐姐發脾氣時,都會閃回小時候被爸爸批評的畫面,他考我數學題我不會,就批評我說我笨,我內心很害怕,想哭不敢哭,這種畫面時常浮現,幾年前姐姐來我家,因為她對她女兒做作業時態度粗暴,我倆還吵了一次架,當時我也提起了小時候被爸爸罵的事,可是現在我也成了當年討厭的樣子。

我不知道小時候的經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現在的我,想把這件事理清一下,不想總陷在一個坑裡跳不出來。

劉未鵬

上面你描述了自己當時的狀態,情緒,內心感受。現在如果閉上眼睛仔細回憶一番,孩子當時前後的表情,神態,語氣,動作,還能回憶起來一些嗎?

Lucy

剛開始的3、4行她讀的非常熟練,後來就有卡殼,還有的讀錯,我糾正了一下,她特別不能接受我這點,感覺她有點泄氣,手上的小動作開始變多,用力的點書,有點摔摔打打,然後我說重新開始吧,讓她喊口令,這樣重複了幾次,她還是可以堅持讀下去,感覺只要我陪著就行,但我很不耐煩,讓她自己多讀幾遍之後再錄,然後離開去別的房間,她讀完一遍就開始叫我過去,我沒馬上回應,她歇斯底里的喊。爸爸過去要陪她錄,她生氣的拒絕。

Lucy

姐姐有個特點,當我對她發脾氣時,她一般的情況下也會生氣,表情獃滯,眼神充滿憤怒或者委屈,但是不會哭鬧爆發,很隱忍,當我情緒過去了之後,她開始通過一點的小事發泄出來,比如要喝水,嫌給她倒的水燙,然後大哭一場諸如此類的事情。

但如果是爸爸對她發脾氣,她會馬上大哭崩潰。

劉未鵬

孩子哭鬧的時候,爸爸相對而言是不是更溫和(或者更不激烈)的那一個?

Lucy

爸爸性格本身是很溫和的,當孩子因為我倆的衝突哭鬧的時候,爸爸肯定是調和的角色。

他想緩和但是一般情況下他進不來這個情境中,孩子會拒絕他。

劉未鵬

我能不能這麼理解你現在的核心困惑:

  1. 怎麼了解自己:你提到不想陷在同一個坑裡出不來,是因為不希望這個「誤讀-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害怕-更焦慮媽媽的態度-更多的誤讀」循環一次次重複,是嗎?但另一方面,我看到上面你在復盤的時候,對孩子的行為也提出了另一個可能更客觀的解讀,我的疑問是,為什麼你覺得,有這樣的解讀仍然不足以解決你現在的困惑,是因為你覺得,內心仍然還是感覺不到這個解讀的確定感嗎?也就是說覺得就好像是用來說服自己的,但內心並不那麼信它,所以下次遇到同樣情況的時候,仍然還是會第一時間誤讀孩子,然後進入這個循環,直到情緒徹底冷卻下來才會復盤、追悔和彌補?是這樣的感覺嗎?

  2. 怎麼了解(解讀)孩子:例如為什麼孩子偏要你陪著她,為什麼孩子會對你隱忍對爸爸大哭,為什麼隱忍之後又在其他各種小事上發泄出來,等等?

Lucy

像你說的,我現在最大的訴求是不希望這個「誤讀-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害怕-更焦慮媽媽的態度-更多的誤讀」循環一次次重複。

而且我認為這個過程是我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

更客觀的解讀仍然不足以解決現在的困惑

之前的解讀是我昨晚寫的過程中,回憶當時的場景,發現的另一種可能。(首先)我並不確信這種理解是不是正確,還需要進一步實踐,(其次)即使這種解讀正確,我也怕同樣情境再現時的第一時間我還會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沒耐心發脾氣。

哪怕她正承受壓力挫敗感的折磨,因為我也有東西折磨我,我很難突破,這種感覺說不上來,好像是一種失控感。有時候我都有一種忍不住要湊她一頓的衝動。

Lucy

怎樣了解孩子,這件事情我也沒把握,孩子越大越不確定:

  1. 爸爸平時也會陪孩子寫作業,他的耐心比我好,但是偶爾也會因為同樣的問題不耐煩,換我接著來也沒什麼問題;只是我陪的時候就一定要陪到底,尤其是有不愉快發生時,更是如此

  2. 為什麼隱忍之後又在其他各種小事上發泄出來,這件事我理解的是,她心理有委屈有壓力有憤怒憋是憋不住的,也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自我消化,別說她,這方面我也做的非常糟糕。可能迫於我比他強勢,她不敢跟我發泄,所以就在別人身上,或者是等我平靜後通過小事表達出來,這時候我反而能更好的安撫陪伴他。

劉未鵬

因為我也有東西折磨我,我很難突破,這種感覺說不上來,好像是一種失控感。有時候我都有一種忍不住要湊她一頓的衝動。

這種感覺是不是當孩子持續不斷的向你發要求的時候會特別明顯?

Lucy

是的

劉未鵬

能否回憶起來一個這種感覺最強烈的事件。

當觸摸到當時的那種情緒之後,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既不朝孩子發怒,也不響應孩子的需求,只是簡單的告訴她「媽媽這個時候不想陪你__」。

——這麼設想的時候,覺察一下內心的情緒,有什麼內心的話語會出來嗎?

Lucy

我內心很想這樣做,直接跟姐姐說:「媽媽這個時候不想陪你」,但我會很擔心姐姐會拒絕我離開,如果我強行走,她一定會爆發。

劉未鵬

是不是這樣一種感覺?你感覺到孩子想要控制你,抓住你,於是你內心想要「逃離」孩子,但另外一個內心的聲音又在「堵著出口」讓你逃離不得(這個聲音是什麼?哪裡來的?為什麼它要阻止你逃離?),在這個夾縫中你感受到動彈不得,真恨不得一把把孩子推開讓她不要再發要求了,這樣你就不會被夾在這個沒有出路的縫隙中了。

另外一些時候,你內心只想逃離,孩子覺察到了你的逃離的願望,感覺媽媽要棄他而去,於是慌了,就更黏媽媽,想要確定媽媽不會拋棄她,這進一步讓你感覺到被緊緊抓住了,於是你逃離的願望更強烈,孩子就更慌了,於是粘的更緊,你感受到的被控制感又更強……

和你的感受吻合嗎?如果不吻合的話,具體是哪個部分不吻合。

Lucy

基本是吻合的。

正常情況下我覺得孩子不太會有我要棄他而去的感覺,是因為她在作業的過程中受挫了,她覺得:我做的不好,媽媽不愛我了,我覺得孩子可能會有這種感覺。所以她緊緊抓住我,想確認我還是愛他的,不會嫌棄她。

這是通過你的情境再現,我體會到的感覺,以往我沒有這種自我覺察。

劉未鵬

「嫌棄」——當你說這個詞的時候,身心會有什麼樣的回憶或感受升起來嗎?

Lucy

嫌棄,很想哭,孩子太可憐了,我居然會嫌棄她,我還總跟她說愛她,也從來沒懷疑過自己對她的愛,但是有那麼一時半刻,我確實有這種嫌棄的感覺, 孩子也肯定接受到了。

劉未鵬

那麼我們就先來具體的感受和觸摸一下內心的這個「嫌棄」的感覺,這個詞可以分解為「嫌」和「棄」,前者是覺得「我被干擾/控制了,我嫌你」,「棄」則是前一個情緒所導致的一種嚴重的後果。

如果用感受再去體味剛才的感覺,你覺得是「嫌」多一點,還是「棄」多一點?

Lucy

嫌,「你總拿你的問題(想讀的又快又好,但我並不覺得這個很重要)干擾我,我嫌你」,這種感覺更多

劉未鵬

所以其實內心並不會真的「棄」孩子,是嗎

Lucy

不會有這種感覺

劉未鵬

只是當下,短時間的,需要自己的一點個人空間,是這樣嗎?

Lucy

是想逃離,因為我倆的需求不可協調,今天早上還跟爸爸說,我想一個人出門待幾天。

劉未鵬

是的,這很正常,正常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需求正常,這樣的感受也完全正常。你覺得呢?

Lucy

是的,我覺得的我的需求很正常,但是真要給我這樣的機會,我還會利用的不好,比如有時候也有出差的機會,雖然自由啦,但是也無法自在的放鬆一下,感覺很挂念。

劉未鵬

所以實際上是的確有機會的,但是因為內心挂念,無法放鬆,於是還沒有得到充電就又一頭扎回去了,是這樣嗎?

Lucy

是的,循環往複,有時候狀態好,彈性比較大,同樣的情況也過得去,有時候就狀態不好就過不去。

劉未鵬

那麼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什麼魔法,讓孩子不會不停的提要求提要求了,而只是會止於你說no的那一刻(假設孩子這麼做的時候並不是被壓抑了),那麼你會覺得生活脫胎換骨了嗎?

Lucy

Lucy

想想都美

劉未鵬

那這個狀態和你隻身在外出差時(孩子並不在身邊,等同於你說no她就停止了)有什麼區別呢?反過來,如果隻身在外感到並無法享受,為什麼剛才那種設想中會感覺可以享受了呢?(註:不是抬杠或質疑,我也沒有什麼答案,探索性提問)

Lucy

第一種情況我假設魔法已經把問題解決啦,出差就不一樣啦,只是一種迴避,回來後還要面對同樣的問題。

劉未鵬

哦,所以之前出差的無法放鬆是因為:

  1. 焦慮回來之後將要面對的老問題

  2. 單純的想念孩子

  3. 覺得自己一個人逍遙有負罪感

  4. 其他原因

Lucy

1和3

劉未鵬

可以大概給一個比重嗎?(如果感覺不到這個比重就說感覺不出就好)

Lucy

1佔70%吧,負罪感不太嚴重,因為除了作業這塊的問題,其他時刻我對孩子的陪伴我覺得做得還好,沒有太多負罪感。

劉未鵬

好的,那麼既然我們又回到了那個原初的問題。我們就再次來仔細看看這個問題點:原則上來說,有這麼幾個解決的大方向:

  1. 孩子不反覆提要求

  2. 孩子仍反覆提要求,但自己面對孩子反覆提要求仍然能夠情緒穩定

  3. 自己不那麼焦慮這個問題,從而能夠在自己獨處的時間更好的享受和充電

  4. 和孩子坦誠的溝通,表達對孩子的理解,也坦誠的表達自己的複雜感受,從而在安撫孩子(的被拋棄的擔心)的同時,也讓孩子處於真誠的理解而主動願意在一定的時候,一定程度上讓步、甚至願意尊重媽媽的需要。

劉未鵬

你覺得,哪個方向你內心感覺最可能走得通呢?(不一定是單選)

Lucy

2和4。更傾向於4,目前只要能做到2就滿足啦。

劉未鵬

如果是4的話,你感覺,如果存在實現的困難,難點會在什麼地方?(註:只是「如果」,也可能你覺得4並沒有困難。)

Lucy

我們曾經也有過互相理解的時候,那時候大家的狀態都挺好的,你儂我儂,但是孩子的情緒不穩定,我也不穩定[大哭]同樣的事情,這個時刻她可以配合你,換一個時刻就沒辦法配合,只能是找大家都互相平靜,心情舒暢的時候溝通,但是到了那個曾經被旋進去的旋渦里,很可能就把曾經的理解,覺醒拋之腦後又即刻進去了。

劉未鵬

這裡我想插播一個心理學知識,人類的三大根本需求:自主感,安全感,勝任感。

因為三大需求的優先順序幾乎同樣高,所以沒有誰讓位誰的問題。這就意味著,當兩個需求打架的時候,就進入了僵局。因為這些需求沒有哪個是可以簡單的「妥協」掉的,都是「一級、根本需要」。

在你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就是(孩子的)安全感和(你的)自主感的衝突。這兩者衝突起來,如果無法調和,那麼必有一傷。

你覺得這符合你的感受和認識嗎?

劉未鵬

同樣,這也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你們都沒有問題,孩子沒有問題,你也沒有問題。因為這些本來就是每個人都有的根本需要。

Lucy

在你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就是(孩子的)安全感和(你的)自主感的衝突。這兩者衝突起來,如果無法調和,那麼必有一傷。

符合我的感受,我就是不知道怎麼協調這種衝突

劉未鵬

有兩個大方向吧:

  1. 有效安撫孩子的安全感:例如帶著前面對嫌棄感的覺察,坦誠的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感到你只是那一刻嫌煩,甚至那一刻想跑,但並不是真的會拋棄ta,更不會就此不回來(除了語言之外,更多需要一些身體表情神態的非語言形式的表達)。孩子的安全感被安撫了,自然也就不會試圖緊緊抓住你而觸發你的自主感被剝奪感了

  2. 有效安撫自己的自主感(控制感):在自主感和安全感拔河時,即便是能夠自主(走開)一分鐘,也會感覺透了口氣。告訴孩子你需要多長時間回來,例如你一開始可以短一點(之後慢慢增加),跟孩子說1分鐘就回來,然後1分鐘果然回來了,如此多次,慢慢讓孩子體會到你的行為的可預期性,因為不可預期的行為是最令人焦慮的(也是導致孩子想要緊緊抓住你的原因),同樣是5分鐘後回來,事前知道與否,等待者的主觀焦慮感會截然不同。

這兩者可以結合起來,並不是互斥的。

  1. 幫孩子換位感受你的處境,可以適當把球拋到孩子手裡,試著放下內心想要掌控一切的願望,嘆口氣問問孩子:「那你說,媽媽現在該怎麼辦呢?我都忙了一天,很想自己休息一下,你又在不停的叫我做這個做那個,我很累啊,也得不到休息,我也想一直陪著你,但陪不動了怎麼辦呢? 」 給孩子一點空間和時間去體會一下這個兩難局面,你可以抱抱ta無奈的說你其實之前老是發脾氣,也是因為一點個人空間都沒有了,(你能體會這種感覺嗎?),讓你害怕了真對不起(這個歉需要道),如果下次媽媽還這樣,你能幫忙提醒一下媽媽嗎?(這個主動權需要給,給了孩子會放心不少)可是如果不得到休息,換你自己也撐不住啊,你說呢?(停頓一下)那你看這樣好不好________(這裡可以提議一些既一定程度上考慮了你,又一定程度上考慮了她的選項,讓她選擇,例如我休息N分鐘,一定回來,或者反過來:我再陪你幾分鐘,然後去休息,或者其他什麼腦洞。)

    (註:上面的語氣不是「抱怨」,找到那個對客觀事實的無奈的感覺(我稱為「攤手感」),邀請孩子和你一起面對問題。)

Lucy

謝謝,你還提供了我具體實施的辦法,這幾個方式對我來說都是好的,都能接受,我需要實踐一下,找到讓孩子也能接受的方式。

劉未鵬

另外,我分享一個我個人的理念吧:任何方法,都是「術」,如果看不見「道」,執著於術,就常常會鑽入兔子洞。「道」是什麼,就是真誠和坦誠,換位思考和感受,同樣,也幫助孩子去換位思考和感受你的處境,找到和孩子心靈接近的那種感覺,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找到兩個人都大概能接受的方案。

反之很多「術」無意識的在鼓勵和暗示父母的掌控感和掌控願望,這會悄悄的製造出父母和孩子的一種無形的對立狀態。

這麼說可能聽上去比較虛,不具備可操作性。

具體操作上其實也沒有一個一般準則,就是覺察孩子,也覺察自己,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當兩者無法同時尊重的時候,就開誠布公的,放下執著和控制形勢的願望,把球(問題)放到桌面上,試著和孩子一起看看。

為什麼我又說了一次把球放到桌面上(或交給孩子)?是因為我注意到我們的文化中對父母的隱形期望就是過度承擔責任(無限責任公司),這很多時候導致父母一個人在硬扛,而孩子還不明所以,完全不懂、不知道父母的內心在想什麼,只知道父母情緒很大,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處境,父母也有意無意隱藏自己的處境,那麼就無法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成為同盟方。

你和孩子,是在一起生活,誠然,孩子不應承擔太多不屬於她的年齡的負擔,但也不需要隔絕在一切問題之外,生活的資源條件限制,父母的能量有限,這些,只要父母不是帶著絕望或抱怨的心態投射去把這塊幕布罩到孩子頭上,而是和孩子一起建設性的看一看能否找到雙方大致滿意的解,孩子其實是願意感受到這份責任感和建設感的。

Lucy

硬扛,確實是。

劉未鵬

嗯。那麼這個問題到這裡,我自己能想到的,都說了。你可以回顧一下整個對話,如果還有什麼想說的,可以留言。

Lucy

好的,我再消化消化。

Lucy

未鵬,我給你反饋一下,昨晚我就跟姐姐商量,跟老師溝通每晚不錄拼音啦,因為我覺得這個事,本身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一味地追求速度,但是姐姐不同意,她想要小紅花(完成作業會有小紅花)然後我們就開錄,同樣的拼讀,也是出了故障,出錯,卡殼,我抱著驗證自己的推斷是否正確的心理,試探的以她的口吻抱怨了一句(也不確定這麼做對不對):「怎麼這些拼音反反覆復的讀,還是會出錯呢?到底要怎樣才能攻克他們?」姐姐剛開始是躺在床上哭喪著臉的,過了幾秒,她坐了起來,想了想,然後一邊喊著我要打敗他們,一邊蹦起來踩書,最後書皮踩破了,她也好多了,我建議她先自己默默的看一遍再錄,她接受,最後還算挺順利的完成。

在這個過程里,我自己的感覺是,沒有不耐煩,也沒有任何嫌的感覺,我覺得她正處在無力的狀態下,給自己設定的目標達不成,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可能就是你說的勝任感出了問題,我想跟她一起走出這個不舒服的感覺。

劉未鵬

我抱著驗證自己的推斷是否正確的心理,試探的以她的口吻抱怨了一句(也不確定這麼做對不對):「怎麼這些拼音反反覆復的讀,還是會出錯呢?到底要怎樣才能攻克他們?」

這個很好,如果把「抱怨」換為「嘟囔」,把「怎麼」換成「為什麼」,會效果更好一點。這樣的換位、設問,有助於讓孩子從情緒當中切換到尋思問題的解決方案上來,就像(思維)火車切換軌道一樣,火車其實自己會開,你只要幫他切換一下軌道,它就轟隆隆往建設性的方向開了。

很多人用力過猛的地方就在於,試圖拽著火車開,這不僅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也剝奪了孩子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的探索機會,其實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輕輕的「redirection」(有時候連這個都未必需要)。

劉未鵬

姐姐剛開始是躺在床上哭喪著臉的,過了幾秒,她坐了起來,想了想,

這一段,孩子處在沮喪的情緒中的時候你沒有迫不及待的介入,而是給她一點時間和空間,做得尤其好。

劉未鵬

昨晚我就跟姐姐商量,跟老師溝通每晚不錄拼音啦,因為我覺得這個事,本身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一味地追求速度,但是姐姐不同意,她想要小紅花(完成作業會有小紅花)然後我們就開錄。

這段做得也很好,你並沒有執著的出於擔心她在壓力下崩潰而強行剝奪她自己主動想要繼續挑戰的願望,雖然你覺得她會有壓力,但你更尊重了她的自主願望。

劉未鵬

可能就是你說的勝任感出了問題,我想跟她一起走出這個不舒服的感覺。

這段也很好,找到這個「跟她一起」而不是站在對立面的感覺,很多事就自然對了。

Lucy

[微笑]昨晚的過程,我也挺有成就感的,最起碼我沒依著過去的慣性處理。

以往我太在意自己的「權威」了,內心的想法是「我都說不需要在意速度了,可你還是那麼在意,搞得自己那麼難受,最後還要我處理「,這種心理說到底好像不是權威,感覺更像是偷懶。我不願意或者不能夠去改變自己的看法,或者換個角度去體會孩子的感受。

現在我會覺得孩子也有她的無奈,她有她身處的環境,她想得小紅花,她想比別人表現的好,可有的時候做不到,需要父母更好的支持,也就是你說的,需要父母跟她有心靈接近的感覺,而不是,看到我不好,對我不滿意,排斥我,」一走了之」。

經過這個思考過程,我也覺得自己沒有被控制的感覺啦,倒是有想跟他一起度過難過的想法。

Lucy

以後可能還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孩子的問題還是盡量交給她來處理,我儘可能的提供情感上的支撐,或者是關鍵時刻的一個提醒,有的時候是會著急到代勞。

劉未鵬

[握手]感覺找到了,其他的就自然而然了,如果找不到感覺,從「術」上面入手,總有強擰自己和強擰孩子的感覺,費勁,還常不討好,你覺得呢。

Lucy

是的,這是我特別感謝你的地方,你是那個在關鍵時刻把我拉回正軌的人。

劉未鵬

Lucy:以後可能還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孩子的問題還是盡量交給她來處理,我儘可能的提供情感上的支撐,或者是關鍵時刻的一個提醒,有的時候是會著急到代勞。

嗯,著急是正常的父母心態,我有時候也會著急,也會發火,也會嫌煩想走開或推開孩子的。對自己的感受保持一個通透的覺察,帶著對自我的好奇心,去接觸(而不是推離)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不與它對抗(所以不僅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同時也是「和自己站在一起」呢),慢慢的,情緒想要表達給你的信息,就會自然的從你的內心呈現出來。

Lucy

「通透的覺察」這個我覺得還真不太不容易,因人而異,對我來說是這樣,需要反覆的練習調整甚至試錯。

劉未鵬

對了,有一個細節我補充一下,我前面問過爸爸是不是更溫和的一方,是想確認一點,即為什麼孩子在爸爸面前哭鬧更多,在你面前則是隱忍更多,現在如果你帶著這個信息去再尋思和感受一下孩子的位置,會有什麼發現嗎?

Lucy

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最近這一段時間以來,在我這裡情緒流動一貫受阻。我們的相處更複雜一些,爸爸主要是帶著玩,有問題的點相對簡單,沒有形成具體的模式,她一吼,孩子一害怕就本能的哭出來了。

我們之間不太一樣,感覺她的情緒會更多,有委屈,生氣,憤怒,害怕,尤其是我也處於情緒不好的狀態,他可能會還要顧忌甚至迎合我的感受。

劉未鵬

我補充一個可能的因素(但是否成立仍然以你的感受為準):孩子感到在爸爸面前哭鬧,後果更少/更輕,所以就不會因為擔心「哭鬧了導致更嚴重的後果」而只能忍住。

Lucy

是的,她可能會有這種感覺,她一哭爸爸就會哄她,在我這裡,哭好像沒有什麼用,還可能會更激怒我

劉未鵬

(註:以上如果確實成立,並不一定意味著有什麼是必須要改變的,請無需把它看做是一個「評判」壓力,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幾乎所有的時候都在幫助對方探尋事實,包括感受本身也是事實的一部分。至於觸摸到了真相之後,會有什麼,這個我一般不做預判,實際上當觸摸到完整的真相之後,對方往往會有一些自己的尋思和領悟來)

Lucy

這個我知道,看過你的案例,對你的風格有一些了解,所以我也沒說太多客套話,圍繞問題本身。

劉未鵬

[握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既複雜,多面,也有很多靈活性,並不是只有一條標準的路是走得通的,也不是只有一種道路是絕對正確的模板,所以我在說像上面這類的話的時候,總會加一個鄭重的說明,以免對方認為我在評判「這不好」以及暗示「怎麼做」。

Lucy

等我平靜後她會在別的事情上找回來,是不是有可能一方面她的情緒需要有個釋放的通道,另一方面也通過耍一耍確定我還是愛他的,在乎她的,找回安全感。

劉未鵬

被按捺住的情緒,在內心某個地方持續的往上頂,需要消耗不少心智資源去應對內部的鬥爭,所以在其他一些事情上,就會不如內心輕鬆的時候更有靈活柔韌的耐性了,也就是俗稱的「容易炸毛」。

以上這個感受,你覺得在自身經驗中能夠找到對應的感受嗎?

Lucy

是的,我本身也是這樣。

Lucy

確實是,回想一下姐姐跟爸爸鬧脾氣的時候,很少會在別的事情上找補,鬧完哭完就拉倒了。

劉未鵬

Lucy:另一方面也通過耍一耍確定我還是愛他的,在乎她的,找回安全感

這也是一個可能的因素,孩子害怕被甩開的時候就可能會因此而故意作一作,探測你對她的寬容度和接納度。但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父母,這個需求的表達方式也有不同,有的孩子就通過特別乖和討好的方式來表達。

Lucy

有這種情況,而且一個孩子會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表達,姐姐在我們身邊很少會通過變乖討好的方式,她只有心情好的時候,哪怕不情願的事,也可以讓步。心情不好哪哪都看不慣,都能讓她炸毛。可是我懷疑他在學校里,可能會變乖,順從。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劉未鵬的微信公眾號「思維改變生活」(pongba_mindhacks)及同名博客 mindhacks.cn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演繹或摘編。

推薦閱讀:

用父母的錢買房結婚算啃老嗎?

TAG:育儿 | 心智 | 父母 |